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背景下国民阅读趋势及对策研究——基于第十五次至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U S H U G U A N X U E K A NN O.8,2023
图书馆学刊2023年第8期
全媒体背景下国民阅读趋势及对策研究
——基于第十五次至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分析
韩婧于准马春林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以近5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为依据,分析近5年国民阅读的变化特征及原因,并从政府层面、图书馆层面、社会力量层面探讨了全媒体时代我国国民阅读推广的提升路径,以期为国民阅读推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全媒体国民阅读调查阅读推广
[分类号]G252
不同的符号与载体必然会衍生出不同的阅读行为,阅
读行为存在的基础之一就是媒介形态[1]。
媒体与网络的迅
速发展给大众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带来了强烈冲击,尤
其使国民阅读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中国新闻出版
研究院组织开展的国民阅读调查,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
推进国民阅读、更有效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建设书香型
社会,该调查自1999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2008年起改
为每年进行一次。
通过全方位的国民阅读调查,不仅可以
了解和掌握国民的阅读兴趣、阅读方式、阅读行为等基本
情况,还便于分析与总结国民阅读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
势[2]。
笔者通过分析我国第十五次至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
读调查报告(2017—2021年),并结合全媒体环境大背景,
探讨近5年我国国民阅读兴趣、习惯和行为发生的变化及
这些变化的原因,并提出推进国民阅读的发展策略。
1近5年国民阅读特征及趋势分析
1.1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持续稳定增长
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是指全体国民至少阅读过各种
媒介(如书籍、报纸、数字出版物)中任何一种的人数占全
体国民的比例[3]。
它可以直观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阅读
程度。
从表1、图1可以看出,2017—2021年间,我国18~70
周岁国民综合阅读率由80.3%上涨到81.6%,增长了1.3个
百分点,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
表1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
年次
第十五次(2017年)第十六次(2018年)第十七次(2019年)第十八次(2020年)第十九次(2021年)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
80.3
80.8
81.1
81.3
81.
6
图1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趋势
1.2传统纸质报刊阅读率逐年下降,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
率稳定上升
传统纸质媒介主要指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阅读形
式,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手机、网络、电子阅读器、P a d(平
板电脑)等类型的数字阅读形式[4]。
表2、表3为近5年18~
70周岁我国国民各种媒介阅读率及阅读量的情况,图2为
近5年我国国民各种媒介阅读率的趋势图。
阅读率方面,在纸质阅读中,图书阅读率除2018年出
现小幅波动外,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从59.1%增长到
59.7%,报纸和期刊阅读率逐年下降,且总体降幅较大,图
书是国民在纸质阅读中的主要选择;在数字阅读中,我国
成年国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逐年增长,从73%上涨
到了79.6%,增长了6.6个百分点,与图书阅读率均有增幅,
但比例高出近20个百分点,可见数字阅读同纸质阅读相
比,已成为国民主流阅读方式。
但纸质阅读仍具有持久的
生命力,未来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将共同发展,推动国民
阅读率持续上升。
阅读量方面,在纸质阅读中,报纸阅读量和期刊阅读
量逐年下降,且报纸阅读量下降明显,图书阅读量变化不
大;在数字阅读中,近5年电子书阅读量有降有升,总体看,
报纸仍是阅读量最高的媒介。
T U S H U G U A N X U E K A NN O .8,2023
图书馆学刊
2023年第8期
表2各种媒介阅读率
年次
阅读率第十五次(2017年)第十六次(2018年)第十七次(2019年)第十八次(2020年)第十九次(2021年)
图书阅读率(%)59.159.059.359.559.7
报纸阅读率(%)37.635.127.625.524.6
期刊阅读率
(%)
25.323.419.318.718.4
数字化阅读
方式接触率
(%)
73.076.279.379.479.6
表3各种媒介阅读量
年次阅读量第十五次
(2017年)第十六次
(2018年)第十七次
(2019年)第十八次
(2020年)第十九次
(2021年)
图书阅读量(本)4.664.674.654.704.76报纸阅读量(份)33.6226.3816.3315.3615.13期刊阅读量(册)3.812.612.331.941.90电子书阅读
