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及农民生活的改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的总称,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特别是农村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的大力建设,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
以农村交通道路为例,截至2015年底,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398.06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9.90万公里,其中村道231.31万公里,增加8.85万公里。
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99.99%,其中通硬化路面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98.62%、比上年末提高0.53个百分点;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99.87%,其中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94.45%、提高2.68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全国新增5000个建制村通公路,近900个乡镇和8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100万公里,通车总里程约395万公里,基本实现所有乡镇通公路和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硬化路,西部地区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约80%的目标;全国乡镇、建制村通客运班车率超过99%和93.2%
从已有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大部分农村基本实现四通、五有、一达到的最基本的标准,我国人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同时人均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量的不同省市间的区域差异也在递减。
但经济落后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刚刚开始。
总体而言我国的衣村公共基础设地建设质量不高、建设不到应地区间差异仍然十分分明显,尤其是经济洛后地区的衣村公共设施匮乏问题较为严重。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乡村道路建设质量较差。
贫困地区通达、通畅任务仍然艰巨,剩余不通硬化路的400多个乡镇、3.9万个建制村,大多处于山大沟深困难地区,投资大、建设难度大。
同时,经济欠发达或刚脱贫地区道路网化任务也很重。
更为重要的是,道路养护和管理任务重。
前期建成的公路标准较低,抗灾能力较弱,缺桥少涵,安全设施不到位,养护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地方已出现“油返砂”现象。
按十年一个周期测算,约100万公里需要大中修,占总里程的四分之二是农村电网设备差且用电成本高。
农村电力设备陈旧落后,这是农村电网最严重的问题。
变压器大多数已严重老化、能耗高、性能差。
导线截面基本偏小,表箱、接户线锈蚀严重、绝缘性能差。
有些电线杆破损十分严重,已处于危险状态。
一旦遇到刮风打雷下雨就发生断电,这不仅使供电不正常,而且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此外,农村电网电能质量差,电压偏低问题尤为严重。
引起电压偏低的原因是多反面的,但主要是由于配电变压器没有布置在负荷中心,农村用电时
间集中、季节性强以及供电半径超出范围、迂回线多造成的。
而这些原因的存在都是因为前期规划不到位而引起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的平均电价要高于城镇,农民用电成本高使得弃电现象较多。
三是农村集中式供水比例仍然很低。
虽然当前我国农村人畜饮水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集中式供水仍属少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仍然相对较低。
以沿海发达地区的广东省为例,截至目前,全省行政村自来水覆盖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仍然达不到90%,仍然未能建成覆盖全省的农村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而湖南省在2015年时,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不到70%,更不用说其他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自来水供应情况。
四是农村互联网普及情况远低于城镇。
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保持稳定,达到31.7%,但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5.6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同时,农村网民上网设备主要依靠手机,截至2015年12月,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87.1%。
农村网民上网地点与城镇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截至2015年12月,农村网民在单位、学校以及公共场所上网的比例与城镇差距较大。
这些都说明,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普及情况仍然相对较差。
五是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当前,农村缺超市情况突出,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缺少专业的储存场所、销售场所简陋的情况也不鲜见。
相关调查表明,目前只有大概41.7%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
库,11.1%的配备了冷藏车,12.9%的有陈列冷柜。
由此导致大概70%的肉、80%的水产品以及大部门牛奶及豆制品无法进入冷链系统。
三、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因
(一)农村规划编制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无序
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部分乡镇主要领导对规划编制认识不到位,对规划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村镇规划编制经费得不到落实,村镇规划由县(市)建设局负责组织编制,主体责任不明,导致村镇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滞后。
同时,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村镇建设管理人员水平普遍较低,村镇规划编制、建设与管理处于无组织状态,村镇建设盲目性、随意性大,编制的村镇规划不能得到有效、严格的实施。
村镇规划管理人员执法困难,大部分村镇管理人员均无执法权限,在农村建设中出现违法行为无法及时处理。
(二)投融资渠道狭窄、资金保障不足
地区小城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靠国家补助、地方财政资金,大部分管理权限在上级部门。
随着小城镇、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是公益性事业,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难以得到信贷的支持,国家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农民对无国家投入的项目,一般积极性不高,几乎没有社会投入。
部分乡镇、村因历史原因负债重,无力筹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这些都直接制
约了农村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对农村基础设施资金的使用过程缺乏有效监督
缺乏监督主要是因为行政体制改革滞后、信息不对称、预算不完整性造成的。
此外,农民在缺乏民主监督的意识的同时,也没有民主监督的能力,无法有效地监督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资金的使用。
由于缺乏监督,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资金管理混乱,挪用、滥用现象层出不穷,暗箱操作突出。
本来就有限的资金在暗箱操作中“缩水”,剩余的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又“注水”,出现了不少“豆腐渣”工程。
(四)农民意愿表达处于决策的弱势地位
首先是农民的集体行动能力较弱,奥尔森在其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早己提出了群体在取得一致行动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以致使这种一致性几乎成为不可能,农民更是如此。
不仅如此,农民组织的行政化色彩浓厚,大部分都挂靠在政府名下,异化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没有代表农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能力或意愿。
正是由于农民在公共话语权中的弱势地位,使得长期以来农民被排除在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之外,加之缺乏足够的政治资源来激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导致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意愿得不到重视,这就使得原有的“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依旧惯性地运行着。
最终,出现了很多并不是农民急需的基础设施,而最迫切需要的反而不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