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扬州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
末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可以发生在不含线粒体的细胞中
B. 兔的红细胞可用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 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菠菜叶表皮细胞含有大量的叶绿体
D. 甘蔗细胞内不含还原糖,不适合作为还原糖检测的材料
参考答案:
A
【分析】
细胞中的糖可分为单糖:五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六碳糖:葡萄糖;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原。

除了蔗糖和多糖,其它均为还原性糖。

【详解】A、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许多原核生物,如硝化细菌等都能进行有氧呼吸,因为在硝化细菌的细胞质与细胞膜上具有有氧呼吸的相关酶,A正确;
B、兔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成熟后,没有细胞核和所有细胞器,所以不能用来观察DNA和RNA,B错误;
C、菠菜叶表皮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没有叶绿体,C错误;
D、甘蔗细胞内也含有还原糖(葡萄糖),但是含量太低,蔗糖是非还原性糖,含量很高,做还原糖鉴定看不出结果,D错误。

故选A。

2. 两个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眼色与翅型性状的遗传方式分别是( )
A.常染色体遗传、伴X遗传
B.伴X遗传、常染色体遗传
C.都是伴性遗传
D.都是常染色体遗传
参考答案:
B
3. 对绿色植物细胞某细胞器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T、C、G、U五种碱基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35%、0、30%、20%、15%,则该细胞器能完成的生理活动

A.吸收氧气,进行有氧呼吸B.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结合mRNA,合成蛋白质 D.吸收并转换光能,完成光合作用
参考答案:
C
4. 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B细胞中高尔基体旺盛,高尔基体周围囊泡中含有大量纤维素和果胶
B.所有细胞器中都含有蛋白质
C.核糖体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细菌、酵母菌共有的细胞器
D.参与抗体合成与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
参考答案:
B
5. 一池塘生长着大量的绿藻,以下能正确表明一天内池水中CO2浓度变化的是()
参考答案:
D
6. 在植物受伤时,一种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系统素会被释放出来,与受体结合,活化蛋白酶抑制基因,抑制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蛋白酶活性,限制植物蛋白的降解,从而阻止害虫取食和病原菌繁殖。

下列关于系统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系统素能抑制植物体内与蛋白酶有关的基因的表达
B.系统素的合成与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和液泡有直接关系
C.系统素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D.系统素相当于植物体内的“抗体”,能与外来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参考答案:
C
7. 神经肌肉接头处也是一种突触结构。

某种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因此,该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参考答案:
A
8.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球计数板(图1,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mm
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参考答案:
B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以计数酵母菌为例):
(1)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悬液的酵母菌个数.
(2)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
(4)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
(5)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6)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数大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的酵母细胞(或只计数下方和左方线上的酵母细胞).
(7)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按下列公式计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解答】解: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A错误;
B、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B正确;
C、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mm,C错误;
D、在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
9. 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

