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0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温度
地球每年全球平均能量平衡估算
资料来源:IPCC
热量的交换方式
分子热传导
辐射 流体流动:对流、平流、乱流 潜热
土壤表面的热量收支
地面的热量收支用地面热量平衡方程表示:
式中:B为净辐射,P为感热通量,LE为潜热通量,Qs 为土壤热通量。
B = LE + P + Qs
潜热:在相变过程中温度不发生改变而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4.1.3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
1)日射型 :白天出现(13:00) 2)辐射型:夜间出现(1:00) 3)早上过渡型 :夜间辐 射型向日射型过渡类型 (7:00) 4)晚上过渡型:
傍晚出现(19:00)
4.2 大气温度
非绝热变化:有热量交换 辐射 分子热传导 对流 湍流 蒸发和凝结 平流 绝热变化:任一气块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时的状态 变化过程,叫作绝热过程 绝热上升外界压力不断减小,空气团体积膨胀对外做 功而消耗内能冷却 绝热下沉外界压力不断增大,空气团压缩体积缩小 外界对气团做功而增加内能增温
3. 导温率 1 )定义:单位体积的物体,由于流入(或流出)数 量为 λ 的热量后,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单位 为 m 2 /s 。 2 )其他条件相同时,物体的 K 越大,温度波由物体 表面向里或由里向物体表面传播越快,温度变化涉 及的深度越深,各深度温度差异消除的越快。
K=
l
物体内热量的转移速度和数量决定于物质的导热率 ,而由热量的得失产生的温度升降的快慢用导温率 表示。
5)下垫面: a.植被:裸地>植被 b.土壤性质:沙土>粘土 c.海陆分布:陆地>海洋 6)天气情况:晴天>阴天
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7)高度:高度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
4.2.2. 年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称为气温年较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子 1)纬度:高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 纬度越高,夏季白昼越长,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白昼越短,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
感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 出的热量。
地表层热量收支示意图
蒸 发 高
辐 射 高 传 导 (白天夏季)
对 流 等
地表层热量收支示意图
凝 结 低
辐 射

湍 流 等
传 导
(夜间和冬季)
1热容量 1)重量热容量 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变化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 为重量热容量或比热(C),单位是J/(kg. ℃)。 2)容积热容量: 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收或放出的热量,为容 积热容量,简称热容量(Cv),单位为J/(m3•℃) 3)热容量(Cv)与比热(C)、物质密度(ρ)之的关系:
Cv=C•ρ
4)土壤热容量的变化规律 空气<土壤固体<水 a、土壤湿度增加,Cv增加; b、土壤孔隙度增加,Cv减小。
2. 导热率 1 )定义: 指 1m 深度内温差为1℃, 1s 通过 1m 2 横截面的热通量。 单位为 J/(m • s • ℃) 物体内部传导热量快慢的能力 2 ) λ越大,物体表面温度的升降越缓和。 3 ) λ的变化规律 静止空气<水<固体 a 、土壤湿度增加, λ增加; b 、土壤孔隙度增加, λ减小。
4)地形 凹地>平地>凸地 5)坡向 阳坡>阴坡。
6)土壤的热性质 导热率大或热容量大的土壤其温度较差小。 干土>湿土;裸地>覆盖的地面 7)距离海洋的远近:内陆> 沿海
4.1.2 年变化
年较差:指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 之差。 1)土壤温度年较差 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小; 2)土壤温度的年较差, 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太阳辐射的年变化 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的
4.2.1. 日变化
1)纬度:低纬>高纬 纬度较高地区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 2)季节:夏季>冬季 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 春季。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 高,但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 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与地势:凹地>凸地 在凸起地形,与陆地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 热、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又因风速较大,湍流交 换强,再加上夜间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交换来 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凹 陷地形则相反。 4)海拔高度:高原>平原 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 作用小,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 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因此即使是在冬季,在 阳光下也会感到温暖如春;到了夜晚,由于空气稀 薄、水汽所含杂质少,地面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 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夜晚温度很低。
3.积温 积温:植物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所 需的累积温度总和称为积温。 活动温度:指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活动积温:指作物或林木某一生长发育或整个生长 发育期内全部活动温度的总和。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 效温度。 有效积温:指作物或林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 长发育期内全部有效温度的总和。
整个对流层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65℃/100m。 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地面是大气增温的主要和直接热源 距地面越近,温室气体和气溶胶越多
日射型
辐射 型
近地气层温度的垂直分布
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 而升高, 气温直减率为负值,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 1. 辐射逆温 (1)定义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称为辐射逆温。 (2)形成条件 天气:晴朗而有微风的夜晚,无云或云层很薄很高。 地形:在山谷或凹地、干燥地区有利于辐射逆温的 形成。
2. 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形成的逆 温 3. 地形逆温
在山区夜间,由于山上冷空气沿斜坡向下移动到低洼
地区并聚积于底部,使原来在洼地底部的较暖空气被
迫抬升形成的逆温,称为地形逆温。 冷 空 气
暖 空 气
暖 空 气 冷 空 气
4.3 温度与森林
1.生物学温度 生物学温度:指对生物生命活动起作用的温度。 2.界限温度 界限温度:对植物包括农作物和树木的生长发育有指示意 义的温度,称为界限温度。 生物学下(上)限温度:指植物有效生长的下(上)限温 度。 重要的界限温度有日平均温度:0℃、5℃、10℃、15℃、 20℃。
Cv
4.1 土壤温度
4.1.1日变化
日较差:指一日中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位相落后
影响土壤日较差大小的因子: 1)太阳高度

一日内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大,太阳辐射的日变化也大, 因而土壤表面温度的日较差就大。正午太阳高度角随 纬度的增高是减小的,所以土壤表面温度的日较差也 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 2)季节 3)天气 夏季>冬季 晴天>阴天
应用
在林业气候分析与区划中,积温被用作林业区划主要 的热量指标。
不同树种、或同一树种的不同生长发育期,要求不同 的积温。
积温可以作为树木物候期、发育期和病虫害发生期等 重要依据。
0℃
5℃
界 限 温 度
10℃ 15℃ 20℃
10℃以上表示农作 开始冻结或解冻,0℃ 物和大多数温带树 以上持续期日数为温 木活跃生长,所以, 暖期 , 0℃以上持续期 温带地区大多数农 日平均气温 10 ℃ 日数为寒冷期 ; 日平均 作物、树木开始生 以上的持续期称为 气温 0℃以上持续期为 长或停止生长的日 15 ℃以上持续期是 活跃期 农林业生产期 界限。 . 喜温树种的活跃生 长期。 20℃以上持续期是 热带和亚热带作物 和树种活跃生长期。
2)海陆分布:陆地>海洋。
3)海拔高度:同一纬度,低海拔地区年较差大, 高海拔地区年较差小;
4)地形:凹地年较差大,凸地年较差小。
5)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6)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4.2.3 气温的铅直变化
气温直减率
在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变化用气温垂直梯度表示,高 度每升高100m,气温的减低值。简称气温直减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