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讲义(2019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讲义(2019年版)
目录
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
理 ................................................................. 1 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 (1)
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
治 (2)
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
治 (2)
第三节行政区划的原则............................................................................
6 第三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
理 (7)
第一节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 (7)
第二节川陕交通............................................................................ (8)
第三节西南交通............................................................................ .. (9)
第四节丝绸之路............................................................................ (10)
第五节运河与长江流域主要交通路线 (10)
第六节越岭通道............................................................................ ............ 12 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
迁 (12)
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 (12)
第二节历史上长江中游河道与主要湖泊的变迁 (16)
第三节海岸线变迁............................................................................ ........ 18 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
化 (20)
第一节近五千年气温变迁 (20)
第二节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 (21)
第三节全球变化与气候变暖...................................................................... 22 第七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 (22)
第一节地区开发............................................................................ . (22)
第二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 (24)
第三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 (24)
第四节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 25 第八讲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26)
第一节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27)
第二节古代都城位置变化 (28)
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及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
1. 两汉时期:《史记》中《河渠书》、《货殖列传》;《汉书》中《地理志》传统
中国历
史地理成熟;
2. 1909年:张相文“中国地学会”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地理的开端;
3. 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创办“禹贡学会”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一个更高阶段;
4. 侯仁之阐释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区别;中国历史地理的定义:是现
代地理
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
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
1. 行政区:任何国家都要将国土分为层级区域进行管理,这些区域就是各级行政区。

2. 中国自古就是行政制度发展完善的国家,《周礼》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
体国经
野,分官设职,以为民极。

”“体国经野”(体:以身体丈量)与“分官设职”就是
划分行政区与建立地方政府。

3. 行政区划的意义:政区的设置与地方管理涉及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是
保证国
家稳定与地方发展的大问题。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主要经历分封制与郡县
制两个阶段。

1. 总述:分封=封建:封邦建国。

天下——国——家
《礼记》:“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
谓制度。

”封建制的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即天子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诸侯;诸侯以嫡
长子继位,众子为大夫;大夫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士。

士→大夫→诸侯→天子封建
制是地缘关系,宗法制是血缘关系,合二而一就是以地缘关系维持血缘关系。

2. 历史上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时期:秦以前、西汉前期、西晋时期、明初。

1. 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域内设置地方政府,并授
予地方政府一定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利。

秦以前郡、县设置出现在各诸侯国
的边界地带。

2. 秦
● 郡县两级政区;
● 统县政区:36郡→48郡+内史=49郡 1000余县
3. 西汉
郡——县(道)
(前期)中央:王国——支郡—县
侯国(邑)
(后期)中央:郡—县(道、邑、侯国)
王国——县
● 汉初中央直辖15郡,武帝时增至110郡国;
● 前106年将全国分为13个区域,每个区域称部,派一刺史执行监察职能;
● 各州借用《禹贡》九州之名,外加两个《周礼•职方》州名,另外两个不在《禹贡》
范围内,合在一起共13个刺史部:冀、兖、青、徐、扬、荆、豫、凉、益、幽、并、朔方、交趾。

后来又增加一个司隶校尉部。

共14个监察区。

4.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州、郡、县三级制;
● 遥领:遥领者,不入版图之地;e.g.:马超,封凉州牧;
● 虚封:仅有虚爵而无实地者;e.g.:周泰,封陵阳侯;
● 从东汉末年州成为实际的一级政区。

三国以降三级政区成为正式制度。

各级政区

额急剧增加,《宋书》:“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

”南北朝后期三级政区比
例:1: 2: 6。

并出现双头州郡。

(双头州郡:两州同一刺史,两州同治一地;两
郡同一刺史,两州同治一地)
5. 唐
● 唐前期,州、县两级制;
● 贞观元年分天下为10道,开元21年改为15道。

“道”为监察区。

(京畿道、关

道、都畿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陇右道、淮南道、江
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剑南道、岭南道)
● 睿宗时期:更巡察使为按察使,差遣制为常置制
● 开元年间:采访使(形式检察权),兼各要州刺史,监察区形成;
● 天宝年间:采访使兼任陟黜使;
● 唐后期,方镇执行最高政区的职能,(方镇)、州、县。

安禄山兼范阳、平卢两
节度使,又兼河北道采访使,集军政、民政一体,开合道与方镇为一的先例。

● “安史之乱”后全国设40多个方镇,初:道——方镇——州——县,肃宗时期改
采访
使为观察使,观察使兼节度使,观察使监察区与节度使军管区合二为一,新的行政
分区形成——后:方镇(道)——州——县。

6. 宋
● 中央——路——州——县;
● 北宋元丰年间实行23路:京畿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
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永兴军路、秦凤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
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收其支郡,夺其兵权,制其钱粮;
1 、使地方各级组织互相牵制,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利机构。

