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二)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现代文阅读训练(二)
(一)市声拾趣
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
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
虽然这里面有部分是极简单的,如“羊头肉”“肥卤鸡”之类。
可是他们能在声调上,助字句之不足。
至于字句多的,那一份优美,就举不胜举,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
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荫下,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道:“冰激凌,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
”这就让人听着感到趣味了。
又像秋冬卖大花生的,他喊着:“落花生,香来个脆啦,芝麻酱的味儿啦。
”这就含有一种幽默感了。
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
如现在是冬天,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
这里很少行人,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于是有辆平头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
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心儿,腰上来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
”当你早上在大门外一站,感到又冷又饿的时候,你就会因这种引诱,要买他几大枚白薯吃。
在北平住家稍久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卖硬面饽饽的人极为可怜,因为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
当那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
这位小贩,却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出那漫长的声音:“硬面……饽饽哟……”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深夜钟声那样动人,你不能不对穷苦者给予一个充分的同情。
其实,市声的大部分,都是给人一种喜悦的,不然,它也就不能吸引人了。
例如:炎夏日子,卖甜瓜的,他这样一串的吆唤着:“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激凌的味儿。
吃啦,嫩藕似的苹果青脆甜瓜啦!”在碧槐高处一蝉吟的当儿,这吆唤是够刺激人的。
因此,市声刺激,北平人是有着趣味的存在,小孩子就喜欢学,甚至借此凑出许多趣话。
例如卖馄饨的,他吆喝着第一句是“馄饨开锅”,声音宏亮,极像大花脸喝倒板,于是他们就用纯土音编了一篇戏词来唱:“馄饨开锅……自己称面自己和,自己剁馅自己包,虾米香菜又白饶。
吆唤了半天,一个子儿没卖着,没留神饶去了我两把勺。
”因此,也可以想到北平人对于小贩吆唤声的趣味之浓了。
1.请你说说作者笔下北平吆唤声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2.文中画横线句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请你赏析下面句子的艺术特点。
冰激凌,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
4.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民间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有人说现代广告很精彩,吆喝这种口头广告已经过时了。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二)穿街走巷的吆喝声
每当黄昏,落日渐渐往西边沉下时,我站在阳台上,在那昏黄的余晖中,总能看见一个中年妇女的影子。
她把头发盘成一个髻,穿着旧式的碎花衣服,骑着一辆送货的自行车,载着她的沙河粉和咸肉粽,每天6:30准时经过我家门口;我在屋里便能听见她那拖得长长的吆喝:“沙—河粉——……咸—肉粽——”“沙—河粉——……咸—肉粽——……”那声声吆喝伴着她渐行渐远,她已走出好远,耳朵里仍然回荡着她那独特的音调。
像北方的信天游,像儿时的童谣,在你人生的电影里,凝成亘古不变的黑白剪辑。
有一天雨下得特别大,雨直刷刷地打在地面上,雨点积聚在一起,组成细密的雨帘。
天空闪着电,划出一道道银白色的光。
天边响着轰轰隆隆的雷。
我站在阳台手里捧着一杯热茶,看那迷蒙在烟雨中的大街小巷和急匆匆赶路的行人。
远远地,我看见一个中年妇女的身影。
她披着一件深蓝色的旧式雨衣,骑着那辆老式自行车,在细密的雨中,以她独特的音调有节奏地吆喝起来:“沙—河粉——……咸—肉粽——”她那一声声吆喝,穿过雨帘,飘进千万家。
那一声声吆喝,听起来是多么欢快,如一曲生活欢乐颂。
她那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背影,成了别人阳台上的一幅美丽风景。
一声一声的吆喝犹如一根根平滑的线条,从嗓子里滑出,交织成一张五线谱,吆喝出振奋人心的生活进行曲。
“沙—河粉——……咸—肉粽——”这声音在大街小巷越传越响,越传越久,久久地,久久地回荡。
……在雨帘中,我看着她远去的模糊背影,读懂了蕴涵在吆喝里的坚强、乐观以及简单的快乐。
“收买烂铜烂铁、烂胶鞋——”“修理——洗衣机、空调、热水器——”……
这些带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叫卖声,像夏日雨后泥土的清香,扑进你的鼻子,让你闻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它们又如历史符号,记下了你成长路上一段特别的记忆。
1.文中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2.文中说“她那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背影,成了别人阳台上的一幅美丽风景”,请你发挥想象,为这幅美丽的风景配上一段话。
(30字左右)
3.文中作者说“这些带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叫卖声,像夏日雨后泥土的清香,扑进你的鼻子”,叫卖声是声音,却如何能像夏日雨后泥土的清香呢?
