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带解析答题技巧(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带解析答题技巧(3)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狗·猫·鼠
舒婷
儿子放学路上,遇一长毛异种狗,挑逗不休,那狗烦了,朝我儿子的小腿噙了噙。

虽然只是一道浅浅的血痕,也只好连夜带他过海去防疫站注射疫苗。

行程真是漫长。

暑假带儿子出外旅行,一路用冰桶镇着那疫苗。

天气大热,逢雪糕冰棒就买,自然也有接济不上的时候。

疫苗是如期注射完毕,心里却担心其中是否有几针失,每每想及就恐惧不安。

养狗不得,退而求猫,公公婆婆断然反对。

我和儿子统一战线,只占少数票,因为丈夫生于斯长于斯,虽貌似中立实际已倒戈相向。

夜里失眠,听邻家荒园脚步杂沓,低吼连连长哭阵阵问杂几声凄啼几声尖叫,好像猫的家族在开什么作品讨论会。

翌晨我去买早点,见从邻墙缺口处瑟瑟缩缩爬出四只小猫,就像初冬那一抹稀薄的晨曦。

我返身上楼,唤醒酣睡的儿子。

找出一草篮,垫上软布,将小猫放进去。

告诫儿子,若其母来叼,儿子务必躲进家门,让它们合家团圆。

儿子只是可怜巴巴望着,拒不回答。

待我回来,是儿子在破墙边呜咽作猫声。

说是小猫一直叫妈妈,儿子再三无奈,只好代他的新朋友找母亲。

或是猫娘知违反了计划生育,再无踪迹。

我们名正言顺收养了弃婴。

一只弱者,下午就死了。

一黑送我哥的小女孩,当天就被我嫂子扔进垃圾车。

一白送我妹妹的小儿子,下落不明,问那男孩,说妈妈送人了。

儿子留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公猫。

原先儿子吃饭,极为艰难,家中诸人每天都有标新立异之法,简直可以申请哺儿专利。

现在儿子每顿饭前,必到猫居,自觉把小嘴张得圆圆,示范给猫看。

那猫也把嘴张得大大,我用牛奶喂它,小猫和儿子一起吃得津津有味。

第二天,小猫爬出草窝,来舔儿子粉嫩的脚指头。

儿子咯咯地笑着,和猫玩得不亦乐乎。

儿子上幼儿园,猫不甘寂寞,滚来滚去缠着每一个人的脚跟,悲剧因此发生。

不到一星期,小猫的腰椎被不慎踩伤,再不能动弹。

在儿子严厉的审判下,竞无人敢承认是凶犯。

他只好把猫抱回窝里,猫却再不喝牛奶,只叫着。

我蹲在猫窝前束手无策。

儿子上幼儿园前来道别,对猫信誓旦旦:“小咪,快好起来呀,我留巧克力给你。

”我却默祷:“猫啊,你若真这么疼痛,不如去了吧。

”猫那样看着我,嘤嘤诉说着什么,两只琥珀色的眼睛里,孤独、忧伤、对生存的渴望和恐惧一览无余,令我刻骨铭心。

一只不足月的小猫何以能如此体悟生命的全部含义呢?
次日清晨起来,连猫窝也不见。

丈夫说,猫死了。

许久,儿子不再吵着养猫。

养蜗牛,我二话没说把透明的糖果盒出让、,养蚕,是我夜间冒大雨执手电到园子里采桑叶。

现在家中养五头呆鱼,是那种普通金鱼,从不搔首弄姿,只在鱼缸里沉思默想,养了两年未见长大。

还养一只笨鸟。

原先还养过一只善鸣的黄鹂,引得许多人探头探脑,不久便被千方百计盗走。

现在这只鸟安全可靠也不扰人,儿子拉小提琴时,它偶尔啾啾出声以示高深。

最后一只是懒龟,养在洗濯池里,背上竞长青
苔,可见入定之功力,不亚闹市高僧。

丈夫下班,说最新潮的儿童玩具是熊鼠。

形容熊鼠如何笨拙可爱,如何随遇而安,吃什么都是欢天喜地,且极便宜,每只二十元。

我和儿子每听一句都“哇”地长呼一声。

托了在厦门的好些朋友,久觅未得。

儿子没了耐心,仗其写字能力略有长进,在我床头贴一大字报抗议:熊鼠啊,你在哪里?
星期日,丈夫率我与儿子浩浩荡荡到厦门花鸟市场接驾。

一家家商店都答熊鼠已卖完,下一胎至少等三个月,只余一只只特别编制的铁丝笼空空如也。

但在一只窄小仅足容身的铁丝笼里,因了一只美丽的大松鼠,眼睛机智灵活,尾巴蓬松高贵。

