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欣赏笔记
第一篇:外国文学欣赏笔记
外国文学欣赏笔记
1《堂·吉诃德》的作者创作的文艺复兴背景骑士精神创作意图主要人物及其形象分析叙事线索反讽的艺术手法现代小说的开端2《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作者的历史地位对照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3现实主义文学的两种倾向两大高峰及其作品举例4《双城记》的作者创作意图主要人物故事梗概狄更斯式人道主义主题思想故事的网状结构
5《简·爱》的作者主题思想主人公形象分析叙述模式通俗文学元素的借鉴6《红与黑》的作者主副标题的内涵作品主题的性质主人公形象分析
7《高老头》的出处作者高老头式的父爱认识拉斯蒂涅与于连的比较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手法的理解及举例说明
8《安娜·卡列尼娜》作者主要人物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含义
9《老人与海》作者主人公硬汉形象冰山原则思想内涵
外国文学选修课考试复习内容解答
1《堂·吉诃德》主要人物及其形象分析:堂吉诃德①滑稽可笑的疯子:痴迷于骑士小说,神经错乱,失去理性,模仿骑士言行,游侠冒险,闹出许多令人捧腹的笑话。
②可敬可悲的英雄:可敬在始终怀抱铲除不平、扶危济困、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具有固守信念、勇于牺牲、百折不挠的高贵品质。
可悲在他单枪匹马的孤独,想用落伍的中世纪骑士道来实现先进的社会理想,而这种理想又不能被时人理解。
故事模式和叙事方式:游侠骑士小说的故事模式,以人物游踪事迹为线索的单一叙事模式。
2《巴黎圣母院》对照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对照原则”就是将形式或内容相反相对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形成比照,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善者自善,恶者自恶;从而使艺术
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一种基本的文学表现手法。
雨果不但将其理论化加以大力提倡,而且在《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中成功地应用了“对照原则”,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情节冲突紧张跌宕,场面描写色彩强烈,给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主要体现在人①物形象对照②情节和场景对照两个方面。
(具体展开)
3现实主义文学的两种倾向两大高峰及其作品举例:
分为内倾性和外倾性,前者如《红与黑》,后者如《高老头》。
两大高峰为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
4《双城记》的创作意图:殷鉴之作:有感于当时英国危机四伏的政治气氛,欲借此作引起英国统治者警戒,达到呼吁改良,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
狄更斯式人道主义:是以个体人为本思想一种具体体现。
同情下层百姓的悲苦和不幸,谴责为富不仁者的暴行。
寄希望于富人阶层的良心发现和大发慈悲来改变下层人的命运。
倡导宽容博爱仁慈的基督思想,以德报怨,以爱化恨,用温和的改良主义达成双方的和解和共存。
这是文学家为社会矛盾开出的幻想性治理药方。
故事的网状结构(对其他作品故事结构的归纳和比较):通过众多情节线索有机交织,形成纵横交错的情节网络,立体展现生活的横截面。
(以《双城记》和《高老头》故事线索来说明)
5《简·爱》主题思想:女权主义的宣言;反映了英国十九世纪丑恶不公的社会现实和拜金主义风气。
主人公形象分析:她虽是出身贫寒,相貌平平的平民女子,却敢于反抗,忠于理想,拥有知识,渴望独立,富有主见,蔑视金钱和权贵,追求平等和尊严,是在平静和忍耐的外表下有一颗真诚火热的心,矢志不渝地追寻着真正的爱情和幸福,是一位觉醒的全新女性形象。
叙述模式:第一人称的自传体叙述模式
阅读赏析:“`我告诉你我非走不可!'我回驳着,感情很有些冲动。
`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
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体会这一段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对爱情的认识。
6《红与黑》的标题内涵:即“红与黑”的象征意义
红——拿破仑时代军队的红制服;瑞那夫人的血。
黑——王朝复辟年代僧侣的黑衣;玛蒂尔特的丧服。
(分别从政治主题和爱情主题去加以理解,具体展开)副标题“1830年纪事”:1830前后正是拿破仑倒台王朝复辟时期,作者意欲通过于连的故事,展示那个时代政治的现实和实质。
作品主题的性质:一部以爱情故事为线索的政治小说。
主人公形象分析:⑴是一个王朝复辟时期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和代表:他出身低微贫穷,却已受拿破仑革命的影响,具有了一定的平等反抗意识和强烈的扬名显身、飞黄腾达世俗欲望,然而在等级森严、制度腐败的特权社会里,像他这样的青年只有靠妥协虚伪的手段才能达到目的,但这个处心积虑的人终因不愿出卖灵魂,放弃尊严,遭到上流社会封杀而失败。
⑵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复杂、充满矛盾式的人物:表面上谨慎服从,骨子里高傲反抗,既自尊自爱、真诚勇敢又自卑怯懦、虚伪狡诈,既充满激情又富于冷静,既独立自主,又时时表现出屈从依附。
7《高老头》的出处:与《欧也妮葛朗台》一样都出自《人间喜剧》高老头式的父爱认识:伟大无私痴情崇拜物质满足荒唐可悲(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给以评价)
拉斯蒂涅与于连的比较:相似点⑴出身和本性(2)野心和手段,都是那个时代普通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打着那个时代的烙印。
不同点(1)才干和抱负(2)最终的抉择及其原因。
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手法的理解及举例说明: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手法: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普遍重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通过对典型社会历史环境中典型人物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的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和整个时代面貌。
巴尔扎克的创作突出体现了这一原则,《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野心家性格蜕变形成过程就与他所处的对比悬殊的巴黎上下层社会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风气息息相关:拉丁区的伏盖公寓破败寒酸,是下层人物的寄居之地;圣日耳曼区古老的鲍赛昂府华丽典雅,是上流社会贵族“领袖”的府邸。
