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通关班——诗歌之技巧B卷(普通用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通关班——诗歌之技巧B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古诗文阅读:共18题共50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柳絮二阕
【宋】韩琦
其一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其二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1.(本题3分)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本题2分)第二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艳歌何尝行·双白鹄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

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

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随。

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

“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

吾欲负汝去,羽毛何摧颓。


“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

躇踌顾群侣,泪落纵横垂。


“念与君离别,气结不能言。

各各重自爱,远道归还难。

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

若生当相同,亡者会黄泉。


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

3.(本题3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与《孔雀东南飞并序》都采用了以美禽起兴的艺术手法。

B.通过本诗与《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对比,我们认识到《孔雀东南飞并序》的起兴不是与下文情节全无关系,而是有一定暗示的。

C.“十十将五五”是以白鹄结伴而飞,反衬出一对白鹄因雌鸟疲病而不得不分离的悲剧画面。

D.本诗采用拟人的手法和对话的形式,反映出封建社会里夫妻别离的悲剧。

4.(本题2分)本诗与《孔雀东南飞并序》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狮子林竹下偶咏
(明)徐贲
客来竹林下,时闻涧中琴。

经房在幽竹,庭户皆春阴。

孤吟遂忘返,烟景生逾深。

5.(本题3分)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写溪涧、琴声,以声衬静,更加显现出竹林的幽静。

B.本诗写诗人访友所见,通过对友人居住环境及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友人高雅的情趣。

C.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景致之中,不知不觉走到了烟雾缭绕的竹林深处,以致于迷途忘返。

D.诗人即景抒情,表达了对清幽的环境、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6.(本题2分)诗人徐贲也是明代著名的画家,擅长山水。

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留春令
晏几道
画屏天畔,梦回依约,十洲云水。

手撚红笺寄人书,写无限伤春事。

别浦高楼曾漫倚。

对江南千里。

楼下分流水声中,有当日凭高泪。

7.(本题3分)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词作前三句进行简要赏析。

8.(本题2分)“楼下分流水声中,有当日凭高泪”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9.(本题5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0.(本题3分)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11.(本题2分)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12.(本题3分)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题2分)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题5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
薛昭蕴
春满院,叠损罗衣金线。

睡觉水晶帘未卷,帘前双语燕。

斜掩金铺一扇,满地落花千片。

早是相思肠欲断, 忍教频梦见!
(1)请简要概括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2)“斜掩金铺一扇,满地落花千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3)结尾两句看似有悖常情,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内容。

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问题。

卖花声·立春
黄景仁
独饮对辛盘①,愁上眉弯。

楼窗今夜且休关。

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②更簪欢③,旧例都删。

到时风雪满千山。

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注】①辛盘:元旦时以葱、蒜、韭、蓼蒿、芥杂和的食品,取迎新的意思。

②书贴: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

③簪欢:立春日簪幡胜为欢。

古时立春日,人们剪彩为小幡或胜(一种妇女的头饰),插在头上。

15.(本题3分)“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16.(本题2分)“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一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答张十一 = 1 * GB3 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

②踯躅:杜鹃花科,花红黄色,可供观赏。

③恩波:皇帝的恩泽。

④斗:通“陡”。

17.(本题3分)“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两句描写景物很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

18.(本题2分)“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两首诗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漂泊不定、轻薄浮躁的特点。

②第一首第一句的“不定家”,第二首第一句的“不自持”,均采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柳絮这一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惯恼东风不定家”的意思是时常烦恼那东风不安分守己,“絮雪纷纷不自持”的意思是如雪花纷飞的柳絮一点也不矜持,这两句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柳絮,写出了柳絮随风逐流、漂泊不定的特点,“不自持”更是写出了柳絮的“狡黠”。

2.①第二首第三、四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

②柳絮穿过花枝,巧妙地借来了色香,引来无数蜂儿排队追逐。

③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

这两句语言活泼有致,富有意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道题侧重对炼句的考查,答题时首先要写出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分析诗句内容,最后写出这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穿入花枝”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有时柳絮故意从花枝间穿过,引得无数蜂儿误认为是枝头繁花,从而成群结队地竞相追逐。

这两句写柳絮借来了花的色香,引来了无数蜂儿排队追逐,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了柳絮轻薄浮浪的特点。

【备注】无
3.A
【解析】题中这首诗没有采用起兴手法。

4.同:都用了比的手法,都有人物的肖像描写。

异:《孔雀东南飞并序》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艳歌何尝行·双白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解析】无
【备注】无
5.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文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大意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诗歌内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

C项,“忘返”不是因为迷路,而是因为陶醉而流连忘返。

故选C。

6.诗人通过竹林、琴声、经房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的春景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抓住主要景物,例如,“幽竹”“琴声”“经房”“涧”,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在描绘景物特征时,要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突出其幽静、雅致的气氛,把诗人对清幽的环境、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备注】无
7.梦醒后,望着近在咫尺的画屏上的山山水水,迷离中觉得是梦里十洲飘浮的云、流动的水。

一实一虚,一近一远,表达了晓梦初回的抒情主人公对远别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8.表达了主人公登高望远的怀思。

人倚高楼,楼下河水分流,从中还可以看到当年的分别之泪。

词人以河水分流表达与离人不得相见的苦痛;以昔日之泪映衬今日之思,表达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备注】这首词写伤春相思之情。

