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结构的意义——探析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叙事风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结构的意义——探析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叙事风格[摘要] 克里斯托弗·诺兰一直是非线性叙事的实践者,从《追随》到《记忆
碎片》、《致命魔术》,再到《盗梦空间》,都带有鲜明的诺兰式的叙事风格。

这些影片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并不是种种形式化的炫技,而是导演在思索叙事结构与影片主题意义表达之间的关系,在探求情节与角色塑造之间、叙事形式与接受审美之间的平衡关系。

本文尝试通过分析诺兰编导的多部影片,探析其叙事特点,进而更深层次地剖析其创作理念。

[关键词] 克里斯托弗·诺兰叙事风格创作理念
1998年,在部分电影创作者追求叙事方式革新的背景下,克里斯托弗·诺兰创作了其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追随》。

在这部影片中,诺兰式的非线性叙事风格已经初见端倪。

在此之后的十几年中,诺兰不断实践并发展着其特有的叙事方式,相继创作了《记忆碎片》、《致命魔术》、《盗梦空间》等影片。

一、创作风格
1、阴郁诡异的犯罪题材
受到侦探犯罪小说的影响,诺兰在题材选择上带有较明显的个人偏好,他的作品大多涉及黑色犯罪题材,渗透着阴郁,诡异,神秘的气息。

其处女作《追随》描绘了一个梦想靠观察生活“搜集素材”成为作家的无业游民比尔,在一次次随机跟踪陌生人的过程中,满足着自己的好奇心和偷窥欲。

而他的这种癖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设计利用,使他卷入一场阴谋之中,最终成为了替罪羊。

在《记忆碎片》中,患有短期失忆症的伦纳德依靠着快照、速记和纹身执著地寻找杀死他妻子的歹徒。

而在《致命魔术》中,一场意外中断了两个天才魔术师多年的友谊,他们不断地相互猜忌、报复,直至两败俱伤。

2010年风靡全球的《盗梦空间》更是设计了一个利用高科技手段入侵他人心灵和梦境进行盗窃的离奇故事。

推理,解谜,找寻真相,诺兰在题材选择上的偏好正是他骨子里“侦探”情结的体现。

诺兰所创作的犯罪题材影片通常反映出一些类似的主题。

如《记忆碎片》和《致命魔术》都表现出负罪感和执迷的情感化主题,两位主人公都在经历了丧妻之痛之后,陷于了复仇的漩涡。

《盗梦空间》的主人公同样因为丧妻之痛长期受到心里的折磨而不能自拔,使得他一直在忽略现实,甚至不愿看清现实。

此外,《记忆碎片》和《盗梦空间》还探讨了怎样才能确定周围世界的真实性的命题。

2、新颖精湛的倒叙手法
倒叙是诺兰式的叙事手法最典型的特征,在其创作的多部影片开头都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虽然倒叙式的结构在很多侦探题材的影片中得到广泛应用,诺兰所演绎的倒叙形式则体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点。

首先,在影片的开场部分往往不展示故事明确的结果,而是在故事时间的向度上,往前推进一段时间,选择某个情节点切入。

观众在影片的开端看到不是结局,往往只是故事接近尾声的某一个段落。

使用这样的倒叙手法可以凸现结局的力度。

此外,诺兰式的倒叙手法往往会配合闪回一起使用,在倒叙部分插入若干闪回情节段落。

一方面,这些情节段落阐释或者呼应倒叙部分的内容。

另一方面,倒叙段落和闪回片断之间有时并未体现出逻辑上和情节上的直接关联性,这种叙事上的断裂状态激发了观众对影片解读的兴趣。

因此,与传统的倒叙手法相比,诺兰式的倒叙显得更加复杂、精湛,使影片的叙事层次更加丰富。

3、有意味的非线性结构
除了翻拍自北欧电影《白夜追凶》的《失眠症》,以及《蝙蝠侠》系列影片之外,诺兰的电影都采用了非线性结构。

在非线性叙事形式中,故事发展的时间流程被打断,往往能体现出电影创作者主观能动的介入痕迹。

因而,非线性叙事结构的重心往往不在于体现出故事本身完整的,客观的风貌,而是通过“有意味的形式”组织传达更加丰富的内涵。

《记忆碎片》是最具代表性的影片之一,影片开创性地使用了双向时空结构。

在叙事时间向度上,同时包含两条互为逆向的叙事时间线。

一条时间线采用“倒转”的方式,一层层倒叙事件;另一条时间线是从故事中间的某一个情节开始顺序。

两条时间线交替出现,直至某一个时间点汇合。

影片的开头使用了一段象征时光倒流的影像来引出故事的结局。

也正是这段“倒流”影像引发了影片的“倒转”叙事序列。

在这种“倒转”的形式中,每一次“倒转”都将时间向过去推进一点,直到情节发展到上一次“倒转”的开头为止。

由此看来,倒转方式是从故事结局开始逐步回退进行叙述,每一次回退只展现该情节时间点之前一段时间的情节。

与传统的倒叙方式不同,倒转方式只有在经历依次回退叙述之后才能看到故事的开端。

因此,在“倒转”式的叙事结构中,故事的开端才是叙事的目的。

影片中这段“倒转”序列旨在追问伦纳德枪杀泰迪的原因。

与此同时,影片在一条“倒转”叙事序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顺时序叙事时间线。

此叙事段落淡化情节,主要是对“倒转”时间线作个一信息上的补充。

这一个部分主要是给观众展现一个短期失忆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

此外,段落中还插入了一个类似案例,一个与男主人公同病相怜的短期失忆症患者杰米的故事。

这个看似与男主人公关系不大的案例,实际上恰好是诺兰用来映射故事可能的真相。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顺时序的段落并未从故事的开端即主人公妻子的遇害真相讲起,而是有意将真相隐藏从故事的中间切入。

