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2+差不多先生传课堂导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不多先生传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警醒国人革除陋习中国积弱的病根
效仿死后人们称赞按时间顺序记叙事迹相貌和个性特点差不多先生,⎪⎭
⎪⎬⎫⎪⎩⎪⎨⎧、 2语言特色:
这篇文章之所以把国人的劣根性讽喻得入木三分、异常深刻,是因为作者在行文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
反语就是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
例如,差不多先生临死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通大师”。
运用反语修辞,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的同时也引人深思,并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3把握重点:
一、文章主旨
本文作于1924年,最初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第一期,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
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二、差不多先生形象分析
文章第二部分先叙述差不多先生的童年,接着叙述他的学生时代,长大后到社会上工作,最后叙述他得病死去。
按照时间顺序,选择了如何买糖、读书、当伙计、搭火车和治病的典型事例,概括记叙了差不多先生一生的行状。
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是这样做事的:
①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②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老师纠正说应是山西,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
③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
④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才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⑤差不多先生让牛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
这些事例,都表现了差不多先生凡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特点。
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形象,他一生行事不求认真,但求得过且过,最后竟为此丢了性命。
只是,他至死也未觉悟,因为临死的时候他还在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真是愚顽至极,不可救药。
这更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批判色彩。
4攻克难点:
准确理解文章开头写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个性特点的意图是本课难点。
文章以设问开头,幽默风趣,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接下来的一段文字,强调了“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晓,处处闻名”,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是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的人物,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指出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不求准确,是中国人的通病。
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的相貌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作者通过描写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语言,突出了差不多先生苟且马虎的个性。
5质询疑点:
既然差不多先生的所作所为这么迂腐可笑,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效仿他呢?
在这部分中,作者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不仅称赞他,还向他学习。
于是,人人都成
了差不多先生,中国也就成了懒人国了。
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在最后一段又说“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作者这样夸张地写,目的是指出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是中国人的通病;在最后一段回应前文,指出这种情况愈来愈厉害。
这样写是希望能唤醒国人,革除这种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