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土地的誓言教案6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土地的誓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学习文中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独白式的创作手法。
(重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难点)
2.朗读课文,圈点勾画本文出现的关键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通过播放视频战火中的故乡情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再通过情境课文记忆中的母亲、故乡母亲等视频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便于学生感知、理解文章内容。
2.质疑探究法。
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交流回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配乐朗读音频,《松花江上》等歌曲,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学生跟着唱
学生听、唱完谈感受。
教师:是的,歌曲再现了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占东北,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国土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蹂躏了十年。
1941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誓.言(shì)胸膛.(táng)山涧.(jiàn)
高粱.(liáng)缠.绕(chán)埋葬.(zàng)
蚱蜢
..(zhà měnɡ)挚.痛(zhì)嗥.鸣(háo)
斑斓.(lán)谰.语(lán)亘.古(gèn)默契(
..qì)
镐.头(gǎo)辘.辘(lù)污秽.(huì)
(2)理解词义
1.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2.仰望:抬着头向上看;敬仰而有所期望。
3.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4.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5.幽远:深远;远而幽静。
6.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7.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8.亘古:远古。
9.喷涌:(液体)迅速地往外冒。
10.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11.族系: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同类。
12.田垄: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13.辘辘:形容车轮等的声音。
2.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
现代作家。
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3.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有改动。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关外的东北人无家可归。
作为东北人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标记易读错的字。
2.读一读。
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4.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感动自己的句子,深情地、大声地朗读出来,并找学生谈一谈为什么会感动自己。
5.理解文章标题含义。
这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而是作者面对土地所发出的誓言。
6.文章一共写了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其大致内容。
第1自然段主要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2自然段主要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至牺牲!
文本探究
1.你怎样理解文中的“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
这里用“泛滥”表达了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2.认真阅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如白桦林、马群、蒙古狗、红高粱、豆粒、黑土地、山雕、鹿群、煤块、足金、车铃、谰语、狂风等等。
抓住这些特点,能充分体会到东北的地域特征。
2.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3.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作者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4.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红熟的浆液”,从表层看,这是写实,指大地的深层涌动着的沸腾的岩浆,
深层的含义指作者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
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5.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请举例说明。
(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3)人称的恰当运用。
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6.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原野”用“她”来称呼,而到后面却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改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化、感情逐渐变得激昂,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而是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
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7.课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异同点。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土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之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之异: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大了信息容量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
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强烈。
它也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1、列举故乡物产:物产丰富,地大物博赞美、怀恋
2怀恋、忧伤
拓展延伸
关于故乡的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唐)李商隐《滞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南宋)陆游《示儿》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菩萨蛮》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灏《黄鹤楼》
课后作业
1、你的家乡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家乡,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字数不限。
