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村地区抗菌药物使用优化路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农村地区抗菌药物使用优化路径研究目的(1)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居民发生常见感染(呼吸道感染)时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过程与环节;(2)研究现有的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与报告制度的准确性与可靠性;(3)探索农村地区医生与居民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因素;(4)提出优化安徽省农村地区抗菌药物使用的措施与方案。
方法(1)入户调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调查对象,并通过自主设计的结构化问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现场观察采用观察法观察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患者的就诊过程并填写观察表,记录患者的自述症状、病程进展、医生诊断和处方内容等,并在每个研究现场结束后收集所有观察对象的电子病历;将现场观察研究现场的基层医生作为访谈对象,并从上述观察的患者中招募访谈对象。
(2)对入户调查数据、现场观察数据及电子病历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描述性分析,对深入访谈数据运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3)以上述研究结果为基础,运用多种行为理论模型,研制优化农村地区抗菌药物使用的措施。
结果(1)居民发生感染后去医院就诊的比例最高(56.4%),其次为医院获得抗菌药物(41.7%)、药店购买药物(23.6%)、药店购买抗菌药物(16.4%)、服用剩余药物(13.5%)、服用剩余抗菌药物(9.9%)。
抗菌药物使用的关键环节有从医院获得抗菌药物、药店购买抗菌药物和服用剩余抗菌药物。
(2)症状消失日的曲线有2-3个峰值,在第3、5、10天、特别是第7天出现。
症状开始累积率与症状消失累积率之间的时间差最长的是咳嗽,其次是嗓子疼、呼吸困难、流鼻涕、头痛/全身不适和发烧。
(3)超过60.5%的调查对象会在症状高峰日的前两天和后一天之间选择去就
诊,不同症状的就诊时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聚集,发烧症状的就诊时间最集中,其次为头痛/全身乏力、流清鼻涕。
(4)服用剩余药物和服用抗菌药物的发生时间最早,医院就诊和医院获得抗菌药物的发生时间最晚。
(5)安徽省农村地区门诊常见感染的抗菌药物处方率很高,有89%的常见感
染患者的门诊处方中含有抗菌药物,其中42.6%的处方中有一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6)电子病历在不同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使用率存在较大差别,现场2
村卫生室的电子病历使用率最低(0%),现场1村卫生室最高(98.7%)。
(7)电子病历中抗菌药物名称和剂量的准确度分别为82.8%和68.4%,诊断准确度为45.5%,而症状记录准确度仅为1.1%。
(8)观察发现医生在诊疗中使用的抗菌药物为51种,但电子病历中只有38种,电子病历中的抗菌药物处方率远低于现场观察中的处方率。
(9)居民有关抗菌药物的知识相对比较缺乏,大部分居民对抗菌药物的认知
存在较大误区;居民发生感染后不会立马去医院就诊疗,感觉症状严重后才会去
医院就诊;居民自行使用或者主动要求医生开抗菌药物的原因,主要是由基层医
生自己和药店人员培养而成的习惯认知。
(10)医生关于抗菌药物的知识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偏向于经验性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医生会碍于病人的压力而开抗
菌药物。
(11)初步制定的干预措施包括:设置接诊步骤与规程、提供参照原则与证据、实施质效监督与反馈、展示行动承诺与口号、运用外带信息与处方、推送即时提醒与引导。
结论(1)抗菌药物使用的关键环节有从医院获得抗菌药物、药店购买抗菌药物和服用剩余抗菌药物。
居民发生呼吸道感染后的就诊时间和症状高峰有关,居民出现感染症状后并
不是立即去看医生,而是根据症状进展决定是否选择就诊。
(2)安徽省农村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率非常高,电子病历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医保报销,利用
电子病历监测抗菌药物处方的准确度与可靠性较低。
(3)安徽省农村居民关于感染及抗菌药物的认知水平较低;农村基层医疗机
构的医生偏向于经验性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病人压力会影响医生的处方行为。
(4)本研究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指导制定了一套综合性的干预方案,以帮助和促进
改善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感染及细菌耐药的出现与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