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儿惊厥的临床因素和预防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小儿惊厥的临床因素和预防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小儿发生惊厥的临床因素及预防对策,降低小儿惊厥发生率。

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小儿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患儿年龄、性别、病因构成等临床因素对惊厥的影响,比较每组临床因素的不同。

结果:患儿年龄在1~3岁发生惊厥的比例最高,明显高于<1岁、3~6岁、6~8岁和8~14岁患儿,各年龄段患儿的性别与年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各年龄段的病因构成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引起小儿惊厥的因素有年龄、性别、病因等,通过研究小儿惊厥的临床因素,可以帮助临床进行病因诊断,根据小儿惊厥的病因,选择相应的预防对策,减少惊厥对患儿的损害。

【关键字】:小儿惊厥;临床因素;预防对策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actors and precaution policy of infantile convulsion
QIU Xiao-li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Xining city first people's hospital.Xining810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 factors of infantile convulsions and th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fantile convulsions Methods: Selecting 15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onvulsion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5 to ing spass17.0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age, and etiology of convulsions on convulsions ,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of clinical factors in each group Results: Infantile convulsions happened highest percent in 1~3 years old than the <1 years old ,3~6 yeas old , 6~8 years old and 8~14 years old. Comparis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ge and sex,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But the age and cause factor of convulsions was not same. Conclusion: The factor of causing infantile convulsions such as age gender and etiology of convulsions. To explore these can help clinical diagnosis ,choosing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of causing infantile convulsions to reduce the damage to the children.
[Key words]:infantile convulsion;clinical factors;precaution policy
小儿惊厥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发病群体为婴幼儿,发病率为5%~6%左右[1],是成人发病率的10~15倍,这主要是由于小儿脑皮质功能发育未完全成熟[2],兴奋容易扩散引起脑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细胞异常放电。

在微弱的刺激下,患儿可能产生剧烈的反应[3],致使大脑控制系统短暂性出现语言、意识、感官等方面异常,反复发作会直接引起患儿缺氧性脑损害。

引发小儿惊厥的因素非常多,既有先天性因素,又有后天因素[4]。

本文为探讨小儿惊厥的临床因素和预防对策,对我院收治的150例患儿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8例,女62例,年龄3个月至14岁,平均(5.6±2.4)岁,1岁患儿32例,1~3岁患儿58例,3~6岁19例,6~8岁26例,8~14岁15例。

均经临床诊断为小儿惊厥患者,其中无热惊厥患儿32例,简单性高热惊厥29例,复杂性高热惊厥89例。

1.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双目上视、眼神凝重、常伴有意识不清及全身肌肉不自主抽搐,小儿惊厥会反复发作,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钟不等,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者,称为持续惊厥状态。

1.3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参照《儿科学》第8版中小儿惊厥的诊断标准[5]。

(1)符合小儿惊厥诊断标准;(2)年龄在0~14岁,持续时间超过15min;(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排除有既往惊厥病史及心、肝、肾等重要功能异常的患儿;排除有先天性疾病患儿和在惊厥发病初期呼吸道感染及有其他感染疾病的患儿。

1.4 方法
入院后进行血、尿、便三大常规检查,首先给予患儿止惊厥类药物,如注射5~10mg/ (kg.次)苯巴比妥(厂家:精华制药集团南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5150;规格:30mg;)、0.3~0.5mg/(kg.次) 地西泮(厂家: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
/factory_32239_0_0_0_0_1.html;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2020957;规格:2ml:10mg),应用地西泮的同时应及时采用物理退热,对经常惊厥患儿可间歇用药进行预防。

给予10%的水合氯醛控制患儿惊厥的发生[6],同时查明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的患儿,应及时给予脱水剂,降低患儿的颅内压,防止脑水肿发生和体内代谢紊乱,给予及时吸氧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

设计调查问卷,记录所有患儿年龄、性别、惊厥时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相关因素。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运用 2进行检验,检验水准
α=0.05,均采用渐进双侧检验。

2结果
2.1小儿惊厥治疗效果
150例惊厥患儿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本院进行诊治,其中2例患儿死亡,占总病例数的1.33%,分别为颅内出血患儿和癫痫持续状态患儿。

2.2 小儿惊厥年龄与性别关系
150例患儿中,男81(54%)例,女69(46%)例,男生是女生的1.15倍,结果表明1~3岁小儿发生惊厥的比例最高,高于<1岁、3~6岁、6~8岁和8~14患儿。

研究数据见表
1,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05)。

表1小儿惊厥年龄与性别的关系[n(%)]
1~3 28(53.85)24(46.15)52(34.67)
3~6 15(53.57)13(46.43)28(18.67)
6~8 11(55)9(45)20(13.33)
8~14 8(53.33)7(10.14)15(10.00)
合计81(54.00)69(46.00)150(100.00)
2.3小儿惊厥的年龄与病因构成分析
150例惊厥患儿中,致病原因主要有7种,分别是高热惊厥、代谢紊乱、颅内感染、脑部疾病、中毒、癫痫、手足口病。

研究数据见表2,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病因构成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χ2=102.931,P<0.05)。

表2小儿惊厥的病因因素分析[n(%)]
1~3 8(22.86) 12(33.33) 6(21.43) 1(33.33) 1(33.33) 4(12.90) 1(7.14) 33(22.00) >3~6 20(57.14) 10(27.78) 8(28.57) 1(33.33) 2(66.67) 7(22.58) 1(7.14) 49(32.67) >6~8 5(14.29) 5(13.89) 7(25.00) 12(38.71) 26(17.33) >8~14 1(2.86) 1(2.78) 6(21.43) 1(33.33) 8(25.81) 18(12.00) 合计35(23.33) 36(24.00) 28(18.67) 3(2.00) 3(2.00) 31(20.67) 14(9.33) 150(100.00)
3讨论
小儿惊厥是由于大脑内神经系统未成熟,神经髓梢尚未发育完全,皮质抑制功能差,兴奋容易扩散,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剧烈的反应。