2 、地方行政区是中央官员的分治区,不是地方官员的施政区。

路一级官员:转运使(财政、税收)、安抚使(军事)、提点刑狱(刑律)、提举常平(地方财政)。

优势:无官员反叛;劣势:不利于命令的上传下达,军事失败。

● 南宋大部分时间实行16路。

7. 元
● 多级政区制:
路——府——州——县
中央—行省—(道)府——州——县
州——县
e.g.:5级俱全:中书省——上都路——顺宁府——保安州——永兴县
2级:岭北行省——和宁路
大多数均为三级或者四级;
● 元中期实行11行省:中书省、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
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湖广行省;
● 宣政院:主理西藏事务,西藏并入版图;
● 蒙官与汉官合政,蒙官为主汉官为辅,是这一时期的特色。

8. 明
中央—布政使司府——州——县
直隶州——县
● 明代最高政区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京师、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
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 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三司分立;
● 明后期为克服都、布、按分权过甚,再加上元势力未减,与明发生冲突,女真部军
崛起需要权利相对集中的权力机构。

陆续向各地派巡抚、总督,将一地行政、监察、军务集于一身,成为统驭三司的地方最高长官。

● 万历四总督:蓟辽(防女真)、宣大(防西侧女真)、陕西(防蒙古、农民起义)、
两广(倭寇);
● 府州县只领民户,另置卫所以统军户;
● 十六都指挥使司:十三省各有一都司,以及万全都司治宣府卫、大宁都司治保定府、
辽东都司治定辽卫;四行都指挥司:山西行都司治大同府、陕西行都司治甘州卫、福
建行都司治建宁卫、四川行都司治建昌卫;三留守司:中都留守司治中都凤阳府、湖广行
都司、兴都留守司治承天府
9. 清
● 中央—省—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
● 康熙六年设18省: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
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省;光绪十一年设台湾
省;光绪三十三年设新疆、奉天、吉林、黑龙江省。

终清之世为23省;
● 19布政司:原因在于江苏设江宁府和苏州府;
● 清代总督、巡抚成定制,为最高级地方行政长官。

8总督:直隶、两江、闽浙、陕
甘、四川、云贵、两广、湖广。

8总督不涵盖18省,山东、山西、河南只设巡抚,不设总督。

15巡抚:18省中甘肃不设巡抚,由陕甘总督监管;直隶、四川只设总
督,不设巡抚。

10. 民国
● 省——道——县
省——专区——县
1. 中国古代政区边界的产生:五服:甸、侯、绥、要、荒;
2. 随山川形变: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优势: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

便于管理;劣势:完全以山川作为行政区边界,会形
成一个完善的形胜之区,四塞之国;(四川:蜀汉、成汉、前蜀、后蜀、明玉珍、张献忠;山西:前赵、后赵、北汉)
3. 犬牙交错:行政区边界与山川形势有出入。

这样的行政区使凭借山川之险的因素
完全消
失。

第三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
1. 沿太行山前山麓地带的南北大道:
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
2. 华北通向内蒙、山西的主要太行关口:
居庸关、紫荆关(拒马河)、倒马关(唐河)、井陉;
● 冲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

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
呈半埋藏的锥形。

● 内外长城:内长城关口:居庸关——紫荆关——平型关——偏关(雁门关、宁武关)● e.g.:1、安史之乱:以常山郡为中心:
如图:
范阳郡
常山郡
长安←—默州—洛阳
(高仙芝、封常清军、哥舒翰)
2、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本欲按原路从居庸关返回。

王振想回蔚州,建议英宗该走紫荆关。

但又害怕踩坏农作物,又重走
居庸关。

军队到了土木堡,王振建议驻军在此。

此时粮草没跟上,又
土木堡地形高饮水困难。

遭遇瓦剌军包围,明英宗被俘。

3. 华北通向东北的三关: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
● 辽西走廊:是辽西低山丘陵东南的沿海狭长地带,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海蚀冲积

原。

走廊地带背山面海,形势险要,是天然交通要道;北口:锦州;南口:山海关
(背靠燕山,面朝渤海湾);
● 明清之战:抚顺之战: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萨尔浒之战:明败,

真建立在此地的地位→辽沈之战:明军退守松辽平原腹地→广宁之战:明军退守辽西走廊中路→宁远大捷
4. 中原地区的主要陆路交通道路:
● 函谷关→洛阳→成皋→荥阳→定陶→临淄
● 洛阳→临汝→鲁山→伏牛山→南阳
● 郑州→许昌→襄城→叶县→南阳
1. “关中”的取意与秦统一的战略进程:
● 关中:地堑式的盆地:四周低、中间高,易守难攻;形成天险似的军事优势;
● 关中涵义:函谷关、潼关、蒲津关、武关、嶢关、萧关、散关、金锁关包围之

● 秦都的变换:雍(戎、狄)→ 栎阳(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魏在战国初因为首先
变法儿强大,占据这块地。

