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20:二元思辨性“工笔与写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指导20:二元思辨性“工笔与写意”
模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中国画有“工笔”和“写意”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工笔”追求刻画细致,局部精细;“写意”追求意境宏大,整体笔墨。
岭南画家善于糅合两种表现形式:“写意”中用“工笔”,在宏大间点睛;“工笔”中有“写意”,于细腻中传情。
然而,若两者处理不当,则可能会导致笔墨流俗,立意缺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解析】
这是一篇启示型材料作文,也是一道典型的“二元辩证”类作文。
材料内容与2022汕头一模有相似之处,都是以绘画的笔墨方法和创作思维为载体,让考生从中得到启发,写一篇文章。
什么是“工笔”和“写意”,材料已经阐述得比较清楚:“工笔”着眼于细节,追求刻画细致,“写意”着眼于整体,追求意境宏大。
岭南画家善于糅合两种表现形式——“工笔”中有“写意”的精神高度,“写意”也中有“工笔”的点睛。
由此可知,好的画作要兼顾“工笔”
和“写意”两种艺术形式。
整体和局部,对画家来说不可偏废,否则会导致笔墨流俗,立意缺失。
首先需要考生理解和阐释中国画中“工笔”和“写意”的内涵。
中国画的“工笔”讲究的是刻画细致,局部精细;而“写意”追求的是意境宏大,整体笔墨。
“工笔”代表的是细节的精细,而“写意”代表的是全局的统筹,正所谓“致广大,尽精微”,只有从整体出发,对细节的精微,才能造就广阔的意境。
其次,考生们需要考虑和阐释二者的关系。
于作画者来说,两者相结合才能够达到在宏大间点晴,于细腻中传情。
那么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在学习和事业上,它启示我们需要立足于大局,把握好细节,这样才能够成就不凡的事业。
而若两者关系处理不当,则会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在论证结构的处理上,考生也可以运用“对照式”结构来进行正反论证,使论证更加充分。
最后由物及人、由理论到实践,可以进一步阐释二者关系的统一对我们实践的启示。
“欲就心之鸿景”,在实践中,我们当着眼于全局,织就细处之精微,勇于担当,方可积微成著,汇聚江海之洪流。
正如老子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总的来说,本次作文出题紧跟高考考察趋势,既考察了考生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又带有明显的思辨性,寓趣于理,要求考生们在作文复习中更多地积累古典文化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同时也要多观察、多思考,在实践中去理解和验证文化哲理的意趣和智慧。
考生在行文过程时,需要阐释清楚二者的关系,并通过事例和名言来佐证,也可以在行文时加入反面论证,增加论证的说服力。
当然,这篇作文的高分关键在于——如何把绘画领域的术语,拓展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这个时候,延展性理解和发散性思维就很重要。
对于个人而言,“写意”好比人生要有格局和胸怀,规划人生时要把个体选择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高举理想信仰的旗帜。
“工笔”好比做人做事在注重细节,日拱一卒、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从而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人生境界。
对于组织、国家而言,“写意”好比战略方向和愿景。
同时,为了实现理想目标,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尤其是要做好一时、一事的“绣花针功夫”,认真对待工作中每一处环节,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用《之江新语》中形象化的比喻,“写意”就是学习曹冲称象的整体思维、全局思维,“工笔”就是学习庖丁解牛的细节精神。
这篇二元思辨关系类作文,契合了如今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注重关系挖掘,注重思辨。
希望大家备考时要多关注这类方向的作文。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绘画的技法为载体,让考生辩证思考启示意义。
什么是“工笔”和“写意”,材料已经阐述得比较清楚:“工笔”着眼于细节,追求刻画细致,“写意”着眼于整体,追求意境宏大。
由此可知,“工笔”与“写意”的关系就是整体与细节(或部分)的关系。
而后文说岭南画家善于糅合两种表现形式——“工笔”中有“写意”的精神高度,“写
意”中也有“工笔”的点睛。
由此可知,好的画作要兼顾“工笔”和“写意”两种艺术形式。
整体和局部,对画家来说不可偏废,否则会导致笔墨流俗,立意缺失。
而审题的重点,其实就在于如何把绘画领域的术语,拓展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
对于个人而言,“写意”好比人生要有格局和胸怀,规划人生时要高举理想信仰的旗帜,把个体选择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
“工笔”好比做人做事注重细节,日拱一卒、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从而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人生境界。
对于组织、国家而言,“写意”好比战略方向和愿景。
同时,为了实现理想目标,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尤其是要做好一时、一事的“绣花针功夫”,认真对待工作中每一处环节,也就是“工笔”,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写作时,首先需要从“工笔”和“写意”这两个专业术语中挖掘出普世化的概念,比如,可以用形象化的比喻去解释:“写意”就是学习曹冲称象的整体思维、全局思维,“工笔”就是学习庖丁解牛的细节精神。
厘清概念后,则需要脱离材料中的艺术领域,从学习、生活、社会、国家等层面阐释清楚二者的关系,指出我们既要有宏观视野,也要在实践过程中小心翼翼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这样二者结合才能走得稳,走得长远。
论述过程中可以通过事例和名言来佐证,也可以在行文时加入反面论证,增加论证的说服力。
【参考立意】
1.心怀“工笔”与“写意”,绘就人生宏伟蓝图。
2.擎举梦想旗帜,苛求细节过程。
3.尽其“工笔”,方能致“写意”之境界。
4.心怀“工笔”与“写意”,绘就人生宏伟蓝图
5.擎举梦想旗帜,苛求细节过程——中国画“工笔”和“写意”艺术的人生启发
6.尽其“工笔”,方能致人生“写意”之境界
【名句素材】
1.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吝少失多,廉贾不处,溺近迷远,中人所非。
4.细微见著,臻于至善.
