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采取γ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病情的控制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采取γ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病情的控制效果
发布时间:2023-02-28T01:48:42.399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3期作者: 1.王慧驰 2.通讯作者:柴林
[导读] 目的:探究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
1.王慧驰
2.通讯作者:柴林
1.南京市胸科医院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2. 南京市胸科医院 210000
【摘要】目的:探究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采取γ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其病情的控制效果。

方法:均采用计算机随机选择,本医院6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γ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实施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

将不同脑转移病灶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近期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在总有效率控制方面,脑转移灶≤3个、脑转移灶>3个分别为
71.15%、50.00%,两者数据差异很大(P<0.05)。

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采取γ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控制病情的发展。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γ分次立体定向放射;病情
患有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不仅预后差,而且往往疼痛严重,生活质量差[1]。

目前,临床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放射治疗。

全脑放疗(WBRT)是治疗脑转移瘤的标准方法。

然而,由于脑血脑屏障的存在,化疗药物很难进入神经组织,这使得药物很难达到脑部病变和起到抗肿瘤的效果,因而其临床应用显然有限,仍有30%至50%的患者因脑部疾病无法有效控制或复发[2-3]。

目前,NSCLC脑转移的治疗仍有争议。

而近年来,γ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FSRT)在提高疗效和生存率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放疗和手术。

FSRT通过分数级低剂量辐射和精确辐射,可以减少对肿瘤周围正常结构和器官的损伤,同时治疗不同大小的多个转移性病变,结合化疗,可以进一步杀死残留的肿瘤细胞,以抑制复发的风险。

因此,为了探究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采取γ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其病情的控制效果,本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均采用计算机随机选择,本医院6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实施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

男性36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最低为50岁,最高不超过76岁,平均年龄为(52.16±5.78)岁。

1.2方法
用6MV X射线照射全脑的两侧对穿野等,30~40Gy剂量,应用γ刀(Luna-260,深圳市一体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肿瘤靶区分次SRS。

使用Super Gamado和Unicorn 3D的计划系统为患者制作了头部固定面模,并定位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并增强扫描,层厚为3 mm,将扫描到的数据重建到工作站。

使用磁共振成像(MRI)测量患者的肿瘤体积,并绘制重新定位增强CT。

根据肿瘤体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根据最大肿瘤直径和肿瘤位置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采用差异化治疗方法。

单次靶区周边的剂量为3~5Gy,总剂量为15~20Gy,分3~5次进行。

治疗后三至五天,患者用地塞米松和20%甘露醇进行颅内降压。

1.3观察指标
将不同脑转移病灶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近期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在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了MRI检查。

如果患者的所有已知病灶部位消失,则视为完全缓解(CR)。

如果治疗前患者肿瘤的最大垂直直径和最大直径之和减少超过50%,则视为部分缓解(PR)。

如果患者的病变没有明显变化,则认为其稳定(SD)。

当肿瘤最大垂直直径和最长直径的乘积之和增加25%或出现新的病变时,这被认为是疾病进展(PD)。

总有效率为CR与PR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

(±s)表示计量资料,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表示。

P评定检验结果,P>0.05提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在总有效率控制方面,脑转移灶≤3个、脑转移灶>3个分别为71.15%、50.00%,两者数据差异很大(P<0.05),见表1。

3.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的肿瘤,易发生脑转移、颅内压增高和脑水肿,严重影响神经功能。

患者一般生活质量差,预后差,容易导致死亡。

由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常规治疗中化疗药物很难进入大脑,导致伴有脑转移的NSCLC预后较差,而没有干预的患者自然生存期一般不到半年。

同时,全脑放疗疗程长,总剂量和照射次数增加,效率不高,也会增加副作用。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转移性病灶的有效准确定位和局部照射,可以减少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的损伤,防止对神经系统的损伤,确保患者更好的生活质量。

随着伽玛刀技术的发展,伽玛刀具有一次性曝光量大、精度高(误差<1mm)的优点。

它可以将曝光集中在目标区域,控制边缘容量的快速减少,最大限度地集中于杀死肿瘤细胞,并保护周围的脑组织。

γ-FSRT已成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一项新的代表性技术,但对其特定分割剂量和时间的探索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5-6]。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控制方面,脑转移灶≤3个、脑转移灶>3个分别为71.15%、50.00%,两者数据差异很大(P<0.05)。

S提示,使用γ刀分次SRS对NSCLC脑转移瘤进行治疗,可提高脑转移灶≤3个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并且不同脑转移病灶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近期治疗总有效率均在50%以上,提示使用γ刀分次SRS有助于减少肿瘤侵袭和转移,改善预后。

其中,伽玛刀被列为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首选,具有高辐射精度和高靶边缘容量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伽玛射线在肿瘤病灶靶区的浓度。

因此,它可以完全杀死脑瘤细胞,不会对周围的正常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或造成更少的损伤。

脑水肿主要由肿瘤压迫引起,而增加单次等效生物剂量,可以增加对肿瘤的杀伤力,提高肿瘤敏感性,快速抑制肿瘤增殖,有效控制肿瘤进展。

同时,配合化疗还可以进一步杀死脑病研究所剩余的肿瘤细胞,抑制复发风险。

综上所述,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采取γ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控制病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真懿.头部伽玛刀联合全脑放疗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8(17):140-142.
[2]李晓宇,张倬彬,廖晓宁,李书桢,张富亿,邱丽芳,罗彪.γ-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不同分割方式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肿瘤标志物、NRS 评分、侵袭性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学装备,2021,18(01):75-80.
[3]李亚杰,郭少贤,吕冠群,韩世强,宋桂芳,赵媛.γ刀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剂量学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20,17(11):18-22.
[4]柯柳杨,梁大顺,宋长龙,汪金锋.3种放射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近期神经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广东医科大学学报,2020,38(01):29-32.
[5]石莉莉,单国用,刘兴安.头部伽玛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疾病监测与控制,2020,14(01):35-37.
[6]邓义飞,苏州,薛建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联合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J].华西医学,2021,36(01):125-1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