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8《孔明借箭》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
课 文:28孔明借箭
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孔明借箭》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
奇谋孔明借箭,献密技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斗智故事,
着力赞扬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教学本课,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人物形象刻画生
动的。
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以“借箭”为线索,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文眼,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
面去感受人物性格特点,并将其余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融入诸葛亮“识人
心”中,使教学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3.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去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
诈、擂、呐”;理解“支吾、擂鼓、呐喊、欣然而至、军中无戏言、神机妙
算”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3.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 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4.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 点。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把握孔明、周瑜
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2.《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
(一)课前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段,激发学生对名著名篇的喜爱。
(展示课件第三屏)
(二)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孔明借箭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解词: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初读情况:
相机比较生字:晌——响(展示课件第四屏)
1. 读读词语,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晌午 响亮
2. 比较两字的字形。
3. 你能根据形声字的规律猜猜看“晌”是什么意思吗?
4. 用这两个字练习扩词。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文言文词句。
1.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交流,帮助理解。
学生喜爱的电视连续剧,能充分调动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向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体会汉字的精妙,感受汉字的魅力。
2. 小结: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
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
你觉得文言文与现在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引导学生以“借箭”为线索将全文分为三部分。
三、布置作业
(一)抄写生字、新词。
(二)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直奔主题
(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吗?
(三)品味“神机妙算”。
1.出示句子。
(展示课件第五屏)
2.抽读句子。
3.查字典,查出“机”和“算”的意思。
4.“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5.在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你见到过神机妙算的人吗?
6.感情朗读句子,读出周瑜的吃惊与感慨。
二、抓住“神机妙算”,品析人物性格
(一)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写下你的体会。
(二)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知天文
句子一(展示课件第六屏)
1.自由读句子。
了解课文大意,以“借箭”为线索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特色。
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样的:既可以抓住词语中的重点字进行理解,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小学高段的教学应更多的立足于篇章的教学,所以教学设计应从全局着眼,防止支离破碎。
在此教学环节中以孔
2.这句话是抓住孔明的什么进行描写?
3.再读孔明的话,思考:军令状是什么?从诸葛亮的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联系上下文,从哪里看出三天后会有大雾?
5.朗读指导:假如你是孔明,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7.练读、指名读。
8.学生评价。
9.齐读。
10.小结: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写出了孔明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体现了其神机妙算。
11.因为孔明知天文,所以周瑜慨叹——(展示课件第七屏)(生读)
晓地理
句子二(展示课件第八屏)
1.引导学生看诸葛亮的示意图,体会回来顺风顺水。
2.诸葛亮通晓地理,那在借箭过程中,又是如何巧妙安排的呢?
3.句子训练:
(1)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孔明为什么要把船掉过来?用上“既……又……”说话。
(2)用关联词“既……又……”造句。
4.因为孔明晓地理,所以周瑜慨叹——“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生读)(展示课件第九屏)
识人心
句子三 (展示课件第十屏)
1.读句子,思考:作者抓住什么在写孔明的神机妙算?
2.品味“笑”。
(1)小组讨论:诸葛亮笑谁?笑什么?
(2)学生汇报,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笑曹操谨慎多疑,自信之笑。
——那就自明的“神机妙算”为文眼,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去感受人物性格特点,并将其余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融入 “识人心”中,使教学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设计的句子训练,既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再次练习了关联词的运用,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一特点。
信地读一读吧!
笑鲁肃忠厚老实,友善之笑。
——那就友
善地读一读吧!
笑周瑜阴谋破败,得意之笑。
——那就得意地读一读吧!
3.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识人心?(学生自由交流知鲁肃,知周瑜)
4.小结: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写出了孔明识人心,也从侧面描写中体现其神机妙算。
5.因为孔明识人心,所以周瑜慨叹——“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生读)(展示课件第十一屏)
三、总结全文
(一)学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周瑜慨叹“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了吗?
(二)此时,说你们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周瑜也佩服得五体投地,请孩子们再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读出周瑜以及你们的佩服之情。
(展示课件第十二屏)
四、再读课题,加深理解
(一)课题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等其他词?
(二)再读课题,读出敬佩之情。
五、拓展阅读,感受魅力
(一)诸葛亮神机妙算、宽宏大量的大将风度,使心胸狭窄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后人曾写诗赞叹:(展示课件第十三屏)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二)齐读诗歌。
(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个性化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以“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为线索,贯穿全文教学,反复朗读该句话,使孔明的“神机妙算”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心中,能由内而发地产生对孔明的敬佩之情。
拓展课外资料,能加深学生对孔明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名篇的兴趣。
2、提醒字形:你认为哪些字需要我们在书写时特别留心?
3、描红、临写3个你认为易写错的生字。
四、理清课文脉络
1、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边听边思考: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提供句式:当_________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回答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词义。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
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
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齐读。
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交流:
⑴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⑵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⑶办法巧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5、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6、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的提示,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准备:
一、听写生词。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用向上的斜线表示危机出现,向下的斜线表示危机过去。
学生初画:
再教育适应的位置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危机出现、过去的原因,可以
吗?
学生补充文字:燃吹燃端回拿
点熄重走夺上楼
图上好像还差点什么,再补上半截蜡烛就显得更清楚了,怎么画呢?(注意画出蜡烛长短、烛焰的变化。
)
燃吹点燃端夺拿
点熄重新走回上楼
3、引入编排课本剧的程序
瞧!课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很有戏剧性。
正好,课文后面安排了编排课本剧的作业。
(指名读题目)
“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先读一读,再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4、指导编排的程序
编排课本剧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编写剧本(现成的语文)、物色演员、准备道具。
这里,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不但要演好语言、动作,还要演好表情,以表现内心的活动,而这一切只有在“剧本“(课文)中细细地体会。
现在我们就按题目的要求来编排课本剧,为了编排的方便,我们把戏分为三场,分别对课文第二、三、四段。
三、第一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其他角色该样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