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教案 花城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教案1 花城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教案1 花城版](https://img.taocdn.com/s3/m/01dd3f117375a417876f8f2d.png)
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1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了解世界艺术多元文化,感受体会充满神秘、诱惑色彩的印度音乐风格。
2、知识与技能:(1)学唱印度民歌,感受印度音乐运用装饰音(上波音)点缀旋律,曲调迂回曲折呈下行走向的体现的风格特征。
(2)初步感受印度音乐的两个要素:拉格—旋律的框架,用于表达音乐中的情绪与色彩;塔拉——音乐中强拍在1、5、7拍上的规律,用于计算音乐进行周期。
通过唱与律动体验印度音乐融歌舞于一体的艺术特点。
3、方法与过程:通过欣赏、聆听—学唱—感悟—实践等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体验印度音乐风格。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阶段过渡到中学阶段性格多为活泼,愿意与老师交流,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段学生有明显变化。
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
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人教学中。
3重点难点准确、完整,感情的演唱歌曲《流浪者之歌》感受印度音乐风格。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预习﹒交流﹒评价1、音乐游戏2、聆听音乐辨别音乐风格,并说明选择理由。
(印度)3、展示课题《印度音乐之旅》活动2【讲授】新知﹒巩固﹒展示(二)学唱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引导学生发现难点:装饰音——上波音2、解决难点:学唱上波音3、学唱《流浪者之歌》,感受体会迂回曲折,呈下行的旋律走向。
打手号视唱。
(注意:手号位置随着音的高低而变化)加快视唱速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随播放音频,画旋律感受旋律的走向。
出示线条图,选择相吻合的一幅线条图,并说明选择原因。
教师归纳印度音乐的两个特征:a、使用装饰音点缀旋律;b、旋律迂回、曲折,其曲调呈下行走向。
4、学唱歌词,感受体会歌词的意境与旋律特点的联系。
5、认识印度音乐两要素:拉格、塔拉。
1)“拉格”的概念:一种旋律框架,复杂的音节体系。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教案1花城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教案1花城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11265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b.png)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教案1 花城版教案一:《流浪者之歌》教学目标:1. 了解《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并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3. 能够用正确的发音和节奏演唱歌曲。
4.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白板。
2. CD或MP3,播放《流浪者之歌》的音乐。
3. 学生课本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新课 (5分钟)1. 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段《流浪者之歌》的音乐。
2.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和氛围。
3. 提问:“你们觉得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步骤2:导入新课 (10分钟)1. 通过图片或课件展示《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向学生介绍《流浪者之歌》是由哪位作曲家创作的。
3. 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主题和意义。
步骤3:学习歌词和旋律 (20分钟)1. 播放《流浪者之歌》的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抚摸旋律。
2. 逐句教学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思。
3. 分段练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跟着音乐唱歌。
步骤4:合唱演练 (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轮流演唱歌曲。
2. 提醒学生注意发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绎歌曲,展示个人风格。
步骤5:欣赏评价 (10分钟)1. 分享一些学生演唱的精彩瞬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 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歌曲的意义和传达的情感。
步骤6:作业布置 (5分钟)1. 让学生回家练习并复习《流浪者之歌》。
2.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演唱歌曲。
教学反思:本堂音乐课以《流浪者之歌》为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演唱技巧。
通过学习歌曲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意义。
学生分组合唱和个人演唱的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表现能力。
通过欣赏和评价环节,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情感和艺术价值。
整堂课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力。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教案花城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教案花城版](https://img.taocdn.com/s3/m/a54362c70975f46526d3e104.png)
