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金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Tales考古物语
洛阳地区考古发掘
出土的金器
文图/司马国红
战国中晚期错金银铜鼎(洛阳博物馆藏)
"疇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洛阳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宅京于此。
在邙山与洛水之间的伊洛平原上,分布着五大都城遗址,金器、湮金器物主要发现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三座城址内外及邙山墓区。
战国时期的金器、湮金器物主要出土于东周王城内西部、西北部贵族墓葬区,汉代的主要出土于汉魏洛阳故城外西部及邙山墓区,曹魏时期的主要出土在邙山墓区,唐代的主要出土在隋唐洛阳城外东部及南部墓葬区。
1979年洛阳西工区西小屯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错金银铜鼎,通高16.5厘米,腹径13.2厘米,重1205克。
鼎由盖、器合成扁圆球形,三蹄足。
盖正中有一铺首衔环钮,两旁各有一只鑒金蟾赊,鼎口沿一侧有一极少见的短管流,双附耳,盖顶、口沿、短流及附耳上皆为错金银三角云纹,盖中及鼎腹部饰以银为瓣、以金为芯的四瓣花。
整个鼎不仅纹样图案对称、工整,而且嵌金银对称和谐,装饰华丽,造型精巧玲珑,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品。
东汉鑒金铜羽人1987年出土于洛阳机车工厂C5M346,高15.5厘米,底径9.5厘米,重1495克。
青铜羽人通体湮金,制作精美,呈蹤坐状,双手合抱一前方后圆筒形器。
羽人面目奇特,大耳
东汉銮金铜羽人(洛阳博物馆藏
)
39
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金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出顶,深目高鼻,下颌有短须,发披于 脑后,身穿束带紧身长衣,肩后翘起双翅, 腿部亦雕刻成羽翅造型,全身刻有线条 纤细的羽纹、卷草纹和云气纹。
双手所 持筒形器内部中空,上部无盖,筒形器
饰三角形及云气纹,显得华丽奇幻。
2012年7月,洛阳衡山路北延长线 北魏墓出土金币一枚,正面为拜占庭阿
纳斯塔修斯一世正面像,背面为维多利 亚女神站像,有铭文,直径0.21—0.22厘 米,厚0.16厘米,重2.8克。
这种拜占
庭金币的发现,印证了当时丝绸之路上 中西交流的频繁程度。
洛阳关林大道练庄段开元八年(720 年)唐墓出土过湮金铜龙一条,通体鑒金,
直立状。
头向右,张口,吐舌,目视前方。
唐銮金铜龙(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
40Tales考古物语
颈部修长,前肢右腿直立,左腿稍向后蹬,后肢右腿稍弯曲,左腿向后蹬。
前后肢均饰有鳞片,三爪。
躯干正中有龙鳍延至尾上部,躯干通体饰有鳞片。
尾向下,尾尖向上卷起。
长21.8厘米,高12.8厘米。
洛阳唐永泰元年(765年)神会和尚身塔塔基出土过一件唐鉴金狮子长柄手炉。
分炉身、炉座、炉柄三部分。
炉身为折沿,深腹,平底,杯形。
炉座置于炉身下,为花瓣轮盘形,用钏钉与炉身连为一体。
长柄一端弯曲的底端部上有一蹲坐于莲花宝座上的鑒金狮子。
全器造型精美别致,高8.4厘米,长40.6厘米。
伊川鸦岭唐齐国太夫人墓(824年)岀土过金盏一件,海棠花形,侈口,四曲间有突棱,圈足。
碗内底部中心鑒火焰珠,双鱼环绕,水波纹地,其外饰宝相莲花纹一周。
器外平素无纹饰。
口径8—13.8厘米,高3.3厘米,圈足高0.75厘米。
以上几件器物的形制、结构、工艺代表了洛阳地区发掘出土的同类器物的较高水平。
整体来看,洛阳地区发掘出土的金器、湮金器有如下特点:时代多为战国以后。
汉、魏晋时期,受外来文化影响,金银制作工艺持续发展,在器型、图案等方面不断创新,内涵丰富,既有中原传统风格,又具有西方色彩。
而到了唐代,洛阳作为当时的东都,交通便利,贸易繁荣,手工业发达,金银器制作水平空前提高:一是种类多,有盘、碗、杯、壶、瓶、盏、盒、锅、铛、勺、钗、簪、镯、银饼、银铤、金简、金银货币等;二是装饰纹样华丽繁缚,变化多样,鑒刻精细,•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追求雍容华贵的时代风格。
尤其是金币的发现是东都洛阳与东罗马等国家经济、文化往来的历史见证,再现了唐代洛阳海纳百川、商贾云集、盛世繁华之景象。
因
(作者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