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中语文 8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梯级演练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8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梯级演练大纲人
教版第六册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字音无误的一项是()
A.参.(cān)加怯.(què)色诈讹.(é)
B.耸.(sǒnɡ)肩笨拙.(zhuō)作揖.(jí)
C.缩.(suō)减控制.(zhì)辅.(fǔ)助
D.隐藏.(cánɡ)规则.(zé)垄.(nǒnɡ)断
答案:C
解析:A.怯qiè;B.揖yī;D.垄lǒ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奥妙杜撰能耐学术泰斗
B.辅助狭窄吓唬气壮如牛
C.惊讶寒碜摩挲察言观色
D.撕杀瓜葛膏腴眉目传情
答案:D
解析:撕—厮。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孩子学话也_______依靠大量的非语言手段的帮助。

②可以说,语言的_________处于身势等各种伴随动作的包围之中。

③语言的服务领域非常__________,包括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A.须要交际广泛
B.须要交流广阔
C.需要交流广泛
D.需要交际广阔
答案:D
4.把下面几句话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

②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③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④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

⑤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⑥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A.⑥①④③②⑤
B.⑥①⑤②④③
C.④③②⑤⑥①
D.⑤②④③⑥①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打招呼是一种日常的交际行为,除了用语言之外,还运用一些其他的方式。

B.历史上,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制定了按土地肥瘠定赋税的轻重,按年成的丰歉定纳粮的多寡。

C.经科学家观测,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12年,比地球上的一岁大12倍。

D.时隔两日,在距离这一地点40公里的林场,又一只野生东北虎出现,并把一村民咬成重伤后死亡。

答案:A
解析:B.“肥瘠”和“轻重”不对应,句末缺宾语;C.应是“大十一倍”;D.“死亡”的主体有歧义。

6.《林黛玉进贾府》中,写王熙凤进到贾母房里后,拉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笑着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是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这段话可谓得体,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答案:王熙凤说话时有着特殊的语境:在贾府有着至为崇高地位的贾母在场;周围是与黛玉平辈的迎春、探春、惜春,她们都是贾母的嫡亲孙女;还有王、邢两位夫人;贾母对黛玉的母亲贾敏很疼爱。

在这样的环境里,王熙凤既要设法取悦贾母,又要平衡好人际关系,因此,王熙凤的话既高度赞美了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而不至于扬此抑彼,用语可谓十分得体。

7.给下面这则报道加一个恰当的标题,字数不超过12个字。

我国流动人口1982年仅有3 000万,1997年则突破1亿大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迅猛上升。

据了解,我国流动人口(不含港澳台)总量1982年3 000万,1985年为4 000万,1988年为7 000万,1994年为8 000万,1997年则突破1亿大关。

流动人口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社会问题。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的保守估计就有1.5亿之多。

权威部门估计,未来5年至10年中,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500万人的速度增长,xx年将达到1.3亿人,xx年接近1.6亿。

要是没有科学的管理措施,届时出现的问题,将远远大于现在的“民工潮”。

答案:我国流动人口将年增五百万
8.选用恰当的景物,按要求各写一个拟人、比喻的句子,将下面的语句扩展。

这条小巷很古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拟人)
很幽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
很特别,来过这里的人即使今生不再来,也不会忘记它。

答案:残缺的青石墙上的小草向你诉说着小巷的历史;远处的塔楼像一位智者静静地观察着芸芸众生(注意“古老、幽静”的意思)。

提升我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2题。

句子的数目无限,每句话又可以拉得很长,那么人们是怎么学会说话的呢?如果我们从人们说出来的话中抽出一些样品来研究,就不难发现,无限的句子中包含着有限的东西:不同的句子中所包含的词是有限的。