量(本)3.12
3.32
2.84
3.29
3.3
图2各种媒介阅读率趋势
1.3图书阅读时长起伏不大,数字媒介阅读时长增势明显
通过表4、图3可以看出,近5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质媒介中,图书阅读时长较为稳定,报纸和期刊阅读时长呈下降趋势;在数字媒介中,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最为迅速,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的阅读时长总体呈增长趋势,P a d 阅读时长从2019年起呈缓慢增长态势。
总体来看,国民更倾向于选择数字媒介进行阅读。
表4各种媒介人均每天阅读时长
年次人均每天阅读时长第十五次
(2017年)第十六次
(2018年)第十七次
(2019年)第十八次
(2020年)第十九次
(2021年)
传统媒介阅读时长(分钟)图书20.3819.8119.6920.0421.05报纸12.009.586.085.715.22期刊6.885.563.883.252.96数字媒介阅读时长
(分钟)手机80.4384.87100.41100.75101.12网络在线60.7065.1266.0567.8268.42电子阅
读器
8.1210.7010.7011.4411.78P a d
12.61
11.10
9.63
9.73
9.8
2
图3各种媒介阅读时长趋势
1.4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成为两种主流数字阅读方式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阅读媒介多元化进而使我国成年国民阅读方式多样化,数字化阅读方式发展迅速。
表5、图4显示,近5年来,手机和网络在线在接触率上占比最高且呈增长趋势,电子阅读器和P a d 作为新兴数字媒介,其接触率的比例虽较低,但增长迅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成为我国国民两大主流数字阅读形式。
表5各种数字化阅读接触率
年次接触率第十五次
(2017年)第十六次(2018年)第十七次(2019年)第十八次(2020年)第十九次(2021年)
网络在线接触率(%)59.769.371.671.571.6
手机接触率(%)71.073.776.176.777.4
电子阅读器接触率(%)14.320.824.827.227.3
P a d (平板电
脑)接触率(%)
12.820.821.321.821.
7
图4各种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趋势
1.5纸质阅读依然受国民青睐,手机阅读倾向浅显化、娱乐化
表6、图5为近5年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及其趋势图,从中可以看出,国民最倾向的阅读方式是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其在2017—2019年呈下降趋势,而后又呈上升趋势,虽有波动,但总体呈增长趋势,传统纸质阅读魅力仍在。
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倾向都是先增后减,在电子
T U S H U G U A N X U E K A NN O .8,2023
图书馆学刊
2023年第8期
阅读器上阅读的阅读倾向稳定增长,2020年起出现了听书、视频讲书的新型阅读方式,国民有了更多的阅读选择。
表6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
年次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第十五次
(2017年)第十六次
(2018年)第十七次
(2019年)第十八次
(2020年)第十九次
(2021年)
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45.138.436.743.445.6在手机上阅读
(%)
35.140.243.533.430.5在电子
阅读器
上阅读
(%)
6.2
7.7
7.8
8.6
8.4
网络在线阅读(%)12.212.810.67.96.6
下载打印阅读(%)1.40.80.9——
听书
(%)
———
6.7
7.4视频
讲书
(%)———
—1.5
注:
—表示在相应的年份调查报告中未有的数据
图5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趋势
表7为2017—2019年成年国民上网从事的相关活动,可以看出,国民上网主要从事网上聊天或交友、阅读新闻、看视频等活动,网民手机阅读倾向娱乐化、功利化、社交化、浅显化。
其中,阅读新闻和网上聊天或交友比例逐年下降,降幅较大,由于短视频的快速兴起以及迅猛发展,抖音类短视频深受国民喜爱,国民看视频比例逐年上升。
网上购物、在线听歌或下载歌曲和电影、查询各类信息、网络游戏、阅读网络书籍或报刊也是国民上网主要从事的活动,除网上购物的比例逐年上升外,其余总体都呈下降趋势。
表7上网从事的活动
年次上网从事的相关活动第十五次
(2017年)第十六次
(2018年)第十七次
(2019年)阅读新闻(%)69.761.659.0查询各类信息(%)39.328.230.3网上聊天/交友(%)72.062.360.2看视频(%)51.550.056.9在线听歌/下载歌曲和电影(%)42.936.539.2网络游戏(%)33.628.026.7网上购物(%)
36.641.145.8阅读网
络书籍、
报刊
(%)
21.7
15.9
20.5
注:2020年和2021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未有国民上网从事的活动这一项数据
1.6对国民阅读活动的诉求较高
近5年国民对国民阅读活动的诉求逐年上升,如表8、图6所示,从2017年的64.2%上升到2021年的80.1%,增长
了15.9个百分点,增幅较大。
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增长,国民越来越希望有关部门举办更多的阅读活动或读书节,对举办读书活动的期望较高。
表8希望举办阅读活动人数比例
人数
比例
年次希望举办阅读活动人数比例(%)
第十五次(2017年)64.2
第十六次(2018年)67.3
第十七次(2019年)68.2
第十八次(2020年)79.1
第十九次
(2021年)
80.
