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素材秦汉、南北朝建筑(新人教版必修5)
2015年秋高中语文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
![2015年秋高中语文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d579fff8b8f67c1cfad6b8a6.png)
独 立 的 四 合 院
• 第二层: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3-5)
• 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
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 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 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 “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 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 性‛问题。
根据注音,填写课文中的汉字。
jiāo 骄 脊wěn 吻 浮diāo 雕 熟xī 悉
jū 拘 束 zūn 遵 循 xū 需 要
傲
额fānɡ 枋 qi án 潜 力 diāo 雕 惯lì 例
轮kuò 廓
刻
柔hã 和 千变万huà 化
解题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
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武汉 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 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 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 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 族情感。
第一部分、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 的影响。(1-2) 1、体系独特 2、分布广阔
第二部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 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 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 饰等方面的特点。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688ce41eb307e87100f6960d.png)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1.关于作者。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2.自然科学小论文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
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
二是。
科学小论文的材料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语言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
在结构上,要有明确的逻辑层次,常见的小论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开头部分,或紧扣题目对全文内容作一概括介绍;主体部分,为归纳科学的结论作准备;结尾部分,作出结论。
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
3.识记下列字音及字形。
墁.地()斗拱.()屋檩.()接榫.()穹.窿()对称.()额枋.()水榭.()1.建筑学家清华2.小科学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Màn;gǒng;lǐn;sǔn;qióng;chèn;fāng;xiè1.本文第10段交代了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屋顶的设计,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找出具体的句子分析其说明方法、说明内容及效果。
(1)做比较。
中国建筑中“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
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
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通过比较,说明了中国建筑屋顶的突出特征。
(2)引资料。
引用《诗经》中“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说明“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突出了中国匠师的智慧与匠心。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2e83b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e.png)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内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课文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国建筑的特征。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一些中国著名建筑图片,如故宫、颐和园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建筑的特点。
(2)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中国建筑有哪些特征?3.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特点。
(3)分析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审美上的特点。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特点的短文。
(2)收集有关中国建筑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四、教学策略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建筑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2.采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结合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中国建筑图片3.相关资料本节课通过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551fd8dbaef8941ea76e053e.png)
人教版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精讲语篇感知【语篇结构分析】一、(第1、2段)中国建筑体系是个独特的体系。
二、(第3—12段)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三、(第13—16段)中国建筑的“文法”。