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1教学目标1、感受印度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听唱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感受亚洲民族音乐所具有的与西洋音乐及其他地区音乐明显不同的艺术魅力。
2、学习《流浪者之歌》中独特的装饰音和变化音,并熟唱本曲,感知旋律所带来的风格特色。
3、了解“拉格”、“塔拉”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古典音乐的两个基本要素。
印度音乐最具特色的乐器:塔布拉和西塔尔。
2学情分析对于刚小学毕业的七年级学生,他们的音乐基础并不算扎实丰富,因此在教唱时使用先示范并且有针对性的解决重难点问题。
用最简单的语言把问题说明白,也避免多讲容易使学生混淆的解说或者知识点。
比如在学唱《流浪者之歌》的时候使用夸张演唱给学生作对比,在音乐风格的强烈对比中学生很快就能听出不同之处。
3重点难点感受印度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了解印度古典音乐中的两个基本要素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流浪者之歌》活动一:导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五首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的歌曲,看哪位同学能最快最准确地判断出这首歌的音乐风格属于哪个国家的,听出了的同学请马上举手。
《樱花》——日本《娃娃》——朝鲜《青花瓷》——中国《牛仔很忙》——美国西部活动二:观看影像视频《蒙格尼》:看来同学们的耳朵都很灵,再给同学们增加难度,请欣赏一段录像《蒙格尼》,分析是属于哪个国家的音乐,为什么?(印度是南亚一个宗教色彩特别浓的国家,印度70%的国民都信奉印度教,因此不管是印度的民俗民生,还是音乐、舞蹈都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 活动三:讲授(初步分析歌曲,学唱歌曲)接下来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学习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听听它有怎样的风格特点。
①分析音乐:先从音乐的速度、情感看,②乐理记号讲解:除了以上的发现,从谱面上有几个特别的符号,它们分别是“升记号”和“装饰音记号”。
③范唱对比:夸张对比④钢琴唱谱:注意要求学生夸张演唱⑤唱歌词:夸张演唱整首⑥跟原唱:活动四:讲授(进一步分析歌曲)①分乐句:唱完了这首《流浪者之歌》,请问同学们这首歌可以分为几个乐句?(乐句也像语文,音乐与语言同时能完整表达一句话,算一个乐句。
《流浪者之歌》教案
![《流浪者之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60894127d3240c8447ef3f.png)
《流浪者之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流浪者之歌》;使学生了解印度的特色乐器及其音色特点;学习印度舞蹈
2、通过影视片段欣赏、印度歌曲学唱、印度舞蹈学习等活动,体验、感受、探究印度地区音乐作品鲜明的民族风格及相关文化
3、体会印度地区的音乐魅力,提高学生对印度音乐的欣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
感受印度音乐特点,将舞蹈和歌曲相结合进行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天竺少女》导入,引导学生对印度音乐的兴趣,通过交流对印度有初步的认识。
二、学习歌曲
1、播放《流浪者之歌》,初步感受音乐形象。
2、介绍《流浪者之歌》的背景。
3、学唱歌曲《流浪者之歌》,在歌唱、节奏练习、视唱旋律中初步体验印度音乐的特点。
4、通过欣赏讨论,探索印度音乐中拉格与塔拉的特点,听辨印度典型乐器西塔尔和塔布拉的音色特点,进一步走进印度音乐。
三、小结
理解印度音乐的独特风格,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含义,引发对本民族音乐的思考。
总之,这节课努力在让学生了解印度音乐的独特魅力之后,了解南亚音乐的风格特点,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初中课件】花城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5课件ppt.ppt
![【初中课件】花城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5课件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e7b7b89d80eb6294dd886cf1.png)
(1)巴达嘎
(2)阿拉巴德玛 (3)嘎达嘎姆嘎
3、动:闻歌起舞,跟随《流浪者之歌》边唱边律动。
艾迪塔拉:重拍在1、5、7拍,拍子组合为4拍+2拍+2拍
拍数:11 2 23 34 | 5 4 6| |57 68 |||7 8手指记拍
挥手
挥手
第二拍 = 小指与拇指 第三拍 = 无名指与拇指 第四拍 = 中指与拇指
体验与感受
1、感受印度歌舞
2、模仿几个简单的印度舞蹈手部动作。
2、装饰性音型(上波音)点缀旋律 3、旋律迂回、曲折呈下行走向
印度音乐两大要素
(1)拉格—— 一种旋律框架。梵语意为“色彩、 情绪”。
(2)塔拉—— 节奏、节拍的总称。
西洋大调式: 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拉格音阶: sa ri ga ma pa da ni sa 沙 利 咖 马 帕 达尼沙
中小学精编教育课件
律 动:
第二拍 = 小指与拇指 第三拍 = 无名指与拇指 第四拍 = 中指与拇指
1、朝鲜
2、日本
3、印度
4、印度尼西亚
5、菲律宾
6、哈萨克斯坦
7、黎巴嫩
宗教音乐 古典音乐 民俗音乐 大众音乐
流浪者之歌
装饰性符号——上波音
B A
C
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
1、口传心授,即兴表演
歌曲《流浪者之歌》-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歌曲《流浪者之歌》-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9a374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b.png)
编创-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 掌握《安妮的仙境》的曲调和歌词,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1.2 掌握音乐元素中的节奏和旋律。
1.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编配音乐。
2.过程与方法通过歌曲学唱、歌曲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1 学习歌曲的曲调和歌词,掌握音乐元素中的节奏和旋律。
1.2 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编配音乐。
2.教学难点2.1 歌曲的情感表达和表演技巧。
