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教学目的:说明文学批评的性质、形态、标准等问题。
教学要求:掌握文学批评的性质、形态、标准等问题。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作用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
(一)何谓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理论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认识活动。
它既是一种高层次的接受活动,又是一种具有独立地位的文学研究活动。
文学批评的对象远比文学鉴赏广泛,除文学作品外,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发展、作家的创作活动、读者的接受活动以及文学批评自身的现象等,都可以成为文学批评所关注和研讨的对象。
而其中心任务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阐释、评价。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
文学批评是人类的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相互交叉、碰撞的产物,介于文学活动和科学活动之间,因而其性质也具有双重性: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1、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品的理性认识为主,其思维形式主要是抽象思维。
文学批评的职能是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运用行之有效的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评价,总结创作经验,探寻艺术规律,进而推动全社会的文学事业走向繁荣和发展。
文学批评虽要从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开始,却不能停留在感受印象阶段,还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经验直观上升到理论分析,从具体的文学现象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还要对这些见解进行论证,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才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2、文学批评又是一种文学活动。
文学批评少不了形象思维的参与?因为文学批评主要以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而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作家运用形象思维创造的艺术品,这就决定了文学批评必须高度重视文学的审美本质,必须把确定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特征放在中心地位。
(“以美学的、历史的观点”)
别林斯基说:“确定一部作品的美学优点的程度,应该是批评的第一要务。
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学的评论时,它就已经不值得加以历史的批评的。
”所以,要评论作品,首先要从文学鉴赏入手,就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精细的感受、体验和领悟。
高明的评论家必定也是优异的鉴赏者。
此外,在撰写批评文本的过程中,评论家还常常把自己对作品的直觉印象和独特体验用描述方式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写的虽然是评论文字,笔端却时带感情。
由于评论的是文学作品,因而对批评文本的文体和语言等比较讲究,力求达到既有哲理,又有诗情(“诗意地批评”),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政论式的批评。
评论家的这类做法,正好说明了文学批评不只是具有科学性,同时还具有文学性。
二、文学批评的作用
作为研究文学的一项特殊活动,作为人类精神生产的一个特殊门类,文学批评对于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于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其中,比较直接、比较突出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文学批评对读者阅读和鉴赏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1、 文学批评可以帮助读者深入地感受和理解
由于学识、经验和艺术经验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普通读者的文学接受往往有直接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他们往往对作品的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对作品的思想内涵、作家的艺术匠心不去深究(力有不逮)。
即便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面对写法奇特怪异、含义朦胧隐晦的作品,也未必没有些许的困惑和迷惘。
豪泽尔说:“艺术风格越是发展,艺术作品新奇的成分就越是丰富,艺术消费者对作品的接受就越是困难,这时就越需要中介者的参与和帮助。
”而在作家和读者之间建立桥梁的中介者中重要的就是评论家了。
2、 文学批评可以帮助读者选择和鉴别作品
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新人新作层出不穷,其间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如何正确地选择和鉴别它们,也是让读者时常感到烦恼的问题,毕竟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并不充裕,由于评论家阅读的面比较广,掌握的信息又比较多,在艺术上又比较内行,因此读者在选择和鉴别作品时常常会参考他们的意见。
在许多情况下,读者就是在看了评论文章后才产生想读作品的兴趣的。
好的文学评论不仅是读者阅读的向导,也为读者树立了鉴赏的榜样。
二)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1、文学批评可以向作家反馈社会的接受信息
一个作家苦心孤诣、殚精竭虑地创作出作品并将其推向社会,肯定会关系作品在社会上的命运和遭遇,关心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而文学批评是反馈信息中最重要的,“因为批评家是观众在艺术评价领域里最有专业知识的代表、首领”。