(三)怀念一种声音
有一个声音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它非常古老,来自我出生和成长的故乡小镇。
那时,每当夜深人静即将熟睡之时,街头巷尾就会传来“笃!笃!笃!关灯关门,小心火烛!”的打梆子喊话声,随着夜风,在宁静、闲适的江南小镇上空飘忽穿行,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直到听不见。
更夫已经走远了,更谣的余味却很悠长。
漆黑夜晚,每当这个声音在屋檐下若隐若现、从窗棂前渐行渐远,小小的心灵就会被一股暖意包裹起来,尤其是碰着刮大风落大雨的夜里,还时常衍生出一份感动。
虽说当年少不更事,但从这既熟悉又神秘的声音里,我能感知古镇的每一条小巷、每一个庭院都是安全的;黑漆漆的房屋,独自静卧的每个人都是受保护的,是不寂寞的,是可以踏踏实实地闭上眼睛睡上一个安稳觉的。
所以一直以来对这个声音充满了好感。
了解这个声音的来龙去脉,还是稍大一些,跟着大人去看了越剧《状元打更》之后的事。
戏中状元郎因弃患难之妻而被贬为更夫,此人白胡须,白头发,弯腰迈着缓慢的步伐,艰难地拿着木梆子,边打边走。
舞台人物一招一式、一唱一和及时地给我补习了一个常识:很久以来,弥漫在我记忆深处,那个有温度有情感的声音来自一个习俗——打更。
打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后又演变出一种防火防盗的功能,由此也产生了一个巡夜的职业——更夫。
每当暮色深沉时分,更夫们手提木梆和铜锣走街串巷,开始按更次报时辰并伴有温馨提示:“一更打响,敬告街坊,水缸挑满,火种严防……”通宵达旦,服务民众。
在故乡小镇,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摇啊摇,摇过外婆桥,桥头碰着打更公,打更阿公真辛劳,不贪财帛为大家,春夏秋冬功德高。
”
记得唐山地震那年夏天,由于当时信息不畅,恐慌中人们盲目地选择了夜宿露天,这让我和弄堂里的小朋友有了一次伴随打更阿公夜游的机会。
大概是夜里7点钟,家家户户在自家院子里吃好了冰在井里的西瓜,打着饱嗝,拖着竹躺椅聚集到弄堂口去乘凉。
正当大人们咯吱咯吱摇着大蒲扇,捉打蚊蝇之际,打更阿公手提煤油灯笼,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通体玄色,神秘地出现在巷口。
随着“镗”的一声锣鸣,打更阿公起锣:“鸣锣通告,关好门窗,防火防盗啦!”在一旁结集已久的孩子们一哄而上。
打更阿公雄赳赳气昂昂、大摇大摆走在最前头,尾随其后的小尾巴拖得很长,还时不时地同声高呼:“小心火烛!”绕过两道长弄堂,夜有点深了,这时打更阿公已悄然放下铜锣,“笃!笃!笃!”地改敲起木梆,一慢一快,连打三次。
快到小镇热闹街市口,突然又是“镗”的一声,打更阿公收锣了,整个过程历时近1小时。
小孩们着急起哄:“怎么停了?”阿公嘿嘿干笑几声,清了清嗓门自语道:“戌时打头更,每个更次打一更,寅时共五更。
”小朋友们听了一头雾水,个个都傻眼了。
直至今日,准备提笔撰文,我才弄明白,头更大约在戌时开始,戌时大约在晚上7点左右,头更又称作打落更,通常鸣锣一声;二更鸣锣二声,依此类推至五更寅时,也就是次日早上3点左右。
过去老一辈经常念叨的,读书人读到“半夜二更半”才能熄灯就宿、商贾挑夫“半夜三更”就要出门,讲的便是打更记时的故事。
30年过去了,鸣锣、敲梆打更早已成为一段历史,但在我的心灵空间始终更声不断。
我明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永恒地怀念它,以凭吊儿时的无尽情愫。
1.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怀念幼年时听到的打更声?