四、(第17、18段)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五、(第19段)若想建造具有中国特征的建筑,就必须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语篇品读【重点语段品读】(一)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品味】此段采用了两种说明方法。
一、比较说明。
中国建筑中“ 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
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
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通过比较,说明了中国建筑屋顶的特征。
二、引用说明。
引用《诗经》中“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说明“ 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
【体会】阅读文章,要善于把握文章内容。
阅读此段,可以通过抓关键句的办法来把握说明中心。
此段的关键句是:“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二)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品味】这段话采用了比喻说明的方法。
如,“ 建筑的‘ 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 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 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体会】这段话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第一句话总说“ 这种‘ 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中间分说了两层意思:一、文章有多种体裁;二、建筑也有“大文章”或“ 小品”。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知识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知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be6e4c011ca300a6c390b5.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知识分析内容感知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有非常突出的建树。
几十年来,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他非常活跃地提出许多建筑理论见解。
梁思成的著作可约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建筑学的基本理论的文章,如《建筑和建筑的艺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的美学问题》等;第二类是关于中国传统建筑与建筑传统的论述,如《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的特征》《祖国的建筑》《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等;第三类是关于当代中国建筑创作问题的论述,如《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致朱总司令信——关于中南海新建宿舍问题》《致周总理信——关于长安街规划问题》《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在住宅建筑标准及建筑艺术问题座谈会上关于建筑艺术部分的发言》等。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介绍中国在建筑方面突出成就的一篇说明文。
文中,作者以广博而专业的建筑知识,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建筑方面的独特之处。
前半部分作者侧重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思路清楚,说明到位,分别从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后半部分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以生动的语言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同时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全新观点。
难点剖析一、疑难妙句1.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剖析: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使单调枯燥的建筑术语变得具体可感。
比喻说明,是本文一大特色,这里把中国邻近地区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比作“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突出中国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千年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
2.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剖析:“个别建筑物”指的是相对独立的一座房屋,“一‘所’房子”由若干“个别建筑物”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组成。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eda73465ce050877321312.png)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高中语文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先生的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先生的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cb14f04b08a1284ac950434a.png)
梁思成先生的故事梁思成是清末变法维新首领梁启超的长子,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政协副主席。
主持过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设计、中南海怀仁堂的翻新设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设计。
有一次,他对学生们笑着说:“你们别看我现在又驼又瘸,可是当年我还是马约翰先生的好学生哩!是有名的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单双杠和爬绳的技巧也是项呱呱的。
好了,好了。
好汉不提当年勇。
”马约翰是清华大学体育系的著名教授,梁思成既然是马约翰先生的好学生,自然也是体育健将了。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梁思成先生身体搞垮,出现了“又驼又瘸”的残疾呢?学生时代的梁思成,喜欢开摩托车。
1929年5月7日,他正在准备参加毕业考试,并拟赴美留学时,听说天安门广场要举行进步学生活动,便驾驶他的摩托车,带着他的弟弟梁思永,由清华大学出发,进西直门,直奔西四牌楼、西单牌楼、西长安衔。
那时的西长安街,不像现在这么宽,中间还有凹凸不平的路段。
不料,摩托车开到南长安街南口,被一辆从后面驶来的汽车撞倒。
梁思成左腿骨折,脊椎骨受伤。
梁思永面部受伤,满脸是血。
当时的北京各报都报道了这场车祸。
肇事者是军阀金永炎的汽车司机。
汽车撞人后,横冲直闯而逃逸。
警察明知此车是军阀金永炎所拥有的,而且出事时,金永炎就坐在车里,谁也不敢追究肇事者的责任。
事后,也没人到梁思成家赔礼道歉,使梁思成的母亲大为恼火,她直接找到总统府说理,要讨个说法。
