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2号》的和声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谱例1:
谱例2为第一乐章结束时的终止式,从#(:自然小调的六
1 66 Chinese national Expo
Music and dance <音乐与舞蹈
级和弦进行到属七和弦再进行到六级和弦且原调主和弦没有 出现,以六级三和弦作为阻碍终止,弱化了主和弦的功能特性。 六级之后采用了 #c小调属七和弦的第一转位进行到主和弦。 将倾向性强的和声进行放在最后,且前调的主和弦在结尾没 有出现。
谱例5:
|打天小W同主音替快
| | *犬闪用利弦
2.以三度音程关系进行E扩充终止 终止式的和声构成形式,总能代表着一个特定历史时期 和声语言的典型特点,有如当时和声全貌的一个缩影,因此 往往是反映和声新的发展变革的最为敏感的部位®。
谱例4为尾声部分的结尾音乐片段,调性为#F大调。在 第二行第五小节全终止式前采用了大小三度音程循环,将终 止式进行了9小节的扩充。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使尾声部 分的音乐在一个快速的八度音程转换中完成。
注释:
① 岀自杨九华〈西方音乐史》第86页
② 出自吴式铠〈和声艺术发展史》第185页 ③ 岀自吴式铠〈和声艺术发展史〉第185页 ④ 出自徐平力《高级和声学教程〉第333页
参考文献: [1] 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2] 徐力平.高级和声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社,2014. [3] [美]斯蒂凡•库斯卡特,多萝茜•佩恩著,杜晓十译•调性和声
二、 浪漫主义时期和声背景 维也纳古典乐派这种严谨的和声逻辑体系,真好似太阳 系内各个星球之间的精密关系一般,整个系统内的所有成员 各司其职、各行其道,排列次序分明,衔接关系有条不紊, 共同铸就一个结构坚实的功能整体®。因此维也纳古典乐派时 期的和声呈现严谨的、固定的和声逻辑。 18世纪晚期,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创作中已经将和声的 运用达到了完全成熟,趋于完善的地步。同时和声手法已经 固定在一定有限的空间中。水满则溢,19世纪20年代以后, 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涌动,作曲家开始寻求个性化的和声语 言,以达到逐渐摆脱传统和声的结构束缚,寻求个性解放的 新思潮。浪漫主义时期被称为“和声时代”的说法由此产生。
谱例7:
步研究可以看出,在和声的运用上,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了 鲜明的和声革新。
在调性上,在传统调性布局基础上加入了同主音大小调 的替换.远关系转调。
在和声上,半音化的和声(属和弦与副属和弦变音)、 线性和声结构等的运用,赋予了作品新的和声手法,丰富了 作品的和声色彩。
在部分乐章的终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终止式,被音程 循环圈所代替。>
李斯特通过连续三度音程半音序进充分运用了钢琴音乐 织体的多样性;辅助性质的和弦外音与变和弦等组成的半音 化手法,使和弦在强调一定功能的基础上,很好的展示出和 弦色彩变化带来的音响效果,是音乐具有了交响性。
Chinese national Expo 167
中国民族博览► Chinese national Expo
如运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不预备和不解决的九和眩、四度叠置和眩、半音化和声、三度循环构成的终止式等。
【关键词】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2号》;和声手法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余在林,肖峻峰.李斯特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2号》的和声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 05 ( 10):
及二十世纪音乐概述第六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社,2013. [4] 吴式楷.和声艺术发展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余在林(1992-),男,云南腾冲,在读研究生,研究