2.第二段中说“这既熟悉又神秘的声音”,为什么说打更声既“熟悉”又“神
秘”?
3.作者引用故乡小镇有关打更的歌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看过上面的三篇文章,请你也找出记忆中一种难忘的声音,并把它记录下来,
写一篇50字左右的短文。
(四)泥土的声音
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
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漫开去。
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
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③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
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
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
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战栗起来。
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
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才能听到。
④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
我坐起来,我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
我抚摸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
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⑤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
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
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
我听见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
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⑥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
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
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
牛,是弓着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
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
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
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
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
苦么?苦;累么?累。
但父亲即使在两腿沾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
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⑦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
此时,夕阳的余晖与天与地合起来。
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⑧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
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空一尘不染。
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着手心落下,又浸洇开去。
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2.结合语境,揣摩第六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作者在第三段说“我的心兀然就战栗起来”,第四段又说“我狂躁不安的心
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你认为作者为何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4.文章一连四次写到“我”匍匐在土地上,五次写到“我”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作者这样写,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怀念一种声音
①有一种声音,让中年画家越来越怀念了。
这种声音非常奇妙,有颜色,有形状,有温度,还有杂含此中的情感故事。
但现在再也听不到了。
②他知道这种声音只存在于古城的一条小巷,只存在于他家几代居住的那个小院、那座老屋。
院子里有一棵梅子树,有两棵梧桐树,有缸荷花,还有几畦作观赏用的韭菜。
老屋为两层,砖木结构,上下呈现出一种古铜的色调。
③这种声音叫雨声。
雨声从他出生和成长的方向,不断地传来。
在他的记忆里,总是弥漫着一片雨雾和雨声,太阳总是见不到的。
④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⑤一下雨,他爹总会站在老屋的台阶上,听着一院子的雨声,如醉如痴,然后把少不更事的他叫到身边,告诉他许多古人关于雨的诗句:“夜雨剪春韭”“梅
子黄时雨”“梧桐叶上三更雨”“留得残荷听雨声”……他听不懂,但他看懂了雨声被花叶染就的绚丽颜色。
