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编制高校招生计划的原则及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编制高校招生计划的原则及策略研究
【摘要】:招生计划是高校招生工作的基础,招生计划的编制要坚持学校特色与招生就业相结合、适应性与预见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确定招生区域结构和各省市招生规模,合理安排招生批次结构和专业结构,增强计划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校;招生;招生计划
高校招生工作是为国家选拔高级专门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合理地编制高校招生计划,是做好高校招生工作的基础,是把国家核定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落到实处,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快速、持续发展,体现教育公平,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招生计划的制定并不是几个数值的简单增减,它直接关系着学校计划的执行、教学工作的组织、教学目的的实现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影响着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声誉和办学效益。

一、高校招生计划的内涵
高校的招生计划按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事业计划和来源计划。

事业计划即分专业招生计划,是指高校在国家核定的招生规模内,结合本校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住宿条件等方面的制定的分院(系)分专业招生计划数。

来源计划即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是指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的具有实施普通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编制确定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招生计划,是高校招生方案及对社会招生承诺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高校编制招生计划的原则
(一)坚持适应性与预见性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制定招生计划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招生专业、人数、地域的最优组合实现生源质量的全面提高,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有用之才,这就要求计划要有适应性和预见性。

高校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对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做好招生专业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依法自主、科学、合理地编制招生计划,使招生计划能够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既能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又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必需的人才。

(二)坚持学校特色与招生就业相结合的原则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日益激烈,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有效对策是“树立品牌,推行特色教育”。

高校要立足自身发展定位,扩大核心或品牌专业的招生计划,依靠品牌专业吸引考生报考。

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各专业的招生规模也要结合专业招生就业情况而定。

生源质量是计划制定的内在决定因素,合理的计划分布必须充分考虑各专业的生源质量和各省市的生源质量,根据实际生源情况调整招生计划将极大地有利于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和生源质量的提高。

就业情况则是一面“反光镜”,直接反映招生工作的成败与否。

高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不仅要参考就业率,更应重视就业质量,积极开展毕业生质量调查,及时了解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各项素质的评价,根据调查结果做系统分析,以此来调整招生计划。

(三)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招生过程同时也是学校声誉的积累和延续过程,高校要注意保持招生专业、招生省市及各省市招生规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特别是在新增生源省市份时,要充分考虑到该省的生源基数、高校的计划投放总量、新生生源质量及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诸多因素。

对于各省市招生规模的调整也要有充足的依据,经过充分统计分析之后再进行。

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招生计划的制定要注重灵活性,通过适当调整,使其在执行过程中,能够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招生政策的调整以及生源的变化,增强招生计划的可操作性,能够结合省情、校情最大限度地用足政策。

三、高校编制招生计划的策略
(一)加强生源质量分析和预测,科学确定招生区域结构和各省市招生规模
招生区域结构即招生计划在各省市的分布情况,高校应在坚持“生源质量为主,兼顾地区平衡”的基础上,加大招生计划的区域结构调整力度,促进招生区域结构的多元化和合理化。

在保持各地计划总量相对稳定的同时,高校要将总计划增量部分向中西部生源质量好、考生数量多的省市倾斜,这样既保持了生源省市招生计划的相对平衡与稳定,又落实了教育部关于增加面向西部地区招生计划的要求。

各省市的招生规模直接影响着该省市招生计划的能否顺利完成及生源质量的高低,要通过加强对各省市录取考生的生源质量分析,特别是对学校第一志愿报考率和学校最低投档资格线的分析来确定各省市的招生规模。

在确定各省市招生规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微调性原则。

通过生源质量分析,有必要对各省市的招生规模进行适当调整。

对连续几年生源质量较好的省市,适当增加招生计划,对部分生源情况不够理想的省市区,适当减少招生计划,增减的绝对值一般控制在20名以下。

二是规模化原则。

招生计划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每个省市的招生规模不能太少,否则考生不敢报考,但也不能太多,否则不容易完成招生
计划。