用X射线处理蚕蛹,使其第2号染色体上的斑纹基因易位于W染色体上,使雌体都有斑纹。

再将此种雌蚕与白体雄蚕交配,其后代雌蚕都有斑纹,雄蚕都无斑纹。

这样有利于去雌留雄,提高蚕丝的质量。

这种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
A.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B.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C.基因突变 D.基因重组
参考答案:
答案:A
10. 如图表示动物体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
B.骨骼肌受有关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C.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D.该图表示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参考答案:
C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温动态平衡的调节:
在寒冷条件下,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又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
解答:解:A、据图判断,图中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甲状腺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刚进入寒冷环境时,激素①分泌增加促进③的含量增加,从而使②的含量增加,A正确;
B、骨骼肌发生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是神经系统调节的结果,B正确;
C、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为促进和抑制,C错误;
D、图中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并且所中激素参与体温的调节,因此该图表示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体温调节以及激素的分级调节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通过图中调节过程确定三种激素的名称;并且识记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作用;同时需要考生明确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11. 下列有关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而植物细胞膜中没有
B.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中心体见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
C.植物细胞在细胞膜的外面还有一层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
D.动植物细胞间信息交流都必须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
参考答案:
D
12. 生物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和胆固醇B.载体蛋白
C.蛋白质、磷脂D.膜蛋白和糖蛋白
参考答案:
C
【考点】细胞膜的成分.
【分析】构成生物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的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
【解答】解:A、磷脂是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之一,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A错误;
B、蛋白质是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之一,B错误;
C、生物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C正确;
D、膜蛋白和糖蛋白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主要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C.
13.
已知番茄的果实红色对黄色为显性,现用纯种红果番茄作父本,纯种黄果番茄作母本进行杂交,当年收获的番茄都是黄果番茄,下列各项叙述是对本次实验的有关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由于收获的番茄全为黄果,表现为母本的性状,因此可以推断番茄果实颜色的遗传方式为细胞质遗传
B.在收获的番茄中,果肉、种皮和种子中胚的基因型都是相同的
C.若收获75粒种子,则需要150个花粉参与受精作用
D.若番茄果实的颜色是由细胞核中遗传物质控制,让当年获得的种子长成的植株自交,所结番茄都是红果
参考答案:
D
14. 下表为人体四种细胞某些基因表达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相同的DNA分子可以转录出不同的mRNA
B.mRNA3和mRNA4可以共存于同一个细胞中
C.不同mRNA中相同的遗传密码编码相同的氨基酸
D.肝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功能不同的原因是DNA有差异
参考答案:
D
15. 如图7所示,一个分子的胰岛素原切去C肽(图中箭头表示切点)可转变成一个分子的胰岛素(图中数字表示氨基酸序号)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胰岛素分子具有50个肽键,合成它的过程中共脱去50分子水
B. 胰岛素分子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C. 沸水浴时肽键断裂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的丧失
D. 理论上可通过测定C肽的含量间接反映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
参考答案:
D
16. 绿叶海天牛(简称甲)吸食滨海无隔藻(简称乙)后,身体就逐渐变绿,这些“夺来”的叶绿体能够在甲体内长期稳定存在,有科学家推测其原因是在甲的染色体DNA上可能存在乙编码叶绿体部分蛋白的核基因。

为证实上述推测,以这种变绿的甲为材料进行实验,方法和结果最能支持上述推测的是
A. 通过PCR技术从甲体内的DNA中克隆出属于乙的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
B. 通过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在甲体内检测到乙的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转录出的RNA
C. 给甲提供14CO2,一段时间后检测到其体内的部分有机物出现放射性
D. 用乙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做探针与甲的染色体DNA杂交,结果显示出杂交带
参考答案:
D
通过PCR手段,虽然能够从绿叶海天牛(甲)的DNA中克隆出属于滨海无隔藻(乙)的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但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如这是甲消化道中的乙残渣的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通过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在甲体内检测到乙的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转录出的RNA,也不能直接证明甲的染色体DNA上存在乙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B项不符合题意;给甲提供14CO2,一段时间后检测到其体内的部分有机物出现放射性,只能证明甲能将14CO2合成有机物,不能证明甲的染色体DNA上存在乙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C项不符合题意;用乙特有的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做探针与甲的染色体DNA杂交,结果显示出杂交带,最能支持“甲的染色体DNA上存在乙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的推测,D项符合题意。

17. 如图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乙的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B. 该形态变化过程可在有丝分裂中出现,也可在减数分裂中出现
C. 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通常在丙时期
D. 戊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数是DNA分子数的两倍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甲→乙的过程中,细胞内的发生了染色体(染色质)的复制(DNA分子复制),但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加倍,A项错误;图示的全过程表示染色质复制、螺旋化为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形成子染色体的过程,该过程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出现,B项正确;丁时期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楚可辨,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C项错误;戊阶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相等,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增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8. 长翅红眼雄蝇与长翅白眼雌蝇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果蝇。

已知翅长(A—长翅,a—残翅)、眼色基因(B—红眼,b—白眼)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

