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践论》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7月撰写的一篇哲学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的经典之作。
该论文深刻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通过学习《实践论》,我深刻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论》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认识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接触客观世界,积累感性经验,进而形成理性认识。
离开了实践,认识就失去了基础。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因此,我们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实践中获取真知。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新矛盾,促使人们进行新的思考、探索和创新。
实践的发展推动着认识的发展,使认识不断深化、完善。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的过程。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动认识的发展。
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在实践中,人们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检验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不断修正和发展认识。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论》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即实践与认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首先,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的发展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离开了实践,认识就失去了基础。
同时,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实践中,人们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检验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不断深化认识,提高认识水平,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
最后,实践与认识相互转化。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新的认识,然后又用新的认识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
这种相互转化过程,使认识不断深化、完善。
三、实践论对我国的启示
学习《实践论》,我们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对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在新时代,我们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实践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其次,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水平,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同时,我们要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最后,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新时代,我们要坚定信仰信念,增强“四个自信”,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实践论》是我们党的宝贵理论财富,对于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论》,从中汲取智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