重庆市名校中考物理第一部分考点研究第5讲浮力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讲浮力
玩转重庆10年中考真题(2007~2018)
命题点1 对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10年4考)
1.(2018重庆B卷7题3分)甲、乙两个自重不计的薄壁圆柱形容器,盛有两种不同的液体,将两个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液体中,小球静止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液面相平.则( )
第1题图
A.甲中液体密度比乙中液体密度小
B.小球在甲中所受浮力比乙中所受浮力大
C.取出小球后容器底部压强变化量较小的是甲
D.取出小球后甲容器和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相等
2.(2018重庆A卷8题3分)如图甲所示,烧杯里盛有6 ℃的水,小球在水中恰好悬浮.经研究发现,水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乙所示.现在烧杯四周放上大量的冰块,在烧杯内水的温度下降到0 ℃的过程中,假设小球的体积始终不变,关于小球的浮沉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第2题图
A.先下沉然后上浮
B.浮力变小,一直下沉
C.先上浮然后下沉
D.浮力变大,一直上浮
3.(2018重庆A卷8题3分)如图所示,台秤的托盘上放一个装有水的平底烧杯,一个不吸水的木块用细线系在烧杯底浸没于水中.剪断细线后,木块上浮至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剪断细线前,木块所受浮力等于木块的重力
B.剪断细线前,托盘受到的压力等于烧杯与水的重力之和
C.整个过程,水对杯底的压力变化量等于木块浮力的变化量
D.整个过程,托盘受到压力的变化量等于木块浮力的变化量
第3题图第4题图
4.(2018重庆B卷8题3分)如图所示,三个相同的容器内水面高度相同,甲容器内只有水,乙容器内有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丙容器中悬浮着一个小球,则下列四种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相等
B.三个容器中,丙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最大
C.如果向乙容器中加入盐水,木块受到的浮力变大
D.如果向丙容器中加入酒精,小球受到的浮力不变
【拓展猜押】
1.水平桌面上有一盛有水的容器,如图甲,质量分布均匀的木块用细线系住浸没在水中.将细线剪断,木
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且有2
5
的体积露出水面,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拓展猜押1题图
A.甲、乙两图中木块受到的浮力相等
B.甲、乙两图中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相等
C.甲图中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大于乙图中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D.若将乙图中木块浸在水中部分切掉取走,木块静止时,剩余木块体积的2
5
露出水面
命题点2 浮力的相关实验(10年4考)
5.(2018重庆A 卷17题9分)小冉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到如下器材:分度值
为0.1 N 的弹簧测力计,底面积为5 cm 2
、高度为6 cm 的实心圆柱体铜块,相同的大烧杯若干,水,密度未知的某种液体,细线等.
(1)小冉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A 步骤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 ;用弹簧测力计挂着铜块缓慢地浸入液体中不同深度,步骤如图B 、C 、D 、E 、F 所示(液体均未溢出),并将其示数记录在下表中:
第5题图
实验步骤 B C D E F 弹簧测力计示数/N
2.6
2.5
2.4
2.4
2.3
(2)在实验步骤B 浮(3)分析实验步骤A 、B 、C 、D ,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分析实验步骤A 、E 、F ,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________________有关.
(4)小冉用表格中的数据算出了某种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g/cm 3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还算出了步骤B 中铜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___Pa ,并发现步骤B 、C 、D 中铜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5)小冉在步骤B 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保持铜块下表面所处的位置不变,把弹簧测力计的拉环固定在铁架台上,缓慢向烧杯内加水,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当所加水使铜块刚好浸没时(水未溢出),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增加了________Pa.(已知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减少0.1 N ,弹簧的长度就缩短0.1 cm)
6.(2018重庆B 卷17题9分)某兴趣小组在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规律的实验中,做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将同一物体A 逐渐浸入到密度为ρ0的液体中,并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变化规律,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第6题图1
(1)分析比较实验甲、乙、丙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液体的密度相同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________;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物体所受浮力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2)由实验可知A物体的重力为________N,A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的浮力是________N.