当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处回到栖身的伏盖公寓时,环境的强烈对比格外刺激着他的野心,使已经享受过上流社会生活的他再也不肯自甘贫贱,在拉斯蒂涅性格演变过程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高老头惨死前人们的种种表现,包括高老头的女儿女婿、伏盖太太以及冷漠的房客等,一方面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另一方面也使他彻底认识了现实社会,这种恶劣环境引起的他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最后使他下决心与巴黎社会“拼一拼”,也就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
《红与黑》中于连矛盾个性的形成也和他所处的复辟王朝表面上的猖狂和资产阶级暗地里壮大的时代环境相吻合。
(需具体展开论述)8《安娜·卡列尼娜》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客观方面上流社会的虚伪残酷,卡列宁的虚伪麻木,沃伦斯基的不坚定、动摇;主观方面安娜本人渴望真诚,追求自由的个性特点。
(展开分析各方面)9《老人与海》硬汉形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是作者塑造的一系列具有勇于挑战自我,临危不惧,在死亡面前保持优雅风度的斗士形象。
桑地亚哥就是这一形象的哲理性升华,他的境遇就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命运,而他的选择就是人类存在的真谛。
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它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 是海明威用冰山在大海中存在的形态特征对自己所遵崇的简洁有力、含而不露叙事风格的一种形象概括。
这种风格具体表现在:电报式语体;高度感性化表达;时间高度集中的叙
事模式。
思想内涵:人不可摆脱失败的悲剧命运,但人要勇敢的面对失败;对对手和命运怀有一种超越性欣赏的审美态度。
阅读赏析:“他明白他如今终于给打败了,没法补救了,就回到船梢,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舵。
他把麻袋在肩头围围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
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
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
夜里有些鲨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象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
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
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多么轻松,多么出色。
船还是好好的,他想。
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儿损伤,除了那个舵把。
那是容易更换的。
……那么是什么把你打败的,他想。
`什么也没有',他说出声来,`只怪我出海太远了'。
”体会这一段中所反映的老渔夫对“失败”内涵的独特理解以及作者叙事艺术风格。
第二篇:外国文学笔记
“愤怒的青年”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英国文坛上的一个流派,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集小说家、诗人、批评家于一身的金斯利·艾米斯是他们当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
愤怒的青年这个流派的作家们塑造了一种新的人物类型——反英雄人物,其人物都出生于工人家庭或中下层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但所受的教育高于其出生的阶层,可是他们并不想成为资产阶级绅士。
他们对掌权的种种特权和特殊享受津津乐道,但他们把权力又看成是可笑而又不道德的游戏。
“愤怒的青年”的代表作家作品有金斯莱·艾米斯(1922——1995)的《幸运的吉姆》、约翰·韦恩(1925——1994)的《误投尘世》、约翰·布赖恩(1922——1986)的《坡顶上的房间》、约翰·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等。
出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下层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表现出强烈的愤怒与不满,但又找不到社会出路,因而悲观沮丧。
其作品所塑造的多是一种“反英雄”的人物。
他
们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50年代英国的社会生活,不同程度地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情绪。
他们的出现,是英国现代主义兴起后,现实主义再度复苏的标志。
“愤怒的青年”流派的作品的故事大都发生于外省的小城市,主人公通常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因为在等级壁垒依然森严的英国社会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平而鸣。
但他们缺乏理想主义,并非真正的愤怒,往往以喜剧的方式反抗社会。
在强大的金钱、权力和制度压力之下,他们的欲望要么得到满足,要么加入到现存社会制度中去,最后却不再愤怒。
克利斯朵夫形象分析极有音乐天赋,是个攀登世界高峰的英雄人物。
克利斯朵夫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伟大的心的普通人”。
作品展示了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的整个人生历程,表现了他对腐朽势力和黑暗社会进行强烈反抗的英雄主义精神。
克利斯朵夫成为20世纪西方社会一个充满奋斗精神和追求精神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怎样认识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他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罗曼·罗兰在1986年的日记里写道:“我的主人公是个贝多芬式的人物。
”这就告诉我们,他首先是一个贝多芬式的英雄。
那么何谓贝多芬式的英雄?贝多芬式的英雄他的一生遇到那么多艰难困苦,经历那么多愁苦和磨难,艰难的生活,贵族男孩女孩的欺负,酗酒成性的父亲的殴打,初恋的失败,性爱的欺骗,饥寒交迫的生活,从小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国外流亡生涯,文艺界的排挤和打击,但是,他始终没有被压垮,没有被击倒,而是用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主义气概,孤军反抗不合理世界的不健全的文明,他不仅仅是一位堂吉诃德式的受苦受难、蔑视一切,批判一切,排斥一切,敏感、倔强、坦率、执拗、唐突、鲁莽的孤独英雄,个人反抗的英雄。
