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耳旁”和“双耳旁”——兼谈汉字偏旁的命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旁”和“双⽿旁”——兼谈汉字偏旁的命名“单⽿旁”和“双⽿旁”——兼谈汉字偏旁的命名
原创:敏敏於海上⼤磨叽和⼩磨叽的故事今天
单⽿旁和双⽿旁出现在⼀年级下册教材的常⽤偏旁名称表中。

如果翻阅⽂献或者调研⼀下南
北地区的⽼师,我们会发现“⼙”的名称除了单⽿旁之外还有单⽿⼑、单⽿朵、硬⽿旁、⼩⽿朵、
单⽿边等;“阝”的名称出来双⽿旁还有双⽿⼑、双⽿、左⽿旁、左双⽿、软⽿旁;右⽿朵、右⽿旁、右⽿边、软⽿边等。

偏旁的称说混乱便是关于偏旁认识的混乱。

关于偏旁的称谓,在上⼀篇⽂章《说说部⾸变体》中我们曾经谈到过:“⽬前仍在解决的问题
是汉字部⾸的称谓,⽐如'攵’是读作'四笔反⽂’还是读作p等问题”。

这个问题,傅永和先⽣在90年代曾经做过⼀些讨论,⽐如,以结构部位作为命名依据,确定
了⼋种结构部位,旁、边、头、底、腰、框、⼼、⾓等,左为旁,右为边,⽐如杜字中⽊字
旁,⼟字边;宝字中,宝盖头,⽟字底;曼字中,⽈字头,横⽬腰,⼜字底;国字中,⼤⼝
框,⽟字⼼;鹜字中,左上⾓⽭,右上⾓攵,鸟字底。

到⽬前为⽌的部件命名⽅式依然没有脱
离这种称说。

傅先⽣当时主要针对⼀些⾮字部件进⾏了这样的命名。

但是,根据上述傅先⽣的
例字来看,这些字在古代汉语中都是有名称的,⽐如“宝盖头”的“⼧”,读作mian2;“⼤⼝
框”的“⼞”,读作wei2;“四笔反⽂”的“攵”读作pu1等。

在传统⽂化回归的当下,⽂字学研究逐渐
昌明,教师的汉字汉语⽔平逐渐提升,理应给这些字⼀个正确的名称,名正则⾔顺,⾔顺则事
成。

并且,参看中国台湾的学⽣⽤字典中,在部⾸表中,经常有这样的批注:刂=⼑;亻=⼈;=⼙;右阝=⾢;左阝=⾩;忄=⼼;攵=⽁;灬=⽕等,对于部⾸的命名很清晰。

因此,我们认为在
偏旁命名的过程中,依然可以吸纳结构部位命名的⽅式,但是对于⼀些有历史沿⾰的汉字偏旁
不妨读作其历史字⾳,便于在未来的古代汉语学习中能够顺利接轨;对于⼀些省简严重的汉字
偏旁,⽐如“春”字头,“卷”字头等不妨沿⽤俗称。

在命名过程中,⼀⽅⾯是部位的约束,⼀⽅⾯是读⾳的约束,⽐如“亻”,只有处在字形的左边
时才会写成这样,因此,直接成为“亻字旁”,不必称为“单⽴⼈”;与之对应的“⼻”字则直接称
为“⼻chi4字旁”,不必再是双⽴⼈,因为“双⽴⼈”的称说极易跟“单⽴⼈”混淆,对于初学汉字的学
⽣不利。

同样道理,“单⽿旁”和“双⽿旁”亦如此。

在命名的源头处便清晰地告诉初学者,这两个
偏旁没有关系。

“⼙”读作节,在汉字中还写作“”“巴”“”,出现在常⽤汉字卬、印、即、却、卸、叩、卯、卲、卿、
危、卷、巷、令、等字当中。

卬,在⼩篆中,左边为站⽴的⼈,右边为跪着的⼈。

以此来表⽰翘⾸仰望的意思。

卬就是仰望,构成的字如昂⾸,也是抬头的意思。

印,甲⾻⽂字形如下图:,左边象⼀只⼿,右边是跪着的⼈,左边之⼿按着右边跪着⼈的脑袋,使之降服的意思。

即,象⼀个⼈跪在⼀个⾷器⾯前吃饭的样⼦。

却,从⼙,跟脚有关,表⽰退却。

卷,膝盖弯曲的样⼦。

卸,从⼙从⽌从午,⼙像⼈形;⽌,息⽌;午,指马。

合起来表⽰停车解马。

本义:解马卸车。

卿,⾦⽂字形如下图,是两个⼈对坐吃饭的样⼦。

令,字形为,上对下发布命令。

从这些字形中均可见“⼙”跟⽿朵没有关系,以“⼙”作为声符构成的形声字如“节”“疖”⼆字,可以⾮常明确地表⽰“⼙”的读⾳。

为了完成独⽴识字过程中的读⾳类推,“⼙”作为构件也应该读作字的本来读⾳。

可见,⽆论是⼙作为义符还是声符构字,都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字的读⾳
为“jie2”,意义是跪坐的⼈形。

在其构成的会意字中,⼙字直接参与构成意义,在构成的形声字中,⼙字⽤来表⽰所构成⽂字所属的范畴,⽐如在“叩”字中,“⼝”为声符,“⼙”为形符,表⽰这个字跟⼈的动作相关。