(3)同组的小薇同学继续用下面的方法测出了金属块B物体的密度,她具体操作如下:
①取边长为a的正方体木块放入装有适量该液体的烧杯中,待其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有
2
5
高度露出液面,如图2甲所示,则木块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是________,木块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是________(以上两空均用相关的物理量表示).
②将B物体放在木块中央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木块露出液面的高度为h1,如图2乙.
③用体积可忽略不计的细线将物体B系在木块中央,放入液体中静止后测出此时木块露出液面高度h2,如图2丙.
第6题图2
④则B物体的密度ρB=__________________(用相关的物理量表示).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讨论,认为小薇同学的操作还是有一些不足,请你说出一条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8重庆18题9分)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同一物体分别逐渐浸入到水和酒精中,为了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数据,用升降台调节溢水杯的高度来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他们观察并记录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排开液体的体积,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第7
液体种类
实验
序号
物体重力
G物(N)
弹簧测
力计示
数F(N)
物体受
到浮力
F浮(N)
排开液
体体积
V排(cm3)

ρ水=1.0 g/cm3
1
2
1.5 50
2 1.0 1.0 100
3 0.5 1.5 150
酒精
ρ酒精=0.8 g/cm3
4
2
1.6 0.4 50
5 1.2 0.8 100
6 0.8 1.2 150
(1)分析表中数据,实验所用物体的重力为__________N,第一次实验中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__________N.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液体的种类相同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__________,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请你计算出第一次实验中物体排开水受到的重力G排=________N.通过比较每次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和它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还可以验证__________原理.
(4)本实验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选用了不同液体并进行了多次实验,其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寻找普遍规律B.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5)实验中小明同学观察到将同一个物体浸没在密度越大的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__________.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重1.5 N的物块,如图甲;当他把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如图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0.5 N,他就在0.5 N 处对应标上1.0 g/cm3的字样;当他把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如图丙,应该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________N处对应标上0.8 g/cm3的字样,聪明的他就将图甲所示装置改装成了一个能测液体密度的密度秤.
命题点3 浮力的相关计算(10年9考)
8.(2018重庆A卷8题3分)水平地面上有底面积为300 cm2、不计质量的薄壁盛水柱形容器A,内有质量为400 g、边长为10 cm、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物块B,通过一根长10 cm的细线与容器底部相连,此时水面距容器底30 cm(如图所示).计算可得出( )
A.绳子受到的拉力为14 N
B.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90 N
C.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化了200 Pa
D.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强变化了200 Pa
第8题图第9题图
9.(2018重庆B卷7题3分)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长方体物体,将物体从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上方离水面某一高度处缓缓下降,然后将其逐渐浸入水中如图甲;图乙是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体下降高度 h变化关系的图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体积是500 cm3
B.物体受到的最大浮力是5 N
C.物体的密度是2.25×103 kg/m3
D.物体刚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9 N
10.(2008重庆11题1分)一个重6 N的实心物体,用手拿着使他刚好浸没在水中,此时物体排开的水重是10 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___N.
第11题图
11.(2018重庆B卷12题2分)如图所示,将一长方体木块放入水平放置的圆柱形盛水容器中静止时,木
块有1
4
的体积露出水面,这时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跟木块未放入水中时相比,增大了120 Pa;若在木块
上放一铁块,使木块刚好全部压入水中,则铁块的重力与木块重力之比是________,这时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强跟木块未放入水中时相比,增加了________Pa.
12.(2018重庆B卷20题8分)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便携式水深测量仪.它主要是由探头A和控制盒B构成,它们之间用有绝缘皮的细导线相连形成回路,如图甲所示.其中探头A是一个底面积为10 cm2、高5 cm、重2.5 N的圆柱体,探头A的底部为压敏电阻R(R与水接触的表面涂有绝缘漆),工作时底部始终与水平面相平,压敏电阻R随表面压力大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A和B间的电路连接关系如图丙所示,其中电源电压恒为3 V,电流表盘改装成深度表(导线的重力与体积均不计).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探头A缓慢放入水中(g取10 N/kg),求:
(1)探头A有1
2
体积浸入水中时,R底部受到水的压强是多少Pa?
(2)探头A全部浸入水中时,导线对探头A的拉力是多少N?