后来军阀金永炎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派副官到梁家赔礼道歉。
梁思成受伤后,在协和医院接受治疗,因为当时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还不太高明,梁思成的脊椎骨和腿部的手术都没有做好。
结果,使他的脊椎骨出现了弯曲、驼背,使他的左腿短了一厘米。
在以后的年月里,粱思成的鞋子都是专门定做的。
梁思成先生颇有毅力,尽管在有这样严重残疾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深入各地调查研究,为了测绘古代建筑,爬梁上柱,奋力攀高。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4b6829783e0912a2162aaa.png)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所以。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ZUI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准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所以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e06557650e52ea551898ef.png)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f2d81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2.png)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中国建筑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
中国建筑一般采用清凉、明快、简练、含蓄的风格,这种风格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和谐的精神。
中国建筑最典型的特点是注重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注重利用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来调和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包括殿堂、宫殿、园林和寺庙等。
其中,殿堂饰以琉璃瓦、彩画、木雕等,色彩斑斓,华丽而不庸俗。
宫殿则宏伟壮观,富有气势,游客可在这些建筑中体味到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威严与尊荣。
园林则注重自然与人工相融,构建小巧玲珑的景观,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的审美追求。
寺庙则处处以素净清幽为主,反映了中国人对宗教信仰和平安祥和的向往。
中国现代建筑也在不断发展进步,现代建筑大多是建筑师结合西方建筑风格创造的。
其中,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上海的外滩金融城等都是以现代化的面貌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建筑实力。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色;2.探究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3.了解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历程与成就;4.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色;2.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3.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教学难点1.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和哲学思想;2.掌握中国现代建筑的新理念和技术。
教学方法1.授课;2.分组讨论;3.群体讨论;4.走进建筑,实地考察。
教学步骤及内容1.教师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查看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建筑的美和文化底蕴。
2.教师讲解(20分钟)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和哲学思想,包括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的组成结构、建筑的装饰和色彩、建筑的文化内涵等方面。
3.分组讨论(20分钟)分成小组,结合学校及家乡的传统建筑,讨论其主要特色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
《中国建筑的特征》(语文人教版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语文人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b024eb9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7f.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
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为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3 、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4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
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中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
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 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一一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设计意图】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从作者入手,更能吸引学生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 .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高中语文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隋唐五代建筑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中必修5语文素材
![高中语文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隋唐五代建筑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中必修5语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fb14e58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7.png)
隋唐五代建筑从东汉以后的三国开始,直到隋统一中国,分裂的局面前后持续了将近400年之久。
但与秦一样。
隋也很短,只有37年就被唐所取代。
隋统一中国,在城市和建筑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隋文帝杨坚在开国的次年,即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就在西汉长安之东南动工兴建都城,并定名为“大兴〞,以示新的历史的开始。
