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论文——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欣赏论文——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
第一篇:美术欣赏论文——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
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
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的缩写。
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
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
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
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
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
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R.汉密尔顿。
1956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
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
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
波普艺术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
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J.约翰斯和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
艺术家是: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
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一般也认为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
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
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7—1986)。
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
倡导者。
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
他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
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
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
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
对于他的作品,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
”他偏爱重复和复制。
“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释说:“我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
”对于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
他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
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为一台机
器”,恰与杰克逊·波洛克所宣称的他“想成为自然”形成鲜明对比。
他的画,几乎不可解释,“因而它能引起无限的好奇心——是一种略微有点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闲聊和空谈来填满它。
”实际上,安迪·沃霍尔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玛丽莲·梦露的头像,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令人关注母题。
在1967年所作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
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
的空虚与迷惘。
英国画家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
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
波普艺术同时也是一些讽刺,市侩贪婪本性的沿伸。
简单来说,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
波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造成了相当多评论。
早期某些波普艺术家力争博物馆典藏或赞助的机会。
并使用很多廉价颜料创作,作品不久之后就无法保存。
这也引起一些争议。
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英国和美国流传,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
后期的波普艺术几乎都在探讨美国的大众文化。
波普艺术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
不少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师都直接或间接的从波普艺术中取得或剽窃灵感。
波普艺术服装设计
波普艺术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
它的出现不但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还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
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劳申伯于1985年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后,曾深深影响了一些艺术家的创作,这也导致他们开始采用波普的方式进行创作。
不过席卷画坛的波普画风却形成于九十年代以后,并以王广义为标志。
但与美国波普不同,中国的波普艺术家更强调对各种具有历史与政治含义符号的借用,从而揶揄历史与政治的神话。
波普艺术的大气候在中国如今已成为过去,但波普式的文化态度与思惟方式却延伸到了许多艺术家那里。
这一点,只要人们看看许多当代油画家——包括张晓刚、尚扬以及西南片的第五代艺术家的作品,就会明显体会得到。
中国波普艺术代表作品:
1《大批判——可口可乐》王广义:他把文化大革命时期有着浓厚政治色彩的工农兵大批判图像,直接与现实生活中最具商业流行意味的可口可乐符号相并置,从而向人们直陈出我们这个消费时代的真实存在。
在具体的表现上,王广义尽可能剔除了所谓的“绘画性”,也就是说,通过工业用磁性油漆在画布上大面积的平涂处理,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而用橡皮图章盖上的数字符号则很好强调了时代特征。
由于对我们这个时代变化的极端敏感,也由于王广义运用波普艺术的观念成功处理了红色经验,所以使《大批判》系列当之无愧地站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
2《红墙——家门和顺》魏光庆:千年以来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对中国人的性格心理产生了意义深远的重要影响,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心理结构,在当代商品经济的大潮汹涌袭来时却显示出了它的无所适从性。
魏光庆目光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因此在《红墙——家门和顺》中,他机智地将取自《朱子治家格言》图像与具有禁锢隔阂意义的红墙并置,结果使作品传达出一种反思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
不同于艺术家王广义所创作的“政治波普”,魏光庆以其独特的文化针对性而被
称
为
“
文
化
波
普
”。
3《毛主席和韶山农民谈话》余友涵:画面用波普的方式处理了六十年代的经典照片,目的是要让人们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式看待那些已经神话了的历史性效果。
在具体的表现上,他一边将来自民间的画法与西方的硬边画法相结合,一边在画中安排了不少花朵,这不但使画面通俗易懂,也极有中国意味。
批评家沃夫格•波尔曼认为他的艺术
是中
国
式的波
普
艺
术。
