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
【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古诗阅读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剑门:也称剑阁、剑门关。
此诗作于诗人由抗敌前线被调往后方任闲职之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以“衣上征尘杂酒痕”开篇,突出了人物形象。
B.“无处”意为“处处”,诗人离开前线,万里远游,黯然神伤。
C.“此身合是诗人未”中“合”是“应该”,此句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
D.“细雨”句充满诗情画意,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
然自得之情。
(2)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D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
【解析】【分析】(1)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在结合上两句“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的内容分析,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衷情难诉的情怀。
所以“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错。
故选D。
(2)如可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最后一句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为国杀敌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无奈和愁苦,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故答案为:⑴ D
⑵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
读懂诗句大意后可对重要字眼进行分析,再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蝶恋花》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各有一个字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它们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柳词抒写儿女之情,苏词抒写家国天下的抱负。
B.柳词借景抒情,苏词多用典故。
C.柳词委婉含蓄,苏词豪放激越。
D.柳词结尾出现名句,苏词通篇是名句。
【答案】(1)愁;狂
(2)D
【解析】【分析】(1)《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蝶恋花》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紧扣一个“愁”字,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
(2)D.两首词的名句都出现在最后,《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故选D。
故答案为:⑴愁;狂;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眼的理解,考生要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情感,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蝶恋花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
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
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
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江城子·密州出猎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
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
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运用叠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
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
“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结合“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得出:漂泊异乡;结合“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得出:景色凄凉;结合“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得出:孤独寂寞;结合“独夜忆秦关”得出:夜忆秦关。
然后综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运用叠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或词组成的词句。
从以下角度赏析: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传情达意的形象性。
⑵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和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九日与陆处士羽①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重阳②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注】①陆处士羽:陆羽,唐著名茶学专家,与僧人皎然是朋友。
②重阳: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1)从以上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在“九日”这一天有饮酒、________的风俗。
(2)两首诗都以“九日和友人相聚”为题材,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志趣不同,请做具体赏析。
【答案】(1)赏菊
(2)皎诗将“九日”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或:淡泊高洁);白诗以花喻人,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年的活力与情趣,热爱生活。
【解析】【分析】(1)从皎然诗中的“东篱菊也黄”和“谁解助茶香”和白居易诗中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可知,“九日”这一天还有“赏菊”的习俗。
(2)皎然的诗,诗句“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将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对比,再加之“赏菊”,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的品行。
而白居易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后两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自喻),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
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年的活力与情趣。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赏菊;
⑵皎诗将“九日”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或:淡泊高洁);白诗以花喻人,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年的活力与情趣,热爱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是对诗歌写作手法和情感的分析归纳能力。
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桂源铺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注】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一,二句诗。
(2)朱光潜《诗论》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炽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
”这首哲理诗的第三,四句中能够表现“理”的意象是什么?从中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1)“不许”、“拦”“日夜喧”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日夜向前奔流的情景。
(2)意象:堂堂溪水。
人生哲理: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光明的前途。
【解析】【分析】(1)“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群岭万山中有一条溪,万山阻着溪水不许往前奔,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暄闹不停。
如这里体现“万山”对溪水态度的一个词语应是“不许”,还有典型的动作“拦”,声音“日夜喧”,这些都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水声潺潺,日夜喧闹的“抗议”的情景。
(2)要首先读懂“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两句:水流到底是拦不住的,在山间不休地穿梭喧闹着,待让它终于来到前头的山脚尽处时,喧哗的溪声已全变作堂堂盛大的溪水,愉悦通畅地流出前村来了。
所以能够表现“理”的意象是“堂堂溪水”这一短语。
原诗是说小溪的无法阻断,只要有一溪在,就宜让出一条路使它走出前村来。
今人每爱用此诗来比喻时代潮流的挡不住,一切违反潮流的行径措施不但没有用,而且是制造骚乱困扰而已。
同时蕴涵着积极的人生态度,那就是:苦难和困境终有尽头,生命总要奔流,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光明的前途。
任何艰难困苦都无法阻挡。
故答案为:⑴“不许”、“拦”“日夜喧”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
山峻岭的阻挠,日夜向前奔流的情景;
⑵意象:堂堂溪水;人生哲理: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光明的前途。
【点评】⑴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大的样子。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三、四两句展现了________、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等画面,描绘了一种闲适恬淡、________的田园生活。
(2)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
(2)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解析】【分析】(1)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第四句描绘的是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的画面,而第三句展现的是牛羊自回村子的画面。
牛羊自己回村子看出这里民风淳朴,百姓相处和睦,整体氛围是闲适的,而儿童不认识官员的衣冠,看出这里的人都不追求名利,性格淳朴,追求自然。
故描绘了闲适恬淡、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
(2)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夏寒”和“长松”联系在一起,指高大的松树遮天蔽日,遮住阳光,形成绿荫,给人阴凉的感觉。
草木茂盛,绿树成荫,整体的氛围是清幽美好的,故情理之中。
故答案为:⑴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
⑵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点评】⑴本题考查画面概括。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
⑵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首先理解诗句,然后理解词义。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象,请你找出两个体现这一季节特征的物象。
(2)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四句中“羡”“醉”二字用得好,请你选自己最有感觉的一个说说其表达效果(可从修辞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考虑)。
【答案】(1)翠绿的麦陇,鸣叫的青蛙、飞舞的蝴蝶、繁茂的花草、和煦的东风。
(2)①选“羡”。
“羡”字领起三四两句,诗人对“无事”“烂醉”蝴蝶的羡慕,表现出诗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可谓移情于景,景中含情。
②选“醉”。
“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看似写蝴蝶沉醉于野草与花丛间,留恋不去的情态,实则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⑴整体感知诗歌可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题干要求的这两个物象,应在前两句诗中提取,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
⑵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
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
推其情理,诗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麦,耳听新蛙,时感东风拂体,早就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里了。
诗人将这种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断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羡”,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
故答案为:⑴翠绿的麦陇,鸣叫的青蛙、飞舞的蝴蝶、繁茂的花草、和煦的东风。
⑵①选“羡”。
“羡”字领起三四两句,诗人对“无事”“烂醉”蝴蝶的羡慕,表现出诗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可谓移情于景,景中含情。
②选“醉”。
“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看似写蝴蝶沉醉于野草与花丛间,留恋不去的情态,实则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⑴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从诗句中筛选找出春季春季这一季节特征的事物,有“麦陇、翠浪、草根、新蛙、蝴蝶、东风、野草花”。
⑵本题考查筛选诗歌的遣词炼句。
答题时应注意,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该字营造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
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1)诗中用一个“________”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_______”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笼;近酒家
(2)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3)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
(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做到熟读原诗,先结合课下注释进行翻译。
通过前两句可知,“笼”字写出秦淮夜色迷蒙冷清的特点,次句以“近酒家”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本题主要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
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分析内容可知,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3)本题主要考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
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可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
故答案为:(1)笼;近酒家
(2)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3)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
【点评】在体会作者感情时,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千寻塔”写出了塔的什么特点?
(2)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高峻/高而陡
(2)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分析】(1)“千寻塔”的意思很高很高的塔,这是夸张写法,作者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2)内容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最高的地方。
情感上,这首诗歌是诗人他初涉宦海之作。
当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想要变法革新,于是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自己高瞻远瞩,想要进行变法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不畏”还体现了诗人不畏奸邪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
故答案为:⑴高峻/高而陡;
⑵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如何体现的。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登飞来峰》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答案】(1)北宋;王安石
(2)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解析】【分析】(1)《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北宋;王安石;
⑵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⑵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查重点。
古诗词的考查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
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