(卡冈《作为系统的艺术文化》)文学批评不仅传达了批评家对作品的看法,往往还集中或代表了很多读者的意见,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舆论。
正因为如此,许多作家都表示令他们烦恼的并不是评论家指出其作品的不足,而是评论家对其作品的沉默。
由评论家反馈过来的读者信息,必然会引起作家对其创作的深刻反思和对下一步创作的调整。
2、 批评可以帮助作家总结创作上的经验和教训
狄德罗说,“不管一个戏剧家具备多大的天才,他总是需要一个批评者的。
”睿智的批评家不但可以在作家陷入创作误区时为其指点迷津;不但可以在作家受到不公正的批判时挺身而出,为之辩护,而且可以在作家初露头角时热情地予以扶持;不但可以揭示出潜隐在作品内部的尚未被作家本人意识到的意义,而且可以发现作家刚刚露出端倪的创作特点,促其使从不自觉走向自觉,逐步形成鲜明的创作个性;不但可以提醒作家克服创作中出现的停滞现象或自我重复现象,而且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了解自己创作的潜能、优势、特点和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二) 文学批评对于发展文学理论具有推动作用
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建设的基础。
文学批评,一般是在文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对文学现象的具体的合理的审美判断;而文学理论则往往是人类无数次审美判断积累的经验和认识的升华。
因此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之间是没有界线的,一方面批评家总是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去分析文学现象;另一方面,他必然在分析评价作家作品时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总结出新理论,从而推动文学理论建设和发展。
总之,文学理论指导着文学批评的实践,文学批评的实践又为文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
鲁迅说;“我们曾经在文艺批评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吗?都有的,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
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那才是怪汉子呢。
”(《批评家的批评家》)
他所说的“圈子”即标准。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带有人文科学性质的活动,总要对作品的艺
术质量和艺术价值的高下忧劣、成败得失进行评价和判断,总要对文学创作应该坚持什么、改正什么提出某些规范性的要求,而要作评价、判断和要求就要有一定的标准。
一、如何理解文学批评的标准
所谓文学批评的标准,就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质量和艺术价值进行鉴别和判定时所依据的尺度或准绳。
它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或处于一定社会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根据对文学的认识和要求,在反复比较各种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审美效果的基础上总结和制定出来的。
应当注意的是,从来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任何批评标准都具有相对性。
文学作品虽然是一个充满生气的有机整体,是多样性的统一,但批评却需要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工作,否则,面对的就是一个混沌的整体,就无法进行批评。
从批评的实际情况看,最常见的操作方法就是将其划分为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
与此相应,就有了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提法。
(一)思想标准
思想标准,是用来衡量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义的正误深浅的尺度。
文学作品虽然是艺术品,但是它所表现的内容却不限于纯艺术的东西,它总是包含着作家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和理解,总是对这种或那种意义的表达,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有总少不了对意义的探寻,因此对意义的发现、阐释和评价便成了文学批评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对新写实小说、《上海宝贝》等的评价,对终极意义的追问)
(二)艺术标准
艺术标准,就是用来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的高下优劣的尺度。
文学作品按其本性来说又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艺术把握,是专门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客体,文学的本质在于审美,其意义也必须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现,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和审美价值的考察更是文学批评的重心所在。
二者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
因此在实际的批评操作中,对思想性的考察必须兼顾艺术性,对艺术性的考察也必须兼顾思想性。
另外,绝不能把它们简单地等同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思想意义只是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之一,并不是作品内容的全部;艺术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形式。
二、具体的批评尺度
标准的作用在于对作品的各个方面各种程度进行具体的衡量,为此,就需要将文学批评的标准具体化。
根据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可以引申出一些具体的批评尺度,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语言的表现力
看一部作品在语言的运用上,是否具有较高的水平,关键是看其语言是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而不在于其辞藻是否华丽。
