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欠薪的法律规定(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篇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故意欠薪作为一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为了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故意欠薪行为进行规制。
本文将从故意欠薪的定义、法律规定、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故意欠薪的定义
故意欠薪,是指用人单位明知劳动者提供了劳动,却故意不支付或者不完全支付劳动者应得的工资。
故意欠薪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 主观故意性:用人单位在欠薪时,明知劳动者提供了劳动,却故意不支付或者
不完全支付工资。
2. 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故意欠薪行为侵犯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损害了劳动
者的基本生活。
3. 违反法律规定:故意欠薪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
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三、故意欠薪的法律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第五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不按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按照规定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
四、故意欠薪的法律责任
1. 行政责任
用人单位故意欠薪,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2. 刑事责任
用人单位故意欠薪,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民事责任
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故意欠薪而受到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并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五、结语
故意欠薪行为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社会和谐稳定。
我国法律法规对故意欠薪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严格遵守,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在遇到故意欠薪行为时,要勇敢维权,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关注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共同营造良好的劳动关系环境。
以下是对故意欠薪法律规定的详细阐述:
一、故意欠薪的定义及特征
故意欠薪,是指用人单位在明知劳动者提供了劳动的情况下,故意不支付或者不完全支付劳动者应得的工资。
其特征如下:
1. 主观故意性:用人单位在欠薪时,明知劳动者提供了劳动,却故意不支付或者
不完全支付工资。
2. 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故意欠薪行为侵犯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损害了劳动
者的基本生活。
3. 违反法律规定:故意欠薪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
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故意欠薪的法律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第五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不按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按照规定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
三、故意欠薪的法律责任
1. 行政责任
用人单位故意欠薪,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2. 刑事责任
用人单位故意欠薪,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民事责任
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故意欠薪而受到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并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四、故意欠薪的维权途径
1. 劳动仲裁
劳动者在发现用人单位故意欠薪后,可以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途径,仲裁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2.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者在劳动仲裁未果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
3. 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
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投诉,请求劳动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五、结语
故意欠薪行为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社会和谐稳定。
我国法律法规对故意欠薪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严格遵守,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在遇到故意欠薪行为时,要勇敢维权,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关注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共同营造良好的劳动关系环境。
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故意欠薪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用人单位要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切实履行支付劳动者工资的义务。
劳动者要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2篇
一、引言
工资是劳动者提供劳动后应当获得的报酬,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故意拖欠或克扣劳动者工资,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
本文将详细介绍故意欠薪的法律规定。
二、故意欠薪的定义
故意欠薪,是指用人单位明知应当支付劳动者工资,却故意拖延支付或者不支付劳动者工资的行为。
故意欠薪不仅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导致劳动者生活困难,影响社会稳定。
三、故意欠薪的法律责任
1. 行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1)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2)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者加班费的;
(3)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以罚款:
(1)未按照规定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2)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者加班费的;
(3)未按照规定支付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的。
2. 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以转移财产、隐匿财产等方式逃避支付劳动者报酬的,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四、故意欠薪的预防措施
1.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义务和责任,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
2.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故意欠薪行为。
3. 提高劳动者维权意识
加强劳动者的法律知识普及,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和能力,鼓励劳动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4. 建立健全工资支付制度
用人单位要建立健全工资支付制度,明确工资支付标准、支付时间、支付方式等,确保劳动者按时足额获得工资。
五、结语
故意欠薪行为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
我国法律对故意欠薪行为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用人单位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切实保障劳动
者的工资权益。
同时,劳动者也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劳动关系环境。
第3篇
一、引言
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后应得的报酬,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故意欠薪现象时有发生,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
为了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对故意欠薪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故意欠薪的法律规定。
二、故意欠薪的定义
故意欠薪,是指用人单位明知应当支付劳动者工资,却故意不支付或者支付不足的行为。
故意欠薪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 主观故意性:用人单位明知应当支付劳动者工资,却故意不支付或者支付不足。
2. 违法性:故意欠薪违反了我国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
3. 社会危害性:故意欠薪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
三、故意欠薪的法律责任
1. 行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1)未按照合同约定或者国家规定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2)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3)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者加班费的;
(4)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按照规定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用人单位有上述行为之一,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2. 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规定,以转移财产、隐匿财产等方式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民事责任
劳动者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和赔偿金。
四、故意欠薪的预防措施
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提高法
律意识,自觉遵守劳动法律法规。
2. 建立健全工资支付制度: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工资支付制度,明确工资支付
标准、支付时间和支付方式,确保劳动者按时足额获得工资。
3. 加强劳动争议调解:用人单位应当加强与劳动者的沟通,及时解决劳动争议,
避免因工资问题引发纠纷。
4. 加强监督检查: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查
处故意欠薪行为。
五、结语
故意欠薪行为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
我国法律对故意欠薪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劳动者也应当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共同营造公平、和谐的劳动关系。
以下是一些具体案例,以加深对故意欠薪法律规定的理解:
案例一:某公司拖欠员工工资
某公司拖欠员工工资已达三个月,经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公司仍未支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该公司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规定,如果公司经责令支付仍不支付,将面临刑事责任。
案例二:某公司以转移财产方式逃避支付工资
某公司因经营困难,决定拖欠员工工资。
公司负责人通过转移公司财产的方式逃避支付工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规定,该公司负责人将面临刑事责任。
案例三:某公司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
某公司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员工工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该公司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故意欠薪行为将面临法律责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应提高法律意识,共同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注:本文仅为对故意欠薪法律规定的简要介绍,具体法律条文和适用范围请参照相关法律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