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限时训练2-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
解析:在殷商时期,用于占卜的是龟甲,祭祀用牛、羊、猪等牲畜,甚至出现“人牲”
即使用奴隶,C项最具有迷惑性和干扰性,但可以从图片中对甲骨文的翻译看出四字均与货物交易或流通有关,故D项正确。

答案:D
2.“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

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动辄肩挑车载,民苦转贸重。

”这种现象最早得到解决是() A.明清时期广泛使用黄金、白银
B.元代货币制度的变化
C.宋代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D.春秋战国时期黄金、白银开始用作货币
解析:这种现象得到解决是在纸币产生后。

答案:C
3.下图是东汉画像砖上的集市图,你认为下列对该集市图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集市内商贩密集,店铺众多
B.集市必须定时开闭
C.集市有专门管员管理
D.有些店铺亦居亦商
解析:在宋以前,居住区和商业区是分开的。

答案:D
4.(南京模拟)历史课上,张老师让学生讨论:“以城市建筑师的身份,结合右图谈谈唐朝长安城的布局有何缺点”。

下列四个讨论结果哪个是最准确的()
唐都长安
A.平面布局规划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展现了皇权的威严
B.“坊”主要在东、西两市,这种设计打破了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坊市制呆板无比,各坊白天开门晚上关门,城市缺乏活力
D.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交易,禁止自由贸易,是明清时期坊市制瓦解的前奏
解析:本题应注意要求选出对唐朝长安城布局的缺点认识正确的,而不要选成对该城布局认识正确的项。

特别是A,有一定迷惑性,要从封建专制主义发展的历程上考虑,“展现了皇权的威严”不能看成是当时该城布局之局限;B“打破了整齐划一的坊市制”是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为直接动力;D前半句表述正确,说“是明清时期坊市制瓦解的前奏”是不正确的,应为“宋代”。

答案:C
5.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东京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A、B、C三项材料未涉及。

答案:D
6.下列图示的排列说明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考古成果的发现
C.手工艺术品的发展D.工艺材料的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货币演变所反映问题的理解能力。

货币的演变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

货币只是考古发现的一小部分,B的描述偏离了材料的主题;另外货币不是手工艺术品,因此排除B、C、D。

答案:A
7.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
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挣钱之后,纷纷用来购买土地,这一做法进一步强化了小农经济,而不是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答案:D
8.《吕氏春秋》:“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与这一历史现象关联最为紧密的图片是()
A.司母戊鼎B.“废井田,开阡陌”C.曲辕犁D.交子
解析:本题考查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
9.下列言论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先注意题干中的“没有”一词,然后弄清各选项的含义。

A项认为“农、工、商、虞”同等重要,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0.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 A.休养生息政策B.限制商人的政策
C.禁止经商的政策D.反腐倡廉的政策
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休养生息,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限制商贾势力的过分膨胀。

答案:B
11.十六世纪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时,携带一幅世界地图,因中国的位置在图中偏西,遭到了明朝士大夫的严正斥责。

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是() A.文化专制主义B.天朝上国心态
C.自然经济、闭关锁国D.君主专制影响
解析:注意题干是要求回答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

因此要从经济基础和闭关锁国等方面去考虑。

答案:C
12.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中国,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解析:B项是客观地理原因,C项和D项是外因,只有A是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40分)
13.(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于长安及五都(即下面所说的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同市师,东市称京,西市称畿,洛阳称中,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皆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

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

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材料三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材料四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令要辑加稿》材料五(宋代的记录)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具是,即无容虚之屋……客贩往来……曾无虚日。

——《梦梁录》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隋唐时期是如何进行商业管理的。

(6分)
(2)与材料一比较,隋唐时期的商业管理与汉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4分)
(3)材料四和材料五中反映的两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与隋唐相比,有哪些重大变化?(4 分)
(4)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汉到宋的商业管理变化?(6分)
解析:本题考查隋唐和两宋时期城市发展情况;前两则材料,反映了隋唐时期政府对商业严格管理、监视的情况,后两则材料反映了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本题解答的关键一是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二是注意古代商业活动的阶段性特征。

答案:(1)禁止沿街开设店铺,有专门的交易场所;有专门的政府官员进行管理;市的
交易活动有时间限制。

(2)城市中划有专门的市;市中有官员进行管理。

(3)打破时间的限制,出现夜市;打破商业活动的地区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

(4)自汉到宋,城市商业管理渐趋开放;宋朝的商品经济相比以前各朝有重大发展;我
国古代的城市经济不断繁荣。

14.(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二明代徽州商人余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

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

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

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

”清代商人胡荣命“……
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

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

(4分)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
因素”。

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10分)
解析:本题第(1)、(2)问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应在认真审题的基
础上,力争把有效信息提取全面,表达准确。

第(3)问则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依据”一问必须理解准确,“原因”则需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答案:(1)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的轻视和对商人的鄙视,变为对商业的重视和对商人的推崇。

(2)勤俭致富,乐善好施,注重诚信(声誉)。

(3)依据: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孙科举入仕,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高#考∽试。

题+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