所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就是能够描绘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的语言,能够传达出复杂微妙的思想情感的语言,能够以少胜多,具有丰富意义和艺术张力且变化多端、独具个性色彩的语言。
“有意味的形式”(以画圈故事为例)
(二)形象的生动性形象性是文学的重要特征
康德说,“某些艺术作品,虽然从鉴赏力 的角度来看,是无可指责的,然而却没有灵魂。
一首诗,可以写得精确而又井然有序,但却没有灵魂……甚至一个女人,可以说长得漂亮、温雅而又优美动人,但却没有灵魂。
那么,究竟什么是我们所说的灵魂呢?从美学的意义上看,所谓…灵魂‟是指心灵中起灌注生气作用的那种原则。
”只有做到形神兼备、心物交融、生气灌注,艺术形象才会具有动人的魅力。
(三)构思的新颖性
每一部独创性的作品,都讲究材料选择的别开生面,切入角度的独辟蹊径,表现方式的别出心裁,艺术手法的花样翻新,结构方式的不落窠臼。
(四)情感的真挚性
文学是以情动人的,要想传达出真挚的情感,作家除了要对人生、对社会有真切的体验外,还要对艺术、对读者抱真诚的态度,必须以诚待人,不为文而造情,不作假,不矫饰。
(五)意蕴的深广性
所谓深,指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或必然趋势,表现了人生的某些深层体验,甚至达到了某中形而上的哲理层面;所谓广,是指其意义大于形象,具有较大的生活覆盖面,并且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意味。
优秀的作品,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多样形态
正如文坛创作实践十分丰富一样,文学批评的实践也一样丰富多彩,形成了不同的批评方法和模式,这里仅介绍几种主要方法。
一、道德批评
道德批评是指以道德标准为基本尺度进行的评价活动,又称为伦理批评。
我国先秦有“美善相乐”论,认为一切令人快乐的事物之所以“美”,只因为它是“善”的。
孔子虽然分清美和善的不同,但他最迷醉的还是“尽美矣,又尽善也”的《韶》乐。
这种善的本质,不过是“事父、事君”的道德要求和不能“犯上作乱”的等级观念。
孔子以此为标准,认为“诗三百,一言
乐教”传统,把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是道德批评的例子。
总之,儒家树立的“诗教”“
诗歌看成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工具的做法,都是立足于道德批评的,这形成了中国古代批评观的主要形式。
在西方,道德批评也源远流长。
柏拉图的老师——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色洛芬就曾经说,“任何美的东西,从同一角度看来也是善的。
每一件东西对于它的目的服务得很好,就是善的和美的,服务得不好,就是恶的和丑的。
”之后,柏拉图对文艺的负面作用进行了道德批评。
他认为荷马史诗把神和英雄写成了道德败坏的人,是亵渎可神灵,贬低了英雄,悲剧有挑拨情欲、撩起激情、破坏理性的坏作用。
因此,他认为“除掉颂神的和赞美好人的诗歌外”,其他诗人都应赶出他的“理想国”。
这显然是用道德价值去判定诗人的去留,采用的是一种道德批评。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对人的心灵有一种陶冶净化的作用,不但可以培养道德,也有利于培养理性。
在他们之后,贺拉斯更为重视文学的道德教育功能,他创立了“寓教于乐”的批评标准,他说;“寓教于乐,既劝渝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诗艺》)此后西方采用道德批评的人物比比皆是,这说明道德批评也是贯穿西方文论批评史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社会批评
所谓社会批评,是以人类的社会生活为比照系统,以描绘社会生活的逼真程度作为评判文学作品优劣的尺度的文学批评。
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看重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它发现作家虽然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胆囊实际上并非任意创造,或明或暗地要受制于一种更为本源性的力量,这便是人类的社会生活。
这使社会批评成为马克思主义批评之前最有影响的批评方法。
三、文本批评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学作品本身、关注语言组织方式的批评类别。
主要由二十世纪盛行于英美两国的新批评学派和法国结构主义组成。
(一)新批评
新批评作为一个学派发端于英国,而盛行于美国。
它是由该派的第二代评论家美国学者兰色姆的一本著作《新批评》(1941)的出版而得名。
艾略特和英国学者瑞恰兹为该派提供;了思想倾向、重要论点和基本方法,素有“新批评之父”之誉。
新批评是在对传统批评方法的反驳中诞生的。
兰色姆认为,社会评论把文学作为社会的附属品,忽视作品的想象世界;道
德评论把文学作为道德表现的工具,忽视作品本身的价值;所以,他们都是脱离文学本体的研究,而文学的本体只能是作品本身。
说到底,新批评的批评方法就是“就文论文”。
整个批评以作品为文学研究的中心。
所以又称
),即抓住作品作详细地不惜篇幅的为”向心式批评“。
首先提出了”细读原则“(close reading
结构和语义的分析,并同时反对那种模糊的印象式的批评,主张用一种成套的评论术语、评论程序构成十分规范的科学评论。
他们的科学理论也就是对以诗歌为典范的语义学分析。
兰色姆在《世界的肉体》(1965)中将诗歌分为特质诗(形象诗)、柏拉图诗(理性诗)和玄学诗(既重形象又重理性的诗)三种,而极力推崇玄学诗。
艾略特主张“诗人的最后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
”这说明“新批评”学派的最终目的是为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普遍的哲理化倾向张目。
它在风行世界的四十多年间,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和启示。
它不仅纠正了诸如道德批评、社会批评等的缺点,启示人们应当永远立足于文本,把文学文本当作主要的批评对象,同时还为我们创造了一整套进行语义学分析的方法。
如他们把“反讽”和“悖论”看成是诗歌的基本技巧,还把复义和含混当成诗歌强有力的表现手法等。
新批评虽然把作者和读者排除在外,但并不反对文学应反映对客体的认识,所以,“新批评”既看重文学形式,但又与唯形式论者不同;既重视审美批评,又与唯美主义有别。
新批评派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它排斥作者与读者的做法,忽视了人类文学活动的整体性。
在理论上虽可以把作品地位提高,把文学批评搞得纯而又纯,然而在实践上却是常常做不到的。
例如,他们在对哈代的比喻作语义分析时,不得不论及哈代的生活,他们大发议论,难道他们本身不也是一种读者反应吗?其次,他们坚持“向心式批评”,只是研究孤立的单个文本,而忽视了作品与作品之间关系的研究和文学史研究,失去这样的比较研究,他们所从事的文学批评也很难说是公正的科学的。
