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在子宫内膜癌与黏膜下肌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2月 第2卷第3期
80%,低于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的95%(38/40),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充分证实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率更高,可为早期异位妊娠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确切的临床依据,对保证女性患者生命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进行早期异位妊娠诊断时,相较于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而言,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准确率更高。
【参考文献】
[1]孙艳平.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ADAM12-S检测在早期异位妊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医学,2017,45(1):63-66. [2]麦尔哈巴•麦麦提,艾斯凯尔•阿卜拉.腹部B超与阴道B 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比较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7,4(41):8036-8036.
[3]彭蕾,樊兵.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3):2025-2027.
子宫内膜癌与黏膜下肌瘤这两种疾病在女性常见疾病当中经常出现。
近年来,随着女性过多服用保健品和雌激素等,使子宫内膜癌和黏膜下肌瘤发病率增加,患者发病年龄越来越小。
由于子宫内膜癌与黏膜下肌瘤在区分上难度较高,因此,研究超声造影术对鉴别子宫内膜癌和黏膜下肌瘤对医学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通过超声造影术检查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2名,黏膜下肌瘤患者30名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段在20~59岁,平均年龄(45±9.4)岁。
黏膜下肌瘤患者年纪普遍比子宫内膜癌患者小。
1.2 仪器与方法
1.2.1仪器 采用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仪和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仪器以及4v1-s扇扫探头,工作频率调整为3.2~7.3MHz。
1.2.2造影剂 选取意大利生产的造影剂,微气泡直径为205μm。
在2s内将造影剂(1.0~1.4mL/次)注入到肘正中静脉处。
1.2.3检查方法 首先,通过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腹部以及阴道行检查,将患处周围组织关系的位置、大小、边界、回声详细记录。
通过彩色多普勒仪器检查患处内部和周围血液流动状况、频谱形状、阻力数值。
然后再通过造影软件技术施以放映观察,机械指数为M I0.16,在造影剂注射患者体内的时候,及时按下动态存贮键进行计时,全面观察患者患处周围子宫肌层血流情况且具有时效性,接连性观察3~6分钟,将储存的图像资料反复观察,最后由两名以上超声造影检查经验丰富的医师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和图像绘制软件,将造影剂在患者患处的出现时间、相对达峰时间、相对峰值强度过程绘制清晰[1]。
1.3 超声造影剂灌注模式分析
1.3.1造影增强模式 将造影剂注入患者患处后形成的微泡呈园块型、周边网状密度递增型、同步一致型。
1.3.2造影参数 内膜病患处造影参数-内膜周边无患肌壁造影参数=相对造影参数
1.3.3曲线图标形态 快升快降曲线、快升慢降曲线、快升慢降曲线。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可通过均数±表示,并使用SPSS13.0施以
超声造影在子宫内膜癌与黏膜下肌瘤
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文 颖1,宫 宁2,王 晶1
(1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妇产科超声 河北 保定 071000)
(2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心脏血管超声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目的:主要针对超声造影在子宫内膜癌与黏膜下肌瘤鉴别诊断中应用情况进行研究。
方法:将造影剂灌注于患者患处,通过造影仪图像分析22名子宫内膜癌患者与30名黏膜下肌瘤患者患处组织特点。
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患处组织当中的造影剂在出现时间(7.45±3.02)、达峰时间(15.49±5.68)、减退时间均比子宫内膜层用时少;黏膜下肌瘤患者患处瘤体结构中造影剂的出现时间(5.32±2.32)、达峰时间(15.49±5.68)比子宫基层用时少但也出现同步情况,子宫肌层的造影剂减退时间比瘤体患处减退速度慢。