5.致广大而尽精微。
6.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7.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
8.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参考段落素材】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需要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如今,“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初步完成,四梁八柱已经搭起,“一带一路”也进入了国际话语体系,未来需要在项目建设、市场开拓、金融保障等重点工作和具体环节上下足功夫。
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细节,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
果。
比如,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推进了很多重大项目,带动了当地发展,满足了民生需要,未来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继续推进项目建设,造福各国人民。
再比如,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合法合规经营,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形象大使,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和配套支持。
——摘自人民日报,原文标题《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范文展示】
写意工笔丹青手,整体局部画中天
挥毫泼墨丹青写意手,上穷碧落下黄泉;工笔细描吴带当风处,北梅蕊香南来雁。
岭南画派糅合写意与工笔,点睛与传情相映,宏大与细腻成趣。
《中庸》有言“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画如此,凡事皆然。
既需整体布局,长远规划,又要细致雕琢,严谨精密。
可谓写意工笔丹青手,整体局部画中天。
世间无限丹青手,武陵烟树半桃花。
写意泼墨间,风狂雨急,意境宏大,整体笔墨方能致远——宏阔之处是力挽狂澜,是开开阖阖的磅礴,是恢弘是高屋建瓴的谋篇。
只有做好整体布局,长远规划,才能有的放矢,行稳致远。
于个人,读书时的生涯规划为人生锚定航向;于国家,全局思想全面发展才是社会稳定的根基。
中国的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带建设,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无不时整体规划,深谋远虑的卓著成效。
故画当有写意,整体才有宏大的意境,高远的格局,美好的蓝图,辉煌的明天。
黄河不动银河湿,满船凉月雪模糊。
工笔细描处,花繁柳密,刻画细致,局部精细才是化境——细微之处是廓清虚浮,是丝丝缕缕的精妙,是严谨是一丝不苟的认真。
整体重要,局部的细描也是画作登堂入室的关键。
唯有将部分刻画精细,整体才能更好地发展。
雄安新区、安慧语文长江经济带、南水北调、疫情防控,每一项国家重大的战略决策的实施,都有细致的规划、严谨的步骤,都是除去虚浮后的稳扎稳打,都有严密的精雕细琢,新中国发展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用工笔写就人间画卷。
对局部的细致要求,以工笔画的细腻,才能踏平坎坷成大道。
行云流水绕素笺,群龙作御翊飞天。
宏大中点睛,细腻中传情。
疏密有致,吮墨舐毫,拈毫弄管间。
工笔与写意相映成趣,既看得远,胸中丘壑,眼中万里江山;又摹得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肖然。
写意是致广大,工笔是尽精微,工笔与写意糅合成就了岭南画派安慧语文,致广大而尽精微,整体和细节相辅相成,才是国富民强社会发展的正途。
致广大要从整体出发,泼墨写意;尽精微从细节着手,工笔细描,这样人才会进步,国家才能更加繁荣!如今中国进入快车道发展,工业、农业、科技、体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以腾飞的姿态发展,无不是整体和细节起飞,工笔和写意一色的最好诠释。
笔底春风,丹青不渝惨淡经营里,紫陌红尘一幅画;意到笔随,画角描头挥洒自如间,工笔写意家国间。
时代之潮浩浩汤汤,我辈青年当以工笔细谨干事创业,劈波斩浪,助力民族复兴。
两个百年交汇之节点,青年我辈当以写意规划人生,融入全局,践行中国梦圆。
以精细之工笔,抒写意之意境
中国画有“工笔”与“写意”两种形式,前者追求精细,后者追求宏大。
岭南画家将其合二为一,就有了精美而宏大的国画。
由此观之,我们应追求在以精细之工笔,抒写意之意境。
写意需兼工笔,于宏大间点睛。
工笔追求刻画细致,局部精细,是盘天巨龙眼中的唤魂之睛。
《清明上河图》得以流芳百世,不仅是因其描写的场景之宏大,更是因其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是工笔为此景“注入灵魂”。