每一个词像机器的零件一样可以卸下来装上去,反复使用,因而同一个词可以和不同的词组合,构成不同的句子。

更重要的是,组织这些材料的规则是极其有限的。

比方说:
我看书
他写字
你读报
妹妹绣花
哥哥抽烟
叔叔开拖拉机
……
这些都是由不同的词组合起来构成的不同的句子,但使用的却是同样的规则。

上面的事实告诉我们:无限的句子中包含着有限的词和为数不多的规则,学话就是掌握这套材料和规则。

人们可以根据交流思想的需要自由讲话,但是不能杜撰词语,违反规则,所以在自由中又有不自由,说话只能在这种有限和无限、
自由和不自由的矛盾中进行。

所以,每个人说话是自由的,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说话时选择什么材料,遵循什么规则是不自由的,必须服从社会的习惯。

说出来的一句一句的话和说话时所用的词与规则是两回事。

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

语言好比打字机的字盘,说出来的话好比是打出来的文章。

一盘铅字可以打出彼此毫不相干的种种文章来,而字盘里的铅字却有一定的数目,排列也有一定的规矩。

这个比喻可以帮助我们大致理解语言和说话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从小学会一种语言,可以说是使用这种语言的权威,最有能耐的语言学家要研究这种语言,也得拜他为师。

尽管这样,他对自己的语言究竟是什么样子,有哪些规则,却往往茫然,说不清楚。

语言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把说话中反复使用的材料和规则找出来,把那隐藏在无数话语中的见首不见尾的语言找出来,使它的整体和每一片鳞甲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当然是非常复杂细致的任务。

9.第一段中说“如果我们从人们说出来的话中抽出一些样品来研究,就不难发现,无限的句子包含着有限的东西”,请结合下边的文意指出此句中所谓“有限的东西”的具体内容。

(限12字内)
答案:有限的词和有限的语法规则。

10.“句子的数目无限,每句话又可以拉得很长,那么人们是怎么学会说话的呢?”请简要回答这一问题。

答案:人们学话就是掌握(语言)材料和(语法)规则。

人们说话可以自由,但选择什么材料,遵循什么规则是不自由的,必须服从社会的习惯(或“不能杜撰词语,违反规则”)。

11.请简要阐述“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答案:语言是说话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

12.语言研究的任务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答案:把说话中反复使用的材料和规则找出来,把那隐藏在无数话语中的见首不见尾的语言找出来,使它的整体和每一片鳞甲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意思对即可)。