下图所示均为极体的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哪些极体可能同参与形成该异常果蝇的卵细胞来自同一个卵原细胞
A.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D
19.
A B
C D
参考答案:
B
20. 某细胞中发生了如下图所示的变化,a.b.c 代表不同的时期。

该细胞可能是
A.根尖伸长区细胞
B.叶片表皮细胞
C.动物的骨髓造血干细胞
D.动物的神经细胞
参考答案:
C
21. 新采摘的玉米味道比较甜的原因是籽粒中蔗糖的含量较高。

采摘一天后玉米籽粒中50%的游离蔗糖被转化成淀粉,采摘几天后的玉米籽粒失去甜味;采摘后立即冷冻可以保持玉米籽粒的甜味。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玉米籽粒中的蔗糖是籽粒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
B.蔗糖转化为淀粉是通过光合作用的碳反应实现的
C.冷冻处理抑制了相关酶的活性减少了淀粉的生成
D.蔗糖转化成淀粉后籽粒的呼吸速率增加利于储存
参考答案:
C
22. 仔细观察下面四幅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共有8种核苷酸 B.组成人体的化合物乙的R基种类有20种
C.组成丙化合物的单糖是脱氧核糖 D.在松鼠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蔗糖
参考答案:
D
23. 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突变可增加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
B. 外界环境的变化可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 地理隔离不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染色体变异可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参考答案:
C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所以基因突变可增加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A正确;外界环境的变化可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地理隔离可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 错误;染色体变异可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24. 下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在BC段中始终有染色单体存在
B.若是人体细胞,则DE段中的染色体数目只有46条
C.若是植物细胞,在BC时期会出现赤道板,在CD时期会出现细胞板
D.用电镜观察马蛔虫受精卵细胞,发现中心粒复制和移向细胞两极发生在AB段
参考答案:
A
25. 果蝇的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现有一个果蝇体细胞,它的每条染色体的DNA双链都被32P标记,如果把该细胞放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使其连续分裂,那么将会在第几次细胞有丝分裂中出现:每个细胞的中期和后期都有8条被标记的染色体()
A.第1次B.第2次C.第3次D.第4次
参考答案:
B
【知识点】细胞的增殖及有丝分裂实验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与基因的关系
解析:果蝇体细胞在培养液中只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中各条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相同,DNA的复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

亲代DNA双链均含32P标记,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所以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中的每一条染色体均含两条染色单体,每条染色单体中的DNA都是一条链含32P标记,另一条链不被32P标记,得到的子细胞中每一条染色体中的
DNA也是一条链含32P标记,另一条链不含32P标记。

第二次分裂的中期,细胞中共8条染色体,每一条染色体均含两条染色单体,其中一条染色单体的DAN一条链含32P标记,另一条链不被32P标记,另一条染色单体中的DNA两条链都不被32P标记;分裂后期每一对姐妹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总数16, DNA为一条链含32P标记,另一条链不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或DNA两条链均不含32P标记的染色体都是8条,故B正确,A、C、D错误。

【思路点拨】根据有丝分裂过程及DNA的半保留复制知识分析
26. 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B. 方式b一定需要载体蛋白参与
C. 与方式b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D.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参考答案:
B
坐标曲线图显示,a物质的运输速率随着被转运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只受物质浓度差的影响,可判断为自由扩散;b物质的运输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被转运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范围,不再随被转运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受到载体数量的限制,可判断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抑制细胞呼吸,能量供应不足,导致主动运输受阻,不会影响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A错误;方式b即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一定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与之相关的载体蛋白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B正确,C错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方式a即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D错误。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掌握情况以及图文转换能力。

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要注意区分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及曲线的变化趋势,要明确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从物质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几方面考虑。