2.2 音乐元素的合理运用和组合。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前置知识准备1.1 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2 练习声乐练习热身。
2.学习教材2.1 听歌学唱,学习《安妮的仙境》的曲调和歌词。
2.2 分析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节奏、旋律等。
2.3 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编配音乐。
3.巩固练习3.1 学生自由编配音乐,展示自己的创意。
3.2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首音乐作品,进行展示。
4.课后延伸4.1 学生自己动手在电脑上编写音乐,实现自己的创意。
4.2 常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4.1 通过随堂测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初步评估。
4.2 通过学习作品的创作和展示,对学生的创造才能进行评估。
4.3 通过平时的课外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体评估。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程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意创新,开发潜在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流浪者之歌》教案
![《流浪者之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f73f5ba8956bec0975e32d.png)
《流浪者之歌》教学目标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节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2、认识小提琴。
3、了解吉普赛人。
教学重点体会小提琴在演奏乐曲时的旋律性和技巧性。
教学难点用小提琴演奏乐曲。
教学方法欣赏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小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吉普赛人吗?了解他们吗?生:……师:吉普赛人是一个天生流浪的民族,总是给人一种神秘感。
他们内心有着很强的民族性格,他们拒绝其他文化与变化,保守着内心关于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向往和天生的特质。
他们用流浪抒写着一代一代的历史,出生时是起点,死亡时是终点。
他们中很多人在唾骂声中生活,过着只有自己民族才能理解的日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吉普赛人的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
三、新课教学1、作者简介。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
幼年时即学习小提琴,八岁登台演奏。
185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并大受欢迎。
其演奏技艺精湛,音色甜美纯净,因而它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
与他同一时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鲁赫、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
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
代表作品为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阿拉贡霍塔》等。
2、欣赏乐曲。
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乐曲的风格、节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3、分段欣赏。
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中板,C小调,4/4拍子。
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
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缓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种美丽的忧郁,以变奏和反复做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左手拨弦显示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
在这部分,管弦乐并不太明显,始终是以小提琴的轻柔旋律为主题。
第三部分稍为缓慢的缓板,2/4拍子。
《流浪者之歌》教案
![《流浪者之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d765c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9.png)
《流浪者之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流浪者之歌》的作者及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流浪者之歌》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
3. 引导学生体验流浪者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4.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与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背景介绍2. 小说情节梳理3. 人物形象分析4. 主题探讨5. 艺术特色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者及背景、分析人物形象、主题探讨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体验流浪者的心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 案例分析法:以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为例,进行分析与讲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流浪者之歌》原著及相关的参考资料。
2.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3. 讨论指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流浪者之歌》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原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认识人性的复杂性。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对人性的探讨。
