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学生调查报告范文锦集10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学生调查报告范文锦集10篇
学生调查报告篇1
一.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手机已经成了我们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东西,对于手机的使用已经越来越频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现在在校园里,手持手机边走边通话的大学生已是屡见不鲜了,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亦相当之高。

手机潜在消费群有低龄化的趋势,可以说青少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在这种大背景下,拥有无穷消费潜力的特殊消费群体——学生已经成为手机消费市场中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我们小组通过对福建师范大学学生手机消费进行调查,分析了调查的结果,并对今后手机的发展趋势作了一个构想,并为手机营销商提供一些建议。

二、调查方式:
网络问卷
三、调查对象:
微信,QQ好友随机抽取
四、调查时间:
11月
五、调查过程:
1.被调查者:研究者随机随机在福建师范大学发放编制好的调查问卷。

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其中,男生33人,女生23人。

2.数据整理:将回收的问卷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和计算,最后得出市场调查报告的原始数据。

3.数据分析:
第三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男女同学在能接受的手机价格范围上有显著差异。

其中,男生中有21人选择了1000以上,2人选择了500-1000.而女生中,有22人选择了1000以上,10人选择了500-1000,1人选择了500以下。

由此可以看出,男生的手机消费价位较女生高。

这可能是由于女生在生活上比较精打细算,而男生则不太重视节俭。

当然,受样本容量的限制,也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补准确的。

六、大学生手机消费的特点: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有以下几题,调查者的选项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当代大学生手机消费的特点。

第三题中,有76.8%的调查者选择了1000以上,可见这一价格应该是大学生现今所能暂时承当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一个层次,手机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大学生的门面,因此,大家不惜对手机进行比较大的投入。

第五题中,有75%的调查者选择了随身携带手机。

这说明,在大学生中,随身携带手机很普遍,离不开手机,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我切实感觉到现在周围用大屏幕直板手机的同学越来越多了,包括我自己。

七、结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学生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欲望增强,商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缩短,特别是在通信领域,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

多数大学生对手机有极大的心理需求,他们注重手机的款式,注重手机的质量及功能,而且他们也是品牌的忠实拥护者。

学生消费者比较喜新厌旧,一旦有推出功能更完善的手机他们就会对自己所拥有的手机产生不满。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手机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

学生消费者的确是一
个不容忽视的消费群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将越来越表现出其巨大的消费潜力。

从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手机消费仍以外国产品为主导,国内手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提高,服务待于完善。

国产品牌手机需要在质量上做足功夫,外观需要创新,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国产品牌手机还需要提高技术含量,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只有拥有自己的特色,国产手机才可能在当前白热化的竞争中占一席之地。

2.品牌手机在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占据有一定的优势。

据调查分析,目前大学生使用的手机主要以苹果居多,大学生也是比较注重品牌的。

可见,大品牌对市场起主导作用,小品牌只能填补市场的空隙。

品牌在手机消费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3.大学生对手机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以往能用就行的简单层面上,开始向多方面的需求转变,要求有更多的使用功能、更好的手机售后服务、大品牌等,加上现在刚刚开始发展的3G网络,也要求手机厂商即时研发,对手机更新换代。

4.大学生月生活费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手机消费能力。

大部分大学生所需要的手机为中低档手机,价位合适,功能实用为主,其消费能力制约了对高档手机的购买力。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含量的提高,大学生群体对高档手机的需求会慢慢增大,同时厂商也应推出适合大学生消费的高档手机,刺激大学生群体的购买欲望。

手机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了,因此手机拥有量在大学生中的使用很普遍,并且手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有一定的潜在市场,并且这种增加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仍将继续下去。

学生调查报告篇2
大学生爱情观调查报告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千奇百态,在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越来越早地走到爱情的边缘,走进爱情世界里的也大有人在。