(3)将探头投入看似不深的水平池底,静止时(R与池底未紧密结合)导线已松弛,电流表示数是0.4 A,则
表盘0.4 A处应该标水的深度值为多少m?
第12题图
13.(2018重庆B卷20题8分)如图甲所示,水平放置的平底柱形容器A的底面积为200 cm2.不吸水的正方体木块B重为 5 N,边长为10 cm,静止在容器底部.质量体积忽略的细线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另一端固定在木块底面中央,且细线的长度L=5 cm.已知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求:
(1)如图甲所示,木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多大?
(2)向容器A中缓慢加水,当细线受到拉力为1 N时,停止加水,如图乙所示,此时木块B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3)将图乙中与B相连的细线剪断,当木块静止时,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是多大?
第13题图
【拓展猜押】
2.如图甲所示,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50 g,底面积为5×10-2 m2的圆柱形薄壁容器,容器中装有质量为500 g的水,现将一个质量分布均匀、体积为5.0×10-5m3的物块(不吸水)放入容器中,物块漂浮在水面上,物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为4.0×10-5 m3.(g取10 N/kg,水的密度ρ水=1.0×103 kg/m3)
(1)求物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2)求物块的密度;
(3)用力缓慢向下压物块使其恰好完全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如图乙,求此时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拓展猜押2题图
【答案与解析】 1. C 【图片信息提取】小球在甲液体中漂浮,排开甲液体的体积小;小球在乙液体中悬浮,排开乙液体的体积大.
【解析】两个相同的小球其重力相等,小球在甲中漂浮、在乙中悬浮,所受浮力都等于自身重力,所以小球在两种液体中所受浮力相等,B 错误;因为小球在两种液体中受到浮力相等、甲排开液体的体积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变形式ρ液=
F 浮
gV 排
可得,甲液体的密度较大,A 错误;取出小球后两个容器对支持面的压力都减小了小球的重力,所以压力变化量是相同的,而甲容器的底面积较大,所以根据p =F
S 可得甲底部
的压强变化量较小,C 正确;取出小球后,两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和所盛液体的重力,甲中液体的密度、体积均大于乙中液体的密度和体积,根据m =ρV 可知,甲容器中液体的质量较大,重力较大,故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力比乙容器要大,D 错误.故选C.
2. C 【解析】当t =6 ℃时,小球在水中恰好悬浮,所以ρ水=ρ球 ,在烧杯四周放上大量的冰块,烧杯内水的温度将会下降;当t 在6 ℃~4 ℃时,由图像可知,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密度变大;这一阶段,ρ水>ρ球,故小球将上浮;当t 在4 ℃~0 ℃时,由图像可知,此时水的密度变小;这一阶段,水的密度先大于小球的密度,后小于小球的密度,故小球将先上浮后下沉;当小球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不变,由于水的密度是先变大后变小,根据F 浮=ρ液gV 排可知:小球受到浮力也是先变大后变小.故选C.
3. C 【解析】剪断细线前,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细线对它竖直向下的拉力F 拉,水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F 浮,故有F 浮=G 木+F 拉,选项A 错误;从整体来看,整个过程(即剪断细线前后)托盘所受压力等于木块、水及容器的重力之和,故托盘所受压力大小是不变的,B 、D 选项均错误;水对杯底压力的变化量ΔF =Δp ·S 容=ρ水g Δh ·S 容=ρ水g ΔV 排=ΔF 浮,C 选项正确.故选C.
4. A 【解析】甲容器内只有水,则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和水的重力,因为木块漂浮在乙容器中,小球悬浮在丙容器中,所以乙和丙容器中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因为F 浮=ρ水gV 排,所以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排开的水重,由于三个容器水面等高,所以三个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相等,故A 正确,B 错误;因为木块漂浮在乙容器中,所以向乙容器中加入盐水,液体密度增大,木块仍然漂浮在液面上,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木块的重力,因为木块的重力没变,所以木块受到的浮力不变,故C 错误;图丙中小球悬浮在容器中,所以ρ球=ρ水,如果向丙容器中加人酒精,则液体密度减小,所以小球将下沉,即小球受到的浮力变小,故D 错误.故选A.