方向为作曲与技术理论。 (指导老师:肖峻峰,云南艺术学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
四、结语 通过对李斯特钢琴《匈牙利狂想曲2号》和声手法的初
三、本作品的和声分析 (-)终止式的继承与革新 1.以属主为终止式的特点 维也纳乐派的和声运用主要集中在T、S、D的和声功能
支架上,以属七和弦原位及各转位与主和弦的搭配,如从属 七和弦进行到主和弦,导音的倾向性与不稳定性的解决,构 成和声进行从不稳定到稳定的因素,具有强烈的和声倾向性。
谱例1为引子部分的旋律片段(第一行)与第一乐章的 旋律片段(第二行),第一章乐的终止式为T—D的开放性终止, 属和声为#C自然小调的属七和弦,并为第一乐章主题中出现 的主和弦做了属准备。
中国民族博览► Chinese national Expo
李斯特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2号》的和声研究
余在林肖峻峰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
【摘要】纵观西方音乐史的发展,历史证明19世纪晚期的作曲家们将浪漫乐派音乐推向了最髙峰。开始寻求个性化的音乐灵魂,
在保留传统维也纳乐派风格同时,作曲技法上有了自己新的探索和研究。李斯特在晚期的音乐创作中在技法上有了新的探索,
谱例3:
(二)半音化和声的运用 谱例5中半音化的和声主要体现在双重辅助音与和弦变 音和声手法的运用。第一行第二小节与第四小节所使用的双 重辅助音为#D—x F、#C—#E的大三度音程,与前后的和 弦音形成了半音化的结构;第四小节使用了降二级副属变和 弦,与第二小节主和弦的根音形成了半音化和声关系,即D 音与#C音;在高声部中,使的音程为#C—#E,与前后的和 弦音构成了双重半音辅助音。第六小节与第二行第一小节使 用了降低五音的属九和弦,同时使用了两次双重辅助音,第 一次为#E—#C小六度音程,第二次为E—#C大六度音程。 通过属和弦变音的手法,和弦音在高声部与弱拍上的大、小 六度音程形成半音化的和声关系。
对于20世纪的调性音乐来说,乐句或终止式中重要和弦 之间的根音距离通常是由构建音乐的循环圈来决定的。终止 式常常完全被二度、三度、五度的音程循环圈所代替。因此, 李斯特在终止式的革新中为20世纪的音乐创作中的终止式和
谱例6中使用了三度关系与二度关系紧密结合的半音化 和声结构,音乐片段中,将主题进行了三次模进.第三次模 进对主题进行了两小节的扩展,材料之间模进关系为依次上、 下行小二度模进。右手音乐材料中几乎全部为大三度音程半 音级进,左手为小二度下行级进。
1 68 Chinese national Expo
谱例6:
(三)线性和声的运用 线性和声®指的是在处理和声的纵横关系时.着重强调声 部的运动方式,以声部线条为出发点,来突出横向或纵向的 序进逻辑 谱例7中采用了自然音阶上行,与主和弦保持为基础的 和声序进构成了功能性线性和声连续进行' 第一行前两个小 节左手为A大调主和弦的和声序进,右手为A大调自然音阶 从主音到主音连续两个八度上行,与左手的和声序进构成反 向线性结构。第二行第二、第三小节左手为#卩大调主和弦序 进,右手为#F大调自然音阶从主音到主音连续两个八度上行, 与左手的和声序进构成反向线性结构虽然使用了同样的线 性结构,由于调性的转换使得右手音阶材料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丰富了音乐的旋律线条。
在西方音乐和声手法的发展历程中可看出,从和声终止 式的奠定,17—18世纪古典和声基本框架的确立与完善;在 继承古典主义基本框架下,浪漫主义时期和声呈现出一定个 性化和声语言的趋向;再到近现代和声结构从根本上打破了 传统和声的基本框架的发展流程。说明作家的每次革新都是 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对音乐表现力的突破,在和声艺术史上留 下了一幕幕精彩的瞬间。
代表作品,交响诗:《前奏曲》《塔索》;交响作品:《浮 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钢琴作品:十九首《匈牙利 狂想曲》、十二首《超级练习曲》《bE大调钢琴协奏曲》、 钢琴小品《爱之梦》等。
《匈牙利狂想曲2号》是采用狂想曲这一体裁,同时采 用“恰尔达什”——即匈牙利舞曲(具有对比性的舞蹈音乐) 进行创作的。通过和声变奏、速度、力度、音区等的对比, 全曲一气呵成,被称为“钢琴的发动机”。
166-168.
