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鲁迅中学2024年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鲁迅中学2024年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逞.能(chěn)跌宕.(dàng)须臾.(yǘ)万籁.俱寂(lài)
B.休憩.(qì)褐.色(hè)精髓.(shuǐ)一丝不苟.(gě)
C.绯.红(fēi)天堑.(qiàn)镌.刻(juān)杳.无音讯(yǎo)
D.蝉蜕.(duì)倏.忽(shū)笑靥.(yàn)眼花缭.乱(niáo)
2.下列句子所作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句话用了反语的修辞。

B.“道德高尚”“拨动心弦”“中国方案”“打扫干净”四个短语的结构完全不同。

C.欧阳修,号放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D.“语言,人们用来表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这句话的标点使用是正确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齐白石画展一开幕,绘画爱好者趋之若鹜
....,争相观瞻。

B.作为当代较有影响的作家,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入木三分
....。

C.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字,许多同学不以为然
....,认为这些问题不必较真,无伤大雅。

D.登高望远,看到高山大川,沧海桑田
....的壮丽景色,我心潮澎湃。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古时,君王称亲近的犬臣为“卿”,夫妻或好朋友之间也可称“卿”。

B.凡在科举考试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即称为“连中三元”。

C.老舍,原名舒庆春,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D.海伦·凯勒,英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著有《呼啸山庄》等。

5.下列解说正确
..的一项是()
A.义务植树减税降费壮丽山河敬畏生命
解说: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B.小强说他在这次电讯诈骗中被骗的原因是由于轻信骗子,错输验证码造成的。

解说: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C.在华留学生评选出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

解说:这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访问欧洲三国期间,他利用多个场合深入阐释“一带一路”的丰富内涵。

解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他阐释内涵”。

6.综合学习与探究。

九年级某班以“正确使用手机,选择健康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面是校园手机使用情况调查表的内容,请概括你读到的2条信息。

(2)班级开展题为“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的辩论赛。

作为反方辩手,请你就“中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的观点列举3条理由。

(3)下面是某同学的一段辩论文字,请你按照要求帮助修改。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A)手机的强大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我们控制着手机,同时也正被手机控制着。

低头玩手机,是“低头族”最常见的代表动作,(B)很少有人意识到沉淀于方寸间的危害。

人们把太多的情感投入到虚拟的世界,和现实反而有些隔阂,周围的人好像变得透明一样,对手机的依赖使我们忽略了同亲人、朋友、同事的交流。

(C)手机里众生沉默和手机外众声喧哗形成鲜明反差,正所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①(A)处画线句子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改为“”。

②(B)处画线的句子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改为“”。

③(C)处画线的句子语序不当,修改后正确的句子是:。

7.默写。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此事古难全”一句里的“此”指的是“_________”。

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运用典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是《爱莲说》一文里,周敦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评价三种花中蕴含品格的句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
8.名著阅读。

①(读中积累)《红星照耀中国》书名中的“红星”是指__________。

读这本书能让我们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英雄壮举,点燃心中的红色激情,并将自己融入祖国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从而让《长征》中的“_______”精神在不断传承中获得永生。

②(方法总结)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我们可以采用“精读”与“跳读”并用的读书方法。

跳读可以跳过___________,也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

二、阅读
9.阅读唐诗《使至塞上》,完成后面小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___________的塞外风光。

2.请你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说说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的理解。

10.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①,洞晓情变,曲昭②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

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③。

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④,而跨略⑤旧规,驰骛⑥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

岂空结奇字,紕繆⑦而成经矣。

①翔集:详察而采辑。

术:道路,方法。

②曲昭:详尽明白。

③黩:滥用。

④练:熟练。

⑤跨:超越。

略:省略。

⑥骛:追求。

⑦纰(pī)缪:错误。

⑧风骨:要求内容富有感染力和语言刚健挺拔。

1.下列选项与文章画线句“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警新作”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独具匠心B.盲目创新C.独辟蹊径D.求同存异
2.刘勰认为必须学习经书,同时也要参考子书和史书,进而创作新意奇词,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这旨在告诉我们,文章只有在“_____”和“_____”兼备的基础进行“_____”,才是理想的作品。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古代名人的经典读书方法
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北宋文学家苏轼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

这里的“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将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个击破。

他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自己首创并实践的这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的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

惟知出知入,乃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

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郑板桥:“求精求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

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

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

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重“问”。

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

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

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材料二:读书贵在谋心(鲁先圣)
①其实,在我看来,正书和闲书,就是一个人知识的纵横。