1
图6希望举办阅读活动人数比例趋势
1.7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及阅读量均超过成年人
表9和图7分别为未成年人(0~8周岁、9~13周岁、14~17周岁)的图书阅读率和阅读量及其趋势图,9~13周岁未
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最高,均在90%以上,14~17周岁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量最高,均在10本以上,3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及阅读量均超过相应时期的成年人。
表9未成年人阅读率及阅读量
年次阅读率、阅读量第十五次
(2017年)第十六次
(2018年)第十七次
(2019年)第十八次
(2020年)第十九次
(2021年)
0~8周岁阅读率(%)75.868.070.671.472.19~13周岁阅读率(%)93.296.397.998.799.114~17周
岁阅读率(%)90.4
86.4
89.1
89.7
90.1
0~8周岁阅读量(本)7.237.109.5410.0210.33
9~13周岁阅读量(本)8.879.499.339.6310.21
14~17周
岁阅读量(本)11.5711.5612.7913.0713.1
图7未成年人阅读率及阅读量趋势
T U S H U G U A N X U E K A NN O.8,2023图书馆学刊2023年第8期
2国民阅读行为变化的原因
2.1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阅读媒介转变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5]。
网民规模的扩大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国民数字阅读趋势不可逆转。
麦克卢汉(M c l u h a n)在1964年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论点,这种观点认为媒介本身也是阅读的对象[6]。
在全媒体背景下,数字媒介因传播迅速、交互性强、娱乐性高、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被国民所依赖和喜爱,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逐年增长。
国民可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在阅读时发表感想、评论,进行互动分享、转载等,轻松快捷地上网获取信息、交流互动,或接收丰富个性的信息推送内容。
阅读载体突破了传统纸质媒介的局限,国民更倾向于通过数字媒介阅读电子资源,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化。
2.2社会环境因素推动阅读形式与阅读目的改变
在政治方面,国家越来越重视国民的阅读水平,全民阅读多次写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如《“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指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7]。
在国家倡导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持续增长,国民对阅读活动的诉求不断提升。
在经济方面,我国社会经济长期快速稳定的增长促使国民在阅读形式、购书花费以及对数字阅读产品(电子阅读器、P a d)的接受和使用等方面发生改变[8]。
“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听书”等阅读方式对传统纸质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阅读形式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文字,而是有效地整合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使国民的视听觉体验得到了提升[9]。
在文化方面,国民阅读行为受到社会文化形态变化的影响,阅读目的日益多元化,手机阅读娱乐性、社交性明显。
2.3国民阅读需求引发阅读习惯与阅读偏好变化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与经济社会的转型,国民阅读需求逐渐发生变化,受众阅读习惯与阅读偏好也随之改变。
人们经常利用乘公交、坐地铁、排队、吃饭的碎片化时间阅读新闻、查询信息、看视频、网上社交等,注重随时随地利用“短时间”快速获取信息,更喜欢浏览“文字+视频+音频”“文字+图片+链接”等形式的信息,越发注重阅读的视听觉体验、娱乐性体验[10]。
国民阅读需求由对信息内容的需求转变为对人与人之间联系的需求,受传统社群观念影响,互动阅读深入人心,国民在多种媒体平台上自由地发表阅读感想,还可以在阅读中后期与作者或具有相同阅读兴趣的读者用户形成一个互动社群,就作品中的人物特点、作品评价以及阅读后的感想进行充分地分享、互动与交流,以增进彼此间的联系[11]。
3全媒体时代国民阅读推广策略
从近5年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上看,我国国民阅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8~70周岁国民的数字媒介阅读率、阅读时长明显高于纸质媒介,数字化阅读倾向明显可能会使阅读碎片化、浅显化、娱乐化。
因此,要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将线上与线下两种途径相结合,积极开展类型多样、主题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进而促进国民阅读水平的提升。
3.1政府主导国民阅读推广
首先,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在国民阅读推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应完善阅读立法,为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提供法治化保障。
我国于2017年6月由国务院法制办审议通过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同年6月生效实施,此条例是一项促进型法律,初步将我国的全民阅读活动提高到国家意志和法律层面。
政府应对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主体(图书馆、高校、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让法律保障国民阅读活动科学有效地实施,促进全民文化素质整体提升。
其次,建立国家层面的阅读推广组织机构。