5. (每空1分,共9分)(1)2.7 (2)0.1 (3)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液体的密度 (4)1.3 200 增大 (5)
减小 420
【解析】(1)由题图可知,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1 N ,则其示数为2.7 N ;(2)由表中数据可知,在实验步骤B 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6 N ,又由第(1)问可知,铜块的重力为2.7 N ,故此时铜块所受浮力F 浮=G -F =2.7 N -2.6 N =0.1 N ;(3)由实验步骤A 、B 、C 、D 可知,液体密度相同,但铜块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铜块所受的浮力也不同,故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由实验步骤A 、E 、F 可知,铜块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液体密度不同,铜块所受的浮力也不同,故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4)由A 、D 或A 、E 两实验步骤可知,铜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F 浮′=G -F′=2.7 N -2.4 N =0.3 N ;铜块的体积,即铜块排开水的体积V 铜=V 排=F 浮′ρ水g =0.3 N
1×103 kg/m 3
×10 N/kg
=3×10-5
m 3
;由A 、F 两实验步骤可知,铜块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为F 浮″=G -F″=2.7 N -2.3 N =0.4
N ,此时铜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即铜块的体积,则该液体的密度为ρ液=F 浮″V 铜g =0.4 N 3×10-5 m 3
×10 N/kg ≈1.3×103
kg/m 3
=1.3 g/cm 3
.由第(2)问可知,此时铜块所受浮力F 浮= 0.1 N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即物体所受浮力是由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的,故此时铜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F =F 浮= 0.1 N ;由于铜块的底面积S =5 cm 2=5×10-4 m 2
,故铜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p =F S =0.1 N 5×10-4 m 2=200 Pa.根据前
面的分析及步骤B 、C 、D 可知,铜块下表面的深度增加,所受水的压力增加,故受到水的压强也增大;(5)保持铜块下表面所处的位置不变,把弹簧测力计的拉环固定在铁架台上,缓慢向烧杯内加水,铜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由F 浮=ρ液gV 排可知,铜块所受的浮力也增大;由F 浮=G -F 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也就是弹簧测力计缩短了一定的长度;由于步骤B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6 N ,铜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4 N ,减小了F =2.6 N -2.4 N =0.2 N ;已知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
每减少0.1 N ,弹簧的长度就缩短0.1 cm ,则弹簧测力计缩短的长度为0.2 cm =2×10-3
m .在步骤B 中,铜块排开水的体积为V 排=F 浮ρ水g =0.1 N 1×103 kg/m 3
×10 N/kg =1×10-5 m 3
,则铜块在水中的深度为h =V 排S =1×10-5
m 3
5×10-4 m 2=2×10-2
m ,h 铜=V 铜S =3×10-5
m 3
5×10-4 m 2=0.06 m =6 cm ;现在,若不计弹簧测力计缩短的长度,浸
没铜块还需水的高度为h ′=h 铜-h =6×10-2
m -2×10-2
m =4×10-2
m .但事实上,水升高的高度包括弹簧测力计缩短的长度和不计弹簧测力计缩短的长度时浸没铜块还需水的高度;因此,水升高的高度为Δ
h =4×10-2 m +2×10-3 m =4.2×10-2 m ,故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增加了Δp 水=ρ水g Δh =1×103 kg/m
3
×10 N/kg ×4.2×10-2
m =420 Pa.