儿子被勾了魂,我悄悄问价,答:八百元。

赶紧把打开的小钱包咔地合上,拉起儿子就走。

儿子左脚与右脚打绊,我也跟着频频回眸。

只见那松鼠在铁笼里无休无止地翻跟斗,大尾巴张开,那样轻捷那样不顾一切几近凄凉,仿佛一种竭尽全力的告别仪式。

从此对铁笼之物绝念。

丈夫属鼠,儿子属狗,十二生肖无猫。

我伴一大鼠一小狗过日子,勉强足矣。

(有删改)(1)儿子在养猫过程中,有哪些表现?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儿子左脚与右脚打绊,我也跟着频频回眸。

(3)儿子为什么要在“我”床头贴一张“熊鼠啊,你在哪里?”的大字报?
(4)选文题目“狗·猫·鼠”改为“养小动物”,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答案】(1)①在破墙边呜咽作猫声,替小猫找妈妈;②每顿饭前,必到猫居,自觉把小嘴张得圆圆,示范给猫看;③被小猫舔脚指头,和猫玩得不亦乐乎;④审判谁踩伤了猫的腰椎;⑤上幼儿园前和小猫道别,对猫信誓旦旦。

(2)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和“我”舍不得离开那只美丽的大松鼠时的情形,表现了我对松鼠的喜爱和未能买的遗憾心情。

(3)儿子很喜欢熊鼠,渴望得到一只;可是托了在厦门的好些朋友,久觅未得;儿子等不得了,就在“我”床头贴一张大字报,表现了他焦急和渴望的心情。

(4)不好。

选文主要写了作者一家与狗、猫、鼠的故事,以“狗·猫·鼠”为题,更能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一家对动物的感情;改为“养小动物”也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但不能突出文章的重点,且语气平淡,表达效果一般。

【解析】【分析】(1)细读文章可知,从“待我回来,是儿子在破墙边呜咽作猫声。

说是小猫一直叫妈妈,儿子再三无奈,只好代他的新朋友找母亲。

”概括出:在破墙边呜咽作猫声,替小猫找妈妈;
从“现在儿子每顿饭前,必到猫居,自觉把小嘴张得圆圆,示范给猫看。

那猫也把嘴张得大大,我用牛奶喂它,小猫和儿子一起吃得津津有味。

”概括出:每顿饭前,必到猫居,自觉把小嘴张得圆圆,示范给猫看;从“小猫爬出草窝,来舔儿子粉嫩的脚指头。

儿子咯咯地笑着,和猫玩得不亦乐乎。

”概括出:被小猫舔脚指头,和猫玩得不亦乐乎;从“在儿子严厉的审判下,竞无人敢承认是凶犯。

”概括出:审判谁踩伤了猫的腰椎;从“儿子上幼儿园前来道别,对猫信誓旦旦”概括出:上幼儿园前和小猫道别,对猫信誓旦旦。

(2)“打绊”是对儿子的动作描写。

“频频回眸”是对我的的神态描写。

结合语境可知,表现
了我对松鼠的喜爱和未能买的遗憾心情。

(3)从“形容熊鼠如何笨拙可爱,如何随遇而安,吃什么都是欢天喜地,且极便宜,每只二十元。

我和儿子每听一句都“哇”地长呼一声。

”从这里可以看出儿子很喜欢熊鼠,渴望得到一只,从“托了在厦门的好些朋友,久觅未得。

“可以看出熊鼠久觅未得。

看出才有了在“我”床头贴“熊鼠啊,你在哪里?”的举动。

(4)首先表明观点,不好。

细读文章可知,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一家与狗、猫、鼠之间发生的故事,以此为题目,能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更能表达作者一家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如果改成“养小动物”虽然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不能突出文章的写作重点----狗、猫、鼠,从语气上显得过于平淡。