国民阅读推广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面向社会上所有人推广阅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统一协调、统筹安排,如德国成立了由历届总统担任主席的国民阅读促进委员会[12]。
目前我国应在政府高度重视国民阅读活动的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具有统一性管理、高权威性、强执行力的组织机构,有力推动国民阅读活动长久有效地深化发展。
最后,设立公益性国家阅读基金。
阅读基金的设立可以为国民阅读推广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我国的阅读基金应广泛吸收国家财政、慈善团体、社会团体、企业机构及个人的资金投入,以保障在世界读书日、城市读书节、读书月、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重大节日顺利开展主题讲座、阅读分享会、真人图书馆、诗朗诵、知识竞赛、艺术展、音乐会等活动,推动未成年人、特殊群体阅读,向图书馆、民间阅读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对资金使用进行合理规划且对其所获得的社会效益进行分析评估。
3.2图书馆引领国民阅读推广
首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图书馆应借助媒体优势,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发布云讲座、云展览、读书会、知识竞赛、网络公开课、直播预告等活动
T U S H U G U A N X U E K A NN O.8,2023图书馆学刊2023年第8期
信息,采用短视频、音频解说、音乐背景、图片等形式丰富的推送内容。
网络直播作为当前最流行的信息交流方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旅游、美食、教育领域,图书馆也可以采用网络直播的模式举办多元线上活动。
将线上推广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延伸到线下体验中去,或将线下体验通过新媒介形式扩展到线上加以推广,以有形的交流来弥补虚拟的互动,以线上体验的广度优势结合线下体验的深度优势[13]。
其次,细化服务群体。
图书馆要关注少年儿童、青年、老年等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与学校合作,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学习资料,开设阅读课程,为老年读者开展保健、旅游、养生知识、数字素养讲座,为特殊群体开展有声读物讲座、听书、听障朗诵大赛等活动,保障弱势群体能够平等地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
图书馆还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数据挖掘,充分了解用户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通过对用户搜索、浏览、下载、阅读行为的分析,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同时还可以对馆员进行在职教育和培训,以适应读者用户数据挖掘的需要[14]。
再次,开展多元合作。
全媒体背景下,图书馆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也将更加频繁和容易,图书馆应树立跨界、跨馆合作思维,提高资源利用率,联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采用馆内部门联动、馆际互动等方式,探索“图书馆+”模式,如“图书馆+咖啡屋”“图书馆+书店”“图书馆+出版社”“图书馆+学校”等,打造国民阅读新形态,着力提升区域图书馆文化服务效能[15]。
图书馆积极合作有助于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提高品牌知名度。
最后,组建阅读推广人才队伍。
图书馆应设立专门的阅读推广部门,根据阅读推广的工作要求,培训、选拔或引进优秀的推广人才,组建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阅读推广队伍[16]。
要打破行业壁垒,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馆开展专业化培训,鼓励馆员通过自主学习或参加培训,提高阅读推广、新媒体技术应用等相关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
专职推广人员要针对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实施、反馈及评估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不断完善与提升阅读推广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3.3社会力量助推国民阅读推广
首先,国民个人要提高阅读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国民应适当减少玩游戏、刷短视频的时间,增加每天的阅读时长,提高阅读量,且要注重阅读的质量,多阅读经典,感受其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数字时代,数字阅读已成必然趋势,但也不可忽视、抛弃纸质阅读,国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合理规划阅读方式,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使自己爱上阅读,提升自我修养[17]。
其次,家庭亦是个人成长的关键要素。
一是改善家庭的阅读环境,设置书房、购置书桌、书架与图书,优化家庭阅读硬环境;二是塑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家长需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亲子共读,培养孩子主动阅读的意识,充分发挥家庭助力国民阅读的作用;三是家长应限制孩子使用数字媒介的时间和次数,避免孩子陷入信息海洋或沉溺于数字产品而无法自拔,否则不仅对孩子视力有不良影响,也不利于深阅读习惯的培养。
最后,研究表明,教育组织对社会阅读有着重大的影响[18]。
学校应建设专业的阅读指导教师队伍,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推广不同的阅读内容,如针对幼儿推广图文并茂的绘本书籍;对小学生、初中生推广经典名著类书籍;对高中生、大学生推广文学、历史类书籍,并关注学生的阅读特征与阅读兴趣,引导其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校要将阅读活动常态化,积极开展好书推荐、阅读经典、读书征文、诗歌朗诵等阅读活动,打造书香校园。
参考文献:
[1]胡凯.媒介形态变迁视野下阅读行为嬗变——以印刷
媒介和数字媒介为例[J].中国出版,2014(14):10-13.