5.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流浪者之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与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或相关话题的小论文,以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七、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推荐其他有关流浪者主题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探讨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处理方式。
2. 影视作品欣赏:推荐与《流浪者之歌》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版本,让学生在课后观看,对比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差异。
八、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反馈,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歌曲《流浪者之歌》课件》初中音乐粤教花城版七年级下册
![《歌曲《流浪者之歌》课件》初中音乐粤教花城版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634cb5df12d2af90342e61b.png)
第二拍 = 小指与拇指 第三拍 = 无名指与拇指 第四拍 = 中指与拇指
亚洲音乐
1、朝鲜 3、印度
2、日本 4、印度尼西亚
宗教音乐 古典音乐 民俗音乐 大众音乐
流浪者之歌
装饰性符号——上波音
B A
C
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
1. 装饰性音型(上波音)点缀旋律 2 . 旋律迂回、曲折呈下行走向
印度音乐两大要素
(1)拉格—— 一种旋律框架。梵语意为“色彩、 情绪”。
(2)塔拉—— 节奏、节拍的总称。
西洋大调式: 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拉格音阶: sa ri ga ma pa da ni sa 沙 利 咖 马 帕 达尼沙
艾迪塔拉:重拍在1、5、7拍,拍子组合为4拍+2拍+2拍
拍数:1
拍手
2 3 4 | 5 6 | 7 8 ||
手指= 小指与拇指 第三拍 = 无名指与拇指 第四拍 = 中指与拇指
体验与感受
1、感受印度歌舞 2、模仿几个简单的印度舞蹈手部动作。
(1)巴达嘎
(2)阿拉巴德玛 (3)嘎达嘎姆嘎
3、动:闻歌起舞,跟随《流浪者之歌》边唱边律动。
花城版音乐 七年级下册 6.1.1流浪者之歌 教案设计
![花城版音乐 七年级下册 6.1.1流浪者之歌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398f1ffe4733687e21aa72.png)
《流浪者之歌》教学设计一、基本说明教学内容:(1)课题名称:《流浪者之歌》(2)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花城出版社(3)授课年级:七年级(4)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印度民族乐器及歌舞。
2、能力目标:总结出南亚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
3、德育目标:通过对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学习及了解,进而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本土音乐的特爱。
(二)教学重点:感受印度音乐风格(三)教学难点:理解印度古典音乐中的链各个基本要素(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印度宣传片。
1、提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宣传片?2、提问:同学们对印度有哪些了解?3、老师对印度的社会文化作简要介绍。
(二)学唱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1、初听: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学唱曲谱3、概括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1)上波音——装饰音的使用,点缀旋律(2)旋律线曲折迂回、呈下行走向4、演唱歌曲(1)完整演唱歌曲(2)介绍印度古典音乐的两大基本要素(3)组织学生用拉格音阶演唱曲谱(三)印度特色乐器1、西塔尔2、塔布拉3、加入塔布拉特色节拍齐唱全曲(四)印度歌舞1、欣赏传统印度歌舞片段《蒙格尼》2、学习印度舞蹈手势(五)谈收获1、印度音乐两大基本要素——拉格、塔拉2、印度的特色乐器——西塔尔、塔布拉(六)学生展示用塔布拉特色节拍伴奏演唱。
(六)小结,组织下课四、教学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
”结合本节课的实践,我深刻地进行了以下反思: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能够做到教学目标清晰、明确,设计合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理念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唱、跳、弹等各种专业技能合理应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紧紧围绕着音乐不断深入展开,积极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学生在听音乐、听歌曲、看视频、打节拍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音乐,完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音乐粤教花城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歌曲《流浪者之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音乐粤教花城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歌曲《流浪者之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d41d10f12d2af90242e64c.png)