子宫内膜癌通过造影术检查报告中显示造影出现时间,强度曲线呈下降图像,强度值呈单项,黏膜下肌瘤则是呈双相模式。
结论:超声造影术对鉴别子宫内膜癌和黏膜下肌瘤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黏膜下肌瘤;超声造影术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03-0098-02
99
数据统计,并采取t 值检验。
2 结果
(1)子宫内膜癌与黏膜下肌瘤灌注造影剂后微泡呈现状态见表1。
表1 子宫内膜癌与黏膜下肌瘤造影强度对比
病名充盈模式充盈时间增强强度减少方式黏膜下肌瘤
周边网状同步或稍早比正常内膜组织强度大肌壁晚
增强型
周围肌壁
比肌壁强度略高子宫内膜癌
团块型
周围肌壁晚
均高于肌壁
正常内膜组
织
肌壁晚(2)子宫内膜癌与黏膜下肌瘤的造影参数对比见表2。
表2 子宫内膜癌与黏膜下肌瘤呈现的造影图像数据对比病名患者数出现时间(s)达峰时间(s)峰值强度(dB)黏膜下肌瘤 30 5.32±2.3215.49±5.6815.28±9.58子宫内膜癌
22
7.45±3.0210.62±4.8331.45±22.16P
0.15
0.028
0.016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发病时间大多是在女性绝经之后,属于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
表现症状为:绝经后阴道呈现出流血量忽高忽低血、排液量忽多忽少或者非绝经期阴道流血量不平衡。
虽然两者病状相似,但是两者在手术方式不同。
因此,必须对子宫内膜癌和黏膜下肌瘤患病类型做出准确的诊断,才能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率。
对这两种疾病检查的方式种类繁多,如:彩超,能够检查出患处血液和组织的流动情况,但无法检测出局部组织微循环情况,并且月经周期的变化会改变黏膜下肌瘤在彩超当中的影像,在月经前期和月经期子宫内血流量会增加,阻力指数相对比前期稍低。
因此,彩超只能区分绝经后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和黏膜下肌瘤患者[2]。
现阶段,我国超声造影技术及其成像技术有了大幅度提升,检验微小病灶更加精准。
造影技术能够实时反馈出细小血管及造影剂在患处灌注情况增加诊断的准确率。
通过描绘出患处敏感区域的造影剂充满时间和充满后的强度曲线,根据对造影剂图像反馈的基本强度、峰值强度、增强数据比例等分析,可以对肿瘤的性质进行区分,分辨出良恶性肿瘤的指数。
子宫内膜癌发病源在子宫内腺体上皮位置,此类疾病产生后会出现血流量增大的信号,形状为簇状或树杈状,在造影仪显示出的特点为低阻。
黏膜下肌瘤的生长方向是朝宫腔内生长,然后在宫腔内形成毒瘤,如遇到阻挡物会长出子宫口,数据显示为血流成环状或血流量小的特点,造影仪显示为
中阻[3]。
由于超声造影仪器可以接连不断进行具有实效性的观察患者患处和周边子宫肌壁的血流量流速情况及造影剂退出情况,对微泡形状大小和周围组织的状态区分,将周围组织传递的基波消除,只收集来自微泡的谐波绘制图像,可以更加灵活的显示出组织和患处的供血量情况。
将造影剂注射之后,子宫内膜癌病患处血流量明显增加,且随着造影剂的出现时间、达峰时间、消退时间的变化可以检测出病患处和周围肌层的关联性。
黏膜下肌瘤和子宫肌层表现出共同或者略慢于后者的活动频率,消退速度比子宫肌壁快,通过造影剂可以清晰的检测到黏膜下肌瘤供血部分[4]。
本文比对参数主要依据造影剂在患者患处灌注的出现时间、达峰时间、消退时间,使子宫内膜癌与黏膜下肌瘤形成对比。
结果显示出子宫内膜癌与黏膜下肌瘤在相对出现时间比较无意义,两种疾病在相对达峰时间比较具有意义[5]。
因此,超声造影术在灌注过程中,相对达峰速度和达峰强度值区分子宫内膜癌与黏膜下肌瘤两种疾病具有重要含义。
子宫内膜癌在曲线图呈现快生慢降型,下降值特征呈单相,黏膜下肌瘤曲线图呈现为快生快降型,下降值特征为双相,该情况可能与肿瘤产生的血管形成和密度有一定关系,因此两者呈现的图像对区分两者区别有一定帮助[6]。
本次研究,分析出子宫内膜癌与黏膜下肌瘤在造影剂的灌注图像显示下,呈现出不同的数值,出现时间、强度曲线在形状上有明显区别,对鉴别两者区别提升诊断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蕾,韩鄂辉,张青汉,陈小刚,吴尚君.超声造影对前列腺脓肿精准介入治疗的价值[J/OL].安徽医药,2017,(12):2242-2245(2017-11-17).
[2]周慧丽,刘慧,向红,古丽娜尔•沙海,牟瑞雪.经阴道二维联合三维超声造影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初步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40(09):1159-1164.
[3]皋月娟,李猛,陈敏,田江克,刘阳,张大鹍.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在早期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9(01):87-90.
[4]迟玉君,刘俊凤,李云龙.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08):47-48.
[5]甘玲,叶真,郑秀,陈秀清,黄秀烟.超声造影在子宫肌瘤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3,47(03):184-186.
[6]孙智晶,杨佳欣,沈铿,郎景和,刘真真,姜玉新.超声造影技术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诊断价值的探讨[J].生殖医学杂志,2008,(03):18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