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一课的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分解》一课的教学反思
凯里三中物理组:吴蓉
一、作用和地位:
“力的分解”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也是高一物理的一个教学难点,又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技能和重点。
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它也是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
同时还要知道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分解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基础。
难点主要有: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分解的实际运用,以及力的分解的唯一性。
二、教学片断
1、首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利用了一个简单易做演示实验引入新课:用一个薄木板其两端架在两个粉笔盒上,中间悬空,然后在上面放一重物,让学生观察木板的弯曲程度,然后再用一斜向上的力拉该物体运动起来,再让学生观察木板的弯曲程度。
这个实验效果明显,学生能自己分析出:斜向上的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使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的作用效果;另外一个是使减轻了重物对木板的挤压,使得木板的弯曲程度减小的作用效果。
在这个探索的情景里,学生知道了分力的概念,并且有了知识的准备,同时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给整节课的学习氛围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2、然后回顾了力的合成的内容,并再次强调了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从而引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并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了模拟,接着在师生的讨论中总结出,在不设限制条件下,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之后,近一步利用课后练习中的第一题分析力的分解只有惟一情况的两种情形。
3、在讲解力的分解方法中,为了强调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并让学生感知力的作用效果实验,我用了一个自制教具:将细绳一端套在中指上,另一端与铅笔连接,笔尖端卡在手心处,在笔尾与细绳的连接处,挂一重物,(如图所示),让学生体会一下重物的重力向下拉产生的效果。
这个实验效果明显,之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出:重物的重力效果有两个作用效果:一是使绳子对手指有拉的作用效果;二是使铅笔对手掌掌心有压的作用效果。
在这个情景里,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了切身的体会,进而对力的分解要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然后由师生共同将重力的分解画出来(如图所示)。
三、教学反思:
1、这节课的引入用一个小而简单的实验开始,一下子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师生的互动很快地活跃起来,使这节课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对这种由情景实验引入的新课,表现了极大的学习兴趣,给整堂课奠定了良好的氛围基调。
2、利用适当的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能够充分解放学生的形象思维,更快接受物理情景,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物理问题思考。
3、利用自行设计的一些物理实验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在这个情景里,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了切身的体会,进而对力的分解要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这对突破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这一难点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这样调整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通过实验情景的设置,培养学生了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5、授课过程中,开始还能注意用三角尺作图,但后来怕时间不够,物理作图则采用了随手画,没有做到做图规范,没有起到至始至终的示范作用,特别对于初学的学生,更要严谨规范。
6、由于高中阶段作图法是许多物理问题解决的手段之一,今后还要加强作图训练,这
样利于问题的分析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7、教学中应多注意学生的分组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
8、在对力的分解进行定量计算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三角函数知识有所遗忘,我已尽量放慢进度,逐一演算,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听不懂,这可能是我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认识不够,所以我在考虑,是否应专门找时间给学生复习一下一些简单的三角函数知识,是否有这个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