初中音乐粤教花城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歌曲《流浪者之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引导学生辨听印度音乐作品,初步了解印度音乐风格及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等,增强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视听、唱谱及学唱歌曲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究印度音乐的特点,体验印度音乐即兴的内涵,并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节奏方式将即兴付诸实践。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歌曲《流浪者之歌》中独特的装饰音--波音,识读乐谱,感知其风格特色,并实践即兴创编。
2学情分析这个时期的孩子大多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而且活泼好动,常以好奇的心态去面对,所以培养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并能坚持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这堂课设计思路是从学唱歌曲、声势即兴、简单了解器乐和舞蹈几方面来开展对印度音乐的学习,我以“听、唱”为基础,“讲、想”为中心,以“看、舞(声势即兴)”为辅助手段来进行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都遵循《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及七年级学生学情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印度音乐的兴趣,感知其风格特色,增强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由于印度传统音乐崇尚即兴所以教学设计上会让学生积极探究印度音乐的特点,体验印度音乐即兴的内涵,并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节奏方式将即兴付诸实践。
3重点难点1重点:学唱歌曲《流浪者之歌》,感受体会印度民间音乐风格特点,理解印度古典音乐的两个基本因素:拉格、塔拉,以及印度传统乐器西塔尔与塔布拉2难点:装饰音—-波音,即兴为歌曲编配声势伴奏4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印度国家宣传片播放印度国家宣传片①通过视频请学生谈下对印度的印象。
②有请学生代表从印度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等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引发思考总结有关印度的各种文化。
2【讲授】新课教学①欣赏歌曲《流浪者之歌》,让学生讨论歌曲的旋律特点。
流浪者之歌 音乐鉴赏教案
![流浪者之歌 音乐鉴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06ebd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b.png)
《流浪者之歌》音乐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流浪者之歌》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分析和描述《流浪者之歌》中的旋律、节奏、和声、动态和音色等要素。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讲义或课件,介绍《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分析要点。
音乐播放设备,播放《流浪者之歌》的录音。
笔和纸,供学生做听后感和分析记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音乐鉴赏的经验和方法,提问如"你们曾经听过或参与过音乐鉴赏的活动吗?"引入今天的主题,《流浪者之歌》音乐鉴赏,解释它在音乐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
二、介绍《流浪者之歌》(10分钟)介绍《流浪者之歌》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创作者,如作曲家、作词家等。
解释《流浪者之歌》的主题和意义,以及其在文化和艺术领域的重要性。
三、分析音乐要素(15分钟)播放《流浪者之歌》的录音,让学生仔细聆听。
引导学生分析和描述《流浪者之歌》中的音乐要素,如旋律的特点、节奏的感觉、和声的运用、动态的变化和音色的选择。
鼓励学生用他们的感受和表达来描述和分析音乐要素。
四、欣赏与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流浪者之歌》的听后感和分析结果。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流浪者之歌》在音乐表达和情感传递方面的效果。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培养他们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总结《流浪者之歌》音乐鉴赏的要点和收获。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是口头演讲、书面报告或小组展示等形式。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用他们学到的鉴赏方法分析和评价该作品。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音乐会或演出,让他们亲身参与和体验音乐的演奏和鉴赏。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类似主题或风格的音乐作品,比较它们的异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备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相关音乐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流浪者之歌》的音乐要素有更深入的理解。
七年级第六单元音乐教案
![七年级第六单元音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443704a8114431b90dd862.png)
第六单元世界音乐之窗(之一)(五课时)第一课时《流浪者之歌》教学目标:听唱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教学重点:歌曲学唱《流浪者之歌》教学难点:了解歌曲《流浪者之歌》中独特的装饰音,感知旋律走向所带来的风格特色,懂得“拉格”、“塔拉”是印度河巴基斯坦古典音乐的两个基本因素。
教学过程:1.摸唱导入(1)学生跟随教师用lu、la等母音进行乐句模唱,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独特的旋律特色。
(2)通过击拍识读乐谱,用对比的方式感受装饰音在歌曲《流浪者之歌》中的作用。
尤其是风格突出的旋律片段,引导学生关注#5和装饰音,为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2.视频导入(1)观看第16届亚运会(广州)文艺表演实况录像中的《蒙格尼》表演,感受印度传统音乐具有上下迂回、曲折进行,伴有各种滑音和装饰性音型点缀,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印度音乐的风格特征。