“阝”则需要分类讨论,在左边时读作fu4,这个偏旁的构字量⼤,是个⾮常常⽤的偏旁。

在《说⽂解字》中构字94个,常见字形如:阴、阳、险、阻、障、队、阿、防、除、陈、陆、附、陕、陨、陪、陇、陵、陶、院、降、陟、限等字。

在形声字中,形符只⽤来表⽰所构成汉字所属的范畴,并不作为意义的形体素参与语义的构成,这是形声字的形符和会意字的义符最⼤的区别。

在会意字中,义符参与语义构成。

⽐如在上述汉字中,降和陟就是会意字,参与语义构成。

还原“降”字的⾦⽂字形如下图
是两只脚交替从⼭路下⾏,以此来表⽰下降的意思,引申为投降;⽽“陟”的甲⾻⽂字形如下图
是两只脚交替上⾏,以此来表⽰上升的意思,所以,陟是登⾼的意思,引申为晋升。

⽽其余上述列举的字则为形声字,看到这类从“阝”的字,学⽣应该⾮常明确地能够进⾏意义的归类,这部分字跟⾼⼤⼟⼭有关系。

如“陕”,本⾝是险要不易通⾏的关隘,陕西地名的来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有⾮常精当的解释:“周成王时,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盖以陕为分界处,今省称陕西,即召公所治地也。

其地⾃古为帝王之宅,周以龙兴,秦以虎视,⾃汉以后,皆称关中。

诚天府之雄也,⽽新疆陇蜀尤必以此为咽喉。

”“陕”作为关隘,从这个解释可见⼀斑。

再如阴阳⼆字,从“阝”,在⼭之北⽔之南为阴,⼭之南⽔之北为阳,翻检地图,⼭西和浙江均有⼭阴县,⼭西的⼭阴县在恒⼭余脉翠微⼭的阴坡⽽得名;绍兴的⼭阴县则处于会稽⼭之北⽽得名。

⽽汾阳、溧阳、濮阳、洛阳、沁阳则应该在这些河流的北岸。

(跟着地图学汉字也是个不错的选题哦)
⽽险、阻、障则是由于⼭的阻碍⽽造成的,所以愚公才会移⼭。

⽽同时⼤⼭⼜有阻隔和防护的作⽤,所以在这些字当中便都有体现。

阝在右边是读作⾢,⾢是城市的意思。

因此,从⾢的字如都、邻、郊、鄙、郑、邯郸、郭、邢、郴、邡、邹、郝、邱等都跟城市有关。

⽐如,郑州、邯郸、邢台、郴州、什邡等到现在依然是地名。

郭、邹、郝、邱常⽤的似乎是姓⽒,如果熟悉中国姓⽒的来源,我们会⾮常清楚地了然这些字本来是地名的字,后来成为了⽒,直到姓⽒合流,⽒也成了姓。

⽐如郭,是城外围着城的城墙,“爷娘闻⼥来,出郭相扶将”,这⾥的郭就是外城的城墙,可见爷娘对⼥⼉的思念之⼼切。

由城市外墙的意义引申为外部轮廓意义,在轮廓的“廓”和棺槨
的“槨”字中都可看到这个痕迹。

同时,郭还是春秋时代的⼩国名称,在⼭东省东北部,这应该也是“郭”这个姓⽒的⼀个来源。

⽽都、邻、郊、鄙等字则是伴随着城市的兴起⽽产⽣的字,“都”是有先君宗庙的城,后来泛指⼤城市,城市⼤了,⼈⼝多了,就会建都。

都城⼈⼝聚集,百业荟萃,都⼜有了“总”的意思,于是分化出来另外的读⾳dou1。

跟都相对的便是郊和鄙,郊外是城市的郊外,⽽鄙则是距离城市
遥远的地⽅,《蜀僧》中“蜀之鄙有⼆僧”,鄙便是边远之处。

“邻”则是⼀种居民组织,五家为邻,五邻为⾥,守望相助,所以“邻⾥”合称,“天涯若⽐邻”,邻就有了相连相近的意思,邻国、邻居、邻县、毗邻等都是在居民组织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意义。

“邻”的繁体字为“鄰”,字从“粦”,跟粼、鳞、麟、嶙等字本来是⼀个系列,简化之后,字形跟从“令”的字零、聆、伶、玲等成为⼀个系列。

因此,⽅⾔区的⽼师要注意,邻字,读⾳跟“粦lin”⼀个系统,字形跟“令ling”⼀个系统,使⽤类推的⽅法要谨慎。

同样,这类型的字出现之后,学⽣应该能够⾮常明确地进⾏意义归类,利⽤汉字系统识字。

在《部编教材识字教学的⼏点建议》⼀⽂中,我们曾经谈到,学⽣独⽴识字能⼒应该包含能够独⽴查字典识字,通过汉语拼⾳识字,通过上下⽂语境推测识字,通过汉字构形系统推导识字。

利⽤“阝(⾢)”这个构形系统来识字,便是培养学⽣独⽴识字能⼒的重要⽅式。

但是,在使⽤这个系统的时候,需要学⽣积累⼀定数量的汉字,再进⾏归纳,其效果要更好,因此,建议放在复习课上使⽤这种系统归纳的⽅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