小儿惊厥由多种病理原因引起小儿脑细
胞功能紊乱[7],血屏障功能不全,导致细胞异常放电。

对患儿各个系统都会产生一定的损
害,严重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抑制患儿的学习和认知的能力[8]。

小儿惊厥的病因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高热惊厥、癫痫、代谢紊乱、颅内感染、缺氧性疾病、中毒[9]。

临床上,
我们需根据每个患儿的实际情况,对小儿采取相应对策进行预防和控制[10]。

3.1 临床因素分析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年龄<1岁小儿惊厥发生比例占23.33%,1~3岁惊厥发生比例占34.67%,3岁以下小儿惊厥总发生比例为58.00%,与黄燕芳[11]的研究结果一致。

小儿发生惊厥的因素主要有高热、癫痫、代谢紊乱、颅内感染、脑部疾病等,高热惊厥患儿36例,占总人数的24%,高于其他因素,与吴雄等人[12究报道一致。

而癫痫惊厥患儿有31例,占20.67%,与黄彩虹等人[14的报道相仿。

张静[7]探讨了传统中医药治疗小儿惊厥的研究进展发现,中医药治在疗急症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对于小儿惊厥,应从整体着手,调整机体生理状态的平衡,使惊厥得以控制。

张晓俐[3]分析和总结130例小儿惊厥患儿的临床特点发现,因高热而导致的小儿惊厥发生率为63.85%,通过分析小儿惊厥的相关因素,能帮助医护人员进行诊治,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

3.2预防对策
预防小儿惊厥,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对策。

(1)高热惊厥:是由于小儿呼吸道、胃肠道感染导致发热发烧,体温过高引起惊厥,因此,对于该时期患儿需多补充钙质,多进行户外运动,还应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采用物理降温控制小儿体温[15,增加患儿日光照射,适当增强小儿的抵抗力、免疫力,加强钙的吸收。

若小儿发热体温过高时,适当采用物理降温,避免高热惊厥的发生。

(2)代谢紊乱:一般由于患儿腹泻、呕吐,导致体内酸碱水平失衡,代谢紊乱。

对于此类应及时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减少代谢紊乱的发生[14]。

(3)预防癫痫:癫痫多是由于小儿先天性脑功能不全或其他先天疾病引起的,多发育学龄前儿童,癫痫是引起小儿惊厥的第二大因素,具有反复发作、相对难治的特点,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经济负担[15]。

对于此类疾病引起的惊厥可通过积极治疗及预防发作降低小儿惊厥的发生。

(4)脑部感染:多是由于婴幼儿大脑功能发育不全,神经末梢发育不成熟,导致患儿皮质对各类大脑刺激的保护有限,从而导致运动神经元放电异常产生惊厥[16]。

对于此类引起的惊厥,应注意平时的护理,避免小儿情绪受到刺激过于激动。

(5)缺氧性疾病:是由于神经元快速、反复放电等因素,导致患儿细胞代谢加快,使其处于缺氧状态,进而损害了中枢神经系统。

平时注意神经系统的保护,避免高温、中毒、感染对体内平衡的影响。

(6)中毒:中毒也是引起小儿惊厥的原因之一,加强药品及毒物管理可减少小儿中毒机会,及时明确诊断,合理使用解毒剂。

(7)脑部疾病:主要在学龄前和学龄期较常见,因此,临床上应做好防御工作,对有脑部疾病的患儿积极治疗。

综上所述,引起小儿惊厥原因复杂,选择相应的预防对策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小儿惊厥相关因素的研究,根据小儿惊厥病因及年龄选择相应的预防对策,能减少惊厥对患儿产生的损伤。

参考文献
[1] 李胜立, 冯尚克. 小儿惊厥38例临床观察及其相关治疗探讨[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3, 24(4): 569-570.
[2] 熊代珍, 刘小红. 小儿惊厥临床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5): 22-23.
[3]张晓俐, 严海燕. 小儿惊厥130例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 6(6): 532-533.
[4] 徐苹苹. 探讨小儿惊厥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J]. 医学美学美容旬刊, 2015(1): 465.
[5] 王卫平. 儿科学[M].8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45~46.
[6] 陆步军. 小儿惊厥临床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2): 143-144.
[7]经师. 小儿高热惊厥28例临床分析[J]. 医学美学美容旬刊, 2013(12): 187-188.
[8] 张静, 陈静, 任颖鸽,等. 中医药治疗小儿惊厥研究进展[J]. 陕西中医, 2016, 37(2): 253-255.
[9] 崔巍峰. 小儿惊厥的临床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J]. 医药与保健, 2014, 22(2): 96-97.
[10] 霍燕微, 李永明, 陈江泉. 小儿惊厥的临床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J]. 中国处方药, 2015(1): 79-80.
[11] 黄燕芳, 张丽, 何薇. 小儿惊厥238例高危因素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6,
8(3): 340-342.
[12] 吴雄. 小儿急诊惊厥病因分析及疗效探讨[J]. 中外医疗, 2016, 35(5): 67-68.
[13] 黄彩虹, 林国敬. 小儿惊厥临床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7).
[14]李文军. 小儿惊厥的临床因素分析及预防[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32):469-470.
[15] 屈晓, 李志毅, 田广燕,等. 小儿惊厥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J]. 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36): 6052-6053.
[16] 张爱宝. 小儿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82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下半月版): 206-207.
[17] 章礼真, 章秀, 时澄. 小儿惊厥192例临床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8): 1222-1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