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现状及改革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现状及改革趋势“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人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范畴之一,它包括对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等的评价,而其中教师评价是向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我国有学者将教师评价定义为“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并指出其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提高教学效能。

我国教师评价现状分析:1、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缺乏互动性。

评价主体一般包括学校管理者(校长、教务主任等)、同事、学生、家长等,反馈给评价客体———教师本人。

评价信息难免因为个人的理解力造成信息的真实准确性的缺失;另一方面,评价是自上而下的方式,通常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使教师对评价持有戒备心理,不利于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客观公正地对待评价结果。

2、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目前,教师评价一般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实行终结性评价。

但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过程性评价更有价值。

3、评价领域单一性。

评价偏重于对教师的绩效的评价,如,学生的学业成绩,课堂控制力等表象的东西,而忽视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

在新课改环境下,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感悟、知识结构的建构,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上的统一,这样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3、评价目的和结果难以统一
化。

学校实施教师评价时,对评价的目的——“为了促进教师发展,改进教学效果”这一基本理念都能达成共识,但往往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越走越远。

学校管理者一般把评价结果以量化的形式直接反馈给教师,针对评价“优秀”教师给予奖励;对“末尾”教师给予谈话、警告、通告甚至换岗、停职等形式的处罚;中间的大部分教师常常被忽视。

这种偏重绩效的奖惩式管理,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评价后只拿到一个评价结果的分数、名次或级别,而评价的内容和过程,教师处于评价客体的地位,被动接受评价结果。

因此,要取得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就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科学地评价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评价的基本趋势:在方法和技术上从单纯的定量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日益重视被评价者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与自上而下的教师评价相比,自下而上的教师评价、同行评议和自我评价式的教师评价更加有利于改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更加有利于加强学校的民主气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评价将更加重视对教师评价的再评价。

教师评价发展趋势:1、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自我反省、自我监控和自我促进幼密切的联系,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收集有关自己的教学数据,对其进行判断和反思并考虑提高和改进的途径。

2、恰当处理业绩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的关系。

教师评价主要有两种目的:业绩评价和教师发展评价。

教师评价发生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过去的教师评价只用于对教师进行测量和评估,现在还期望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一般来说,业绩评价和教师的名誉及利益时相关的。

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所经历的评价大多樱花四发展性评价,它应该给教师提供进步的空间和动力,允许教师存在不足和缺陷,它所关注的是帮助教师诊断问题并帮助教师改进。

3、将明确的评价标准和个体化评价相结合,在明确的评价标准和个性化评价之间应取得平衡。

一项研究发现,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同事评价、领导评价和学生评价之间的相关非常低,这样的评价往往会使教师无所适从。

因此,在教师评价中必须要有明确的标准,这些标准为教师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在实践中,好的评价标准应该通过不断地尝试确定标准的特异性水平,并在多样的教学背景中检验其适用性。

4、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

在评价中倾听教师的声音,与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并促进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实现上述目标最直接和最具体的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