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关键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关键技术
目录
1. 秋播适宜期及播种技术 (2)
1.1 适宜播种时机的判断 (3)
1.2 冬小麦播种方式及方法 (3)
1.3 适宜播种密度及行距 (4)
2. 冬前养分管理 (6)
2.1 基底施氮技术 (7)
2.2 施肥规律及肥量搭配 (8)
2.3 有机肥合理配施 (9)
2.4 深施磷肥促根壮苗 (10)
2.5 利用作物秸秆提高土壤肥力 (11)
3. 冬前水分管理 (12)
3.1 出苗期保持土壤适湿 (13)
3.2 造珠期适度灌溉 (14)
3.3 抗旱性措施 (15)
4. 冬前病虫害管理 (16)
4.1 防治小麦常见病及害蟲 (18)
4.2 生物防治技术 (19)
4.3 合理化药剂使用 (20)
5. 覆盖物管理 (22)
5.1 覆盖物类型及使用方法 (23)
5.2 覆盖物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24)
5.3 覆膜保暖的作用 (25)
6. 其他关键技术 (26)
6.1 追肥时机与方法 (28)
6.2 田间管理规范 (29)
6.3 有效防霜降措施 (30)
7. 总结与展望 (31)
1. 秋播适宜期及播种技术
秋播适宜期是指种植冬小麦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通常在晚夏至初秋,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有所差异。
过早播种会导致出苗率低,甚至顶土困难;而过晚播种则会因温度过低而影响冬前生长或导致春后生长时间不足。
确定适宜的播种期是非常重要的。
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冬小麦品种,确保在适宜的时期内成熟。
整地施肥:播种前进行精细整地,确保土壤疏松,有利于种子发芽。
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施以适量的基肥,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
播种深度:播种时土壤温度不应过高,适宜的播种深度通常在35厘米,以确保种子能够在适宜的温度下发芽。
播种量: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确定适宜的播种量,过少易导致缺苗,过多则影响出苗率和后期田间管理。
阳光照射:播种时应选择晴朗天气,避免在雨后立即播种,以防种子在土壤中腐烂或无法正常出苗。
播种方式:播种可采用机械播种或人工播种,机械播种效率高,但人工播种更能精确控制播种深度和行距。
1.1 适宜播种时机的判断
土壤温度:深层土壤温度(表层10cm)10,保证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所需的温度条件。
病虫害状况:地位病虫害风险要稳定,避免后期爆发的病虫害影
响产量。
为了获得更精准的播种时间,建议参考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或专家建议,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1.2 冬小麦播种方式及方法
秋播冬小麦,播种期是全年农作物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般根据气候条件和地域特点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在我国北方地区,通常在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时开始播种,确保小麦能够在入冬前生根发芽。
播种过早或过晚都可能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机械播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多采用机械播种,效率高且播种质量稳定。
机械播种可根据土壤条件、种子大小等因素调整播种深度,确保种子均匀分布在土壤中。
人工播种:在一些地形复杂或种植面积较小的地区,仍采用人工播种的方式。
人工播种要求精细作业,确保播种深度和间距的均匀性。
灌溉播种:在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常采用灌溉后播种的方式。
先对土地进行灌溉,待土壤湿度适宜时进行播种,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小麦品种特性选择合适的播种方法。
主要的播种方法包括:
浅播:一般适用于土质疏松、土壤水分较好的地区。
浅播可以节省种子,促进幼苗生长健壮。
但需注意避免干旱和冻害的影响。
深播:在土壤干燥或土壤质量较差的地区,采用深播可以更好地保护种子,提高种子的成活率。
深播时要注意种子的分布均匀性。
宽幅播种:通过增加行距来优化田间光照和通风条件,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宽幅播种还可以减少田间杂草的竞争。
合理的冬小麦播种方式及方法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播种方式和方法,并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确保冬小麦健康生长,为丰收打下基础。
1.3 适宜播种密度及行距
播种密度和行距是决定冬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播种密度和适宜的行距,能促进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提高光能利用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进而增加粮食产量。