6. (每空1分,共9分)(1)大 甲、丙、丁(或丙、丁) 无关 (2)6 2 (3)①0.6a 0.6aρ0 g ④
0.4a -h 1
h 2-h 1ρ0 刻度尺测量有误差(或木块吸水等)
【解析】(1)由题图1实验甲、乙、丙可知:液体的密度相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越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则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研究物体所受浮力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时,要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而改变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故应选实验序号甲、丙、丁三图(或丙、丁两图),由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则物体受到的浮力也不变,即物体所受浮力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2)由图1甲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知,A 物体的重力为6 N ;由图丙或图丁可知:A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 N ,故所受的浮力是F 浮=G -F =6 N -4 N =2 N ;(3)由于正方体木块的边长为a ,待其静止后有25高度露出液面,则木块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是(1-2
5)a =0.6a ;木块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是p 液=ρ液gh =ρ0g ×0.6a =0.6a ρ0g ;此时木块漂浮,则G 木=F 浮=ρ液gV 排=ρ0g ×35
a 3=0.6a 3
ρ0g.由图2乙可知:F

=G 木+G B ①,则有ρ0g(a -h 1)a 2=0.6a 3ρ0g +G B ,解得:G B =0.4a 3ρ0g -h 1a 2
ρ0g ;故物体B 的质量m B =
G B g
=0.4a 3
ρ0g -h 1a 2
ρ0g g =(0.4a -h 1)a 2ρ0;由图2丙可知:F 浮′=G 木+G B ②,由①②得:F 浮′=F 浮,即ρ0g(a
-h 2)a 2
+ρ0gV B =ρ0g(a -h 1)a 2
,解得:V B =(h 2-h 1)a 2
;故物体B 的密度ρB =m B V B =(0.4a -h 1)a 2
ρ0
(h 2-h 1)a
2

0.4a -h 1
h 2-h 1
ρ0.小薇同学操作的一些不足为:刻度尺测量有误差、木块吸水等.
7. (每空1分,共9分)(1)2 0.5 (2)大 1、4(2、5或3、6) (3)0.5 阿基米德 (4)A (5)小 0.7 【解析】(1)由表格数据可知,物体重力为2 N .在第一次实验中,F 浮=G -F 示=2 N -1.5 N =0.5 N ;(2)分析实验1、2、3可知,随着V 排的增大,F 浮逐渐变大,可知当液体的种类相同时,V 排越大,F 浮越大.分析实验1、4(2、5 或 3、6)可知,当V 排相同时,随着ρ液 的增大,F 浮变大,可知,当V 排相同时,ρ液越大,F 浮越大;(3)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G 排=F 浮=0.5 N ;(4)选用不同液体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5)由F 浮=G -F 示可知,ρ液越大,F 浮越大,则F 示会越小.由图可知,G =1.5 N ,当物体处于水中且F′示=0.5 N 时,V 物=
G′-F 示′ρ水g = 1 .5 N -0.5 N 1.0×103 kg/cm 3
×10 N/kg
=1×10-4 m 3
,F 浮′=ρ酒精gV 物=0.8×103
kg/m 3
×10 N/kg ×1×10-4
m 3
=0.8 N ,则F 示″=G ′-F 浮′=1.5 N -0.8 N =0.7 N.
8. C 【解析】物块B 的重力G B =m B g =0.4 kg×10 N/kg=4 N ,物块B 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F 浮B =ρ水
gV 排B =1×103 kg/m 3×10 N/kg ×(0.1 m)3
=10 N ;此时物块B 受到的拉力F 拉B =F 浮B -G B =10 N -4 N =6 N ;绳子受到的拉力与B 受到的拉力大小相等,F 拉绳=6 N ,A 错误;容器中水的重力G 水=m 水g =ρ水(S A h -V B )g
=1×103 kg/m 3×[300×10-4 m 2×0.3 m -(0.1 m)3
]×10 N/kg=80 N ,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 =G 水+G B =80 N +4 N =84 N ,B 错误;由于F 浮B >G B ,则剪断绳子后,物块B 将漂浮;此时物块B 所受的浮力F 浮B ′=G B =4 N ,则排开水的体积V 排B ′=F 浮B ′ρ水g = 4 N 1×103 kg/m 3
×10 N/kg =4×10-4 m 3;排开水的体积变化量ΔV 排B =V 排B -V 排B ′=(0.1 m)3
-4×10-4
m 3
=6×10-4
m 3
,液面降低的高度Δh =ΔV 排B S A =6×10-4
m
3
300×10-4 m
2=
0.02 m ,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化量为Δp 水=ρ水g Δh =1×103 kg/m 3
×10 N/kg ×0.02 m =200 Pa ,C 正确;剪断绳子,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力F =G 水+G B ,容器A 的底面积不变,根据p =F
S A 可知:容器对水平面
的压强不变,D 错误.故选C.
