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第十二单元 种群和群落(教案) 含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 以种群的特征为线索考查分析判断能力 1.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
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 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 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2.K值与K/2值的应用
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流程
基础知识
考点二 群落
考点清单
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生物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生物群落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① 丰富度 ,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
丰富。
二、生物的种间关系 1. 生物种间关系类型
互利共生 数量坐标图
寄生
竞争
捕食
营养关系图 常见形式:Fra bibliotek举例地衣,大豆与根 蛔虫与人 瘤菌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 狼与兔,青蛙与

昆虫
2. 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 (1)“同升同降” 互利共生,如图甲
(2)
说明:竞争关系中,在竞争力悬殊的两种生物中,一方会因竞争力弱灭绝,而 寄生关系中,一般不会淘汰某一物种。 (3)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1)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
(3)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水平结构 (1)表现: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 (2)影响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 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1)形成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A.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为衰退型 B.该大黄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个体数量一般要大 于b C.该海域的大黄鱼的环境容纳量大于c D.限制该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
再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m)
调查期间无大规模迁移、非正常出生和死亡 现象,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无影 响
二、种群数量变化及应用
1.曲线A为“J”型曲线
(1)形成原因:③ 食物和空间 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
(2)数学模型 N0:种群起始数量
t:时间
Nt=N0λt
N
t
: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3)曲线特点:种群数量是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的。 3.图中阴影部分为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就是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 体数。 (1)“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差异:环境阻力的有无。
(2)A、B曲线联系:“J”型曲线
“S”型曲线。
重难突破 一、“两看法”选择正确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二、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 1.K值与K/2值的分析
(3)曲线特点:种群数量是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的。 2.曲线B为“S”型曲线 (1)形成原因:食物、空间有限
种群数量达到K /2时,增长速率最大
(2)曲线特点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 一般将停止增长 (3)应用
建立卧龙自然保护区 改善大熊猫栖息环境 提高环境容纳量 保护大熊猫
第十二单元 种群和群落
知识主线 思维串联
年龄组成 J S
捕食、竞争 垂直结构
初生
基础知识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
考点一 种群
考点清单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调查
比较项目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2.如图表示某海域养殖的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 关说法错误的是( )
三、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3.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特点 时间长,演替缓慢
时间短,演替快速
实例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 在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
4.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③ 速度和方向 进行。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程序 注意事项
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 、样方不宜太少
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个体,计数为M 重捕,计数为n,其中被标记个体为m 计算种群密度 初次捕 个获 体的 总标 数记 (N数 ) (M )= 再次捕获个体数(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