一、 作曲家与作品简介
李斯特①(Franz Liszt, 1811—1886年),匈牙利作曲家、
钢琴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1848年定居魏玛, 成为“德意志学派”带头人,使魏玛成为新音乐的交流中心。 曾给予瓦格纳、柏辽兹、肖邦等人在音乐事业上许多无私的 帮助。首创交响诗,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交响乐与钢琴音乐。
谱例2:
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谱例4:
[三度音程循环 | | S—D7—T
谱例3为第二乐章结尾采用的t—D的开放性止式,进行 了多次同主音替换。将#卩大调主和弦交替成了#f小调主和弦, 使和弦色彩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将这种手法运用在终止 式中,弱化了主和弦的色彩。
以上三个例子证明,李斯特在终止式的和声运用中既保 留了属、主一定的领导地位,同时对主和弦的功能特性进行 一定的弱化。
谱例2为第一乐章结束时的终止式,从#(:自然小调的六
1 66 Chinese national Expo
Music and dance <音乐与舞蹈
级和弦进行到属七和弦再进行到六级和弦且原调主和弦没有 出现,以六级三和弦作为阻碍终止,弱化了主和弦的功能特性。 六级之后采用了 #c小调属七和弦的第一转位进行到主和弦。 将倾向性强的和声进行放在最后,且前调的主和弦在结尾没 有出现。
谱例5:
|打天小W同主音替快
| | *犬闪用利弦
2.以三度音程关系进行E扩充终止 终止式的和声构成形式,总能代表着一个特定历史时期 和声语言的典型特点,有如当时和声全貌的一个缩影,因此 往往是反映和声新的发展变革的最为敏感的部位®。
谱例4为尾声部分的结尾音乐片段,调性为#F大调。在 第二行第五小节全终止式前采用了大小三度音程循环,将终 止式进行了9小节的扩充。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使尾声部 分的音乐在一个快速的八度音程转换中完成。
注释:
① 岀自杨九华〈西方音乐史》第86页
② 出自吴式铠〈和声艺术发展史》第185页 ③ 岀自吴式铠〈和声艺术发展史〉第185页 ④ 出自徐平力《高级和声学教程〉第333页
参考文献: [1] 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2] 徐力平.高级和声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社,2014. [3] [美]斯蒂凡•库斯卡特,多萝茜•佩恩著,杜晓十译•调性和声
二、 浪漫主义时期和声背景 维也纳古典乐派这种严谨的和声逻辑体系,真好似太阳 系内各个星球之间的精密关系一般,整个系统内的所有成员 各司其职、各行其道,排列次序分明,衔接关系有条不紊, 共同铸就一个结构坚实的功能整体®。因此维也纳古典乐派时 期的和声呈现严谨的、固定的和声逻辑。 18世纪晚期,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创作中已经将和声的 运用达到了完全成熟,趋于完善的地步。同时和声手法已经 固定在一定有限的空间中。水满则溢,19世纪20年代以后, 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涌动,作曲家开始寻求个性化的和声语 言,以达到逐渐摆脱传统和声的结构束缚,寻求个性解放的 新思潮。浪漫主义时期被称为“和声时代”的说法由此产生。
谱例7:
步研究可以看出,在和声的运用上,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了 鲜明的和声革新。
在调性上,在传统调性布局基础上加入了同主音大小调 的替换.远关系转调。
在和声上,半音化的和声(属和弦与副属和弦变音)、 线性和声结构等的运用,赋予了作品新的和声手法,丰富了 作品的和声色彩。
在部分乐章的终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终止式,被音程 循环圈所代替。>
李斯特通过连续三度音程半音序进充分运用了钢琴音乐 织体的多样性;辅助性质的和弦外音与变和弦等组成的半音 化手法,使和弦在强调一定功能的基础上,很好的展示出和 弦色彩变化带来的音响效果,是音乐具有了交响性。
Chinese national Expo 167
中国民族博览► Chinese national Expo
如运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不预备和不解决的九和眩、四度叠置和眩、半音化和声、三度循环构成的终止式等。
【关键词】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2号》;和声手法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余在林,肖峻峰.李斯特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2号》的和声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 05 ( 10):
及二十世纪音乐概述第六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社,2013. [4] 吴式楷.和声艺术发展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余在林(1992-),男,云南腾冲,在读研究生,研究
