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胡屯镇中学初三教案诗经两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各抒己
见
组织学生做题,教师明确答
节数
时间
主备人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1、预习内容、要求2、预习练习(知识问题化)3、预习质疑
二、课堂导学:
1、合作学习:课堂同步练习及知识
2、质疑释疑:(精讲点拨:重难点、易错易考点、方法规律总结)
三、达标测评:基本检测+直击中考(培尖自助餐)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默写
①写出起兴的诗句。
②写出描写男子心理活动的诗句。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总集,收录了自【】到【】的诗歌,共【】篇,分为【】【】【】三个部分。
【逑】( )【荇】菜( )【寤寐】()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四、学后反思:
师生活动及
学法指导
(体现如何学)课堂组织环节及学生活动等。
5.《诗经》的句式以【】言为主。给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三用【】【】【】的艺术手法
三、合作学习、展示提升:
1.阅读提示中还写道:“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因为这首诗里运用了反复、双声、叠韵等多种手法。)
2.体会多重叠合的架构的意境美。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四、质疑释疑、精讲点拨:
五、达标测评:阅读《诗经》中的《蒹葭》,回答1一3题。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胡屯中学备课活页
初三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蒹葭
课型新授
节数一
时间4月
主备人李守峰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与欣赏中体会诗歌独有的美。
2.了解诗歌重章叠句的手法,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自己的解读。
教学重、难点
难点:目标2重点:目标1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一起背诵诗经两篇
二、自主复习:
1.正音
【睢】()【鸠】()【窈窕】( )()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答案:
1、B(都是写清晨霜露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2、D(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
3.默写这两首诗:
六、教学反思:
师生活动
创设氛围,组织学生。
学生巩固文学知识
体会写作特色
见
组织学生做题,教师明确答
节数
时间
主备人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1、预习内容、要求2、预习练习(知识问题化)3、预习质疑
二、课堂导学:
1、合作学习:课堂同步练习及知识
2、质疑释疑:(精讲点拨:重难点、易错易考点、方法规律总结)
三、达标测评:基本检测+直击中考(培尖自助餐)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默写
①写出起兴的诗句。
②写出描写男子心理活动的诗句。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总集,收录了自【】到【】的诗歌,共【】篇,分为【】【】【】三个部分。
【逑】( )【荇】菜( )【寤寐】()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四、学后反思:
师生活动及
学法指导
(体现如何学)课堂组织环节及学生活动等。
5.《诗经》的句式以【】言为主。给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三用【】【】【】的艺术手法
三、合作学习、展示提升:
1.阅读提示中还写道:“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因为这首诗里运用了反复、双声、叠韵等多种手法。)
2.体会多重叠合的架构的意境美。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四、质疑释疑、精讲点拨:
五、达标测评:阅读《诗经》中的《蒹葭》,回答1一3题。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胡屯中学备课活页
初三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蒹葭
课型新授
节数一
时间4月
主备人李守峰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与欣赏中体会诗歌独有的美。
2.了解诗歌重章叠句的手法,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自己的解读。
教学重、难点
难点:目标2重点:目标1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一起背诵诗经两篇
二、自主复习:
1.正音
【睢】()【鸠】()【窈窕】( )()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答案:
1、B(都是写清晨霜露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2、D(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
3.默写这两首诗:
六、教学反思:
师生活动
创设氛围,组织学生。
学生巩固文学知识
体会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