9. C 【解析】当物体下降高度为4~8 cm 时,为物体从开始接触水面到完全浸没的过程;当物体下降高度大于8 cm 时,物体已完全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最小,物体所受浮力最大,即为:F 浮=G -F =9 N -5 N =4 N ,故B 选项错误;此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即为物体的体积,则V 物=V 排=
F 浮
ρ水g
=4 N 1×103 kg/m 3
×10 N/kg
=4×10-4 m 3=400 cm 3
,故A 选项错误;当物体下降高度为0~4 cm 时,物体没有与水面接触,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物体的重力,故G =9 N ,物体的质量m 物=G g =9 N
10 N/kg =0.9 kg ,
则物体的密度ρ物=m 物V 物=0.9 kg 4×10-4 m 3=2.25×103
kg/m 3
,故C 选项正确;由于物体所受浮力是由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的,故物体刚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F 压=F 浮=4 N ,故D 选项错误.故选C. 10. 10 【解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 浮=G 排,因物体排开的水重G 排=10 N ,所以F 浮=10 N.
11. 1∶3 160 【解析】设木块的体积为V ,故当木块放入水中漂浮时,G 木=F 浮=ρ水g ×34V =3
4ρ水gV
①;当在木块上放一铁块后,木块刚好全部被压入水中,则G 铁+G 木=F 浮′
=ρ水gV ,故G 铁=F 浮′
-G 木=ρ水gV -34ρ水gV =1
4
ρ水gV ②;
由①②两式得,铁块的重力与木块的重力之比为:G 铁G 木=1
4ρ水gV 34ρ水gV =1
3
.已知仅木块在水中漂浮时,容器底部受
到水的压强跟木块未放入水中时相比,增大了120 Pa ,则此时液面升高的高度为Δh =Δp
ρ水g

120 Pa 1×103 kg/m 3
×10 N/kg =1.2×10-2
m ;又由于此时液面升高的高度Δh =ΔV 排S 容=34V
S 容
;当在木块上放一铁块
后,木块刚好全部压入水中时,液面升高的高度Δh ′
=ΔV 排′
S 容=V S 容;则Δh ′=43Δh =43
×1.2×10-2
m =
1.6×10-2 m ,故这时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强跟木块未放入水中时相比,增加的压强为:Δp ′=ρ水g Δh

=1×103kg/m 3×10 N/kg ×1.6×10-2
m =160 Pa.
12. 解:(1)A 浸入12在水中时,R 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 =ρ水gh =1×103 kg/m 3×10 N/kg ×2.5×10-2
m
=250 Pa(2分)
(2)A 全部浸入水中时所受浮力:
F 浮=ρ水gV =1.0×103 kg/m 3×10 N/kg ×10×10-4 m 2×5×10-2
m =0.5 N(1分) 导线对A 的拉力:F 拉=G -F 浮=2.5 N -0.5 N =2 N(2分)
(3)电流为0.4 A 时,R =U I = 3 V
0.4 A =7.5 Ω,由图乙可知F 压敏=75 N(1分)
容器底部对A 的支持力:F A =G -F 浮=2.5 N -0.5 N =2 N 水对A 底部的压力:F 水压=F 压敏-F A =75 N -2 N =73 N(1分) 水对A 底部的压强:p 水=F 水压S A =73 N 10×10-4 m
2=7.3×104
Pa
表盘0.4 A 处应该标水深:h 水=p 水ρ水g =7.3×104
Pa
103 kg/m 3
×10 N/kg =7.3 m(1分) 13. 解:(1)F B =G B =5 N ,S B =(0.1 m)2
=1×10-2
m 2 , p B =F B S B = 5 N 1×10-2 m
2=5×102
Pa(2分)
(2)图乙中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 B ,细线对它竖直向下的拉力F 拉,水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F 浮。

故有F 浮=G B +F 拉=5 N +1 N =6 N(2分) (3)m B =G B g = 5 N
10 N/kg =0.5 kg ,
V B =(0.1 m)3
=1×10-3
m 3
ρB =m B V B =0.5 kg 1×10-3 m
3=0.5×103 kg/m 3
由于ρB <ρ水,故细线剪断后,木块静止时将漂浮, 故F 浮′=G B =5 N(1分)
细线剪断前,V 排=F 浮ρ水g = 6 N 1×103 kg/m 3
×10 N/kg =6×10-4 m 3
此时物体浸入水中的深度h 1=V 排S B =6×10-4
m 3
1×10-2 m 2=6×10
-2
m 此时水的深度h 2=L +h 1=5×10-2
m +6×10-2 m =0.11 m(1分) 细线剪断后,V 排′=F 浮′ρ水g = 5 N 1×103 kg/m 3
