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思激疑,教学生学会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思激疑,教学生学会提问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
修订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实践表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经过独立的探究过程而获取的知识,能在记忆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还能使学生养成在日后的实践中更完美地应用这些知识的习惯。
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最大的时空,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徐也会提问,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乐于探究的精
神。
启思激疑是一种新型的有效课堂机制,它是在教师引导点拨下,学生从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特点方面去思考,去激活疑问,激发推想,预测,边读边思,由思促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训练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的去引导“思”。
发现“疑”,鼓励和调动学生“思”的积极性和“疑”的主动性。
可引导学生从课题`中心句,中心词,过度句入手,启发思维,激发疑问。
如教学《第一个发明医学专用药的人》一课中,我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抓中点词语提问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提问。
学生会提问是会思考的表现,学会了提问,也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个重点句,再引导学生围绕句中重点词语提问。
第一句:“然而有一件事却使他深感不安。
”重点词语是“深感不安”。
引导学生思考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
提出问题。
“深感不安”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华佗“深感不安”?病孩疼痛,华佗为什么深感不安?这深感不安说明了什么?学生有了疑问,再经过以上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考,议论,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学懂了。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这样,即使学生学懂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学会发现,由思生疑,由疑促思。
第二,三句采取自己学习,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句:“看着这醉汉,华佗沉思起来:如故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重点词语是:“沉思”,抓住关联词:“如果——就——”学生们很快地找到了有关重点词句。
提问:“沉思”是什么意思?什么事引起华佗的沉思?华佗沉思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抓关联词:“如果——就——”提问:为什么有了一种药,也像喝酒一样能醉了,就不感到痛苦呢?第三句:“从此,华佗时时
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医学专用剂——麻佛散。
”重点词语是:“时时,”“处处,”“终于”。
提问:“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说明了什么?。
“终于”是什么意思?句中为什么要用上“终于”这个词语?或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终于”在文中的作用:一是用上“终于”表明发明医学专用剂是很不容易的,要克服重重困难,并长期坚持试验,从句中“时时留心”,“处处搜寻”等词语中能看出;二是用上“终于”能表现华佗为解除病人痛苦而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进行试验的顽强精神。
[1] [2] 下一页
总之,我想在教学中既重“教”更重“学”,着力指导学生学会学。
让学生学得更主动,积极一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短短的一节课已经结束,但它却留给我长时间的深思:在全面实施[1] [2] 下一页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