笔者于__年12月对jy大学的学生做了爱情观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

在对jy大学各系、各年级学生关于爱情观的抽样调查中显示:当今的大学生的爱情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谈恋爱这在大学校园已不是希奇的事了,大学生有自己的恋爱观,约9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的。

其中89。

5%的男生赞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谈恋爱,68。

5%的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有可无,一切天注定,其中又以文科女生为主占55%。

占80%的学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理想的,浪漫的。

在谈到爱情的标准时,占71。

5%的学生认为爱情应以感情为基础,70%的男生认为爱情应是随缘的,而只占6。

5%的女生相信随缘,但相信以金钱,外貌等为基础的爱情占了一部分,主要表现为女生占11%。

尽管多数人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很正常,但对爱情的信任度上占7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爱情可信度不高,毕业意味着分手,很难走向婚姻。

而12%的理科女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忠贞的,可信度甚高;占18%的文科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以发展为婚姻。

综上,通过对jy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爱情表征着两个相爱的人连成的心,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为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较理想化,希望找到理想中的爱情,而现实的残酷又给爱情加了矛盾的枷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爱情与现实的诸般关系。

同时,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的认识又是片面的。

一、大学生的爱情代表着浪漫、理想化,但又无法摆脱现实的羁绊及残酷
从jy大学网上调查搜集的资料看:既有对现实的美好爱情的憧憬,如“爱情是神圣的、坚贞的”、“爱情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爱,简单而又简约!我们的爱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需要上的!我们身边的爱是轻轻的来,而又轻轻的走!没有线,没有头,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而又简约!”又有对现实残酷的无奈,如“难得一身好本领,情关始终闯不过,柔情蜜意,乱挥刀剑无结果。

流水滔滔斩不断,情丝百结冲不破。

刀锋冷,热情未冷,心底更是难过。

无情刀,永不知错,无缘份,只叹奈何,面对死,不会惊怕,离别心凄楚。

人生几许失意,何必偏偏选中我。

挥刀剑,断盟约,相识注定成大错。

”又有对爱情的无奈,如“爱情如流沙”,“爱是什么?相爱,不就是两个人你爱我,我爱你,还有我现
在想的是现在相爱,以后会怎么样呢?会结婚嘛?所以我很犹豫,我很彷徨”。

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充满着浪漫与高尚,又逃不脱现实的残酷。

无怪乎,有人说:“大学不谈恋爱,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

”而现实的爱情从来就没有“世外桃园般的爱情”。

二、大学生的爱情观既让人充满向往,又很脆弱
大学生朝气蓬勃,有理想,有上进心,而对永恒的话题──爱情,既向往,又缺乏理智。

在调查中占41。

5%的女生认为大学谈恋爱是一时的好奇,经历了十二年寒窗之苦、高考的艰辛、无硝烟弥漫的战场的拼搏,进入了象牙塔,青少年压抑久的心终于得到了释放,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已经改变了高中的那种只有读书为高考的观念已不复存在了,思想放松了,再由于处于青春骚动期的大学生终于找到了释放情感的方式--谈恋爱。

由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日趋成熟及对人生认识的完善,自然对爱情有了现实的变化。

在调查中,占13%的男生认为大学恋爱的一个目地是为了生理的需要,占20%的男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同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58%的学生则反对同居,认为同居是对道德的一种败坏;而约9%的文科类的女生认为同居无所谓,感情已达某种程度的时候,那也无可非议,只要双方合适就可以,这可能与其所接受的知识、认识及感性思想的浓厚等有关。

约占60%的学生则认为爱情应该专一,忠于彼此,这成了主导思想,看来当代的大学生还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思想道德观趋于良性化发展。