开阔我的视野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费振钟
这个依山傍水的小镇,有很多香樟树。

那天下午,我们在小镇上遇见了其中一棵巨大的香樟树。

对于这座小镇来说,这棵香樟树的来历可能太早了。

根据记录,那时候,还没有这座小镇子,但香樟树已经在这儿。

香樟树目睹了小镇的兴
起,衰败,以及再兴起,再衰败,如此循环,都贮存在它的沧桑记忆的年轮中。

小镇显然有了这棵树的存在,而有了自己存在的凭据。

因此,对于这个闻名江南的小镇来说,这棵巨大的香樟树,是牢固的,不可撼动的,撼动它的一片叶子,都有可能破坏了小镇历史的完整。

但我们是一些外来者,我们慕名来到这个小镇,并非为了小镇上的这棵香樟树。

像所有那类游客一样,我们在小镇里不停地游走。

我们走过小镇所有街道和巷陌。

我们看到临街的烧饼炉里正在烘烤着香脆的烧饼。

我们看到芋艿在盐开水里冒着咸咸的气息。

我们看到一家竹器铺,年轻的竹匠正在做一只精致的竹盒,这种手艺在小镇仍然代代相传。

我们看到溪水从小镇前面流过,石码头上上下下的是提着菜篮、米箩、洗衣桶忙碌的媳妇和姑娘们。

我们看到门楼子边一个悠闲地吸水烟的老人,老人身后是一条长长的过道,幽幽通向里面的天井和木楼。

是的,我们看到了小镇全部生活。

这样的生活,太简单庸常,不会引起我们的好奇心。

可是小镇如此呈示的生活形式,毋宁说,因为它的简单和庸常而反过来拒绝我们的眼睛,拒绝我们的心情,甚至拒绝我们的感受力,最后使我们的行走盲目而空洞。

作为匆匆过客,我们在这座小镇一无所得。

这样,我们就必须遇见这棵生长在小镇中央巨大的香樟树了。

这样,我就自觉站到了香樟树的面前。

我意识到,这是我们在小镇上一次真实的停留。

因为这样的停留,我在这棵香樟树前暗生虔敬。

我想,这棵千年巨树,一
定是小镇的神。

在神一样的香樟树下,我的虔敬让我在它面前的站立成为了一种仪式。

想起来,这之前我也曾对某一棵树表示过自己的虔敬。

那是和友人一起在荒山雪岭之上,面对一棵孤独肃杀的山榉的惊悚;与现在相比,我对这棵香樟树的虔敬,却是一种安静中的亲切之意。

现在我要从这棵香樟树的根部,看它的根脉深入泥土中的所有走向;我要抚摸着它的主干,仔细辨认上面的每一道纹路,每一处虬结,我要仰起头,倾听树枝上每一片叶子发出的簌簌语声,然后,我还想进一步知道,这棵树生长经过了多少岁月,多少岁月中它的生长对于小镇怎样的庇佑。

我相信,在有了这座小镇以后,这棵香樟树后面一定有一座叫做“社”的祠祈之所。

人们愿意这棵树像土谷神一样,保护他们的生活,并给他们带来俗世的幸福。

这就是说,小镇的生活后面,实际上一直隐藏着一种超然的灵性力量,这个灵性力量的象征和负载者就是这棵香樟树。

现在,叫做“社”的祠祈之所,已经因时而废,可是在看不见的岁月深处,这棵香樟树仍以它巨大的生长,和千年修炼的灵性,将福祉源源不断降临于小镇。

因此,我们看到的小镇上的日常生活,它蕴含的内容和意义,实际上远远超出我们的肤浅之见。

于是,我知道,这棵香樟树的长久存在,并不是偶然的。

由于小镇时时刻刻的依赖,它将永远保持着一种庇佑者的神信,给予小镇平安,给予小镇兴旺,给予小镇阳光与雨水,给予小镇繁衍和绵绵生息。

什么叫做日常的幸福,这就叫日常的幸福。

为了这个关于幸福生活的想法能够成立,并且能够传递给我远方的亲人,我
在此时此刻虔敬站立中,对小镇这棵巨大的香樟树充满了谢意。

(选自《散文》xx年第2期)13.香樟树对于“小镇”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联系全文,分两点说明其中的原因。

答案:(1)香樟树是小镇存在的凭据;(2)香樟树是小镇生活的庇佑者。

14.文中说:“我们看到的小镇的日常生活,它蕴含的内容和意义,实际上远远超出我们的肤浅之见。


请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1)“我们的肤浅之见”指的是什么?
(2)“它蕴含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案:(1)小镇的日常生活太简单庸常。

(2)这种简单庸常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15.联系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感谢“香樟树”?
(2)文中说,香樟树象征了“一种超然的灵性力量”。

这种“超然的灵性力量”具体指什么?
答案:(1)因为香樟树让作者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生活;(2)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

16.以下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通过对小镇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反映了小镇生活的单调、乏味和落后,表达了作者对小镇生活方式的否定。

B.本文运用象征艺术表现手法,赋予“香樟树”以“幸福生活”的寓意,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C.小镇对外来游客的“拒绝”,反映了小镇特有的生活方式根深蒂固,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

D.在荒山雪岭上面对山榉和在小镇上面对香樟树,“我”虔敬的感受并不相同:前者是壮烈与伟大,后者是淡泊与普通。

E.本文通过前后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香樟树认识的变化,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感悟。

答案:AB
解析:A.作品反映的不是小镇生活的乏味和落后;B.“香樟树”的寓意不是“幸福生活”,而是“幸福生活的源泉”,即小镇的文化传统、历史传统。

作文链接
本文在于解说语言的交际过程中的工具性,作者采用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剥茧的循序渐进法。

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使语言平实、通俗、简练、明了。

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对说明文有了更深地了解,在今后写这类作文时要条
理清晰,层层推进;语言要平实自然、大众化。

T20892 519C 农31161 79B9 禹~25188 6264 扤36519 8EA7 躧7g[h33225 81C9 臉F22678 5896 墖31885 7C8D 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