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鄂尔多斯沿河高效农牧业经济增长带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期《农业动态》全文印发白祥林局长的调查报告《建设鄂尔多斯高效农牧业经济增长带的思考》。

这篇文章,在深入领会市委、市政府有关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系统搞好服务的切入点,值得一读。

抛砖的目的在于引玉,我们希望农业系统的各级领导,以此文为鉴,立足本职工作,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城镇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开创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的新领域等方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拿出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来,齐心协力推动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健康发展。

建设鄂尔多斯沿河高效农牧业经济增长带的思考
近一个时期以来,“三农”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其对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

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低而不稳,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化经营滞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效益差,是这一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而农牧民收入增长趋缓甚至下降,是这一问题的集中反映。

基于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地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城市化水平,进而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的经济效益,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不仅仅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鄂尔多斯新跨越的必然选择。

而建设鄂尔多斯沿河高效农牧业经济增长带正是点睛之笔。

一、建设鄂尔多斯沿河高效农牧业经济增长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基本情况。

鄂尔多斯沿河高效农牧业经济增长带泛指黄河南岸和无定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历史上,上述地区就是鄂尔多斯市农业经济,特别是种植业相对发达的地区。

本区包括达拉特旗的13个苏木、乡镇,准格尔旗的5个乡镇,杭锦旗的5个乡镇和鄂托克前旗的1个镇,乌审旗、鄂托克旗的各2个苏木、乡镇,共计28个苏木、乡镇。

其中建制镇14个,嘎查村297个。

截止2002年底统计,该区域总面积195.2万公顷。

其中耕地面积14.2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10.8万公顷。

其中粮豆作物播种面积5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8.8万公顷。

该地区现有农牧户11.3万户,总人口41.5万人。

其中从事一、二、三产的从业人员23.4万人。

其中14个建制镇总户数8421户,总人口2.6万人,从事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9582人。

2002年,该地区粮食总产量35.7万吨,肉类总产量3万吨,农业总收入21.7亿元。

其中出售产品收入14.6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984元。

(二)建设鄂尔多斯沿河高效农牧业经济增长带的必要性。

一方面,建设鄂尔多斯高效农牧业经济增长带是实现鄂尔多斯新跨越战略的需要。

鄂尔多斯经济现象的出现,鄂尔多斯国民经济步入了快车道,这已是社会各界公认的客观现实。

要保证鄂尔多斯国民经济在“快车道”上加速行进,就要求鄂尔多斯市的农业经济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

否则必然会影响鄂市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建设鄂尔多斯高效农牧业经济增长带,也是实现鄂尔多斯农业经济振兴和繁荣的需要。

这是因为,沿河地区集中了鄂尔多斯的优势农业自然、经济资源,绝大多数农产品特别是粮油产品主要来自该地区,因此加速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其“火车头”效应,必然会带动全市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三,建设沿河高效农牧业经济增长带更是农民增收的需要。

如前所述,沿河地区集中了全市近50%的农牧业人口,如果这部分人口通过沿河高效农牧业经济增长带的建设,其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就为全市农牧民增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因此,该地区农牧民收入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提高全市农牧民收入目标的实现。

(三)建设鄂尔多斯沿河高效农牧业经济增长带的可行性。

1、建设沿河高效农牧业经济增长带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该地区处于鄂尔多斯市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东接准格尔旗煤田中心薛家湾镇,南连鄂尔多斯首府东胜,西与乌海市、宁夏银川遥相呼应,北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相邻;吉巴线、210国道、109国道及四通八达的县乡、乡村公路将该地区与全区、全国连为一体。

覆盖整个地区的通信网,将本地区融入了国内外大市场,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2、良好的水土资源及劳动力条件。

在土地资源方面,沿河地区耕地总面积14.2万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4%,有效灌溉面积8.8万公顷,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45%。

数量虽然较少,但经多年的建设和改造,却集中了鄂尔多斯农耕地的精华。

加之这部分耕地水、电、路、渠配套,一般玉米田亩产可达600公斤以上,小麦田亩产也在350公斤以上;在水资源方面,黄河、无定河流经本地区全境,充足的水资源可以保证灌溉农业的需要。

同时该地区又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且具有埋藏浅、易开采、水质好的特点,是鄂尔多斯市主要的井灌农区。

目前,本地区大部分地方实行黄灌与井灌互补的灌溉模式,发展农业经济所必需的水资源条件是充分的;在劳动力方面,沿河地区拥有劳动力23.4万人,占全市农业劳动力的43.4%,且文化素质较高、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生产经营方式相对先进,完全可以适应大开发、大建设的需要。

3、农业经济初具规模。

在种植业方面,本地区已具备年生产粮食35.8万吨,油料6.5万吨,糖料2.7万吨、水产品3647吨,蔬菜10.4万吨的生产能力;在畜牧业方面,沿河区已具备年饲养155.1万头(只)牲畜,年生产肉类3万吨的生产能力。

饲草料基地,舍饲养殖初具规模;在乡镇企业方面,该地区乡镇企业总数达到了6368个,其中工业企业1361个。

具备了年创造营业收入40.3亿元,实现净利润5.1亿元,税金5600万元的综合生产能力。

4、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在沿河地区现有的14个建制镇中,镇区总户数为8421户,总人口2.6万人。

其中从事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9600人。

拥有集贸市场13个,乡镇企业
782个,从业人员4680人。

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税金大部分来自这些小城镇,其对沿河地区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