(2)用经典的印度歌舞电影片段导入教学,如《流浪者》、《三傻大闹宝莱坞》等,让学生初步体验印度音乐的美感。
3.初听。
(1)初听歌曲《流浪者之歌》。
引导学生听出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其中有哪几个乐句相同?(2)初听歌舞音乐《蒙格尼》,了解歌曲采用了几拍子?用什么演唱方式?歌曲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表达什么情感?4.复听(1)引导学生关注歌曲《流浪者之歌》中节奏的组合、旋律的走向、调式的色彩,以感知其音乐作品的特色及情调。
(2)聆听歌舞音乐《蒙格尼》,引导学生分辨出ABCD四个段落。
(3)通过复听,让学生基本了解音的高低、力度的伸张、速度的快慢、音色的调配等音乐要素在两首歌曲力的作用。
5.唱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哼唱主题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教师范唱(1)旋律范唱(2)歌词范唱钢琴带唱跟随录音哼唱教学总结:学生热情高涨第二课时欣赏《美丽的国土》、《珍珠》、《星星索》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听唱、欣赏中体验亚洲音乐独特的韵味。
教学重点:能区分和辨别亚洲五个音乐文化区域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
教学难点:学唱歌曲教学过程:(一)《美丽的国土》(1)回顾“拉格”和“塔的《美丽的国土》拉”的相关知识,导入本课学习。
流浪者之歌表格教案和反思
![流浪者之歌表格教案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7d9cd4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c.png)
流浪者之歌表格教案和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了解《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并分析《流浪者之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掌握并运用表格技巧,整理和呈现文本信息1.2 教学内容《流浪者之歌》简介文本分析和解读表格设计和使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作者,讲解文本分析和解读的方法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实践法:指导学生设计和运用表格,整理和呈现文本信息二、教学步骤2.1 导入播放《流浪者之歌》的片段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2.2 文本介绍简述《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2.3 文本分析和解读分段落阅读和分析《流浪者之歌》,引导学生关注主题和情感变化2.4 表格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和使用表格,整理和呈现文本信息三、小组讨论和分享3.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讨论,分析文本内容和主题3.2 分享和展示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展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四、表格制作和展示4.1 表格设计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设计和制作表格,整理和呈现文本信息4.2 表格展示每组派代表展示制作的表格,解释表格内容和设计思路五、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学生对《流浪者之歌》的理解和感受,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5.2 教学改进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参与和理解能力5.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六、表格技能工作坊6.1 表格类型介绍介绍不同类型的表格,如列表、对照表、流程图等,以及它们在文本分析中的应用。
6.2 表格设计练习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表格,用以整理《流浪者之歌》中的关键信息或角色特点。
6.3 表格评估学生互相评估彼此的表格设计,讨论其有效性并进行改进。
七、创意表达与表格7.1 创意表达的重要性讨论创意表达在理解和传达文本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表格来激发创意。
7.2 创意表格设计学生尝试设计具有创意的表格,如将文本内容以故事地图的形式展现。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课件5花城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课件5花城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a84c2502020740be1e9bab.png)
第四拍 = 中指与拇指
1、朝鲜
4、印度尼西亚 6、哈萨克斯坦
2、日本
3、印度
5、菲律宾 7、黎巴嫩
宗教音乐 古典音乐 民俗音乐 大众音乐
流浪者之
歌
装饰性符号——上波音
B A
C
印度音乐的基本 特征 1、口传心授,即兴表演
2、装饰性音型(上波音)点缀旋律
(2)阿拉巴德玛
(3)嘎达嘎姆嘎
3、动:闻歌起舞,跟随《流浪者之歌》边唱边律动。
3、旋律迂回、曲折呈下行走向
印度音乐两大要素
(1)拉格—— 一种旋律框架。梵语意为“色彩、 情绪”。
(2)塔拉—— 节奏、节拍的总称。
西洋大调式: 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拉格音阶: sa ri ga ma pa da ni sa 沙 利 咖 马 帕 达 尼 沙
艾迪塔拉:重拍在1、5、7
拍,拍子组合为4拍+2拍+2拍
拍数: 1 1 拍手 拍手
2 2
3 3
手指记拍
4 4| | 5 5
拍手 拍手
6 6| | 7 7
拍手 拍手
8 8 ||||
挥手
挥手
第二拍 = 小指与拇指
第三拍 = 无名指与拇指
第四拍 = 中指与拇指
体验与感受
1、感受印度歌舞
2、模仿几个简单的印度舞蹈手部动作。
(1)巴达嘎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课件1花城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课件1花城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7ff672f7ec4afe04a1dfff.png)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2019/5/26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9
谢谢欣赏!