方向为作曲与技术理论。 (指导老师:肖峻峰,云南艺术学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
四、结语 通过对李斯特钢琴《匈牙利狂想曲2号》和声手法的初
三、本作品的和声分析 (-)终止式的继承与革新 1.以属主为终止式的特点 维也纳乐派的和声运用主要集中在T、S、D的和声功能
支架上,以属七和弦原位及各转位与主和弦的搭配,如从属 七和弦进行到主和弦,导音的倾向性与不稳定性的解决,构 成和声进行从不稳定到稳定的因素,具有强烈的和声倾向性。
谱例1为引子部分的旋律片段(第一行)与第一乐章的 旋律片段(第二行),第一章乐的终止式为T—D的开放性终止, 属和声为#C自然小调的属七和弦,并为第一乐章主题中出现 的主和弦做了属准备。
中国民族博览► Chinese national Expo
李斯特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2号》的和声研究
余在林肖峻峰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
【摘要】纵观西方音乐史的发展,历史证明19世纪晚期的作曲家们将浪漫乐派音乐推向了最髙峰。开始寻求个性化的音乐灵魂,
在保留传统维也纳乐派风格同时,作曲技法上有了自己新的探索和研究。李斯特在晚期的音乐创作中在技法上有了新的探索,
谱例3:
(二)半音化和声的运用 谱例5中半音化的和声主要体现在双重辅助音与和弦变 音和声手法的运用。第一行第二小节与第四小节所使用的双 重辅助音为#D—x F、#C—#E的大三度音程,与前后的和 弦音形成了半音化的结构;第四小节使用了降二级副属变和 弦,与第二小节主和弦的根音形成了半音化和声关系,即D 音与#C音;在高声部中,使的音程为#C—#E,与前后的和 弦音构成了双重半音辅助音。第六小节与第二行第一小节使 用了降低五音的属九和弦,同时使用了两次双重辅助音,第 一次为#E—#C小六度音程,第二次为E—#C大六度音程。 通过属和弦变音的手法,和弦音在高声部与弱拍上的大、小 六度音程形成半音化的和声关系。
对于20世纪的调性音乐来说,乐句或终止式中重要和弦 之间的根音距离通常是由构建音乐的循环圈来决定的。终止 式常常完全被二度、三度、五度的音程循环圈所代替。因此, 李斯特在终止式的革新中为20世纪的音乐创作中的终止式和
谱例6中使用了三度关系与二度关系紧密结合的半音化 和声结构,音乐片段中,将主题进行了三次模进.第三次模 进对主题进行了两小节的扩展,材料之间模进关系为依次上、 下行小二度模进。右手音乐材料中几乎全部为大三度音程半 音级进,左手为小二度下行级进。
1 68 Chinese national Expo
谱例6:
(三)线性和声的运用 线性和声®指的是在处理和声的纵横关系时.着重强调声 部的运动方式,以声部线条为出发点,来突出横向或纵向的 序进逻辑 谱例7中采用了自然音阶上行,与主和弦保持为基础的 和声序进构成了功能性线性和声连续进行' 第一行前两个小 节左手为A大调主和弦的和声序进,右手为A大调自然音阶 从主音到主音连续两个八度上行,与左手的和声序进构成反 向线性结构。第二行第二、第三小节左手为#卩大调主和弦序 进,右手为#F大调自然音阶从主音到主音连续两个八度上行, 与左手的和声序进构成反向线性结构虽然使用了同样的线 性结构,由于调性的转换使得右手音阶材料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丰富了音乐的旋律线条。
在西方音乐和声手法的发展历程中可看出,从和声终止 式的奠定,17—18世纪古典和声基本框架的确立与完善;在 继承古典主义基本框架下,浪漫主义时期和声呈现出一定个 性化和声语言的趋向;再到近现代和声结构从根本上打破了 传统和声的基本框架的发展流程。说明作家的每次革新都是 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对音乐表现力的突破,在和声艺术史上留 下了一幕幕精彩的瞬间。
代表作品,交响诗:《前奏曲》《塔索》;交响作品:《浮 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钢琴作品:十九首《匈牙利 狂想曲》、十二首《超级练习曲》《bE大调钢琴协奏曲》、 钢琴小品《爱之梦》等。
《匈牙利狂想曲2号》是采用狂想曲这一体裁,同时采 用“恰尔达什”——即匈牙利舞曲(具有对比性的舞蹈音乐) 进行创作的。通过和声变奏、速度、力度、音区等的对比, 全曲一气呵成,被称为“钢琴的发动机”。
166-168.
一、 作曲家与作品简介
李斯特①(Franz Liszt, 1811—1886年),匈牙利作曲家、
钢琴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1848年定居魏玛, 成为“德意志学派”带头人,使魏玛成为新音乐的交流中心。 曾给予瓦格纳、柏辽兹、肖邦等人在音乐事业上许多无私的 帮助。首创交响诗,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交响乐与钢琴音乐。
谱例2:
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谱例4:
[三度音程循环 | | S—D7—T
谱例3为第二乐章结尾采用的t—D的开放性止式,进行 了多次同主音替换。将#卩大调主和弦交替成了#f小调主和弦, 使和弦色彩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将这种手法运用在终止 式中,弱化了主和弦的色彩。
以上三个例子证明,李斯特在终止式的和声运用中既保 留了属、主一定的领导地位,同时对主和弦的功能特性进行 一定的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