他更是一位忠于自己的理想,有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嫉恶如仇、奋不顾身、英勇战斗,敢于和厄运挑战;勇于承受失败,勇于拼搏奋斗的贝多芬式的英雄。
他是一个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天才音乐家,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是一个为实现理想而充满顽强追求的英雄气概和反抗精神的因心灵而伟大的英雄。
艺术特色“音乐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高度音乐化的手法谱写出了一部反抗黑暗、个人奋斗的英雄交响曲。
全书处处回荡着音乐的旋律,序曲、主旋律、变奏与协奏、长调短调、尾声等应有尽有,罗兰自己称这部作品为“音乐小说”。
大河般的结构形式、生动的心理刻画、优美的自然景物描写、深刻的议论与广泛的象征性,也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特点
“硬汉”形象作者在大自然的背景下,表达了人类的命运,人类的孤独与苦难,失败与抗争,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以及面对莫测的自然、悲怆的人生所表现出的一种“重压下的从容”。
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失而不败,向死而生,以人的能动性去反抗人生的宿命,这正是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故事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典型,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真正的“硬汉”形象。
即使在自然与人生的角斗场上遭到不幸,他们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尽管失败了,却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老人与海》的艺术风格
作品只写了一个老人,一个孩子,一条大鱼,情节简单到了极点,抽象到了至美至纯。
但就在这种单纯中包蕴了复杂的内容。
海明威用“冰山原理”来形象地概括自己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技巧。
他曾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它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写它。
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
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
”《老人与海》正是厚积薄发,运用“省略”原则的产物。
简短的句子,准确易懂的词汇,明快有力的对话,流畅自然的叙述,朴素简洁的文体,凝练含蓄的意境,耐人寻味的象征手法,恰到好处的内心独白,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海明威式的独特美感。
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初至20年代,在俄罗斯文坛曾兴盛一时,三四十年代相对“沉寂”,60年代开始复苏。
但是该派作家有限的创作很难见容于文坛。
到70年代和80年代上半期,现代主义文学仍然是步履蹒跚。
80年代后,得到充分发展。
较有影响的作品有哈里托诺
夫的长篇小说《命运线,或米拉舍维奇的小箱子》(1991)等。
表现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于德语国家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它于世纪初萌生在美术领域,接着扩展为文学运动,并取得重要成就。
表现主义根源于一战前后的社会动荡。
人们在世界性危机中,形成了深重的灾难感绝望感不信任感,强烈地体验到心理上的惶惑、激动、压抑和反叛,于是在“我亵渎了/上帝么?/还是上帝亵渎了人?”的大胆怀疑中,抛弃了对国王、祖国和上帝的信仰,穿越父辈的道德伦理,走向与非理性情感紧密纠缠在一起的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尤利西斯》人物形象小说以爱尔兰首府都柏林市民一天的生活为艺术焦点,透视现代人的心灵活动。
作品情节淡化,主要纪录斯蒂芬·代达罗斯、利奥波德·布卢姆和妻子莫莉三个人物的日常琐事和内心生活。
斯蒂芬思想敏锐,富于艺术家气质。
他总是在对一切进行思考,又总是找不到出路,渴望寻求心灵的指导和依靠。
布卢姆是一个广告经理人,多年前幼子夭折,后来妻子红杏出墙,他深感痛苦。
作为犹太人,他始终有一种流落异乡的失落感,渴望家庭的亲情和温暖。
莫莉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女人。
由于丈夫性无能,常与情人幽会,渴望全身心的爱。
《尤利西斯》的艺术特色《尤利西斯》运用了成熟完善的意识流技法,从而对人无时不在流变的内在自我做出了深入探索。
意识流并不意味着漫无边际,想到哪儿写哪儿。
事实上,乔伊斯的创作章法严谨,意图明确。
所谓“黑色幽默”实际上是一种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的新的文学形式。
作家往往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以世界的本质是荒诞这一判断为出发点,突出描写现实世界的混乱不堪以及个人与世界的紧张对峙,并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着意将这种对峙加以放大、扭曲、变形,使之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压抑和沉闷。
何谓魔幻现实主义?20世纪30、40年代兴起于拉丁美洲,60年代达到高峰的后现代文学流派。
它融会了印第安精神和拉丁美洲本土
文化,表现出作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多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同时往往又带上神秘的魔幻色彩。
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1﹚在反映现实的叙述和描写中,使用或插入神奇而怪诞的人物或故事以及各种超自然现象,变现实
为“魔幻”而又不失其真。
﹙2.﹚既立足于传统的民族文学,又大量吸取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养料,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百年孤独》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1)现实性与神奇性相结合;(2)象征隐喻手法;(3)时间的轮回。
《百年孤独》艺术特色
大量奇异的描绘和荒诞不经的情节营造出一种魔幻的氛围。
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神秘性。
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的倒叙手法。
具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语言。
