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设计方案优化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设计优化策略-中学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设计优化策略
黄秀英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方式与高中文本解读的关系,如同种子与土壤的关系。
好的导入观念是种子,文本是土壤,没有种子的入植,土壤再肥沃也很难如愿开花结果。
好的语文教师如果不在导入理念上下足功夫,让优秀的导入模式成为课堂常规,那么就不可能对文本解读起到灯塔作用。
优秀的语文课堂导入设计应该符合以下特点:
第一,视野开阔,高屋建瓴身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谙一个道理:语文教师只有深度熟悉文本,深度熟悉自己的学生,语文导入才能接地气,才能蜿蜒伸展精神路径。
一位老师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前言设计中采用最能体现奥斯维辛集中营惨绝人寰的图片和一组组数字构成了一个个溃烂的嘲笑,反讽着那个深陷诡异悖论漩涡的焦虑世界。
浓重的黑白色照片和黑白文字资料弥漫着否定和追问,如死亡时代的黑白默片,留给人心灵的震撼却获得了永生的艺术感染力。
这样就把文本要表达的情志浸入学生的血液,嵌入他们的人格结构,文本的思想张力就凸显出来了。
当众多的导入模式一并涌来,我们语文的“华山”之路在哪里?我们借助语文要传达的心理平衡、社会平衡、国家平衡、人类平衡和宇宙平衡,怎样转化为一种深层的人类整体使命感?史怀泽说:“由于感受到对文化信念所负的责任,我们的目光就超越了民族和国家而达到了全人类……仅仅基于对精神力量的依赖,我们为未来的文化人类开辟着道路,这实在是我们这个艰难的时代所能有的慰藉。
”当代语文的回归,越来越倚重各式精神表达。
蕴涵人类精神标
尺的导入将为学生树立起一种向上的尺度。
学生心灵的萃升,理当成为语文灵魂的回声!
语文教师曾经一度成为了语文知识日益专业化的传播者,凭借学科文凭敲开了以教养公众为目的的语文大门,荟萃了各色文化去取悦学生。
语文需要传的道,即天地之道、社会良心、社会公平和世界和平等,却被日渐趋利化。
高中语文教师的“道义良心”作用正在逐渐减弱,而“娱乐消遣”的味道则愈益明显。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拥有自由精神的终身‘牛虻’”。
高中语文课堂的导入应该体现民族文化之道。
“华夏”至少从先秦思想家孟子开始,就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西方近现代民族国家的血缘概念。
它比以血缘为基础的民族更具有包容性,这恐怕也是中国历史上能吸收、同化很多狭义上的民族的基础,通过这种柔性的文化扩张来达到大同。
带有深度民族文化参照的导入将脱离那种忘了祖宗又食洋不化的尴尬境地,自信地回到我们语文文化的根上。
王蒙说,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儒家、道家都认为人本性是善良的。
如果“这个‘善’好好发展,会成为好的道德,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核世界上很多地方说法不一样的地方。
”他还说,像欧美国家重视竞争,主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提倡冒险精神,但“中国诸子百家却都主张控制竞争,倡导谦虚谨慎。
”
第二,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诗意特点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国民人格养成而言,对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和事功而言,本民族的诗意文化渗透至关重要。
我校李红梅老师代表重庆七中为上海建平中学上了一堂优质的展示课《声声慢》。
她采用了这段诗意的语言导入:“沈园又是清秋,曾记否,酥手醉握,泪洒红袖,只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平添几多愁;沈园又是清秋,曾记否,执子之
手,笑吟春秋,皆叹‘当时只道是寻常’,又难再回首;沈园又是清秋,曾记否,独倚斜阳,望水东流,惟愿‘春丛认取双栖蝶’,不辞频登楼。
同学们,七中亦在深秋,金黄色的银杏树叶铺就的校园,旖旎如喀拉斯湖畔迷人的风景,相信你揉进眼里藏在心里的关于秋的呢喃一定很多,站在秋天的田野里,让我们走进清照的世界和她一同呼吸那段无泪书愁的时光。
”语文学科突出的特点就是诗意。
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
李老师的诗意导入必然对学生的文化感染有渐侵的效果。
第三,应该纳入人间烟火,即能和学生的实际感受接轨我们熟知的贾宝玉的原形是一块石头,通灵之后来到人间。
这块玉在充满污泥浊水的人间,经历一番沧桑,有两种可能:一是被浊水同化而变成泥,落入泥浊世界;二是被泪水净化而再度通灵提升为“心”。
基于此,就需要进行一些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背景铺垫,让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和感悟。
某位老师上的作文案例课《缘事析理见微知著》前言导入采用三张图片,一张展示的是动物皮纹的部分,一张展示的一片秋天里渐红的枫叶,一张是字迹娟秀的手书,分别让学生判断出是哪种动物,哪个季节,书写者的性别。
这样很自然就通过三个词语“窥斑见豹”、“一叶知秋”和“字如其人”过渡到可以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思维的方法来写作。
这种前言设计有很强的科学指导意义。
这种开场白在学生叽叽喳喳地发表意见的同时,也为学生为课堂营造了科学氛围。
“科学是寓于文化语境中的,科学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它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呼吸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样的前言导入避免了直接植入的陌生和痛苦,保护了学生在教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索勇气,让他们在探寻未知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第四,应该体现培养学生的伦理自觉某位老师在新课改展示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前言设计采用车祸中父母舍弃自己的生命保全孩子的真实动人故事和影片《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片段,推动了文本朝着现实完成潜意识的位移,而不仅是自我角色的镜像化。
语文教案就应该这样体现现实干预的强烈诉求。
她深挖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增强了“打通现实、勾连自我”的自我确认认识,而不只是文本的“浅唱低吟”。
在文本解读前对学生的伦理自觉进行了教育。
第五,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课堂设计中来特级教师赵谦翔认为“审美之能,并非来自教师天花乱坠般的灌输,而是来自学生亲历的创作实践和感悟。
”让学生在自己的讲练中更好地切实地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为了更好地推行实践课改,让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我校备课组在本学期尝试着把选修课中的推荐篇目大多交给学生小组来主讲。
一个学生小组为主讲单位,小组代表主动认领一首他们小组喜欢的诗词,下来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分工(主讲、助讲、朗读、检查笔记、主做课件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7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