大兴城的布局,外面是方正的城郭,内部是整齐的街道,整个城市井井有条,建设得十分理想。
可惜隋炀帝腐败,都城建成后不久,皇朝就被李渊等起义军推翻。
后来李渊建立唐朝,其都城也选在此,但名字改为长安。
大兴城的基本格局几乎没有什么变动。
其总体特征是中轴线对称布局,以正对宫城大门承天门、皇城大门朱雀门,直至南城中门明德门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城门位置道路的格局及东市西市的位置等,都是严格对称的。
城内的道路是方格网形式,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
道路等级分明,层次清楚,以通达城门的大街为主干道,其他那么为次级道路,最后那么是通达诸街坊内的小路。
道路最宽的达180米。
唐长安城内的居住区为街坊形式,是封闭式的坊里制。
这样的布置便于管理,对社会治安有好处。
唐初贞观年间,有“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之说,即“贞观之治〞。
五代时后唐建都某某,后梁、后晋、后汉和后周建都某某。
这些朝代是分裂时期的小国,其都城只是在前朝城池的基础上作一些整修,规模不大。
十国的都城,小而边远,但其中南唐的金陵(今某某)和吴越的某某,有点新的城市气质,有小巧玲珑之感。
金陵在南朝时的都城建康之南,据记载,金陵城周二十五里四十四步,上阔二丈五尺,下阔二丈五尺,高二丈五尺。
南门一带,均用巨石砌成,东北面依山带江为险固,凿护城河。
城门有八个,除东南西北四门外,又有上水门、下水门、栅寨门、龙光门。
整个都城的位置“夹淮带江以尽其利〞,“南止于长桥,北止于北门桥,盖其形局前倚雨花台,后枕鸡笼山,东望钟山而两带石头。
〞隋唐时代的居住建筑,如今早已无存,但在文献资料和文艺作品中,却也留下了不少痕迹。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内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58c0126b6294dd88d0d26b96.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关于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先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接着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二、写作素材(1)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楼滕王阁,均出自他的手笔。
虽然无法与其父梁启超相提并论,但是梁思成身上闪耀的光芒依然令人赞叹。
(2)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1937 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 年1 月到达昆明,1939 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乡下,这时,营造学社的经费来源断绝,有时连工资也发不出。
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
(3)1953 年5 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5557c7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6.png)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解读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①,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①葱岭:古山脉名,传说以山多青葱而得名。
包括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等。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间属于一家的关系。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第一部分(第1、2段),作者首先指出中国建筑体系是个独特的体系,点出本文说明的中心,接着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西起葱岭,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这样,作者便从世界和历史的高度,突出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点。
(一)个别的建筑物①,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①个别的建筑物:指相对独立的一座房屋。
个别,在这里是单独的意思。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①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②、厢③、耳④、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秦汉建筑形制特点
![秦汉建筑形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e093cb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d.png)
秦汉建筑形制特点《话说秦汉建筑形制特点》嘿,咱今儿就来唠唠秦汉建筑形制特点。
一提到这,那可真是有得说了。
你想想啊,秦汉时期那可是老厉害的,建筑也有着别样的风味。
先来说说规模,那可真是大得吓人!大宫殿大城墙,感觉他们盖房子就跟咱现在搭积木似的,不过人家搭的是超级豪华大积木。
这秦汉的房子很喜欢用大柱子,一个个粗得呀,感觉都能撑起一片天。
走进去,那叫一个气派,昂首挺胸的,仿佛在跟你说:“咱这才叫有气势!”屋顶呢,也是相当有特色,高高翘起的那种,就好像随时准备起飞似的。
远远望去,那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而且呀,这些建筑特别讲究对称美。
左边有个啥,右边肯定也得有,就跟照镜子似的,整得特别整齐。
走在里面,感觉自己都变得规矩了起来。
那时候的工匠们也是相当厉害,就靠着一双双手,打造出了这些让人惊叹的建筑。
真不知道他们是咋做到的,要是让我去干,估计搭个鸡窝都费劲。
秦汉建筑还有个特点就是坚固。
那城墙厚得哟,感觉炮弹打上去都能被弹回来。
这质量,简直没得说,不得不佩服老祖宗们的智慧和手艺。
咱再说说装饰,那也是华丽得很嘞!各种精美的图案、雕刻,看着就让人眼馋。
想象一下,在那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到处都是这些漂亮的装饰,简直让人陶醉。
总的来说,秦汉建筑形制特点那就是大气、对称、坚固、华丽。
每一个特点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期的辉煌和霸气。
咱现在看那些遗留下来的建筑,都还能感受到当年的风采。
真希望自己能穿越回去,好好体验一下住在那些大宫殿里是啥感觉,哈哈!不过话说回来,这也是咱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咱得好好保护和传承,让后人也能领略到这独特的魅力。
咋样,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对秦汉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啦?。
高中语文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中必修5语文素材
![高中语文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中必修5语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a271482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6.png)