当代艺术,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来研究,一个是战后到1960年代的抽象表现主义,主要是美国的;第二个是1960年代的“波普”运动以来的各种探索,美国和整个西方国家,也包括现在好多亚洲、大洋州、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艺术探索,波普运动之后,西方艺术就有很大的质的变化。
波普艺术从艺术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可以视为自从立体主义、表现主义以来艺术上又一次重大的质的改变,它完全破坏了所有艺术遵循的艺术具有高、低之分,打破了原来公认的严肃艺术应该是高级的艺术的界线,而把日常熟视无睹的生活内容、商业内容、新闻媒体引导的支离破碎的社会形象,利用商业符号的拼凑方式,利用完全没有艺术家情绪倾向的中立方式和绝对客观立场来从事创作,因而是廿世纪艺术另外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从意识型态和社会发展的背景来看,波普艺术在1960年代用这种方式来反抗当时的权威文化和架上艺术,不但具有对传统学院派的反抗,也同时具有否定现代主义艺术的成分。
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是普普艺术的精神核心,加上嬉皮笑脸、放荡不羁的创作态度,是1960年代西方风行一时的反文化浪潮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发展,是在越南战争和西方广泛的反战示威运动、美国黑人为中心的民权运动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反对美国政府和整个资本主义体制的上层建筑的动机,因此,波普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是19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在视觉艺术上的体现,具有特殊的反文化特色。
从总体的发展来看,目前的西方艺术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与1960年代的波普运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果评论家不这样认为,
起码大部分西方的大众认为所谓的当代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波普艺术的当代发展和延伸。
因为波普艺术的许多基本特征,依然是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在形式上有非常类似的相似之处。
比如表现的对象是每人所见的、熟视无睹的日常题材,对主题采用没有明显艺术家自我倾向的中立立场,绝对客观主义立场,对于媒体引导和垄断的社会型态造成的支离破碎的心态的刻画等,都与传统的波普非常相似。
波普做为一个特定的艺术运动,虽然已经成为史迹,但是做为一种新的艺术思维方式,一种新的文化气氛和现象,特别是混淆艺术中的高低之别,混淆职业训练和业余的区别,混淆艺术家和大众的区别这点上,波普却更加生机勃勃,非常活跃,因此,可以说当代西方艺术是具有延伸的波
普
精
神
形
式
体
现。
第二篇: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与室内设计
波普艺术与室内设计
摘要:波普一词源于英语的“Popular”,有大众化、通俗、流行之意。
波普艺术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叛逆登上了艺术舞台,同时又是室内设计师强有力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波普艺术文化艺术室内设计
Abstract: the Pope is the result of English “Popular”, the word is Popular, pop, pop.Pop art as the stage on the art of the rebel of the abstract expressionism, strong expression and interior designers.Keywords: pop art culture art of interior Interior design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
的生活模式也趋于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生活态度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当物质文明达到一定得程度后,精神方面的追求就变成这个时代的主流,因此人们对室内空间的设计要求也不断变化,而当今的世界室内设计的思潮已经是百家齐鸣、百花齐放的状态,而在这些风格设计中,波普艺术风格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闪耀着它独特而耀眼的光芒。
1波普艺术
1.1波普艺术的发展及其现状
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 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
波普艺术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叛逆登上了艺术舞台,这也是美国一种重要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所谓波普艺术,是指艺术家把任何额外负担观存在物作为创作载体, 并赋予的价值和蕴意, 以传导给观者最为大众化和最普及化的精神享用的艺术形式。
波普艺术是英国评论家劳伦斯˙阿洛韦创名的。
他在1958 年12月的《建筑设计》上发表的名为“艺术与大众媒体”的文章中首次用了POP art一词。
1959年,他针对波普艺术的特点总结道:大量生产的技术, 能够准确无误地复制文字、图画和音乐,已引出大量可供消费的符号和象征品?大众传播工具被群众所接受, 我们必须转变文化这个概念。
文化这个词语不再是高级人工制品和历史名人的思想专用品了, 人们需要更广泛地用经来描述社会在干什么。
由此可见,波普艺术的思想与行为主张已经打破或冲淡艺术与生活的界线,尽可能地介入众多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去是一脉相承的。
美国波普艺术出现在英国之后, 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 商品招贴, 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贴组合。
波普艺术倡导者认为, 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
在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下通俗文化大行其道。
波普艺术用通俗、商业、诙谐的艺术语言诠释了这个物质极大丰富而精神极度空虚的社会。
其思想影响了当时各个艺术领域, 包括室内设计。
1.2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及其表现
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7—1986)。
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
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
他
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
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
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
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
艺术是生活的艺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
艺术形式与自然界的生命形式具有同构性,安迪·沃霍尔用独到的表达方式诠释了当时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背景下,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观、消费观及其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
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家通过广泛的艺术探索改变了世人评价世界、生活和艺术的方式,并以此证明生活和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艺术不再是少数人享用,而属于普通大众,并逐渐以新的方式从为权贵服务转向为民众服务的民主化进程。
可以说安迪·沃霍尔在波普艺术中的开拓和革新对于现代艺术的多样化和互融性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该画像是沃霍尔在1972年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华之际所作
1967年所作
《玛丽莲·梦露》2波普艺术与设计