⑥然后,他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爹说:“你听——”这两个字在无数次重复后,他的耳朵变得灵敏了: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打在木晒楼的雨点,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相反,浑厚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雨声,沉着而充满力度。
⑦古城有句俗语:“落雨天,留客天。
”他记得一下雨,家里就会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他爹的挚友。
雨是请柬吗?雨声中,他们谈天道、人道、医道、艺道;或者下围棋,落子声与雨声交错而响;或者拉起京胡,唱他们所熟悉的京戏名段,音符从雨的缝隙里穿过去,居然没有濡湿……他坐在一边,看着,听着,如梦如幻。
⑧雨声中,他长大了,成家了,做父亲了……小巷、老屋和雨,成了他生命最奇诡的底色。
下雨的日子,他也向他的儿子讲那些古人关于雨的诗句,他的画室也总会有好友联袂而至。
⑨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⑩突然有一天,这一片地皮划拨给了房地产商,他携家人怅然搬进了世纪花园。
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记忆中雨的声音,没有了!巨大的规整的水泥匣子,嵌着一个个用混凝土、玻璃和钢铁构筑的巢。
雨声呈现出呆板的灰色,节奏沉闷而压抑。
这不是他感觉过的雨声!每逢下雨的日子,他会觉得格外无聊。
他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无助。
⑾他决定,请些工匠,在露台上做一个屋顶,盖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
他希望找回那声音。
露台的屋顶很快就做好了。
他还置办了一个瓷圆桌、四个鼓形瓷凳、一个烧木炭的红泥火炉、一个烧水的青陶提梁壶。
下雨的时候,他坐在这里烹茶,沏茶,静静地听雨。
露台的前方是开敞的,他一抬头便看见一栋栋的高楼,整齐地排列着;所有的窗口都装着锃亮的防盗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厚厚的窗帘……这样的背景,绝对不会生发一种古典的声音!他明白了,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永恒地怀念一种雨的声音。
⑿又是一个下雨的日子。
他蓦地离开露台,急急走进这间静寂的画室……
⒀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
1.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小说结尾说:“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3.小说在多个方面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从文中选择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初中现代文阅读训练(二)答案
(一)《市声拾趣》
1.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
2.景物(环境)描写。
突出了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
" 3.既生动形象地说出了做冰激凌所用的材料,又说出了冰激凌的特点--又甜又凉又解渴,勾起了人们无限的食欲。
另外这个吆唤声多采用短语,三字一顿,吆唤起来有节奏、有气势,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4.略。
(二)《穿街走巷的吆喝声》
1.肖像描写。
从中可以看出人物朴实、能干的性格特征。
2.示例:风雨对她来说,其实又算什么呢?坚持每天这时的吆喝,坚持每天为别人送上热热的沙河粉和香香的咸肉粽是她生活中的快乐,能卖出更多是她生活的希望。
3.这里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作者把叫卖声说成像泥土的清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听到叫卖声之后内心的感受,烘托了叫卖声的温馨。
(三)《怀念一种声音》
1.①打更声使我能感知古镇的每一条小巷、每一个庭院都是安全的。
②打更声使我感知到独自静卧的每个人都是受保护的,是不寂寞的。
③打更声是我童年生活的温暖记忆。
2."熟悉"是因为每天晚上都可以听到打更声,所以"熟悉";"神秘"是因为打更人总在夜晚出现,"手提煤油灯笼,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通体玄色,神秘地出现在巷口",所以"神秘"。
3.说明当年打更者的艰辛与威望,为下文作者表达对打更者的敬意做好铺垫。
4.略。
(四)《泥土的声音》
1.线索为作者对土地的感情,(“听到泥土的声音”或“泥土的声音”)。
2.含义:憨厚朴实的庄稼人不单单是在耕耘土地,播种希望,也是在亲近和敬重生长希望、养育生命的土地。
作用: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主题得到突出和升化。
3.第三段写“我”仰望,“我”远眺,“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土地所呈现的无限生机给“我”的心灵带来极大的触动,所以“战栗”;第四段中,当“我”抚摸着稻穗和叶子,嗅着稻子所散发的幽香,看到土地所孕育出的一片希望时,内心感到惬意和满足,心情自然安顿下来。
4.表达了作者对泥土的亲近、挚爱、依恋和难舍难分的思想感情。
(五)《怀念一种声音》
1.用了比喻修辞格,把落在小青瓦上和玻璃瓦上的雨点发出的声音比作在玉盘里乱跳的珠玑和琴声中的高音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雨声的特点以及带给人的美妙感受。
2.他希望通过画画来再现逝去的自然、祥和的生活环境和淳朴和谐的人际关系,借以抒发强烈的怀念之情,排遣孤寂之情。
3.示例1:以前的雨声充满音乐美和“绚丽颜色”,现在的雨声呈现呆板的灰色,节奏沉闷压抑。
对比手法的运用鲜明地表现了前后变化,强烈地表达出主人公对淳朴自然生活的热爱和怀念。
示例2:以前人与人和谐地交往和交流,现在人人封闭,缺乏沟通和交流。
对比手法的运用鲜明地表现了前后变化,强烈地表达出主人公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热爱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