诺兰将这两段互为逆向的叙事序列交替组织在一起,正如影片片名《记忆碎片》一样,构成了一个彻底的碎片结构。

而影片中貌似支离破碎的形式,和主人公失去短暂记忆的精神状态十分吻合。

影片中,不论是“倒转”的推理过程,还是正向的叙事过程,都不断的受到干扰,使观众在解读影片的同时真真切切地体验
到短期失忆的痛苦。

这两条互为逆向的叙事时间线就像两列相向行驶的列车,终将在某个时间点“撞击”在一起。

观众在影片的结尾却并没有看到确切的事实真相,反而产生了更多疑惑。

影片中的这个“撞击”是为了扣醒观众,主人公是在利用自己构筑的记忆去找寻真相。

诺兰创建这个双向时空结构,就如同一个命题的论证过程一样,不论是正向推理还是反向推理,无论这个过程如何严谨,最终却将影片引向一种不确定性。

诺兰运用双向时空结构将故事、人物心理状态、主题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另外一部代表性的影片是《致命魔术》。

影片的内在层次较为复杂,诺兰采用他惯用的手法将时间轴破裂开来重新组织。

影片开头部分讲述的是故事接近尾声前的一个段落:波登在观看安杰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试图窥探其魔术的秘密来到其舞台下,他因目睹了安杰落入水箱无法逃生最终身亡的过程,难逃谋杀的嫌疑而被捕入狱。

在狱中他得到了安杰的日记本由此引发出第一个倒叙的叙事序列:安杰拿到了波登的日记本去某地找发明家泰斯拉探究波登“幻影移形”魔术的秘密,并利用泰斯拉发明的机器完成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魔术。

在这一个倒叙序列中,诺兰又嵌套了另一条倒叙序列,是由安杰解析波登日记本时引发的情节内容。

这个嵌套的倒叙序列揭示了两个天才魔术师恩怨的渊源。

诺兰不但把这两条倒叙序列设计成嵌套形式,而且还使这两条序列交替呈现,最终交汇到故事发展中的一个时间点。

这个时间点正是在影片开头就出现的那场使安杰身亡、波登入狱的终极魔术表演,在此之后迷底慢慢揭晓。

诺兰通过这种嵌套并且交错最终汇聚的结构形式,实现了建立二元对立的关系,对包袱线索进行隐藏和铺垫以及塑造人物的性格三个层面的作用。

同时,这种嵌套交错的形式也体现出影片所传递的“冤冤相报何时了”的主题。

诺兰采用非线性叙事形式赋予电影更深刻、更复杂的主题意味。

虽然把故事割碎、重组之后,只是将现象的描述置于观众面前,却将多层次含义隐于其后。

“歧异性曾被哲学家称作能挣来好名声的特性”,由于线性叙事具有明确的主题,因此常被“艺术”据之门外。

而非线性叙事增加了电影的歧异、多义性。

透过故事内容的表象,把握非线性叙事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象征含义,对隐含意义进行读解,无疑为电影艺术带来更为丰富的审美意味。

4、因果断裂的悬念技巧
在创作手法和叙事结构的实践与创新中,诺兰也一直在探求他特有的悬念表现技巧。

其核心技巧在于中断故事事件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

在《记忆碎片》中使用的倒转形式,其叙事推动力是由果到因的逆向逻辑。

先讲结果,倒转一部分从因到果,再一次向前倒转由因到果,依次下去。

相邻的两次“倒转”之间的因果联系是中断的,导致整个叙事链条断裂,从而引发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同解读、预测的可能性。

等到影片中所体现的所有看似不相干的情节和人物逐渐汇聚到一起时,观众才能拼贴出故事的大概风貌,但是谜底永远只在最后时刻揭晓。

也正因为因果关系的断裂,诺兰有时还会设置一些线索诱导观众得到错误的预测和推论,而结果往往会发生突转。

二、创作理念
诺兰在创作观念上对电影创作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自由而开放的叙事逻辑。

叙事逻辑体现出创作者组织叙事时间的依据。

如果说顺序式结构是依据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组织叙事时间。

诺兰的非线性叙事则将空间、理念、思想、情绪、感情等等都纳入到对非线性时间的表现中。

在《记忆碎片》中,诺兰以一种命题化的方式来组织叙事时间,他把叙事时间分割成碎片正是为了模拟短期失忆症患者的思想状态。

《盗梦空间》在部分情节的组织上,将叙事时间空间化来表现,用对嵌套梦境空间的层层消解来组织叙事时间。

正是这种不受束缚的叙事逻辑推动诺兰在叙事结构上不断创新。

诺兰从不固守陈规,他不屈从于使用观众非常熟悉的传统故事片的情节和叙事模式,因此他的影片看似不简单易解,但是他也不会牺牲影片的商业价值,他一直在影片的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寻求着平衡关系。

这集中体现在影片创作过程中,“结构”和“解构”的并存。

非线性叙事不应该是一种晦涩难懂的叙事方式,如果不被观众把握与接受其价值根本无法实现,因此,诺兰十分重视将“怎样讲述”与观众“怎样接受”结合起来。

他在影片中运用了一系列提示观众“怎样接受”的叙事策略:使用一定的影像造型手段来提示影片的结构、在情节上对叙事时空转换作必要的铺垫、叙事视点上的暗示等等,引导观众找到把握影片结构的合理依据。

因此,怎样把握“结构”和“解构”的关系,使影片在保持“有意味的形式”的基础上却能够被观众有效把握,这是诺兰创作观念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2]潘天强.西方电影简明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