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素材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教育 >>
262
小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素材
的措施
李晓娟
重庆市彭水第一中学校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大都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的一种促进,要让学生通过这一学科的学习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初中生的思想意识还不成熟,他们的情感丰富,但是却不稳定,容易冲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引领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把课堂看成是引领学生思想意识成长的一门学科。
文化知识的教学和思想意识的情感教育要相互促进,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把本学科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思想的启发。
利用生活化的情境来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生活素材;措施
长期以来,初中生的情感发展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初中生正处于半成熟状态,思想意识还需要别人的引导,可是他们自己却觉得已经是独立的人了。
这种内心需求和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反差造成教师课堂教学上更要注重兴趣的激发。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翻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我们会发现,课本中有许多的内容和生活事例分不开,有许多的叙述性语言后面都附有具体的事例,这些事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文字。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这些事例,以生活实践为依据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
在教学中要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思想情感被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促进学生的思想意识成熟。
一、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
有一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的激发是学生学习本学科的重要条件,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尊重学生,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
多媒体是现在教师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能够把生活中的现象展现出来,把课本中的内容用更加形象的方式播放出来,让学生的关注点集中起来,形成高度的统一,这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助于学生的思想构建,更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手段不仅仅是多媒体,角色扮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方法,由于学生可以把自己融入到需要表演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亲身体验生活中事例的正义感,更容易让学生的情感饱满起来。
例如,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同学们日常学习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系列学习状态合影留念,制作成幻灯片,在符合教学内容的时机为同学们播放,如此一来,同学们看到与自己如此切近的教学知识一定会非常感兴趣,更愿意进行深入学习。
此外,这样的留影对于每位同学来说都有着非凡意义,他们在自己观察和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课堂氛围十分轻松,会逐渐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
二、利用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设计来辅助教学
许多人都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中都是教条式的内容,过于枯燥,学生面对这样的内容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尊重学生,注重学生情感的投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要想更好的教育学生,还需要把这些道理都放到生活中去,借助生活中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让道德与法治中的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用具体的事例呈现,从而加深印象,起到引领学生思想意识提高的目的。
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编成情景剧,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排练,课堂上进行情景演绎,在演绎中,伴随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也能够很好地学习所授知识。
通过对所学内容进行生动的演绎,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不容易遗忘,还可以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的寓意。
可以帮助道德与法治课程逐渐生活化,对于学生的具体学习有深远的影响。
三、利用生活化的案例来辅助教学
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都非常关注身边的新鲜事,这些新鲜事是我们日常休闲生活的调味剂。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多关注生活中的这些新鲜事,让生活中的事例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学生对于这些实际的事例也充满了谈论的兴趣,他们在谈论这些实事时总是异常热烈。
教师就要善于把这些事例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听取学生对于这些事例的看法,这样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让课堂气氛更加和谐。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一些资料和案例,也可以依据搜集的材料来编写新的案例,只要是对教学和学生有益的案例,均可以采用。
教师好好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案例都要好好分析利用,如有这样一个案例讲述的是正在上课的小徐同学由于讲话影响到别的同学学习,而老师强硬地要求他起立罚站被拒绝,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处理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鉴于初中生的学龄特点,很多时候教师要采取温和理解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要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要积极换位思考,以此来维护和改善师生关系。
这就是特别生活化的一个案例,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贴近生活,很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
四、将生活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将符合教学内容的生活热点问题抛出,让学生分组讨论,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热点问题的看法,大家可以互相交换意见,还可以设立辩论会,利用正反方辩论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
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等。
五、设计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深入体验课堂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抗战纪念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英雄的伟大以及生命的力量,让学生明白今日我们幸福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这种活动不同于枯燥的课堂讲学,能够引起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
总起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重生活素材的引入,让生活元素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思想意识发展。
参考文献:
[1]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 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4):45-46.
[2]李希贵.法治教育的三个误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56):6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