不能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⑴①在破墙边呜咽作猫声,替小猫找妈妈;②每顿饭前,必到猫居,自觉把小嘴张得圆圆,示范给猫看;③被小猫舔脚指头,和猫玩得不亦乐乎;④审判谁踩伤了猫的腰椎;⑤上幼儿园前和小猫道别,对猫信誓旦旦。

⑵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和“我”舍不得离开那只美丽的大松鼠时的情形,表现了我对松鼠的喜爱和未能买的遗憾心情。

⑶儿子很喜欢熊鼠,渴望得到一只;可是托了在厦门的好些朋友,久觅未得;儿子等不得了,就在“我”床头贴一张大字报,表现了他焦急和渴望的心情。

⑷不好。

选文主要写了作者一家与狗、猫、鼠的故事,以“狗·猫·鼠”为题,更能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一家对动物的感情;改为“养小动物”也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但不能突出文章的重点,且语气平淡,表达效果一般。

【点评】⑴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根据题干所给出的时间提示,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然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作答时,需先明确作者所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⑶本题考察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把握。

找出关键语句结合题干要求即可作答;⑷本题考查对(4)文章标题的作用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把握全文脉络与题目含义,结合题目的作用加以理解分析即可。

题目的作用为:概括主要事件;提出中心;交代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文章的线索。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藏起来的右手
祝师基
站在城北边的山上,不仅能感受满山苍翠,还能鸟瞰全城,这里自然成了摄影发烧友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好几次,我在这里练习摄影的时候,都发现一个姓杨的老头特别显眼:他不仅摄影时只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袋里。

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对我的好奇,老杨只是笑笑。

后来,问的人多了,他才回答说:“我要试着用一只手来生活。

”我越发感到纳闷:两只手好好的,干吗只用一只手?
时间久了,我知道了更多关于老杨的事。

他原在一家公司工作,有一天,他突然只用一
只手工作,用左手吃饭,用左手扫地,用左手写字……大家为此都很惊奇,领导说这样会影响工作,一气之下便解雇了他。

后来,老杨开了一家杂货店,他仍然用一只手搬货、盘货,用一只手给顾客递货,甚至在家也用一只手做饭、洗衣服。

时间久了,大家都以为他是残疾人。

在打听到老杨的杂货店的位置后,我悄悄过去看了他。

果然,他都是用一只手做所有的事,而且做得利落极了,丝毫看不出任何的不方便。

望着老杨那用一只手挥洒自如忙碌的身影,我更加纳闷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只用一只手?
日子像水一样慢慢流淌。

我和老杨依旧经常见面,也越来越熟。

一天,我们在山上拍照。

结束之际,我提议:“找个地方去喝几杯,如何?”老杨一听,笑着说:“那还不如去我家,我那老婆子的厨艺不是我吹,绝对让你的大饱口福。


当我们来到老杨家时,一桌丰盛的酒菜已摆了上来。

果然,色香味俱佳。

不过,很快我就发现了异样情况:老杨儿子的右臂竟是空的!
几杯酒下肚后,老杨给我讲了真相:两年前,儿子因一场事故意外致残,失去了右手。

那时,儿子痛苦得要自杀,老杨每次抱着儿子都泪如泉涌。

后来,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与儿子一样,从此开始了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的日子。

说话间,只见老杨的儿子用左手端上来一道菜,放在桌子上,对老杨说:“爸,这是我今天学炒的菜,你尝尝。

”望着儿子炒的菜,老杨显出很吃惊的样子,渐渐地眼里蓄满了泪水。

尽管菜切得有些粗糙,可老杨拿起筷子毫不犹豫地大口大口吃起来,仿佛那是天底下最美味的佳肴。

这时,儿子用左手又给父亲倒了一杯酒,并拭去父亲眼角的泪水,说:“爸,我能用一只手生活了。

你能,我也能。

”老杨再也忍不住了,他缓缓伸出藏了两年多的右手,与儿子紧紧相拥,哽咽着说:“孩子,一只手也能好好生活。


望着紧紧抱在一起的父子俩,我的眼窝子也湿润了。

原来,老杨藏起右手,是为了给儿子活下去的希望啊!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我”是文章中的线索人物,请抓住“我”的情感变化,仿照示例,在横线处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纳闷好奇——________——更加纳闷——大吃一惊——________
(2)从记叙顺序来看,第四,五段属于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3)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4)文中的老杨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相关事例作答。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藏起来的右手”的理解。