2019/5/26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0
用声势即兴为歌曲编配伴奏:
击掌: 拍腿:
印度特色乐器
西塔尔
塔布拉
《蒙格尼》
印度舞蹈的精髓:
手之所至,目光随之; 目光所至,心灵随之; 心灵所在,表情伴之; 表情所在,拉斯伴之。
编后语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作出简单回答。 课堂笔记,最祥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课件5 花城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课件5 花城版](https://img.taocdn.com/s3/m/12c3deb0a8956bec0875e328.png)
印度音乐的基本 特征 1、口传心授,即兴表演
2、装饰性音型(上波音)点缀旋律
3、旋律迂回、曲折呈下行走向
印度音乐两大要素
(1)拉格—— 一种旋律框架。梵语意为“色彩、 情绪”。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222021/8/222021/8/222021/8/228/22/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2日星期日2021/8/222021/8/222021/8/22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222021/8/222021/8/228/22/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222021/8/22August 22,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222021/8/222021/8/222021/8/22
律 动:
第二拍 = 小指与拇指 第三拍 = 无名指与拇指 第四拍 = 中指与拇指
亚洲音乐
1、朝鲜
2、日本
3、印度
4、印度尼西亚
5、菲律教音乐 古典音乐 民俗音乐 大众音乐
流浪者之 歌
装饰性符号——上波音
B A
C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222021/8/22Sunday, August 22,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222021/8/222021/8/228/22/2021 11:24:40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222021/8/222021/8/22Aug-2122-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222021/8/222021/8/22Sunday, August 22, 20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
1教学目标
1、感受印度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听唱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感受亚洲民族音乐所具有的与西洋音乐及其他地区音乐明显不同的艺术魅力。
2、学习《流浪者之歌》中独特的装饰音和变化音,并熟唱本曲,感知旋律所带来的风格特色。
3、了解“拉格”、“塔拉”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古典音乐的两个基本要素。
印度音乐最具特色的乐器:塔布拉和西塔尔。
2学情分析
对于刚小学毕业的七年级学生,他们的音乐基础并不算扎实丰富,因此在教唱时使用先示范并且有针对性的解决重难点问题。
用最简单的语言把问题说明白,也避免多讲容易使学生混淆的解说或者知识点。
比如在学唱《流浪者之歌》的时候使用夸张演唱给学生作对比,在音乐风格的强烈对比中学生很快就能听出不同之处。
3重点难点
感受印度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了解印度古典音乐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流浪者之歌》
活动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五首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的歌曲,看哪位同学能最快最准确地判断出这首歌的音乐风格属于哪个国家的,听出了的同学请马上举手。
《樱花》——日本《娃娃》——朝鲜
《青花瓷》——中国《牛仔很忙》——美国西部
活动二:观看影像视频
《蒙格尼》:看来同学们的耳朵都很灵,再给同学们增加难度,请欣赏一段录像《蒙格尼》,分析是属于哪个国家的音乐,为什么?(印度是南亚一个宗教色彩特别浓的国家,印度70%的国民都信奉印度教,因此不管是印度的民俗民生,还是音乐、舞蹈都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 活动三:讲授(初步分析歌曲,学唱歌曲)
接下来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学习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听听它有怎样的风格特点。
①分析音乐:先从音乐的速度、情感看,
②乐理记号讲解:除了以上的发现,从谱面上有几个特别的符号,它们分别是“升记号”和“装饰音记号”。
③范唱对比:夸张对比
④钢琴唱谱:注意要求学生夸张演唱
⑤唱歌词:夸张演唱整首
⑥跟原唱:
活动四:讲授(进一步分析歌曲)
①分乐句:唱完了这首《流浪者之歌》,请问同学们这首歌可以分为几个乐句?(乐句也像语文,音乐与语言同时能完整表达一句话,算一个乐句。
)
②找相同:哪两个乐句是基本相同的?
活动五:讲授(学习舞蹈,通过结合舞蹈深刻感受音乐风格特点)
教师舞蹈展示:
①舞蹈展示
②舞蹈教学
③随音乐起舞
活动六:拓展延伸
学完歌曲,我们再来认识印度最具特色的乐器
①印度最具特色的两种乐器:塔布拉和西塔尔
②印度音乐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塔拉和拉格
塔拉:节奏和节拍的总称
拉格:印度音乐的灵魂,是旋律框架
③欣赏电影《流浪者》当中的片段,《流浪者》讲述的是以前的印度是一个等级划分非常严格的国家,它们认为好人的儿子也是好人,而小偷的儿子就一定也是小偷,主人公拉兹他的父亲就是一名小偷,在当时的大环境的影响下拉兹也无奈的当了一名小偷,但是他的内心却渴望能做一个好人。
请同学们在欣赏音乐片段的同时,找出音乐中的“拉格”。
活动七:小结
通过学习了《流浪者之歌》和《流浪者》,虽然他们过着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生活,但在音乐中我们并没有感受到消极和悲伤,反而我们却看到了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因此,我希望同学们在面对以后的生活、学习以及走出社会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要积极乐观的去面对,因为只有乐观向上我们才能看见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