学生时代的教科书和工作以后的专业书是自己知识的纵向部分,它们会使你深刻和专长;而那些闲书是你知识的横向部分,它们会使你丰富而多彩。

就如一棵树,正书是你的主干,闲书是你的枝叶,没有枝叶的主干必然没有生命力,而没有主干的枝叶也无以繁盛。

②正书必须读好,这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因为它是你立足的基础。

但是,正书的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快乐而是负担,因为这种阅读是被动的,或者是强制的。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枯燥乏味的课堂阅读,没有多少人留恋。

但是,闲书的阅读就截然不同了。

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读闲书的人,都是兴之所至,趣味盎然的。

课余时间的校园一角,火车上旅途中的快意,躺在被窝里的会心一笑,哪个不是启发灵感的阅读共鸣?
③更为重要的是,因为闲书的阅读,没有压力,没有强迫,没有功利,纯粹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更能引领自己寻找到自己的真正擅长,真正打开属于自己天赋的灵田。

很多人在人生路的中途又独辟蹊径,答案正在这里。

一个农民成了作家,一个医生成了诗人,一个教师成了画家,不都是因为他们横向的寻找吗?
④处理好了正书与闲书的关系,也就知道自己读书是谋生还是谋心了。

材料三:陈惠同学读书完成情况
1.下列说法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郑板桥强调读书要“求精不求多”,他反对广泛涉猎图书。

B.苏东坡认为人的精力有限,每次读书应该只带着一个目标或问题去阅读。

C.陈善认为读书最终目的是读懂书中的内容。

D.鲁先圣认为读闲书可以作为我们谋生的手段。

2.阅读下面的句子,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北宋文学家苏轼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
犹如“八面受敌
....”。

因为闲书的阅读,没有压力,没有强迫,没有功利,纯粹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
..更能引领自己寻找到自己的真正擅长。

3.结合材料二内容说说读闲书有哪些益处。

4.材料二的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一中的读书方法,分析陈惠同学阅读效果差的原因。

12.文学作品阅读
旅游纪念品
[日本]星新一
在山腰上。

有一座瞭望台。

在这儿放眼远眺,可以看到很远很远,既能看到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森林,又能看到那些弯弯曲曲的河流和繁荣的小村庄,还有那辽阔的碧绿的平原。

在瞭望台的附近有一家小小的旅馆。

有一天。

店老板又不失时机地向游客推销当地的商品:“看这些,你不买点纪念品吗?明信片或是木雕的人像……”
“哦,谢谢。

我想我不需要,我从来就不买什么土特产或纪念品之类的东西。

这些小玩意儿在街上到处都能买到。

有名的东西也可以用钱随时买到。


“你是这样认为的吗?你真的不想买些什么?”
“不,我只想好好享受这些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那会使心灵得到美的享受。

”客人固执地说。

“也是,这样也对。

那么,请到森林里去散散步如何?像这样枝叶繁茂的森林并不多见。


“是吗?谢谢您的指点。


游客真的去了那个森林。

确实,这儿幽静得很,景色也很美。

可是,不久他的好心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因为突然蹿出一头十足的野兽——熊!
他很想马上逃跑,但由于过分惊慌和恐怖,他已不能走半步了。

直到黑熊气势汹汹地扑上来时,他才手忙脚乱地抵抗起来。

他拼命地反抗,不顾一切地奋勇和黑熊搏斗着。

不管怎么样,他没有成为野兽的美餐。

游客没命似的跑回旅馆,喘着粗气说:“我遇上了可怕的事情。

我刚才遇上了一头黑熊……”
可是,店老板的回答却出人意料之外:“哦,这没什么了不起。

我把您刚才那激动人心的浴血奋战的场面摄入了八毫米的电影胶卷。

你愿意购买吗?不知道你愿意出多少钱来买呢?”“什么?啊,原来这是圈套呀!那只熊是人扮的……”
游客非常气愤,但转念一想:把这电影胶卷放映给邻居的孩子们和相识的姑娘看的话,也许确实是个不错的念头。

刚才的场景非常逼真,别人应该看不出破绽吧。

所以,他重新作了一个决定:“好吧,也许有些贵,但是我还是决定买下它。

你真是个会做生意的家伙!”1.根据小说情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店老板:推销当地的商品推荐去森林②__________推销电影胶卷
游客:不愿买①________与黑熊搏斗③________
2.下面是小说第二、三段的另一个译本,请比较阅读,完成对话。

在瞭望台附近,有一家小小的旅馆。

据说这家旅馆的老板很精明,非常会做生意。

这天,店老板又不失时机地向一个游客推销当地的商品:“看看这些,你不买点纪念品吗?明信片或是木雕的人像……”
游客扫了一眼,皱皱眉头说:“哦,谢谢。

我想我不需要,我从来就不买什么土特产或纪念品之类的东西。

这些小玩意儿在街上到处都能买到。

有名的东西也可以随时用钱买到。


小文:这个译本增加了对老板的介绍:“据说这家旅馆的老板很精明,非常会做生意。

”我认为这句话可以删除。

这句话冲淡下文情节逆转带来的“出乎意料”之感,而且也与结尾处的“你真会做生意”重复。

小明:我不认同。

(l)_________
小琴:这个译本还增加了对游客的描写,“游客扫一眼,皱皱眉头”,我认为也没有必要。

小郭:我认为有必要。

(2)__________
3.“那只熊是人扮演的”这一情节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请从文中找到依据并简析。

