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部胆管细胞的CT和MRI对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门部胆管细胞的CT和MRI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CT与MRI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有完整CT和MRI资料的11例确诊病例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比较。
分别采用64排螺旋CT、1.5T磁共振三期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11例肝门部胆管癌中,CT清楚显示病变9例,MRI清楚显示病变11例。
11例病灶在CT与MRI上强化一致:2例早期强化,延迟扫描呈中等度强化,9例早期轻度或者无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呈中等度强化。
结论CT和MRI在诊断肝门部胆管癌中,均能很好地显示病变。
但在信号的丰富程度及分辨率上,MRI较CT有优势,显示更加清楚直观。
标签:X线计算机;肝门;胆管细胞癌;磁共振成像
胆管细胞癌在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中占5%~10%,仅次于肝细胞性肝癌,其病因至今末明,起病隐匿,没有特异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临床诊断亦较困难[1-2]。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CT、MRI在诊断肝门部胆管癌中的经验日益丰富,诊断符合率明显提高,并具有无创性检查的优点,对术前的诊断,手术选择及术后评价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8月~2010年11月经手术病例证实的11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总结其在CT及MRI上的影像表现,对比分析二者在该病上的优点,相互结合,以期进一步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诊疗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患者,男8例,女3例,年龄47~88岁,平均65.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巩膜及皮肤黄染。
7例黄疸进行性加重,4例表现为间歇性。
8例右上腹部心悸,不适,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11例患者均以黄疸来诊,4例为间歇性黄疸,7例黄疸逐渐加重,其中3例皮肤明显瘙痒。
恶心,甚至呕吐者3例,右上腹不适5例,腹胀3例,心悸2例。
1.2方法
CT采用GE64排螺旋CT对患者行5 mm层厚螺旋动态三期增强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300 ms,层厚5 mm,间隔5 mm。
注射采用MALLINCKRODT高压注射器3 mL/s流速经肘静脉注射,于20~26 s扫描取动脉期、60~80 s扫描取静脉期,180 s扫描取实质期,得容积数据后行1.25 mm 层厚重建,可对得到的图像进行MPR、VR、MIP等后处理。
MRI采用西门子公司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体部线圈,采用足先进仰卧位,常规扫描横轴位快速自旋回波T2WI(TR 2 100 ms,TE 89 ms)、自旋回波(SE)T1WI(TR 500 ms,TE 22 ms),2次采集信号。
MRCP 检查:行重T2WI冠状位快速自旋回波扫描,
采集二维数据,TR 9 800 ms,TE 230 ms,层厚 5 mm,连续45层,激励次数 2 次,成像时间大约5 s,得到的图像数据进行采用MIP重建。
动态增强采用快速多层面干扰梯度回波序列(TR 160 ms,TE 2~4 ms),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 18~22 mL后,速率为2 mL/s,分别于20~25 s、60~80 s、90~180 s、30 min屏气扫描。
2 结果
2.1 MRI表现
11例患者均为单发,表现为肝门部孤立肿块9例,肝内胆管扩张9例。
2例早期病变表现为管壁不均匀增厚,无明显肝内胆管扩张。
瘤体在T1WI上表现为低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高或等高信号,边界欠清,不锐利。
瘤体周围扩张的胆管截断,呈放射状,截断处见杯口状、鸟嘴样等改变。
增强扫描,9例病变呈缓慢渐进型强化:动脉期轻度强化或者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开始逐渐增强,延迟扫描病变进一步强化,呈高信号。
2例病变表现不典型,早期即强化。
11例病变MRCP均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呈“软藤”状或管状,截断处的高信号管腔内见低信号的充盈缺损6例,内壁毛糙不规整2例,3例呈鼠尾状或鸟嘴样狭窄。
4例胆囊显示欠佳。
见表1。
2.2 CT表现
11例病变中,5例在CT上均表现为低密度占位性病变,4例仅表现为梗阻部位以上的胆管扩张,2例表现为管壁的局限性不均匀增厚。