2、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反思
首先,课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是一节散文欣赏课,在注重学生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赏析能力的同时,重视情感体验和感悟能力的培养。
比如,
学生朗读时,配上相关的音乐,注意语速、语感。
感悟作者的感情脉搏,又加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对土地有了新的感悟。
其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比如在授课时先创设情境,生动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让他们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整个过程。
同时用诗化的语言渲染情境,使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发现交流中,突破课文的难点,学会赏析课文。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扮演导演的角色。
即在授课过程中能很自然地将学生推到演员的位置上,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引导,配乐朗诵,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理解课文,把握文章脉络,领会内涵。
写作学习改写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卷
一、填空(20分)
1. 2.15小时=()分 2.()米=18厘米
3. 3.6吨=()千克
4. 0.8公顷=()平方米
[#&%^~]
5. 4.15×0.53的积有()位小数,54.16÷3.2的商数的最高位
[#%~&*]
在()位上。
6.把9.5463保留两位小数约是(),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保留整数约是()。
7.甲数是a,乙数比甲数的5倍多X,乙数是()。
8.一根铁丝长b米,每次截下3米,截了m次后还剩下()米。
当b=40,m=10时,还剩下()。
9.一个梯形上低是8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与上低相同,它的面积
是()平方厘米。
10.一个三角形的低是7分米,是高的2倍,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11.在3.24, 3.204,3.204,3.204中,最大的数是()最
小的数是()。
12.3.53737…用简便写法写作(),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13.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6,7,12,15,18,20这组数的中位数是(),平均数是()。
[~^#*&]
二、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把1
2.4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100位。
()
2.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3.从卡片
和是单数的对手赢,是公平的。
()
4.一个不等于0的数除以小数时,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
5.中位数就是处于一组数据中间位置的数。
()
三、计算:(30分)[#^%&@]
1.列式计算(6分)
1. 14.06×3.5=
2. 4.25×6.8=
3. 12.5×2×0.8=
[@*#&^]
2.递等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12分)
①0.125×9×8×0.3 ②4.62÷5÷0.66
③5.78×2.3+5.78+5.78×6.7 ④7.75×[20÷(3.24-3.04)]
[#%&@~]
3.解方程:(12分 )
① 6X+15+7=141 ② 15X+6X=168 [~#@*^]
③ 12(X+3.7)=144 ④ 4.2×3+3X=15.3 四、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20分) 1、 2、
[~@%#&]
五、解决问题。
(20分)
1.修路队修一条公路,16天修了24.48千米,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
2.有一块三角形的麦田。
低是250米,高是60米,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 [~#@&^]
如果这块麦田收小麦7.7吨。
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 [&@~^#] [#*&@~]
3.一袋面粉质量是一袋大米的2倍,学校食堂买了一袋面粉和5袋大米一共 [~%*@^]
350千克,一袋大米和一袋面粉各有多少千克?(用方程解) [#~^@%]
[@#%^*]
3.6am
10.5cm
8cm
24cm
4. 甲、乙两城相距546千米,一列快车从甲城出发,同时一列慢车从乙城开
出,两车相向而行。
快车每小时行80千米,是慢速度的1.6倍,经过多
少时间两车相遇?
[^#@~%]
[^@#~&]
三年级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测试题[*#%&^]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
(16%,每小题2分)
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
2、12×5=60,12和5都是乘法中的()数,60是乘法中的()。
[#*@&%]
3、6个418的和是多少?列式与得数是()。
4、要使“341×□”的积是三位数,□内最大可以填();要使积是四位数,□内最小可填()。
5、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6※、算式X÷Y=15……3,当Y为最大一位数时,X=(),当Y为最小时,X=()。
[^%*#~]
7、对折3次后的绳子长度是5厘米,这根绳子长是()厘米。
8※、小苗看一本105页的连环画,第一天看10页,第二天看的页数是第一天的2倍,第三天应从第()页看起。
二、仔细推敲,认真辨析。
(4%)
1、一个三位数乘1,所得的积还是三位数。
()
2、在乘法里,积一定比其中的一个因数大。
()
3、已知A×B=0,可以确定A、B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0。
()
[^#~&%]
4※、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它们的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
[#*&@~]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
(3%)
1、不计算,比较大小,879×5()879×8。
[^*#%&]
A、>
B、=
C、<
2※、a×5=b×3,则a与b的关系是( )。
A、a=b
B、a<b
C、a>b
D、无法比较
3※、480×2×6的结果与算式()的结果相等。
A、480×4
B、480×8
C、480×12
四、注意审题,细心计算。
(48%)
1、在○里填上+、-、×或÷。
(5%)
0 ○10=10 9 ○0=0 23 ○0=23 4 ○4=1 5 ○5=0 2、估算。
(8%)
398×4 502×2 983×7 636×7
4638×9 2386×3 6299×5 6809×4
3、列竖式计算。
(8%)
235×7 649×5 5084×9 4207×5
[^@*&#]
4、脱式计算。
(15%)
6×409-2300 528+323-60×8 1100×5-(560+690) [@^~#&]
[^*~&@]
[@~#^%]
7×(555-377) 200-(76+40×3) 220-(45×3-60)
5、列式计算。
(12%)
一个因数是1177,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
一个数比145的4倍少68,这个数是多少?
180减去175的差,乘124的积,结果是多少?[%~^@*]
37的5倍减去55,再乘8,积是多少?
[&^@~%]
五、活用知识,解决问题。
(29%,第1题4.5分,其它每题3.5分)
1、李老师去商店买办公用品,他要带多少元钱?(填表即可)
2、学校图书室买回科技书240本,文艺书320本。
买回的故事书是科技书和文艺书本数的和的3倍,买回的故事书有多少本?
[#*~@^]
3、一台录音机229元,一辆自行车236元,1000元够买3辆自行车和1台录音机吗?
4※、冬冬一家三口寒假准备去广州探望外公、外婆。
如果乘火车,票价为每人253元;如果乘飞机,票价为每人850元。
往返车费必须控制在3400元以内。
你能帮冬冬一家设计怎样买票吗?
[~#%^&]
[#*~&^]
5、玩具店里有玩具熊130只,玩具狗的只数比玩具熊的5倍多12只,玩具狗有多少只?