4.小说结尾处游客说“你真是个会做生意的家伙”。

游客为什么这样评价老板?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13.议论文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

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

“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

”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

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
避让。

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
....,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

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

”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

”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

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

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

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

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

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

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

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

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

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

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

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

不信,你试试!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

D.让人,乃众妙之门。

2.选文第②段中加线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4.选文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
5.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有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是可忍,孰不可忍?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韩信曾甘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三、语言表述
14.排序。

①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②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③她从来不打骂我们。

④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

正确的顺序:____________
四、写作
15.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开在心中的花朵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②要求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牧马人家的母马生下了三匹小马。

小马渐渐长大了。

这一天,牧马人对它们说:“你们想不想成为追风逐电、驰骋天下的宝马良驹?
“想!”三匹小马异口同声响亮地回答。

牧马人一听,脸上绽出了笑容,说:好,这也是我所希望的。

那你们说说,你们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
“我想要一副精美的辔头。

”第一匹小马说。

“我想要一副漂亮的马鞍。

”另一匹小马说。

“那么,你想要什么呢?”牧马人问第三匹小马。

“我最想要的是一根皮鞭。


“皮鞭?”牧马人和那两匹小马都吃了一惊。

“是的。

因为我知道,不论是谁都有惰性,有了皮鞭的时时鞭策,就可以克服惰性,踏上驰骋天下的征程。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字音。

A项:逞能——chěng,须臾(yǘ)——yú。

B项:精髓——suǐ,一丝不苟——gǒu,D项:蝉蜕——tuì,笑靥——yè,眼花缭乱——liáo。

故选C。

2、C
【解析】
考查文学常识。

C项“欧阳修,号放翁”对句子所作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

3、B
【解析】
A趋之若鹜:意是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

含贬义。

C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改为“不以为意”。

D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

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4、D
【解析】
D项海伦·凯勒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

5、D
【解析】
A“义务植树”与“敬畏生命”是动宾结构。

“减税降费”并列结构;“壮丽山河”偏正结构。

B句式杂糅。

去掉“的原因”或“由于、造成的”。

C“新四大发明”后的逗号改为冒号即可。

故选D。

6、(1)示例:(1)初中生使用手机现象普遍;八年级学生使用手机程度严重;(2)使用手机玩游戏、看视频的比例较大;用于学习方面所占比例较小。

(2)示例:①手机对人有辐射。

②助长攀比成风。

③不良信息,玷污心灵。

④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

⑤部分同学利用手机考试作弊。

⑥额外增加父母经济负担。

(3)①利益便利(影响、变化等)②沉淀沉迷(沉湎)③手机里众声喧哗和手机外众生沉默形成鲜明反差。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

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如此题以“校园手机使用情况调查”为陈述对象。

找到“年级”“人数”项目,通过数字的比较可分析出初中生使用手机现象普遍,八年级学生使用手机比例最大和初中生大多使用手机玩游戏、看视频,而用于学习的较少的结论。

(2)写辩词。

题干要求对所持的主要观点“中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的观点列举三条理由。

可从手机对青少年的身体、心灵、及学习方面的负面作用来谈。

总之要做到观点明确,语言简洁,用词精确,逻辑严密。

(3)A处搭配不当。

可改为“手机的强大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
的便利”。

B处用词不当。

沉淀:比喻凝聚,积累。

与下文不搭配。

可改为“很少有人意识到沉迷于方寸间的危害”。

C 处语序不当。

将“众生沉默”与“众声喧哗”对调即可。

7、(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圆缺、赋、柯、隐逸、庇、俱”等字词容易写错。

8、①【读中积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长征②【方法总结】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识记能力。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作者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比作“红星”,认为他们必将照耀全中国。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我们可以采用“精读”与“跳读”并用的读书方法: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

二、阅读
9、1.奇特壮美
2.示例: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抓住诗句中每个字词所描写的景物,拓展其内容,发挥想象,多用形容词和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多个方面来描述景物的画面,突出其特点,形容这一画面给人的视觉感受。

本句诗歌抓住“直”“落日圆”等景象分析。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先总说此句表现了什么景物,然后再点明一两个字词,说明它形象地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最后再点明作者在写景中表达的情感。

从“想像”“构思”“语言的运用”方面给予评价,使用评价语,如“想像奇特”“构思精巧”“描写生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