【答案】(1)越发纳闷;深受感动
(2)插叙;交代老杨过往的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老杨的精神品质,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3)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老杨是一个热爱生活、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

从热爱摄影,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老杨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来看,他是
一个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

(5)一方面是指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另一方面也刻画出老杨对儿子真挚而深沉的爱,体现了老杨的一番苦心。

【解析】【分析】(1)结合文中老杨的语言、行为等分析“我”的情感变化,当“我”看到老杨不仅摄影时只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袋里,我对此非常纳闷好奇;当我听到老杨说的“我要试着用一只手来生活”话,时我对此越发纳闷;当我在老杨家吃饭,听到老杨的儿子说出老杨藏起右手的原因时,我深受感动。

⑵结合全文内容和写作顺序分析,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我和老杨有陌生到熟悉甚至到他家吃饭的事,第四段和第五段插入了老杨因只用一只手工作而被辞退的事以及他开杂货店的事,这些事件让读者对老杨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更突出了老杨的精神品质,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老杨本老两只手好好的,为什么要用一只手做事,用一只手摄影,用一只手工作,用一只手盘货等都是悬念,都起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从中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即可,如: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⑷结合文中老杨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分析老杨这个人物形象。

从热爱摄影,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老杨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来看,他是一个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⑸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的含义,这篇文章前面用了不少篇幅设置悬:老杨为什么两只手好好的,而要用一只手?这样不是故意给自己制造不方便吗?文章最后解开了这个悬念,原来他这样做,是为了给儿子活下去的希望啊!由此我们体会到了老杨对儿子真挚的爱,体会到了老杨的一番苦心。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越发纳闷深受感动
⑵插叙交代老杨过往的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老杨的精神品质,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⑶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⑷老杨是一个热爱生活、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

从热爱摄影,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老杨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来看,他是一个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

⑸一方面是指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另一方面也刻画出老杨对儿子真挚而深沉的爱,体现了老杨的一番苦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结合人物的动作、行为等理解并概括“我”的情感变化。

⑵本题考查理解插叙作用的能力。

插叙的作用有: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使文章脉络清晰;③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④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⑤让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⑥使结构紧凑。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插叙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揣摩文章创作技巧的能力。

悬念的作用有:使情节环环相扣;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了(文章中心、主人公的形象等等);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⑸此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

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

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

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

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

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

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

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

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

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

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漫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

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

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

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

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

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

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

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

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

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

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

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

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

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

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
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

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

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

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

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

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1)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并举例分析。

(2)“鱼”在文章结构和表现主题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品析语言。

①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

(这句话在用词、修辞上都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②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成就”的含义是什么?)
(4)“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教会了作者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答案】(1)父亲的形象:清贫、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慈爱(疼爱子女)、有家庭责任感。

(2)结构作用:“鱼”是文章的结构线索,把等鱼、剖鱼、煮鱼、吃鱼、送鱼等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主旨的作用。

示例1:文章写了作者儿时,全家人在家境清贫的情况下享受一次烹鱼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深情怀念和对幸福的理解。

示例2: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冬夜”象征清贫和苦难,而“鱼”象征温暖和幸福。

(3)①咕噜咕噜“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同时写出了孩子的期待、喜悦之情。

“歌唱”使用了拟人手法,“声部”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等待鱼儿被煮熟时的幸福喜悦之情。

②成就指父亲买鱼后,给全家带来的欢乐和幸福。

(4)这门课程教会了作者,在困境中更能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这种温暖和幸福因传递给其他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而得以扩大。

感悟与思考:示例1:幸福不一定要富有,幸福在于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靠近。

示例2:幸福往往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付出。

示例3:家的温暖在于亲情的凝聚。

【解析】【分析】(1)“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

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体现了父亲清贫、不苟言笑的形象特点;“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体现了父亲疼爱子女、有家庭责任感的形象特点。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鱼”贯穿全文,在结构上起到了线索作用,文章描写了等鱼、剖鱼、煮鱼、吃鱼、送鱼等过程,把这些材料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

在表达文章主旨上,通过叙述等鱼、剖鱼、煮鱼、吃鱼、送鱼一系列故事,表达了在清贫和苦难中,亲人之间的浓浓的深情,以及在寒冷严冬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幸福。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①“咕噜咕噜”是拟声词,把水沸腾的声音描写的生动欢快,表现了孩子的期待、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