×10 N/kg
=5×10-4 m 3
排开液体减小的体积ΔV 排=V 排-V 排′=6×10-4
m 3
-5×10-4
m 3
=1×10-4
m 3
, 液面下降的高度Δh =ΔV 排S A =1×10-4
m
3
200×10-4 m
2=0.005 m
此时水的深度h 3=h 2-Δh =0.11 m -0.005 m =0.105 m(1分)
此时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 水=ρ水gh 3=1×103 kg/m 3
×10 N/kg ×0.105 m =1 050 Pa(1分) 【拓展猜押】 1. D 【解析】由图可知,甲图中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大于乙图中木块排开水的体积,水的密度一定,根据F 浮=ρ水gV 排可知,甲图中木块受到的浮力大于乙图中木块受到的浮力,故A 错误;将细线剪断,木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时,容器内的水面下降,根据p =ρ水gh 可知,甲图中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大于乙图中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故B 错误;因为直壁形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和容器内液体以及木块的重力之和,所以甲图中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乙图中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故C 错误;若将乙图中木块浸在水中部分切掉取走,只是改变了木块的质量和体积,没有改变木块的密度,所以剩余部分仍
然有2
5
露出水面,故D 正确故选D.
2. 解:(1)已知V 排=4.0×10-5
m 3

则F 浮=ρ水gV 排=1.0×103 kg/m 3×10 N/k g×4×10-5 m 3
=0.4 N.
(2)由于物块漂浮在水面上,则物块的重力G =F 浮=0.4 N ,则质量m =G g =0.4 N
10 N/kg =0.04 kg ,
物块的密度ρ=m V =0.04 kg 5.0×10-5 m 3=0.8×103 kg/m 3
.
(3)由ρ=m
V
得,
水的体积为V 水=m 水ρ水=0.5 kg 1.0×103 kg/m
3=5×10-4 m 3

物块恰好完全浸没在水中,水和物块的总体积V =V 水+V 物=5×10-4
m 3
+5×10-5
m 3
=5.5×10-4
m 3
, 则水的深度为h =V S =5.5×10-4
m
3
5×10-2 m
2=0.011 m ,
所以水对容器底的压强p =ρgh=1.0×103
kg/m 3
×10 N/kg ×0.011 m =110 Pa.
中考物理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数值不变的有①电流表A的示数;②电压表V1的示数;③电压表V2的示数;④电压表V1的示数与电流表A的示数的比值.以上四项判断正确的有
A.1 个B.2 个C.3 个D.4 个
【答案】B
【解析】由电路图可知,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2串联,电流表A测电路中电流,电压表V1测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2测总电压;
根据滑片的移动可知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和R两端的电压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电压表V2示数的变化;电压表V1示数与电流表A示数的比值的变化.
【详解】①由图可知,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R1、R2串联.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 向右移动时,整个电路中的电阻变大,根据欧姆定律,整个电路的电流变小,即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不符合题意;②V1测R1两端的电压,R1是定值电阻,通过的电流变小,所以R1两端的电压变小.即V1的示数变小,不符合题意;③电源电压不变,V2测电源电压,所以V2的示数不变,符合题意;④ V1测R1两端的电压,A 测通过R1的电流,电压表V1的示数与电流表A 的示数的比值就是定值电阻,所以这个比值不变,符合题意.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端午节期间,我省多地举行了赛龙舟活动,比赛中队员们喊着号子,和着鼓点,有节奏地同时用力向前划桨,场面非常热闹。

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鼓声属于超声波D.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调分辨出鼓声和号子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