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学习任务单]第5课-黄河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颂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
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课堂学习任务
一、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了解作者。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写作背景。

1938年,作者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进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1939年,作者抵达延安后,创作了篇幅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本文是其中的第二乐章。

2.知识链接。

(1)文题解读。

“黄河颂”即歌颂黄河。

“黄河”点明了诗歌赞颂的对象;“颂”表明歌词内容是向黄河唱出气势恢宏的赞歌,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黄河。

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5.24万平方千米。

中国第二长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它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

3.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

气魄()山巅()澎湃()
狂澜()浊流()宛转()
屏障()臂膀()哺育()
澎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狂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摇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泻万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浩浩荡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理解感情基调。

(1)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2)有感情地朗诵,读出气势,在朗读的过程中尽量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把握课文内容。

(1)课文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请分别概括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课文的主体部分(歌词)可以分为几层?分别概括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进行交流。


3.感受黄河形象。

(1)开头的朗诵词有什么作用?(从内容、主题、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望黄河”这一部分是怎样描写黄河的?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先归纳这一部分是怎样描写黄河的,再据此分析黄河的特点。


(3)“颂黄河”这一部分中,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可以从历史贡献、地理优势、伟大坚强的精神等方面分析。


(4)反复出现“啊!黄河!”有何作用?(从结构与情感等方面分析其作用。


4.体会思想感情。

(1)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这篇课文有什么现实意义?(结合黄河的形象、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5.品味语言。

(1)课文中的许多词语运用得十分传神,请结合示例,找出关键语句、精彩内容并做批注。

(先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精彩内容,再赏析这样写的好处,最后做批注。


(2)课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赏析。

(先指出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再进行赏析。


①啊,朋友!
②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③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④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⑤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本课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