上片前三句写梦觉之时,仿佛仍然置身十洲云水之间。

画屏云水和梦中山水交融幻化的描写,把主人公梦醒之后不知身在何处的神思恍惚迷离之状表现得极为真切。

后面两句写美人手执写有无限伤春心事的红笺准备寄给情人,此二句把红笺与十洲的残梦联系起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表现了主人公苦恋的情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下片是对往事的回忆,写抒情主人公曾无聊地独倚高楼,正是在两人分别的水边,面对着辽阔的千里江南之地。

这里所写的不是昔时相聚的欢娱,而是别后的思念。

结尾两句,进一步写倚楼时的怀思。

人倚高楼,念远之泪却滴向楼下分流的水中,将离愁别绪与怀人之情抒写得深婉曲折而又缠绵悱恻,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

9.(1)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

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备注】原味翻译:孤独的小船夜色中停泊在洞庭湖边,岸边荧荧灯火,客船上孤寂一片。

北风呼呼吹来,强劲得怕是能将片片梅花吹老吧。

我打开船篷小门,却见外边是漫天大雪。

我突发万丈诗情,想要与这飞舞的雪花争个高低,雪片在与风搏杀,我的诗情在与雪缴缠。

我长笑一声,感觉心情无比畅快。

诗歌鉴赏:作品前两句交代了孤舟碇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边,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

“洞庭边”“灯火青荧”,形象、色彩都有如绘画,足见作者驾驭语言及构筑意境的纯熟能力。

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作者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

“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

它补出了严冬的时令,还以其若实若虚的意象启人深思。

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此句是作者的一种主观感觉。

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作者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

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

这种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于是才有“推开篷”细看究竟的相应举动,这样看来,“朔风”在这里还有陡至的意味。

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

这一句中的“豪”字,不仅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

一来它表现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

这首元曲多能从无字之处读得隐含之意,再次证明了作者遣词造句的佳妙。

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活脱脱是一幅风雪行吟图。

风雪
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全曲步步设景,层层推进,入情入理而又出新出变,是元曲羁旅题材中一首开阔雄壮、别开生面的作品。

10.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1.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备注】无
12.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13.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备注】无
14.(1)慵懒放松——孤独伤感——相思愁苦。

(2)细节描写,借景抒情。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孤独寂寞的情怀,及其感叹光阴易逝、惜春伤别的愁绪。

(3)现实生活中难以团圆,盼望梦中团圆本是人之常情;但梦见一次,重尝一遍离别的滋味,梦见愈频,愈添离别苦,一颗心哪里能承受住一次次的离别之苦?怨嗔的话语深切地表达出相思之苦。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备注】【诗歌鉴赏】这首词写闺中女子春日午后的闲情幽思。

起句“春满院”是女子醒来时第一眼看到的景象,明朗的春光本应令人愉快。

第二句“叠损罗衣金线”中的“叠”“损”说明女子很久不穿此衣,充满了慵困意懒之态。

“水晶帘未卷”也是女子慵懒所致。

而这种慵懒的缘由在“帘前双语燕”中稍透讯息。

燕影双双,燕语双双,让形单影只的她倍感孤独,因相思而愁切,因愁切而惫懒。

“满地落花千片”正是暮春景象,春光欲尽引发女子对青春短暂的感叹。

所以,最后两句一吐相思之苦:寻常相思已令人不堪,更何况又梦中频见呢?这看似有悖常情,却蕴含着较常情更为深刻的心
理内容。

词人着意用此重拙之笔收束全篇,弥见精力饱满,情致浓郁,意思深沉。

15.独站楼窗前,作者仿佛看到前些时候随河水流入大海的落花又被燕子衔回。

前些时候见到落花已满怀愁绪,而今见落花被燕子衔回,实在无奈,表达了作者挥之不去的忧愁情绪。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16.运用了拟人和衬托的表现手法。

以“老”“顽”二字,将春拟人化,形象生动;在写年华易逝时,不正面描写,而是以春“年去年来常不老”侧面衬托出人的渐渐老去,这样写,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备注】这是一首在立春时写的伤感之作。

立春,本是高兴的日子,可是,作者的内心却绝望至极,恨光阴年年如是。

独自饮酒,表现出内心的忧愁。

独站楼窗前,仿佛看到前些时候的落花又被燕子
衔回,反映出作者内心深处有说不出的无奈,挥之不去的愁绪。

对于“书贴”“簪欢”这些习俗,作者已然了无兴趣,而想到的只是千山的风雪。

结尾处,作者情绪达到极点,不说人渐老,而反说春“常不老”,以一句“春比人顽”作结,表达了对现实已不抱希望。

17.①本诗运用了衬托、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哀猿啼处两三家”,以声衬静,用猿的哀鸣之声打破山村的安静,衬托出山村的宁静(或以竹的勃勃生长和花的色彩艳丽之乐景衬托出诗人的悲哀之情)。

③“筼筜竞长”拟人手法,赋予“筼筜”人格化,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要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赏析。

而在诗歌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通过对两句诗的分析可知,“猿啼”是声音,而“两三家”所得是山村的宁静、幽闭,可见此处是以声衬静,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

而“竞长”则是赋予“筼筜”人格化,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

18.①未报君恩的遗憾之情。

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②既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

③既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分析诗句表达作者的情感应是在对诗句大意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意思是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

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备注】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