中国现代建筑艺术中国现代建筑艺术泛指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的建筑艺术及其风格。
中西交汇风格多样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发展迟缓而又长期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中国建筑形式是以高度成熟的木构架体系为主体的多民族建筑体系,具有独特的、程式化的传统风格。
西方建筑基本上没有进入中国。
除一些早期教堂、圆明园西洋楼和某某十三夷馆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建筑一直处在与西方建筑完全隔膜的状态。
鸦片战争后,随着殖某某义、帝国主义的侵入,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成批西方建筑传入中国。
近代建筑类型和近代建筑技术接踵在中国出现,产生了中国近代的新建筑体系,形成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体系并存,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及其相互渗透、融合的状态。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建筑转向近代的进程十分曲折,发展状态很不平衡,建筑风格异常多样。
1840~1949年这段时间,传统的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数量上的优势。
在一百多年间,广大的中小城镇和农村,仍然依赖传统的建筑材料和营造方式,继续沿袭木构架建筑体系;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延续着各自的民族传统建筑;宫殿、坛庙、陵墓、王府、衙署等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终止了建造活动;盛行一时的建造大住宅、大祠堂的热潮,出现了虚夸、繁缛的不良倾向,暴露出旧建筑体系的衰落趋势。
会馆、茶园、戏园、酒楼、澡堂、客栈等娱乐业、服务业建筑和绸缎、百货、商场、菜市场等商业建筑,普遍突破了传统的建筑格局,扩大了人际活动空间,树立起中西合璧的洋式店面,显示出旧建筑体系的脱胎变革和中西建筑的交叉渗透,广泛影响着城市商业街道的风格面貌。
散布在各地城乡,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经济实惠,灵巧活变的民居、园林和其他民间建筑,那么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延续着旧体系建筑的活力,构成中国近代城乡建筑民族风格的宏观背景。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的新建筑体系,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新事物和发展主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南北朝建筑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天下,在建筑上,秦代的建筑也比较大气,轰轰烈烈,最主要的三个建筑:万里长城、阿房宫和秦始皇陵。
其实长城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
到了战国时代“战国七雄”各自修筑边城界墙,多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及外来敌人所建,这些就是“万里长城”的前身。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匈奴、东胡等)的侵犯,把燕、赵、秦的北方边界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延长成为西起临洮(今甘肃肃岷),东达辽东,长达万余里的“万里长城”。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长城是明代修建的,秦长城现在几乎已消失殆尽,只留下一点点基址土墩了。
秦长城,为秦大将蒙恬所造,据司马迁的《史记·蒙恬列传》所记:“……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千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其次是阿房宫。
这座建筑是秦代都城咸阳(位于今咸阳市东北)以南的上林苑十的朝宫。
这座建筑规模甚大,据《三辅黄图》己载:“……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
表南山之颠为阙,络樊川为池。
”其实秦始皇在世时此建筑还未完全建成,还没有给它取名。
“阿房”是临时取的宫名,是根据这里的地名而取的。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颠以为阙。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这座建筑已被西楚霸工项羽付之一炬,但基址尚在。
再说一说秦始皇陵。
此陵墓位于今西安附近的骊山。
秦始皇即位不久,就开始建筑这座陵墓。
这是一座伟大而神秘的皇陵,它的内部构造,据《史记》记载,墓的底部在很深的水层以下,整个墓室融铜灌铸以加固,墓室内有宫殿及百官位次,各种奇珍异宝充塞其间,墓内点着鲸鱼油脂制成的长明灯,墓中还设有防止盗掘的自动发射的弩弓暗箭。
墓顶上绘有日月星辰,下面是九州山河的模型,奇异的机械装置驱使水银在江河湖海的模型中不停地流动。
整个陵墓封土高达50丈(1丈为3.33米),周围近五里(1里为0.5公里),俨然一座小山。
据考古调查探明,秦始皇陵园原建有内外二城。
内城平面呈方形,周长2.6公里,外城南北向长方形,周长达6.3公里。
20世纪70年代,在秦始皇陵东侧,首次发现兵马俑,为之震动全球,被誉为世界古代“第八大奇迹”。
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项羽率军攻入咸阳,焚毁秦宫室,从此咸阳衰落。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建都长安,从此建立了稳定的政权,历经200余年。
公元9年,王莽篡位,但不久就被刘秀夺回政权,恢复汉室,建都洛阳,是为东汉。
东汉又经历200余年,于公元220年分裂为魏、蜀、吴,东汉解体。
两汉400余年,对中华文化影响甚大,如今我们仍称“汉人”,就是由此而来。
“汉承秦制”,秦汉两个朝代,对于建筑文化影响很大,中国古代建筑有许多定制都是这一时期所定。
汉定都长安,位于今西安市的西北。
这座城市为世界古代之大都市,比当时的古罗马城大数倍。
汉长安城外形不甚规则,这也许是受到地形的影响;但有的史书上则说是其形状是按星座而建的。
“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
”长安城内街道宽畅,又植行道树,形态壮观又很有情态。
城内宫殿占去几乎一半面积。
未央宫在城西南,长乐宫在城东南,北面还有桂宫、明光宫等。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城内大乱,从此长安衰落;东汉建都洛阳。
汉初,刘邦称帝,丞相萧何协助建城造宫,并向刘邦提议:“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但大规模的建设,还是到汉武帝(刘彻)时才开始。
长乐宫位于汉长安城的东南。
此宫是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秦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重加修葺而成的,以前殿、宣德殿、临华殿、温室殿等14座殿宇及鸿台等许多建筑组成。
这里是汉高祖时期的政治中心,是汉代最初的朝仪之地。
汉高祖过世后,长乐宫专供太后居住。
未央宫位于长乐宫之西,建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
据统计汉代的未央宫内著名的建筑有40余座。
未央宫主要的宫门有东门、北门,立东阙、北阙,阙内还有司马门。
未央宫前殿为“大朝”,前面设端门。
殿之东有宣明、广明两殿,西有昆德、玉堂两殿,殿西还有白虎殿,汉成帝时曾在这里接见匈奴单于,前殿后有石渠、天禄两阁。
内庭有宣室殿,为宫的正寝,另有温室、清凉两殿。
椒房殿为皇后所居,昭阳舍、增城舍、椒凤舍、掖庭等均为嫔妃所居。
其他还有柏梁台、武库、苍池等。