播种密度应根据土壤肥力、气象条件、品种特性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在土壤肥沃且降雨充足的地区,可适当增大播种密度,以万2万株亩为宜;在条件较差的地区,或是天气相对干旱的年份,宜减少播种密度至1万万株亩,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和抗逆性能。
高密度种植能够促成田间进行激烈的自然竞争,促使小麦植株向
矮化和稳健方向发展。
小麦的株高可降低至3040厘米,抗倒伏能力增强,但同时需要我们注意加强田间管理,比如合理施肥,及时除草和病虫害防治,保证作物健康生长。
合适的行距能够有效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内部光照的分布,进而提高产量。
通常情况下,行距设置一般为2025厘米。
在土壤肥沃的区域,可以考虑采用25厘米的较大行距,这样可增强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尤其是在较潮湿或阴沉的天气情况下,利用较大的行距能够有效控制湿度,预防病害。
较大的行距有利于机械化操作,尤其是在收获期间。
土壤条件较差的地区则宜选择20厘米左右的行距,通过密植来提高土地利用率,让小麦根部更接近土壤,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缩小行距还能有效加强植株间的竞争和相互支持,促使其在逆境下保持较短的株高,提高亩产量。
在适宜的播种密度基础上,结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等环境条件调整行距,可有效提高冬小麦的种植效果和经济收益。
2. 冬前养分管理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生长需求,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
氮肥是小麦生长的主要营养元素,但过量施用氮肥容易导致旺长、倒伏等问题。
在施肥时要注意控制氮肥用量,同时增施磷、钾肥,以提
高小麦的抗逆性和产量。
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有机肥具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微生物活动等优点。
在冬前管理中,应将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既保证养分供应,又有利于土壤改良。
追肥时间:冬前追肥的最佳时期是在小麦三叶期至五叶期之间,此时正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追施肥料可以有效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抗寒能力。
灌溉与养分吸收:合理灌溉可以保证冬小麦对养分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在灌溉时要注意控制水量,避免过度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和养分浪费。
病虫害防治:冬前管理中还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减少因病虫害导致的养分损失和产量降低。
在防治病虫害时,应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1 基底施氮技术
提高土壤肥力:基底施氮技术通过施用有机质材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冬小麦生长。
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有机质材料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有利于冬小麦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
减少化肥使用量:基底施氮技术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
业生产成本,同时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抗逆性:基底施氮技术可以提高冬小麦的抗逆性,减少因缺素引起的病虫害发生。
选择合适的有机质材料:如秸秆、绿肥、腐熟堆肥等,这些材料可以提供丰富的养分,有利于冬小麦生长。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冬小麦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质材料和化肥,以达到最佳效果。
施肥时间:基底施氮技术一般在秋播前进行,以便在冬小麦生长初期为其提供充足的养分。
施肥方式:基底施氮技术可采用撒施、深施、浅施等方式进行,以保证肥料均匀分布在土壤中。
基底施氮技术是冬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的技术之一,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质材料和化肥,提高土壤肥力,为冬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2.2 施肥规律及肥量搭配
合理的施肥是保障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措施,冬小麦施肥应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完全肥为主,平衡肥为辅”的原则。
基肥以有机肥料为主,结合土壤肥力和作物需肥规律来确定施用
量。
一般每亩施有机肥公斤,化肥中氮磷钾比例为1::1的复合肥或优质尿素810公斤,过磷酸钙1015公斤,氯化钾或硫酸钾510公斤。