除去绘画以外,文章亦是同理。
《红楼梦》描绘了一个家族兴衰的盛大图卷,可真正让人们念念不忘的是书中宝玉、黛玉等人,是他们之间微小又悠长的感情交织。
正是字字泣血而成的工笔,为其长盛不衰提供了动力。
正如宏大叙事亦需精细之笔,吾辈青年常怀远大理想,亦需做好现实中的点点滴滴。
工笔需现写意,于细腻中传情。
写意追求意境宏大,整体笔墨,是表层精细下的深奥内涵。
乌合作家在网络上发布了一组图画,其中几张引得他国官员数词“点名”,这并非是因为他对于士兵高傲神情、小孩被欺侮时恐惧的作画精细,而是这背后所揭示的美军的暴行之伤疤。
他以工笔所描绘的细节,编织出了宏大的主题。
再观诸多名作,其大抵如此:《骆驼祥子》中老舍看似叙述了一个拉车夫的故事,却借其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当时的黑暗;鲁迅在《故乡》中,以工笔讲祥林嫂塑造得动人心魄,借其一死传递了人心之冷漠。
于生活细枝末节处做起,吾辈青年应在小处见大义。
工笔与写意糅合,便是画家的终极追求。
倘若两者处理不当,则可能会导致流于俗套或者缺乏立意。
刘慈欣一篇《三体》,打开了中国科
幻的大门,引得无数人纷纷效仿。
有人看重其视角之广,抛下人物塑造,写出来的文章不如背景设定;有人看重其人物形象,借以写了个小舞台故事,也没了原作的张力。
所以写意与工笔是一体,一个向下扎、一个向上生长,不可厚此薄彼,唯有做到心怀理想,脚踏实地,吾辈青年才能共真正担起国之重任。
一味抬头将会落入无边深井,一味低头则不见浩瀚星空。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需要做到宏大中见细微,微小处见大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复习的伟大使命。
描写意而绘工笔,致广大而尽精微
岭南画家的画作广受好评,在于其熟练运用了“工笔”和“写意”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在写意上整体笔墨,追求意境宏大;在工笔上刻画细致,追求局部精细。
致广大而尽精微,方得始终。
描写意以致广大,在于整体把握宏观布局。
跳脱自身的局限,站在新的高度观察事物,掌控全局,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无论是老子想到的“楚王遗弓,得之”,还是苏子的“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都站在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审视自身,审视世界,向后人传递了得失相衡的全局观。
这种全局观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具有启示作用,比如曹冲称象中对象重量的整体代换,又如郭橐驼的顺木之天,不拘小节,以致“其天者全而性得”。
运用“写意”手法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绘工笔以尽精微,在于细腻刻画,精益求精。
有了完备的布局,进一步进行工笔细描,方可在宏大中点晴。
绘工笔是达到新高度的必要条件,你需要杜甫的执着,另辟佳句,不惊不休;需要卢延让的求索,捻断茎须,只为一字;还需要贾岛的冥思,两句三年,一吟泪流。
有人说大丈夫不拘小节,但胜负高下之分往往于细微之处见真章。
庖丁解牛不仅整体把握着牛的轮廓,而细腻的游刃于筋骨交错之间,令人叹为观止。
工笔是作品的重要部分,粗糙的工笔会影响写意的完整性,而细致的工笔方可画龙点睛。
“写意”是“工笔”描绘的基础和根基,而工笔则在细节处传达着写意。
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若写意完备而工笔欠佳,则往往词不达意,甚至会变成“假大空”的劣质品;若重视工笔而忽略写意,则会不知所云,甚至一叶障目,偏离主题。
工笔与写意也具有当代价值。
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既要在整体上把握航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要在细节上精益求精,追求工匠精神,二者的融会贯通才可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写意重在整体笔墨,工笔在于精细雕琢,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于方方面面中给我们深刻启迪,于写意中彰显大智慧,于工笔中进行精钻研,描写意而绘工笔,致广大而尽精微。
工笔为基,再重其意
《韩熙载夜宴图》设色丰富和谐,工丽雅致,可谓传世名画。
但工笔之中,却不少写意的精髓。
工笔精于眼前,于实际,于细处,而写意则在于统观未来,观境界,观整体。
若二者只精其一,要么流俗偏狭,
要么飘忽空洞;二者轻重不分,要么形不达意,要么空有其表。
在我看来,以工笔为基,再重其意,可称佳作。
工笔为形,才有其意。
从战国墓葬出土的工笔名画《人物御龙帛画》,有名家称之“比《人物龙凤图》更胜一筹”。
白描的绘制,不乏精细的概括,色彩的运用更是纯熟。
但仔细的人会发现,这样的工笔名画,也无意间流露出写意的精气。
在我看来,工笔的至高,必然饱含写意的精气,欲出佳作,也必需工笔为基。
然世人皆知《千里江山图》之美。
总有人只见其诗般写意之绿水青山,不见栩栩如生之可游可居。
工笔为基,怎出其意?