据《西京杂记》中所记:“宫周二十二里九十五步五尺,台殿四十三,门闼凡九十五。
”据现代考古工作者实测其遗址,未央宫近方形,周长8560米,面积约4.6平方公里。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都城改在洛阳。
汉光武帝时代(公元25-27年)在洛阳建造南宫,汉明帝时代(公元58-75年)建造北宫,汉和帝至汉灵帝时代(公元89-189年),又陆续建造了东宫、西宫等。
东汉洛阳的宫殿建设时间拖得很长。
东汉洛阳南宫正门,即京城南面之正门。
位于洛阳城偏东处。
北宫在洛阳之东北。
南北二宫相距七里。
据(《三辅黄图》)中说,皇宫建筑以“木兰棼撩,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璧珰。
雕楹玉磶,重轩镂槛,清琐丹墀,左城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
风至,其声玲珑然也。
”东汉宫殿虽比西汉长安的宫殿小,但其精致、富丽,也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东汉洛阳在东汉末年因战乱而衰落了,但到了北魏在此再建都城时.则又兴旺起来。
汉代的住宅,早已消失殆尽,但在一些文献资料上有所记述。
用建筑来显示人和社会等级,在汉代很重视。
在住宅中把大门做得很考究,如贵族宅第,外有正门,由左、中、右二部分组成,屋顶十央高两边低。
正门在中间。
两边设小门,平时小门出入。
有重大事件时需讲究仪礼,则“大开正门”。
有的还在大门里面设中门,形成一条中轴线,可以通车马,十分豪华。
大门两边设门庑,以留宾客。
另外两汉时期的陵墓做得很考究,这里只说汉武帝的茂陵,此陵在陕西兴平东北的窦马,这座帝王陵墓是诸汉陵中最大的一座,它是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的陵墓。
汉武帝是汉代第五代皇帝,在位达50余年,为西汉的鼎盛时期。
茂陵周围用夯土方形城垣,每边长达400余米。
里面的坟呈圆台形,形态庄重。
茂陵里面藏有无数宝物。
这是中国古代墓葬陵寝制度之做法,所谓“虚地上,实地下”。
据《汉书》记载,墓室里“金银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尘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臧之。
”东汉以后,国家分裂成三,历史上成“三国”,即魏、蜀、吴。
后来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但不久又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方为东晋,然后是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方建立北魏,少数民族掌政,然后又分裂为东、西魏,接着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到了公元581年,统一为隋,才结束400年的分裂局面。
由于从三国时代的吴(东吴)开始建都建业(今南京),后来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于此(东晋后,其名改为建康),前后历六个朝代,故历史上称之为“六朝”,这时期的建筑据《世说新语》所记:“宣武移镇南州,制街衢平直。
人谓王东亭曰:‘丞相初营建康,无所因承,而制置纡曲,方此为劣。
’东亭曰:‘此丞相乃所以为巧。
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桓温移镇建康以南的南州姑孰,他规划修建的街道很平直。
有人对东亭侯王珣(王导之孙)说:“丞相当初筹建建康城的街道时,没有现成图样可以仿效,所以修筑得弯弯曲曲,与这里相比就显得差了。
”王珣说:“这正是丞相规划的巧妙之处。
江南地方狭小,不比中原。
若街道平直,一眼便见到底;若做得拐弯抹角,便能给人一种幽深莫测之感。
”这其实就是不尽之意,有含蓄之感。
佛教是在东汉传人中国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大量涌现。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但其实当时南朝的佛寺远远不止四百八十座;北朝的佛寺也不亚于南朝。
据记载,当时北朝的佛寺达1300余座。
但魏晋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了,佛寺虽多,如今却都不存在了。
佛教建筑分三大类:寺院、塔幢和石窟。
佛塔这种建筑形式是随着佛教由印度传入的;但它的形式已与印度佛塔很不相同了。
“塔”这个字也是后来创造的(汉字),最早时窣堵坡(stupa),又叫浮屠、灵庙等,后来才统一称之为塔。
印度的佛塔形式好像坟墓,是半球形的,外周环以石栏。
而中国的佛塔,则种类甚多.有楼阁式、密檐式、瓶式等。
数量最多、最典型的中国佛塔为楼阁式,很像古代的望楼。
中国的佛塔往往造得很高,北魏洛阳建有永宁寺塔,有九层,木构,“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
去京师百里,以遥见之……刹上有金宝瓶”,“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
”在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中,还有一类是石窟。
石窟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这种形式来自印度佛教建筑。
它本是佛教徒修行、生活和举行佛事活动之场所。
印度佛教石窟叫“支提”(chaitya),如著名的卡尔利支提.为一长方形洞窟,洞底部平面呈半圆形。
在半圆形空间的圆心处有一佛塔,用于佛事纪念活动,外部(长方形空间)多用来做功课、讲经、说法等。
石窟从印度传入我国,到了魏晋时代兴盛起来,大规模开凿。
后来到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又在此基础上加建、扩建及新凿。
我国较早的著名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即我国之“三大石窟”,另外如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及甘肃永靖的炳灵寺石窟等,也很有名,更小的石窟则数不胜数。
石窟有很多种形式,大体可以分为平顶、小窟、覆框形方窟、覆斗顶方窟、中心柱窟、穹隆顶椭圆窟、崖阁及大型佛龛、摩崖等。
但从内容来说,石窟又可分为僧院窟、塔庙窟、尊像窟三类。
僧院窟是在主室四面墙壁开凿佛龛、小室,然后再将塑像置其中。
塔庙窟多长方形,分前后室,前室是礼拜的地方,后室中间有龛柱,柱上有小龛,内置佛像。
尊像窟也是长方形的,穹顶纹饰甚有气派。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此窟位于大同之西的武周山麓,东西连绵约1公里。
云冈石窟现存53窟,佛像菩萨飞天等总共达5.1万余尊,规模宏大。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此石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之敦煌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南北长约1610米。
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位僧人叫乐樽的,他在此山上见金光闪闪,似有千佛在山上,于是他就在山崖上开凿洞窟,即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
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朝代不断开凿,形成了一座规模雄伟、内容丰富,具有高超艺术价值的佛教石窟。
如今莫高窟中还保存洞窟492个,壁画总面积达45000平方米,彩塑2000余尊,莫高窟中佛像大小不一,大的有数十米高的彩塑,小的只有十几厘米高。
窟内绚丽多彩的壁画,表现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如古代的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以及建筑、音乐、舞蹈、婚丧、寿庆及各种社会活动,可谓应有尽有,它不但是一部佛教艺术史,同时也是一部社会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