27. 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厌氧呼吸。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中有NADH生成
B. 1分子葡萄糖中能量与2分子丙酮酸中能量相等
C. 丙酮酸转变成乙醛需NADH提供氢
D. 乙醛转变成乙醇需ATP提供磷酸基团
参考答案:
A
在糖酵解阶段,葡萄糖中的一部分氢原子变成还原型辅酶Ⅰ(NADH),A项正确;1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可释放出少量的能量,所以1分子葡萄糖中能量与2分子丙酮酸中能量不相等,B项错误;丙酮酸经脱羧过程生成乙醛,乙醛接受NADH 提供的还原性氢被还原为酒精,故C项错误;乙醛转变成乙醇不需ATP提供磷酸基团,D 项错误。

28. 要使一个生态系统保持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最主要的是需要
A.增加生产者的个体数量
B.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个体数量
C.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但对外来物种的引种要十分慎重
D.减少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个体数量
参考答案:
答案:C
29. 为达到相应目的,必须通过分子水平检测的是
A.携带链霉素抗性基因受体菌的筛选
B.产生抗人白细胞介素-8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C.转基因抗虫棉植株抗虫效果的鉴定
D.21三体综合征的诊断
参考答案:
B
解析:携带链霉素抗性基因受体菌的筛选方法有两种:①可利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培养菌体进行,②用标记的链霉素抗性基因通过分子杂交技术筛选,A错;筛选出抗人白细胞介素-8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只能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B正确;转基因抗虫棉植株抗虫
效果的鉴定,属于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需要做抗虫的接种实验来确定,C错;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患者的21号染色体比正常者的多一条导致,因此该病的诊断科可通过显微镜下对染色体的观察确定,D错误。

【知识点】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
30. 在线粒体中不会发生的过程是 ( )
A. 葡萄糖分解为乳酸
B. 氧气和[H]结合生成水
C. ATP的合成和水解
D. 以mRNA为模板合成肽链
参考答案:
A
【分析】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分解的底物是丙酮酸;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能进行DNA复制和某些基因的表达。

【详解】A、葡萄糖分解为乳酸,是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A正确;
B、氧气和还原氢结合生成水,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B错误;
C、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有ATP的合成,此外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能进行DNA复制和某些基因的表达,在该过程中有ATP的水解,C错误;
D、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内具有核糖体,能进行某些基因的表达,故存在以mRNA为模板合成肽链的翻译过程,D错误。

故选A。

31. 如图表示基因型为DD、Dd和dd的三只小鼠的某些正常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图中的D和d都代表一段有遗传效应的DNA
B.甲、乙、丙三图中都有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
C.甲、乙、丙三图中DNA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D.孟德尔定律发生于甲、乙、丙图所示的过程中
参考答案:
A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与DNA的关系.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基因型为DD、Dd和dd的三只小鼠的某些正常生理过程,其中甲表示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乙表示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和极体的过程;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
【解答】解:A、三图中的D和d都是基因,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
B、甲和乙图中不含有等位基因,B错误;
C、甲和乙图中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C错误;
D、孟德尔定律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即甲、乙图所示的过程中,而丙图所示为有丝分裂过程,不能发生孟德尔遗传定律,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2. 研究疯牛病的病原体时发现,经各种核酸水解酶处理后,该病原体仍具有感染性,从生命的化学本质来看,组成该病原体的化学成分的基本单位,可能是 ( )
A.葡萄糖 B.脱氧核苷酸 C.氨基酸 D.核糖核苷酸
参考答案:
C
33. 下列与免疫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B.吞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病原体,并对其进行摄取和处理
C.泪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
D.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麻风杆菌
参考答案:
A
34. 如果将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培养在含
有14N的培养基中,那么该细胞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再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8个
精子中,含15N的精子所占的比例是 ( )
A.50% B.75% C.100%
D.以上均有可能
参考答案:
D
35. 某DNA分子,G和C占全部碱基的44%,其中一条链中A占26%,C占20%,那么其互补链中的A和C分别占该链全部碱基的百分比是
A.28%和22% B.30%和24% C.26%和
20% D.24%和30%
参考答案:
B
36.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