有机肥料可为小麦提供全面的营养元素,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追肥通常在冬小麦返青期前后进行,以氮肥为主,结合土壤墒情和苗情确定用量。
氮肥的施用量为全年总氮量的2030,一般采用尿素进行施用,每亩1015公斤左右。
适当补充磷钾肥,有助于提高小麦抗逆性,增强产量潜力。
追肥时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度,避免强烈干旱和湿度过高影响肥效发挥。
追肥时机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小麦生长状态来确定,一般在苗情良好的情况下,根据土壤墒情和空气湿度,选择在晴天下午或傍晚施入,以利于肥料分解,提高利用率。
过早或过晚施追肥,均不利于小麦后期生长。
依据土壤测试结果确定氮磷钾比例,同时考虑土壤酸碱度和肥料类型,科学施用。
冬小麦对氮的需求较强,但也不能盲目施肥,应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氮肥施用量,确保冬小麦营养平衡,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逆能力,为来年春季的扬花期提供良好的养分储备。
2.3 有机肥合理配施
有机肥在冬小麦秋播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的配施有
机肥可以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体结构,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逆能力,最终提高产量和品质。
配施比例:冬小麦育苗期建议以堆肥、杂草鸡粪等腐熟的厩肥为主,比例控制在小麦播种前1520天施入,每亩公斤,并适当配合少
量化学肥料。
施肥方式:有机肥宜采用深翻或定向施入,覆盖播种即可,或混
拌在播种沟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
施肥时机:避免集中施用,建议分施多次,再根据实际情况追肥
几遍,以满足小麦不同生长期对养分的需求。
肥效矿化:有机肥分解缓慢,需要充足的时间才能充分释放养分,爐施肥应配合合理的水肥管理进行,保证肥料矿化速率,避免养分损失。
2.4 深施磷肥促根壮苗
磷肥是冬小麦生长的关键肥料之一,深施磷肥不仅能够满足小麦在苗期对磷的需求,而且能促进小麦根系发育,使根系的吸肥能力和抗逆性得到增强。
在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土壤的磷肥含量、土壤类型以及小麦品种特性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调整磷肥用量。
拌种使用:可以在播种前将磷肥与种子进行混匀,尔后播种。
这样可以直接提供苗期所需磷素,提高种子发芽率及幼苗初期生长速度。
条施法:在整地阶段,通过机械将磷肥均匀施入土壤的耕作层,并保持良好的覆盖条件,保证磷肥在根系分布区域均匀分布。
环施法:围绕茎秆或行间施加磷肥,此法适用于缺磷的特定区域性施肥。
施用磷肥的时间,通常会在耕地作业中进行,即秋耕前均匀撒施,或者结合秋耕翻入土中。
也可选择在冬前(浇冬水前)施加磷肥,此时期施用效果也较为理想,有助于推动小麦度过冬季,进入春季时能有充足的养分供给。
加强对土壤中磷含量的检测以及气象条件的监测,将有助于更精确地评估磷肥施用量和施用时间,确保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在推广磷肥深施政策的同时,也需要普及相应的环保意识,如加强有机磷肥的使用,并定期开展土壤肥料的优化与更新,持续保障小麦的养分供给,促进高质和高效农业的发展。
2.5 利用作物秸秆提高土壤肥力
在冬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中,合理利用作物秸秆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养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对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促进微生物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作物秸秆在土壤中分解后,能够释放出有机质,为土壤提供持续
的营养来源。
秸秆的分解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和通透性,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抗侵蚀能力。
作物秸秆中残留的养分在土壤中缓慢释放,可以为冬小麦的生长提供持续的营养供应。
这不仅可以减少冬小麦追肥的次数和用量,还能降低肥料对环境的污染。
作物秸秆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在秸秆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会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和循环。
通过合理粉碎和施用作物秸秆,可以改善土壤的团聚体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透水性。
这有助于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为冬小麦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在实际应用中,农民朋友们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作物种植制度,选择合适的作物秸秆种类和施用方式。