[2]张亚军.几种阅读率指数比较——基于9次全国国民
阅读调查的数据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12):69-75.
[3]屈明颖.数字阅读拐点及阅读趋势变迁问题研究——
以历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内容变化、数据分析为视
角[J].出版广角,2016(23):10-13,17.
[4]吴芳,周永红.图书馆应对国民阅读新特点的服务策
略——基于第八至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的分析[J].图书馆,2016(5):45-48,84.
[5]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 B/O L].
[2022-05-06].h t t p s://m.g m w.c n/b a i j i a/2022-02/25/355
46513.h t m l.
[6]韩旭,张祺.移动互联时代的移动阅读行为研究——
以微信读书A p p为例[J].出版广角,2019(24):73-75.
[7]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设规划》的通知[E B/O L].[2022-05-06]h t t p://w w w.g o v.c n /z h e n g c e/z h e n g c e k u/2021-06/23/c o n t e n t_5620456.
h t m.
T U S H U G U A N X U E K A NN O.8,2023
图书馆学刊2023年第8期
主体间性视域下网络阅读行为探究
韩正非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网络阅读依托新媒介丰富并拓展了自身内涵,且具备公共性、复合性、社交性的显著特点。
数字时代的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行为的区别首先体现在读者身份上,哲学研究中的主体间性转向、文论研究中的读者转向、阅读行为中的实践转向共同组成了读者身份重构的历史线索。
网络时代阅读场景的革新和阅读行为的扩展,共同实现了读者在阅读空间中的主体间性交往。
[关键词]主体间性交往理性读者身份网络阅读
[分类号]G252
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阅读的形式、载体乃至阅读行为本身都发生了巨大变革。
网络阅读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文化勃兴下的产物,它是一种由文本形式的变化所形成的新的阅读方式,专指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即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也称网上阅读[1]。
新技术催生出的新媒介环境具备大容量、实时性、交互性等特点,网络阅读相较于传统阅读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最直接的体现就在阅读行为本身上:传统阅读行为聚焦于“读”,而网络阅读行为则扩展为包含了搜索、浏览、阅读、评论等一系列行为的过程。
互联网空间为读者用户提供彼此交流的平台,身处其中的个体进行的网络阅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社会交流活动。
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公共领域进行交往,从而确立起“主体间性”关系之下的交往理性。
1读者身份重构——网络阅读行为的主体间性指向
近代哲学研究实现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由读者行为塑造出的读者身份也由“内化”到“外化”完
[8]张思玮.从1999年—2017年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看国民
阅读特征变化[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9.
[9]李月华.新媒体下社会阅读行为的发展变化[J].新闻研
究导刊,2019(3):36,43.
[10]刘澈,李桂华.全媒体时代阅读行为中的多渠道选择[J].
图书馆论坛,2020(1):29-37.
[11]蒋骁.移动阅读用户行为趋势与研究展望[J].图书馆
工作与研究,2016(4):24-27,40.
[12]张亚莉.新形势下我国全民阅读推广发展研究——
以近5次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分析为视角[J].图书
馆工作与研究,2015(9):13-19.
[13]刘燕.体验营销助力图书馆全媒体阅读推广的新思
路[J].图书馆,2015(3):100-102.
[14]罗玲.全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研究[J].
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5):83-86.
[15]徐建华,王晴.我国全民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
图书情报工作,2018(12):98-107.[16]王欣,余成斌.全媒体环境下图书馆深阅读推广研究
[J].文献与数据学报,2021(4):84-95.
[17]王琼.全民阅读背景下云南省公共图书馆用户阅读
行为及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8.
[18]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韩婧女,1999年生。
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阅读推广。
于准女,1980年生。
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数字阅读、阅读推广。
马春林男,1999年生。
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收稿日期:2022-10-18;责编:邓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