常有人问:“为何年轻人很难一下子就达到某个高度?”必须明白的是,写意并非空中楼阁,不能一蹴而就。
工笔正是飞升境界的不二法门,精雕细琢,苛求细节,刻意练习,扎实积累,方能悟出境界所在。
若无公瑾多年间率军征战之工笔,何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写意。
若无子安童蒙时博览群书之工笔,何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写意。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写意为妙手,工笔偶得之。
就像齐白石,他七八十岁的画,的确就没有他八九十岁时的画那么好,他也是到八九十岁之后,才达到了自己的艺术高峰,因为写意画靠的就是积累和修养。
现在有人以为涂上几笔就是写意画,其实是种误解。
还有人一味追求“大气”,力量很粗鲁很外露,很表面,没修养,没内涵,没有苦心经营,这也不是写意画。
工笔筑基,方出其意。
穷工笔之能,诚然也有《清明上河图》的绝世之作。
然精神气韵却是中国画独特的命脉。
试想,没有写意的精气,工笔再重细节,也是一幅没有“神”的图画。
画“工笔画”的人,为何比“写意画”的人多?我想难抓精气就是其中的一个答案。
东晋工笔画家顾恺之的必杀技便是“点睛”,而“点睛”恰恰是写意最关键的那一笔。
传说建康瓦棺寺画《维摩诘像》点睛刹那,维摩诘眼神中的光彩便让寺院佛光普照。
而著名写意画家齐白石的虾,可谓是艺术的高峰。
但为何七八十岁时期的画作比不上八九十岁的画作?其中的工笔的修炼和积累便是关键。
工笔为技,写意为艺。
现实如是。
“前有沙县小吃,现有柳州螺蛳”,这些特色小吃,无不是“工笔”扎基,再靠“写意”去创新写意的。
虽是小的特色,但是稳扎工笔,细琢雕磨,再在这样的基础上靠“写意”去释放其最大的潜能,才有如今的天地。
习主席有“大写意”和“工笔画”的比喻,“完成总体布局”是“大写意”,而“工笔画”则是“走深走实”。
对于我们而言,“走深走实”是根基,“整体布局”是规划。
作为当代的新青年,我们要走深走实每一个学习的脚印,学会布局自己的格局,用更扎实的工笔为基,绘好写意的路。
以精谨“工笔画”绘就文化强国“大写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中华文化展现出蓬勃的
生机活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以精谨“工笔画”绘就文化强国“大写意”,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事关民族复兴大业,更是时代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
“求
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是中国人最深厚的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为铸就中华文
化新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来,无论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还是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3.6万家增长到6.5万家,年营业收入从5.6万亿元增长到11.9万亿元,抑或
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形成了乡村“村晚”、大家唱、广场舞等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展现了新气象,
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
发展文化产业,为中华文化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产
业兴旺,文化繁荣。
文化产业担负着生产文化产品的重任。
进入新时代的十年以来,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做大数字文化产业,新时代的文化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从“云看展”、线上演播等新业态加速崛起,到大众旅游、智慧旅游持续发展,自驾游、露营旅游等引领休闲度假新潮流,再到文化创意、乡村旅游持续赋能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文明新风的“导航灯”,特别是众多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下的文化精品,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不断丰富和滋养着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实践证明,只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就
能为中华文化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讲好中国故事,构筑中国气派的文化大气象。
中华文明
绵延几千年没有中断,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今天,当我们昂扬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文化的力量是最深沉,也是最久远的力量。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文化引领,立足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厚度、历史的广度、文明的高度和现实的温度去大力发展属于当代的先进文化,构筑中华民族精神的新高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尤其是要增强文明交流互鉴,与世界人民共享中华文化成果,在不断讲好“中国故事”当中展现具有
中国气派、中国韵味、中国力量的中华优秀文化。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遵循文化强国的蓝图,只要我们不忘本来、
面向未来,努力以精谨的“工笔画”绘就文化强国的“大写意”,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文化强国的大道上实现文化兴、中国强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