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
作家把现实与神话、传说、梦幻杂糅在奇谲多变的情节发展之中,打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人间与鬼域的界限,置人物于更广阔的天地中,使人物、事件具有跨时空的更大容量。
象征、暗示手法的大量运用。
在牛身上贴标签,是暗示大家要牢记容易被遗忘的历史;俏姑娘象征不可侵犯的美;带猪尾巴的孩子象征新老殖民主义和独裁者奴役下的畸形社会;大风暴象征着不可战胜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力量《禁闭》的主要思想内容
⑴ 萨特的《禁闭》中三个鬼魂在地狱里继续为非作歹,始终不得安宁。
他们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彼此猜疑忌恨,相互妨碍牵制,谁也不能如愿。
⑵ 他们在一起时,每个人都能置对方于痛苦境地,每个人都成了对方的地狱。
自此,“他人就是地狱”成为揭示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句名言,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一句名言。
⑶ 这个地狱实际上是作者所熟悉的资本主义社会,地狱中鬼魂与鬼魂的争斗和利害冲突,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畸形关系。
葛利高里形象的悲剧意义
葛利高里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一个摇摆
不定的人物”。
他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
表现了哥萨克在革命中悲剧性的曲折的历史道路,他以独特的哥萨克气质、哥萨克的传统偏见和自治要求对抗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悲剧。
《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广阔的史诗画面精巧的艺术结构多音调合奏曲语言浓厚的民间特色 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A)
1.除了继续揭露批判垄断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之外,战争文学或反法西斯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
2.在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开掘。
3.由于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一些现代主义意识。
4.在技巧上力图创新,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更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特征(B)
1、继续发挥固有优势——写实性
2、与现代主义文学相互渗透
3、多元化创作趋向
4、丰富性和兼容性
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四大思想特点(A)
1.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
2.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3.反映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
4.战争文学和反法西斯文学。
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三大艺术特色
1、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2、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描写重点的内向化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3、越来越淡化情节,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第三篇:外国文学笔记整理
1.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3.希腊神话的内容是一个广阔浩繁的系统,支脉派系庞杂,传说故事众多,并不完全一致。
但它具有明显的家族色彩,包孕着一条血缘的纽带,存在着一个基本脉络,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4.希腊神话中的雷电神是(),罗马名:朱庇诺。
宙斯
5.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是()。
阿波罗
6.希腊神话中的男战神是()。
阿瑞斯
7.希腊神话中的火神是()。
赫淮斯托斯
8.希腊神话中的神使是()。
赫耳墨斯
9.希腊神话中的女战神是(),她也是智慧女神。
雅典娜 10.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
阿佛洛狄忒 21 名词:教会文学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
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在公元5至10世纪,这是欧洲唯一的书面文学。
教会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教会文学在艺术上,多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寓意性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写成基本文学体裁有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叙事诗、宗教戏剧等。
教会文学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描写上帝万能、圣母奇迹、圣徒布道和信徒苦修等。
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宗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这种文学的主要功用是,欺骗被压迫、受剥削的人民,以维护封建主阶级和教会势力的血腥统治。
一般来说,教会文学思想价值不大。
22 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文学现象,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表现“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
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其中后者对人物的形象及内心活动描写生动细致,为后来欧洲长篇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23(《新生》)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诗人的主要创作成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