在玉米秸秆中,可溶性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易于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利用;而豆科秸秆则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等含氮有机物,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更好的效果。
还可以通过秸秆还田、秸秆覆盖、秸秆青贮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冬小麦的健康生长。
3. 冬前水分管理
冬前水分管理是冬小麦种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冬前水分管理能够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为来年的良好生长打下基础。
a.适期灌溉:在播种后的一定时期内,根据土壤湿度和气候条件适时进行灌溉,有助于确保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正常生长。
灌溉应避免在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时进行,以免伤害种子或苗根。
在播种后
57天内进行第一次灌溉较为适宜。
b.控制水量:冬前灌溉时应严格控制水量,避免过度灌溉导致土壤水分过多,这样不仅会增加成本,还可能引起病害发生。
土壤水分的适宜深度通常在2030厘米,深度超过这个范围对根系生长不利。
c.覆盖保墒:在灌溉后,可以使用作物秸秆、稻草等覆盖物进行覆盖,这不仅能减少水分蒸发,还能保持土壤温度,有利于土壤水分的稳定保持。
d.关注天气预报:由于冬前水分管理直接关系到小麦的越冬质量,因此在灌溉时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即将到来的阴雨天气或气温骤降时期灌溉,以防造成积水,影响小麦安全越冬。
通过合理的冬前水分管理,不仅可以节省水资源,还能提高小麦的成活率、生育期和产量,对维持农业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出苗期保持土壤适湿
冬小麦秋播期间的出苗期管理对苗齐、苗全和苗壮至关重要。
在这一阶段,关键在于维持土壤的适宜湿度,确保种子顺利发芽和出土。
土壤湿度管理:秋播时土壤湿度应在6070左右,这样的湿度有利于种子的快速萌发。
水分过多会导致种子腐烂或出苗推迟,因此需根据土壤实际状况合理灌溉。
降水后及时排水,避免积水现象。
合理灌溉措施:根据土壤湿度及时补充水分,尤其是在干旱季节。
灌溉应遵循适量原则,避免水溶养分流失和水资源浪费。
防除杂草:在保持土壤适湿的同时,要及时进行田间管理,减少对幼苗的竞争和病害的发生。
可选择适当时期进行浅耕或翻耕。
覆盖保墒:秋播期间使用作物秸秆或塑料薄膜覆盖,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水分,抑制杂草生长,并为种子提供良好的保温环境,有助于苗期生长。
出苗期管理中的土壤适湿度管理,需根据天气和土壤条件实施科学灌溉、防除杂草以及恰当的土壤覆盖措施,以保证冬小麦苗期生长的顺利进行。
农民和种植者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土壤湿度变化,适时的进行田间管理。
3.2 造珠期适度灌溉
造珠期是冬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小麦处于分蘖阶段,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高。
适度灌溉对于确保小麦健康生长和产量
至关重要。
应根据天气状况、土壤墒情和冬小麦的生长状况来确定是否需要灌溉。
当土壤表层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XX时,应考虑灌溉。
推荐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应注意避免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如大风、严寒等)进行灌溉,以防水分过快蒸发或冻融交替对小麦造成不利影响。
灌溉量应根据土壤质地、小麦长势和天气情况灵活调整。
每亩灌溉量控制在XX至XX立方米之间。
过度灌溉可能导致土壤过湿,影响小麦根系呼吸,而灌溉不足则不能满足小麦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
灌溉应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避免在白天阳光强烈时灌溉,以减少水分蒸发和提高灌溉效率。
要注意避开麦田的霜冻期,以免加重小麦的冻害风险。
在灌溉时结合施肥,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效果。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冬小麦的营养需求,合理搭配氮、磷、钾等肥料,确保小麦健康生长。
造珠期的适度灌溉是确保冬小麦健康生长和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灵活调整灌溉策略,确保小麦获得充足而不过量的水分。
3.3 抗旱性措施
选择适应当地干旱条件的抗旱品种是提高冬小麦抗旱性的关键。
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根系、耐旱性和抗逆性,能够在干旱条件下保持正常生长。
应注意避免选择生长旺盛、需水量大的品种。
合理调整播种时间可以有效避开干旱季节,减少水分蒸发损失。
春季干旱较轻的地区,可以适当晚播;而秋季干旱较重的地区,则应适当早播。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秋末和冬季的降水,为冬小麦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
建立完善的灌溉设施体系,确保冬小麦在干旱时期能够及时获得水分补充。