二、鄂尔多斯沿河高效农牧业经济增长带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奋斗目标。

到2005年,沿河地区牲畜饲养量达到530万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使其成为我市率先建成农村牧区小康社会的地区。

(二)工作任务。

1、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沿河地区确立农区畜牧业这一主导产业。

一是下决心做大肉羊产业。

到2005年,沿河地区肉用羊饲养量达到220万只,年出栏120万只。

2003年,购进以小尾寒羊为主的肉羊母畜60万只,全力做大肉羊养殖规模,切实增强肉羊扩繁能力。

二是下决心做大奶牛产业。

到2005年,奶牛养殖规模达到20万头,形成年产100万吨鲜奶的生产能力,将该地区建成自治区西部较大的奶业产业基地。

2003年要购进年产6吨以上的纯种荷斯坦奶牛7万头,存栏10万头,形成年生产50万吨鲜奶的生产能力。

在发展方式上要选择经济实力和自筹能力较强的中上等户子,依托中心奶站,建设养殖小区。

三是下决心做大肉牛产业。

肉牛产业发展的重点在无定河流域。

该区域饲草料极为丰富,加之距秦川红牛种源地较近,发展肉牛养殖其有独特的比较优势。

因此要下决心把无定河流域建成全市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

到2005年,新增肉牛10万头,年出栏4万头。

2003年购进肉牛2万头。

在发展方式上采取育肥架子牛与自繁自育相结合的办法,滚动发展。

2、突出为养而种,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进展。

按照多元拓展的原则,“三路”并举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稳饲扩经,把粮、经、饲比例调整到27:32:41。

首先要坚持走“过腹转化”的路子。

按照养多少畜就种多少草的原则,合理安排饲料、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的种植比例。

到2005年,优质牧草人工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青贮玉米种植30万亩,优质饲用玉米种植达到70万亩。

其次要继续走“订单发展”的路子。

组织专门力量跑市场、抓订单,积极引导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经营组织与农户鉴协议、建基地,以市场定种植,以销量定产量,稳步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的规模。

2005年,以枸杞为主的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农作物制种面积达到15万亩。

第三、走“绿色拓展”的路子。

充分发挥本地区污染源较少的独特优势,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食用菌、小杂粮以及辣椒、红葱、籽瓜等特色作物种植。

2005年,瓜菜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其中保护地3万亩,小杂粮等特色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

3、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坚持引进与扶持相结合,突出抓好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确保在肉联和奶业龙头企业培植上取得重大突破。

要积极搞好协调服务,促使东达集团与上海中大公司合作新上的肉牛、肉羊加工生产线投产,鄂绒集团进军奶产业;要对现有涉农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分类排队,择优扶持,年内重点扶持达旗四季青公司、华森公司、博大公司、杭旗晨鹤公司、通九公司,东胜食用菌经销企业等中小型龙头发展壮大。

要把乡镇企业发展的重点引向农畜产品加工领域。

2003年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要达到73亿元,其中涉农龙头企业比重占到20%以上;二是积极组建农牧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

要认真总结推广黄陶勒盖养猪协会、纳林河玉米制种协会和大树湾养鱼协会的经验和做法,引导农牧民以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为纽带组建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增强自我约束,共同应对市场,不断提高农牧民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

2003年各地要选择生产规模较大、产品集中度较高的地区组建农牧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先行试点,逐步推广。

力争“十五”末将1/3以上的农牧民纳入组织化生产经营;三是大力培育经纪人队伍。

要建立农畜产品贩运“绿色通道”,
对所有从事农畜产品贩运的农牧民经纪人一律“绿灯”放行,减少非正常性支出,充分调动和保护好他们搞活农畜产品流通的积极性,解决产销脱节问题;四是加快建设有形市场。

一方面要选择人口集中、产业关联度高、交通便利的地区建立中型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以良好的基础条件吸引商贩;另一方面要搞活农村牧区集市贸易,方便农牧民就近入市。

4.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到2005年,城镇GDP占本地区GDP比例达到7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城镇GDP比重为40%,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城镇经济外贸依存度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至少达到10000元。

北部沿黄地区,以发展高效农、林产品,沙产业和加工业为主,限制发展传统高耗能、高污染项目。

主要载体为树林召镇。

南部无定河地区,以发展高效特色农产业为主,该区域较小,主要依托河南、城川、纳林河3个小城镇的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鄂尔多斯沿河高效农牧业经济增长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首先,各级领导尤其是沿河区所在地的各级领导,要把促进沿河区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注重调查研究,狠抓落实,及时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其次要建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各级领导、部门工作责任制;第三;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对沿河区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为把该地区早日建成鄂尔多斯农牧业经济增长带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资金倾斜。

在资金的使用上,要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资金分配办法,集中财力、物力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沿河区实际情况的各类项目。

特别是产业化项目。

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及项目资金要尽可能地捆在一块,集中使用,优化配置。

并在财政资金的二次分配上,向沿河地区倾斜。

(三)政策倾斜。

要在用好用活国家产业政策的同时,立足沿河地区发展,对沿河地区的各类发展项目,特别是农畜产品深加工项目的立项、技术转让、能源供应、信贷、产品销售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上规模大、档次高、有市场竞争力的农畜产品加工项目。

鼓励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一体化集团公司。

鼓励行政、企事业单位的有识之士,深入农村领办龙头企业,或为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在发展的初期,政府要在税收、工商行政管理、征地等诸方面切实给予扶持和帮助。

(四)服务倾斜。

全社会都要把为沿河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做好全社会服务“三农”大合唱。

要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科技服务和销售服务体系。

全方位为沿河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