20世纪 60年代是现代主义发展的巅峰时期, 在近30 年的时间里, 室内外设计风格日趋相同, 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具有讲究功能良好、强调理性和注意服务对象的特点, 但是风格单调、冷漠而缺乏人情味道, 对于战后出生的年轻一代来说, 这种风格已经是陈旧的、过时的观念的体现。
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单调、刻板、没有人情味。
这时以查尔斯!占科斯为代表的青年建筑设计师对现代主义提出质疑。
提出了要折衷地使用历史主义风格, 波普艺术的某些特征和美国的商业建筑的细节, 来修正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刻板面貌。
他们通过当时的国家与国际的特殊情况、根据市场的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当时的文化界出现的新气氛, 来开辟一个新的设计路径。
新一代的消费者希望有自己的设计风格代表
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认同立场、新的自我表现中心。
现代主
义设计的冷漠、非人格化、高度理性的特点, 显然与他们的要求是违背的。
新一代的消费者要求的是代表自己喜爱的、新的、时代的风范, 色彩必须大胆和强烈, 设计造型应该突破旧有的造型框框, 才能迎合新的社会、新的市场, 形成新的当代设计风格。
因此,开始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阶段, 即波普设计阶段。
波普艺术风格是迎合大众的口味的选择。
其代表作品为: 弗兰克˙盖里的鱼舞餐厅、查尔斯˙摩尔的意大利广场等。
它们以通俗易懂的形象、浓厚的商业气息、诙谐的语言等特点, 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风,靡一时。
波普设计运动是一个反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其目的是反对自从1920年以来的、以德国包豪斯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传统。
弗兰克˙盖里的鱼舞餐厅
查尔斯˙摩尔的意大利广场
波普艺术的思想是消解神圣化和商业化的, 它们是现代主义发展到末端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波普艺术的表现方式瓦解了现代主义的紧张感和严肃感, 为享乐主义敞开了后门。
因此, 各种各样奇怪的产品造型、各种各样特殊的表面装饰、非常特别的图案设计都让进入丰裕社会时代的人们大吃一惊, 眼前一亮。
不再拘泥于形式上的内容, 而是把实用的元素揉和了进来。
打破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的束缚。
复古风潮波普装饰
现代波普风格
波普儿童房
这些设计都具有色彩鲜明, 造型特殊的特色。
这种
波普文化的现象, 连正式的英国设计机构, 比如, 英国的设计协会也不得不正视它, 因为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少数青年知识分子的个人表现探索,波普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商业、经济现象。
3波普的发展意义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趋向于更加俚俗化、商业化、个性化的美学元素。
所以, 波普艺术在人的审美观里仍旧占据有半片江山。
在室内设计中会更多采用引入具象语汇、运用象形语言、引入商业元素、运用浓艳的原色调的手法, 在室内设计不乏能体现出追求个性、时尚、
放纵不羁、标新立异等不和谐、不统一的作品, 以满足人们的猎奇消费的心理, 对室内设计进行个性化打造。
这类建筑的不断涌现, 波普艺术在室内设计当中会有更进一步的渗透。
在这个提倡消费的社会里, 体现波普艺术的室内设计贴近生活,迎合大众, 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具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作为20世纪企图打开艺术家僵局的实验性美术中的一支,它无疑是成功的。
虽然在经历了激烈的变革后它的过于迎合大众心理的特性造成了设计品质的单调,使某些室内设计流于肤浅与喧闹。
但在这个提倡消费的社会里,波普艺术在室内设计中贴近生活、具有人情味和引发人们反观生活的特点,以及在商业空间中所取得的良好反响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吸收新思想的时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自我的设计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谈波普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李婕
贺娟
(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2.《波普艺术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杨佳佳(南宁职业技术学院)3.波普风格.百度
第三篇:美术欣赏论文
美术欣赏论文]中国的美术教育正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误区。
具体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去了学科教学的特征。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而有许多美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课、语文课、政治课或其他课。
在教学中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只是一味地突出美术学科的德育功能,而忽视了美术学科的主要功能,即《美术教学大纲》中所阐述的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而辅德只是美术教育的一小部分。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渲染它的辅德功能,也就失去了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迷失了美术教学的方向。
《大纲》中规定美术教学的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如果一堂美术课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诸多能力的培养,就会使美术课走入美术教育的误区。
如:有的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过分地介绍历史背景,以及表现内容或者是作者私生活花絮。
使一堂美术欣赏课,上成了历史课或是看图作文课等。
这都忽视了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渲宾夺主,失去了美术学科的特点。
2.价值取向的误区。
艺术品是圣洁的,它是艺术家的精神的写照。
所以说艺术品是不能用卖多少钱来衡量其艺术价值的。
也就是艺术品的价值不能与金钱划等号。
但是许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总是举一些不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作品的艺术价值,如:凡高的油画每幅都在几千万美元以上,傅抱石的《丽人行》也拍出中国画的天价等,甚至个别老师沾沾自喜地告诉学生,我的一幅也卖出多少钱……
第四篇:我对艺术美的看法
我对艺术美的看法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态。
所谓审美,简单地说,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呈现的美:具体地说,它指的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历史地发生和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
人与客观事物或现象大致有三种关系:一是科学的认知关系;二是伦理的规范关系;三是审美的表现关系。
审美的表现关系专注于对象生动可感的表现性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具有自由性。
审美的本质即自由。
艺术审美与一般审美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它的审美对象不同,它是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
一般审美是对现实美的观照,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原不是作为人们的实践对象和认识对象而存在的。
在社会实践中,它们与人首先形成了意志实践关系和理智认识关系。
在这个基础上,当社会发展到人们不以直接的功利态度、实用态度对待客体对象时,才出现了比较成熟、纯粹的审美关系。
而艺术美则不同于现实美,它是作为审美对象而生产、而存在的。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
艺术给予人的只是一种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