灌溉方式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型灌溉方式,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要注意保持灌溉设施的良好运行状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有利于水分的渗透和保存。
秸秆还田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
在干旱条件下,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和调整行距,可以减少田间水分蒸发损失,提高冬小麦的抗旱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低的种植密度可能会导致减产,因此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权衡产量和抗旱性之间的关系。
抗旱保水剂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促进作物生长
的化学制剂。
在冬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中,可以应用抗旱保水剂来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为冬小麦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保障。
4. 冬前病虫害管理
病害防治:冬小麦常见的病害包括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这些病害在冬前往往呈现点片发生,但一旦进入春季,危害可能会迅速扩大。
及时发现并治疗病害是预防病害蔓延的关键,通过定期对田间的植株进行巡查,一旦发现病叶、病穗,及时采取措施,如喷洒相应的农药进行预防和治疗。
虫害防治:冬小麦常见的虫害主要有麦蚜、地下害虫等。
麦蚜主要通过吸食植株汁液造成植株生长不良,而地下害虫如蛴螬等则直接危害作物根部,导致减产。
冬前需对田间的植株进行仔细检查,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虫剂、设置诱虫板等。
化学药剂选择:冬前的防治药剂应当选择对冬小麦安全、对环境污染小的产品。
药剂的施用应当考虑到实际病虫害发生的情况以及当地的防治指导。
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可以使用生物防治或生态防治手段,如使用天敌、轮作等方法来控制病虫害。
合理用药:在用药时,应遵循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的规定,避免连续多年单一用药造成抗药性的产生。
要注意农药的混合使用,避免使用对小麦有残留毒害的混合制剂。
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如合理密植、深翻土壤、合理灌溉等措施,可以减少病虫的发生。
对于一些易感病虫害的品种,可以选择抗病抗虫品种,进行田间轮作也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监测预警: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通过田间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手段,及时了解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为科学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科学合理的冬前病虫害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为害,减轻病虫害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为小麦的高产稳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4.1 防治小麦常见病及害蟲
冬小麦秋播期至冬前,小麦生长缓慢,但根系在不断发育,为存活冬眠做好准备。
此时也是小麦容易受到病虫害侵袭的时期,需要切实做好防治措施,确保小麦茁壮越冬。
粉病気:这种发病最为普遍,时期集中在发穗期至结实期,致病
菌可在小麦播种前就存在于土壤中,秋播时土壤湿度条件适宜,容易感染。
症状表现为小麦叶片呈现白色粉末状病斑,严重时叶片枯黄、卷曲,甚至何生死亡。
叶斑病:主要表现为叶片的条斑形状病斑,可逐渐扩大,使叶片
黄化、枯萎。
茎叶锈病:病原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发生于小麦幼苗期至成熟期,表现为小麦叶片、茎秆上的锈色病斑。
锈甲虫:在秋播初期,锈甲虫会大量孵化活跃,啃食幼苗根系,造成植株枯死。
蚜蟲:蚜蟲於秋播後期,吸取小麦幼苗汁液,導致植株營養不良,嚴重時会导致小麦死亡。
小麦天敌:冬季小麦茎秆及叶片容易受到小麦天敌的危害,生食小麦植株,造成植株缺损、严重影響小麦生长。
合理留势:适时调节田间水分,避免小麦过度生长造成过于密植,有利于缓解病虫害的发生。
及时防治:密切观察田间小麦生长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及时采用化学防治方法进行控制,避免病虫害扩散。
选用优质品种:抗病性强的冬小麦品种,能从根本上减少病虫害的侵袭。
4.2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病虫害控制方法,在冬小麦秋播及冬前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确保不伤害天敌和减少农药使用的前提下,生物防治能够有效地减少病虫害对小麦生长的威胁。
引入天敌是生物防治的核心,通过释放瓢虫、草蛉等捕食性昆虫,可以有效控制蚜虫等小型害虫。
瓢虫和草蛉能够捕食蚜虫、麦长管蚜,对控制系统性害虫具有重要价值。
引入病原微生物,比如真菌、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