一部分的女生认为如果可以找到更好的,会考虑换男朋友,追求更加完美的爱情,体现了对爱情的理想化,缺乏理性,谈恋爱只是凭着自己的感性认识,缺乏成熟的分析。

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爱情信任度的下降。

占7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可信度不高,但不会完全、坚决地反对恋爱,因为对消费者的大学生而言,婚姻是遥远的事情,还谈不上责任与义务,大学时代谈恋爱也无可厚非;对爱情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比较成熟的表现,在被调查的大三、大
四的学生中,占60%的人主张恋爱应结合社会现实,家庭实际,经济能力等,少了鲁莽和随便,多了成熟、理性的思考。

学生调查报告篇3
每年一批批大学生不断充实到公安消防部队,以其鲜明的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特点改变着干部队伍结构,相继在一些专业技术性强的岗位上成为了主要力量,为部队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成为了引领部队建设潮流的中流砥柱,对部队建设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当然,做中流砥柱还需要大学生干部自身和部队双方的双向互动,共同努力。

一、坚持部队开放吸纳与个人主动融入的一致性,为新入警大学生干部投身公安消防事业畅通关口。

(一)大学生干部要主动了解部队,从思想、感情和行为上融入部队。

大学生入警来到部队这个集体,部队就是你今后工作、生活、创业的天地,必须客观全面的了解部队,从思想、感情和行为上主动适应融入部队,才能游刃有余。

在思想上,要将原来的自我打碎,真正把自己当作部队的人,将个人的理想、自我设计与部队需要、部队实际相结合。

要坚持集体主义,以集体利益和大局为重,个人服从集体。

在感情上,要以部队为家,主动融入部队生活,培养对部队的感情,融入官兵的生活,把自己放在最底处,不能过于表现自己,加强与官兵交流,真诚待人,增进相互了解,培养对战友的感情,增强“亲和力”,打牢在部队的群众基础。

在行为上,要以部队的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来规范,不能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二)大学生干部要正确认识自己,从基层干起、基础学起、弱项改起。

正确认识自己,准确定位,从基础做起,是走好警营第一步。

没当过兵,没在基层干过,不了解基层、不懂部队管理、不会带兵,是大学生干部与部队干部相比所欠缺的,也是主要薄弱环节。

要正视自己的“先天不足”的现实,摆正心态、摆正
位置,把自己定位在“新兵”的位置,安心在基层工作,脚踏实地从基层干起。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去了解部队,熟悉部队,熟悉基层,把握部队工作和生活的规律。

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虚心向身边的每个人请教,学习他人的长处,在工作中注意积累经验,学习部队管理和带兵经验,尽快给自己补上新兵和当兵这一课。

军事基础差是大学生干部的通病,也是在部队立足的基础,要克服军事训练单调、艰苦的困难,从严要求自己,加强军事训练,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部队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干部,理解、宽容、吸纳大学生干部。

部队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干部对部队工作认识理解不深、群众基础缺乏和管理能力弱、军事素质差等缺陷,给大学生干部一个相对较长的适应期,与部队的磨合期、缓冲期。

要帮助大学生干部熟悉基层、学会管理,要帮助他们在官兵中树立威信。

对于他们在工作出现失误,要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等待,要允许出现失误,不能横加批评指责。

不能把一次失误,或管理能力弱、军事素质弱,来作为衡量一个大学生干部的重要尺度,而要从部队为什么要招收大学生入警,希望他们给部队带来什么,他们有没有发挥特长来衡量大学生干部的作用。

要认真考虑,部队在改变他们薄弱环节上面做了什么。

部队要采取开放的态度,允许不同的思维观念、允许大学生的个性,要兼容并蓄,避免大学生干部与部队成长干部之间的代沟,积极主动将大学生干部吸纳进来,以建立开放性团队。

二、坚持倡导无私奉献与实现个人价值的一致性,为新入警大学生干部立足基层营造环境。

(一)大学生干部要增强无私奉献的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部队每名官兵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必须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奉献是军人的本色,奉献是军人的优良传统;奉献也是消防部队官兵所必须应有的思想境界。