11例病变CT值为13~42 Hu,密度均匀6例,5例欠均匀;边缘光滑锐利3例,8例边缘不规整,见分叶征象;4例边界清楚,7例边界不清;肝门部结构增多,脂肪间隙变窄,显拥挤。
11例病变均合并肝内胆管扩张,与肝门部截断或呈鸟嘴样狭窄,截断处见杯口状改变者6例。
增强扫描,7例病变动脉期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延迟扫描,肿块密度逐渐增高,大致均匀,2例病变早期即表现为明显强化。
11病变中8例合并胆管结石,7例合并肝叶萎缩,4例见肝门胰头部淋巴结肿大。
见表1。
3 讨论
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指发生在肝门部胆管的癌变,又称为Klaskin瘤,累及范围包括左右肝管至肝总管上部分。
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管结石等有关[3-4]。
大体病理上分为结节型、管内型、浸润型三种,以后者多见。
病变较小时,病变不引起管腔的狭窄阻断,患者在临床上仅仅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体征,如右上腹不适,胀痛,食欲差,恶心,呕吐,陶土色便等。
病变较大后,引起胆管的梗阻,胆汁回流,患者会出现较特异的黄疸表现,严重时患者皮肤瘙痒难当。
此时,病变大多来自肝总管或者一侧肝管病变较大,压迫另一侧的胆管也狭窄阻断。
临床上以黄疸的开始界定病变的开始时间,实际上出现黄疸并不是病变的早期,所以病变起病较隐匿,有黄疸症状来诊时,病变往往有较明显的影像学表现,如瘤体、胆管扩张。
典型肝门胆管癌的CT表现为肝门部低密度或等低密度影,以大小不同表现为突向腔内的结节或占据肝门部的肿块,部分表现为管壁的非均匀增厚[5-7]。
肿块型病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大部分强化不明显或者轻微强化,随着延迟时间的加长,病变密度逐渐增高。
充分说明病变实质少,而纤维等成分较多,细胞外液少,血液进入慢,排除也慢的病理改变。
随着CT机的完善,分辨率增高,层厚减薄,达到各向同性的效果,利用后处理MPR等软件可连续、多方位观察病变,了解病变的大小、形态、位置及血供情况,便于提高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MRI多种显像手段的利用,增加了肿瘤的信息量,提高了诊断的符合率。
典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T1WI表现为低、略低信号改变,T2WI表现为高信号、等高信号改变。
MRI可任意方向扫描,提高了对病变空间位置的观察能力。
肝门部胆管细胞癌常规冠状位MRCP表现为高信号的胆管扩张,于肝门部截断,见充盈缺损或鸟嘴样狭窄。
增强扫描,病变早期不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开始强化,延迟扫描造影剂进一步充填,与CT的表现相似,但对比更锐利。
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完善,新序列的开发,作为一种无创检查,MRI已成为检测肝门部胆管癌优选的影像手段[8]。
综上所述,MRI与CT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均有重要价值。
MRI成像在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中作用日益突出。
MRI成像序列多样,信号丰富,分辨率较常规CT扫描提高,显示的细节较CT明显增多。
在临床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上更具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Sasake A,Aramaki M,Kawano K,et al. Intrahepatic peripheral cholangiocarcinoma mode of spread and choice of surgical treatment[J]. Br J Surg,1998,5:1206-1209.
[2] Yamamoto M,Takasake K,Yoshikawa T,et al. Dose gross appearance indicate prognosis in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J]. Surg oncol,1998,69:162-167.
[3] 楊立,杨州,赵绍宏,等. 肝门区胆管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1):1181-1184.
[4] 勾素华,李丹萍,申大光,等. 肝门区胆管细胞癌的MRI诊断[J]. 现代肿瘤学杂志,2009,17(1):89-90.
[5] 覃建雄,黄桂平. B超与CT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的价值[J]. 微创医学,2010,5(5):501-503.
[6] 崔振令. 肝门部高位胆管癌的CT诊断[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3):93.
[7] 罗朝军,张水兴,梁志刚,等. CT与MR成像在肝门胆管癌术前分型
及可行性评估价值[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1,29(3):291-295.
[8] 周建辉,李先明,陈华勇,等. 肝门部胆管细胞癌CT表现分析[J]. 赣南医学院院报,2011,30(4):52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