各省市招生规模一般不少于60人,80-100的招生规模最有利于计划的完成。

三是属地计划控制原则。

属地计划即部委属高校面向学校所在省市投放的招生计划,一般以不超过招生总规模数的40%为宜。

(二)加强对各省市招生政策和专业需求分析,合理安排招生批次结构和专业结构
目前各省市的批次结构基本趋同,一般分为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和高职高专批次,但高校整体或部分专业在哪个批次录取,各省级招办的规定不尽相同,高校具有一定的选择权,不同的录取批次结构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情况。

在各省市招生专业的安排上,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对近年来各省市考生的专业满足率的统计分析,准确掌握各生源省市的考生对不同专业的报考热度,将招生计划的增减与各专业的“需求”程度直接挂钩,合理调整各专业在生源省市的招生计划数,增强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生源省市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分析,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做好招生专业结构调整,保证国家部分重点建设项目和艰苦地区、行业的人才需求。

(三)合理搭配文理科类和冷热专业,最大限度满足考生需求
高校招生专业有文史类和理工类,一般而言,文史类专业的招生情况要好于理工类专业,这主要是因为文史类的招生是“僧多粥少”,整个招生计划供不应求。

在编制生源计划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搭配文理科类招生,尽量做到每个生源省市文理科类招生计划均有分布,这样既满足了考生的报考需求,有利于吸引考生报考,又可以在理工类生源不足时方便调整文理计划,将部分理工类计划转为文史类计划,利于整个招生计划的完成。

经过考生多年的报考,高校基本形成了自身的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这些冷热专业有的反映出了高校各专业的办学实力,而更多的反映出了考生报考时的专业需求。

针对这种冷热专业,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区别应对。

冷门专业一般是高校的传统专业,高校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建设,突出品牌效应,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积极进行专业改造,优化培养模式,增设专业方向,使其适应考生报考需求。

热门专业一般是高校的特色专业或社会紧俏专业,高校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其专业实力,维持其报考热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热门专业对于生源的拉动作用,使其在每个生源省市均有计划分布,最大限度地吸引考生报考。

冷热专业在分省市招生计划中的搭配也要注重一定的艺术和技巧:1.不管是冷门专业,还是热门专业,在某个省市的专业招生计划数应不少于2名,太少则没有考生敢报考该专业;2.招生规模相对较小的省市的专业安排要以热门专业为主,吸引考生报考,利于该省市招生计划的完成;3.每一科类的招生专业数不少于5个,因为大部分省市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必须填5个专业志愿,太少则会缩小考生的选择面,不利于吸引考生报考;4.招生规模较大的省市冷热专业要均有分布,但计划数可以冷门专业为主,有利于充分发挥热门专业对考生报考的拉动作用。

(四)坚持计划与调整结合,确保计划的可行性
编制招生计划的目的是将国家确定的招生规模落到实处,在编制的过程中要留有调整的余地,保持一定的机动性,增强招生计划的可行性。

而调整则是计划的有益补充,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计划更好地完成。

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理科类间的调整,即在保持各省市招生总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文理科类之间的计划数调整。

高校在不同省市文理科的生源情况是不同的,可根据文理科的报考人数来调整文理科的招生计划,从而更高质量地完成招生计划。

二是专业间的调整,即在同一科类中,在保持本科类招生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对各专业计划数的调整,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考生对专业的不同需求,提高考生志愿满足率和新生报到率。

三是调用机动计划。

安排跨省市招收本科生的高等学校,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本科招生规模内,可以预留不超过本校本科计划总数1%的计划,用于调节各地统考上线生源的不平衡。

高校应集体研究决定预留计划的使用,预留计划最好安排在生源人数多、质量好的省市使用,尽量减少因预留计划使用不当造成的遗留问题。

总之,招生计划的编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科学合理地编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既能使学校较好地实现计划目标,又能尽量满足学生及家长的专业要求和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对于高校进一步推进招生考试研究,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细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谢岫岚.对高校招生工作两个主要环节的认识[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19):17-19
[3]春生.高校招生计划及其管理策略探讨[J].江苏市场经济,2002,(4):63-64
[4]张枫.影响招生计划制定因素的个案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22(6):124-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