一个没有奉献精神,只讲个人利益的人,就不可能服从组织的需要,不可能用自己的青春精力去为消防事业做贡献。

因此,大学生干部一定要增强无私奉献
的意识,才能安心基层工作,才能甘于清贫抵御“灯红酒绿”的影响,才能在岗位上建功立业,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三)部队要用其所长,加强传帮带,固强补弱。

部队在对大学生干部的建设上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采取科学的用人指导思想。

明确用大学生干部的什么,是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还是用他们的军事素质。

在使用当中尽量扬长避短,让他们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以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长处,而不是看重他们军事素质和管理能力弱,来从事军事训练和管理之类的岗位。

二是对大学生干部群体和个体要有一个整体规划。

对群体而言要“合理布局、用其所长、用当其时、固强补弱、多岗锻炼”。

合理布局就是要根据部队建设的需要,对军事、政工、后勤等各个岗位,根据需要和轻重缓急,引进大学生干部并根据大学生干部的不同特点,有意识让大学生干部去充实一些重要岗位甚至是部队每个岗位,提供锻炼机会,从而实现若干年后大学生干部能够成为各个岗位的骨干力量或领衔力量,顺利平稳地完成部队人才梯次更替。

用其所长就是要尽量避免“错位”现象,给予他们展示才能的岗位,一来使他们容易干出成绩增强在部队发展的信心,二来容易在官兵中树立威信。

对大学生干部个体而言要做到“量才使用、谨慎转岗”。

在使用大学生干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基本情况量体裁衣。

对不合适某一岗位的大学生干部在转岗改行过程中,要尽量挖掘和考虑他的第二特长实现成功转岗。

三是大胆使用,加强传帮带。

创造机会给他们发挥才干的平台和岗位,大胆放手使用,安排一些工作让其独立完成,在实践中去锻炼他们的能力。

要用辨证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他们工作中的得失,对工作中的失误不能一棍子打死。

要加强对大学生干部的传帮带,不能只交任务、压担子,不教方法,让大学生干部“自生自灭”,应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与大学生干部结对子,开展有针对性经常性的传帮带活动。

当前,新入警大学生干部越来越多,如何加强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公安消防部队各项职能完善,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摸索的问题。

我们坚信,随着各级对大学生干部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通过部队与大学生干部双方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干部这支力量必将成为部队建设的中流砥柱。

学生调查报告篇4
一、确立课题
有人说,眼镜是博学多才的标志,眼镜反射的光,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之光。

而近几年,同学当中也有不少人戴上了眼镜,还有一些同学由于没有及时配戴眼镜,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导致学习成绩急速下滑。

造成小学生近视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防治?我们决定对此展开一番调查研究。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了解近视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预防措施等,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争取减少、预防近视眼。

三、研究过程
(一)向近视的同学询问近视的不良影响。

发现:戴眼镜会使鼻梁负担加重,跑步、打球、游泳等很不方便,还会带来很多让人难堪的绰号。

(二)进一步向近视的同学了解近视的成因等。

发现:大部分都与看电视、用电脑时间太长,距离太近;看书,写作业姿势不正确;不认真做眼保健操有关。

(三)查资料,了解近视成因。

发现:近视是图像呈现在视网膜前面了,戴凹透镜可以使图像呈现在视网膜上。

四、解决方法:
1、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

2、看书写作业一小时后要适当休息。

3、认真做好眼保健操,特别是已经近视的同学。

4、少看电视,少用电脑。

5、多向远处眺望。

6、争取和电子游戏“绝交”。

7、多吃对视力有益的蔬菜,如胡萝卜等。

当前,小学生近视发病率逐年提高,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小学生用眼知识太贫乏。

在生活中,我们应多了解用眼知识,注意用眼卫生,这样才能使“心灵的窗户”更加明亮!
学生调查报告篇5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关于大学生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报告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

就此问题,我对西安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 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 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
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 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 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

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 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 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

我希望当代在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