(二)结构主义批评
结构主义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和索绪尔语言学研究,盛行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由于他们忽视人类社会生活与一定的结构模式的内在联系,又忽视文学的内容意蕴和文艺创造性对结构的作用,把复杂的精神现象简单化,仅从形式上追求过于机械地模式分析,特别是硬把整个文学作品塞进语言模子里去分析的做法,是有偏颇之处的。
比如俄国批评家普罗普研究了近百个俄罗斯童话,得出结论:“就结构而言,所有的童话都属于一种类型。
”并为这一类型规定标准模式如下:
沙皇有三位公主,公主至后花园[离家],在花园中流连忘返[违命],终为毒龙所虏[挑衅]。
沙皇征诏勇士拯救(B)[间介]。
三位英雄应诏出寻(C)[C↑表示初步对策,↑表示出发],与毒龙大战三次(H—I)[H表示斗争,I表示胜利],终于救出三位公主(K)[补足欠缺]。
英雄凯旋(↓)[归来],接受赏赐(W)[结婚]。
于是形成这样的叙事(结构)模式: ABC↑H——IK↓W
最终连该派代表人物罗兰?巴尔特也参与“解构”结构主义的行动。
他十分厌倦地说:“从每个故事中找出它的模式,然后再依据这个模式找出一种大的叙述结构,此后……把这种结构用于任何一种叙事文:这一任务耗时费力,最后,成为不受欢迎的东西,因为文本在这里失去了其区别性。
”这便是结构主义的结局。
但结构主义对叙事学的建树至今人熠熠生辉。
而“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也是一种文本批评。
正如罗兰?巴尔特在〈作者之死〉中宣称的那样,作品一旦完成,作者就等于“死”了,“文本之外空无一切”。
因此,研究文学作品,不应当依赖文学的外部因素,只要研究作品构成的内部规律即可。
但与新批评孤立地研究单个文本相反,它是想从古到今的无数文学文本的考察中总结出某种固定的结构模式和法则来。
由此可见,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并不在于判断具体作品的理论建树,而主要着眼于叙事作品的最一般的技巧和规律。
由于“技巧是一切创作的生命”,而结构主义所努力发掘这种最一
般的结构技巧和规律,也就决定了结构主义批评的目的不在于审美价值的判断,而在于对某些创作规律的总结,显然他们的研究和探索是有益的。
四、心理批评
心理批评是着眼于作品形成的心理原因和作品所包含的心理因素的批评类别。
这里着重介绍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是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批评实践所形成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
该派的特点,就在于强调泛性欲主义和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十分肯定地说,“人类文学中三大杰作——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竟都涉及了同样的主题:弑亲。
这就很难说是偶尔的巧合了”。
三部作品都或明或暗地反映了俄狄浦斯情结而魅力无穷,成为伟大的作品。
这一批评学派启示我们注意考察作家深层心理活动,这与道德批评注重寻找上帝的声音,社会批评注重印证社会原貌,新批评注重文本等方法相比,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但精神分析的方法的非理性的,所得的结论是推测性的,目前尚无科学方法可以证实,特别是他排除人的社会存在谈创作,把泛性欲主义作为创作的原动力和潜在内容,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这也是他的学生荣格不得不和他分道扬镳的原因。
荣格的“原型—神话批评”不再详说。
总结:韦勒克说,“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都曾被人称为…批评的时代‟,然而把这个名称加给二十世纪却十分恰当。
我们不仅积累了数量上相当可观的文学批评,而且文学批评也获得了新的自觉性,取得了比从前重要得多的社会地位,在最近几十年内还发展了新的批评方法,并得出了新的评价。
”
的确,文学批评在20世纪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和空前的发展,已经形成独立的形态,有了独立的地位。
20世纪文学批评的特点之一是批评方法愈来愈趋于多元化,不仅传统的批评方法大都得到了承传,还相继涌现出了许多新兴的批评方法,多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当然任何一种单一的文学批评方法都无法完整地、全面地把握它们,只有多种批评方法并存互补,取长补短,交叉融合,锐意创新,才能使人们对文学现象的认识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文学批评才会充满勃勃生机。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一)恩格斯的相关论述
恩格斯1847年在《诗歌和散文中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并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
”1959年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恩格斯再次重申:“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你的作品的。
”
(二)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批评的最高标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原则呢?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以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理由:
1、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的作品,应该是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结果,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看它是否符合审美创造的规律,是否具有美的结构形态和形式韵味,能否充分地显示美的本质、特征和魅力。
同时,一切文学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把握作品有没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从而衡定作品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这就必须要有历史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