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比喻相似性题型解题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之比喻相似性题型解题指导
一、典例呈现
1、(2020年海南卷)
早期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篾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好线绳,便可放飞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的制作技艺不断炉火纯青,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佛,不一而足,风筝于是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
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
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①句中把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的声音(本体)比作交响乐(喻体),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②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交响乐由多人共同演奏,二者相似;(相似点)
③交响乐很有魅力,笛哨声也很有魅力,二者相似。
(相似点)
2、(2020年山东卷)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
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
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本体)比作黏稠的河(喻体),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相似点)
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相似点)
二、比喻的定义与形式
比喻是人们“运用联想和想象,依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以甲事物来描写、说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和表现手法”,而相似性是比喻的核心,是比喻得以存在的生命基石。
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地方,借甲事物来比方乙事物,也平常所说的“比方”。
“不同事物”指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形似,神似。
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明喻: 是常用“像”等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明喻的表达方法是:A像B。
(会出现明显的比喻词)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喻词。
借喻: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没有比喻词。
例如:
露似珍珠月似弓。
( )
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 )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
( )
三、点拨指导
比喻的相似性这个知识点原本在高中不做深的研究,只是考查浅显地比喻类别。
今年高考题中两个省的高考卷均考查了这一知识点。
这也是大学文学课中的入门级内容,也由此观之高
考会有部分内容与大学衔接,备考中要尤为注意。
比喻的相似性重点在形似和神似上。
主要侧重于作者的主观感受,非客观事实。
换句话说就是作者在具体情境中主观认为两个事物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
那么其相似性首先是两个事物上形似(A和B),再一个就是两个事物的神似(特征相似)。
往往复杂的句子相似点也呈现多样化(数量、程度、状态、特征等)特点,即注意本体和喻体的修辞部分。
具体作答时要根据分值,抓住句子既要对大方面进行整体分析,又要对局部细节放大分析。
作答时细节部分一定要多角度分析。
如考写景类的句子一定要考虑描写的角度。
其他修辞的考查也大致如此。
四、强化练习
(一)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紫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乐器。
这乐器,与季节、气象相合,风声雨声、帘卷树声,落在建筑上,都成了音乐,而且,从不凝固。
因此,营建紫禁城的人,是建筑师,也是音乐家。
一座好的建筑,不仅要容纳四时的风景,还要容纳四时的声音。
紫禁城的节气是有声音的,熟悉宫殿的人,可以从声音里辨认季节、犹如一个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他心里的日历。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4分)
【点拨】本体:熟悉宫殿的人从声音里就能辨认季节;喻体: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心里的日历;二者的相似点为:熟悉程度。
熟悉程度具体分析,一是宫殿的人和农夫对对象的熟悉程度相似,二是紫禁城的节气和自然的变化相似;三十从声音里辨认季节和数出他心里的日历相似。
所以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点,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答案】(1)句中把以声音辨别紫禁城的季节比作农夫通过田野自然的变化区分时间,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大方面)
(2)宫殿的人和农夫对对象的熟悉程度相似,紫禁城的节气和自然的变化相似,从声音里辨认季节和数出他心里的日历相似。
(小细节)
(二)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很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熊红久《端午的阳光》)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4分)
扣住题干中“比喻具有相似性”,明确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可分析出“把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比作江面的粼粼波光,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点拨】从状态特点角度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
扣住“粼粼波光”“刺痛”等词,分析被江水濯洗的灵魂与江面的粼粼波光的相似性,“粼粼波光”是形容水石明净,指水波被阳光照射到的样子。
联系上文“也打开了精神的光芒”和后文的“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可分析出“被江水濯洗过的灵魂干净、纯洁”,和江面上水被阳光照射到的波光明净的样子相似。
【答案】①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比作江面的粼粼波光,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大方面)
②被江水濯洗过的灵魂干净、纯洁”,和江面上水被阳光照射到的波光明净的样子相似。
(小细节)
(三)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昂然挺立。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漫天的兩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4分)
【答案】①句中把在漫天雨中昂然挺立的一株红莲比喻为即将燃起的火,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顔色,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大方面)
②作者想象红莲绽放后的艳丽,一株红莲在雨的迷蒙和荷叶的碧绿的衬托下色彩鲜艳、引人注目,与燃烧的火、颜料的色彩相似,(小细节)
③将红未开的红莲雨中挺立,生长旺盛、生机勃勃的特点与即将燃起的火,立刻要倾泼的顔色所处的生命状态相似。
(小细节)
五、变式练习
(四)有时候这种幸福不是来自食物,我记得当时我们镇上住了一位卖酱菜的老人,他每天下午都会推着酱菜摊子在村落间穿梭。
他沿路都摇着一串清脆的铃铛,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见他的铃声。
每次他走到我们家的时候,都在夕阳落下之际,我一听见他的铃声就跑出来,看见他浑身都沐浴在黄昏柔美的霞光中,那个画面、那串铃声,使我感到一种难言的幸福,好像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
19.夸张具有夸大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
(4分)
【点拨】本题考查判断并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具体考査夸张的修辞。
题干中“夸张具有夸大性”提示了答题的方向。
画线句“那个画面、那串铃声,使我感到一种难言的幸福,好像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那个画面”是视觉角度;“那串铃声”是听觉角度;视听结合写出了卖酱菜的老人“浑身都沐浴在黄昏柔美的霞光中”的这个画面给人的美好的感受。
而“好像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了”就采用了夸张的形式,并且属于夸大性夸张;“全”字,是对这种感知的夸大突出。
【答案】①句中强调画面、铃声把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体现了夸张的夸大性(大方面)②画面与铃声从听觉、视觉角度勾勒柔美画面,能够激发作者对于美的感知但“全唤醒了”用“全”字,是对这种感知的夸大突出。
(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