[^#~%*]
6※、果园里有桃树120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比梨树少多少棵?
7、1只猪平均每月吃饲料205千克,8只猪4个月一共要吃饲料多少千克?
8、一列火车挂了10节车厢,共有1142个座位,其中9节车厢各有118个座位,另一节车厢有多少个座位?
《短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
月夜——沈尹默[@%^*~]
一.新课导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二.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
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3.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4.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相关介绍:【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
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二.整体感知[*@^&%]
1.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2. 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背景链接】
萧红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
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
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
”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
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
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细读感悟】
1. 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了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
2. 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
3. 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断章——卞之琳[^~&*@]
一.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三.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 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3. 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4. 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
5.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
[^~&*#]
风雨吟——芦荻
一.作者简介
【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
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
曾与人合编刊物。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暨南大学教授。
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 二.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体会内涵。
2. 开头两句“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3. 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
[*@&~^]
4. 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统一————聂鲁达
一.作者简介
【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
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二.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体会哲理。
2. 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3. 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4. 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艺术特色】[%~&#@]
从这五首短诗中举例说说新诗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
Lesson21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Just read and talk
通过阅读学习有关3月和4月的时间、活动以及节日的英文表达,结合阅读内容进行口头交流。
二、课前准备
1. 准备教学挂图和教学音频。
2. 准备一个年历和3月、4月的月历。
3. 准备节奏欢快的音乐音频。
4. 准备植树节、复活节有关的装饰品或图片、照片。
5. 准备3月、4月有关活动的图片、照片。
三、教学步骤与建议
1. 热身/复习(Warm-up / Revision)
1) 师生问好。
2) 师生同唱歌曲Months of years,复习12个月份的英语表达。
2. 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 展示年历,问学生:Do you know what month goes after February? 引导学生从年历中找到三月March。
教师板书March,并领读。
2) 提出问题Do you know what festival is in March?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三月份中的节日。
3) 引导学生听录音,了解录音中谈论的是什么节日,小朋友都做什么。
提出以下问题,提示孩子们认真听,并找到问题的答案。
What is the third month of the year?
What can people do?
When is Tree Planting Day?
Why do people plant trees?
4) 请同学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看图讨论Why do people plant trees?引导学生用They want to ...来表达。
5) 听音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模仿。
6) 运用同样的方法,借助图片学习April, Easter Day。
3. 趣味操练(Practise)
1) 教师引导学生在模仿录音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谈论本课图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参考问题:
What is the third month of the year?
What can people do in March?
When is Tree Planting Day in China?
What do people do on Tree Planting Day?
What is the fourth month of the year?
What festival is in April?
When is Easter?
What do people do in Easter?
2) 日历游戏:学生四人一组,玩猜月份游戏。
每组发放1-4月日历卡片,卡片正面写着月份的英文。
把卡片反扣在课桌上,让学生依次猜是哪个月份,每个学生一次只能猜一个。
先说一个月份的英语单词,再翻开一张卡片,猜对的可以赢
得卡片,看谁赢得多。
此游戏可以反复进行。
3) 小组活动。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喜欢的月份和节日,借助相关图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4) 四个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和自由讨论的内容,分别到前面表演1-4月份的活动,每人表演一种动作,请下面的学生猜猜表演的活动是哪一个月的。
注意运用所学语言。
4. 语言运用(Language use)
情景设置:假设A同学和B同学相遇,A同学正要去参加某个活动(如植树活动或参加Easter庆祝活动),他们互相询问和交谈。
教师布置任务,两人自编对话。
语言支持:
S1: Hello! S2, nice to see you!
S2: Nice to see you. Where are you going?
S1: I am going to East Mountain.
S2: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
S1: Today is March 12th. It’s Tree Planting Day. I am going to plant trees there.
5. 课堂评价(Assessment)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1) 对学生掌握本课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综合学习能力等情况进行评价。
建议教师结合学校或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手拉手,交朋友”的评价方式,以男女生分组,或以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评价,体现手拉手,互相帮助。
2) 结合本课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注意对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表演能力、合作精
神、动机与兴趣等方面进行评价,也可设置有关本课学习的评价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注意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充分发挥学生评价主体地位的方式进行。
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在本课的表现用A (优秀),B (良好),C (继续努力)记录在评价表格内。
3) 教师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评出本组的“今日英语之星”。
6. 拓展活动(Extended activities)
演讲大赛:由学生选择相关的月份和节日,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相关资源,编写演讲稿,开展演讲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