拉锯战中,魏国国力下降,魏国修筑长城,标志双方实力平衡。

秦打下河西之地之后保证了形胜之区、四塞之国的完整性)→ 咸阳(‘天下’以咸阳、长安为中心的沿渭河道路);
● 函谷关的迁移:汉武帝时期从灵宝市迁到新安。

原因在于:两地都临山水,东移并
不影响其重要性;
● 函谷关:关东关西的分界线;崤山:山东山西的分界线;
●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2. 蜀道难——川陕交通
● 秦岭通道:
子午道:子午镇→子午谷→秦岭→石泉→饶风关→南子午镇→城固→汉中(长而险,无行政
建置)
灙骆道:周至→骆谷关→洋县→灙水→城固→汉中(最短)
褒斜道:郿县→留坝→褒城→汉中(为刘邦所烧毁;少阪,400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
故道:宝鸡益门镇→清姜河→略阳→勉县→汉中(多阪,回远)
● 巴山通道
金牛道(汉):勉县→宁强→广元→昭化→剑门→绵阳→成都→阆中→南充→重庆
(剑门关位
于此道上)
米仓道:巴中→汉中
洋巴道:达县→镇巴→洋县(“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石门关道(五尺道):1:成都→宜宾→毕节→安顺→贵阳 2:成都→宜宾→曲靖
● 旄牛道(清溪道、零关道):成都→邛崃→雅安→姚安→洱海
● 夜郎、滇、邛都是传滇交通道路上三个重要的农业部族;
● 庄跤入滇线路:延水(乌江)—牂柯(贵阳地区)—夜郎(安顺地区)
1. 丝绸之路的命名:(德)李希霍芬,首次称“丝绸之路”;赫尔曼确立基本涵义:中国古
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路上贸易交往通道;
2. 丝绸之路的走向:
伊犁河←乌鲁木齐←巴里坤←北新道(隋唐)
吐鲁番←哈密←新北道(东汉)
喀什←阿克苏←-库车←库尔勒← 西域北道(西汉) ←楼兰←玉门关←河西走廊←
长安和田←且末←若羌← 西域南道(西汉)
阿尔金山口←青海湖←松潘←成都←吐谷浑道(南北朝)
3. 游牧带与农业带的分离
4. 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桐;玻璃器、乐舞、杂技;栗
特人;
佛教等;
1. 运河
鸿沟水系: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首先兴工开凿了沟通江淮二水之间的运河。

这条运河史称邗沟,南起于长江北岸的邗城之下,北达淮河南岸之末口。

此后又在商鲁之间开凿
了沟通济水与泗水的运河——荷水,即从今定陶县东北的古荷泽引水东流,至今鱼台
县北注入泗水。

但含沙量过高,无法行大船。

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鸿沟,自今河南荥阳县北引黄河水南入圃田泽,又自泽水引
水经中牟、开封、通许、太康,至淮阳县入颍水。

鸿沟水系连接济获、睢、涡、颍等主要
河道,形成黄淮间的主要河道。

(开封道定陶)
● 隋唐大运河:
584年开凿广通渠,引渭水入黄河。

587年开凿山阳渎,联接江淮。

605年开凿通济渠,自板诸引黄河水东经今开封、睢县、商丘、宿县、盱眙入淮。

608年开凿永济渠,引沁水
与淇水相接,循白沟故道北上,与永定河联接,抵蓟县。

610年重修京口(镇江)至余杭(杭州)段江南河。

如图:
● 元明清大运河:
1281年开凿济州河,联通了济水与泗水。

1289年开凿会通河,将济州河向北延伸至
临清。

又继续向北至通州,形成联接南北的大运河。

明:在鲁西筑堤修水库,形成南望湖,再分水(三分向北流,七分向南流,模仿都江堰)
清:运河与黄河分道:在淮南湖运分立(湖多不利于运河流动、因为湖水不稳定)到
康熙年间最终实现京杭运河的南北贯通。

2. 长江流域交通
长江流域主要交通形式依靠水路,依托长江干流以及赣江、湘江水系形成水路交通网。

湘桂道:湘江-漓江
大庾道:赣江-大庾
循梅道:梅州-循州
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1. 历史上黄河的重大改道
● 总述: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
改道。

战国前黄河基本呈漫流状态,自战国开始在下游筑堤形成河道。

● 地上河:黄河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河水约束在大堤内
成为
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

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
● 漫流:河流处于漫流状态,没有固定的河道,多股并行或河道迁移不定,洪水期

路更加复杂;
● 黄河历史上六次改道:
(一)第一次重大改道: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是《汉书•地
理志》河(简称“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可称第一次改道。

由于春秋战国至
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


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
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二)第二次重大改道:公元11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
成第二次重大改道。

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

王景河走向: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

(三)第三次重大改道
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改道。

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北流走向: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
-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
● 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

● 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唐西-陵县东-乐陵南-
沾化北入海。

● 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河故道-平原西-陵县北-乐陵南-庆云
北-无棣入海。

(四)第四次重大改道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大河由泗入淮,这是第四次重大改道。

干流走向:1128年决口河道(北流):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泗入淮。

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

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

(五)第五次重大改道
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构成黄河第五次重大改道。

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主要如下: 1. 夺濉入淮。

2.夺涡入淮。

3.夺汴入淮。

4.夺颍入淮。


前黄河南徙不超过唐宋汴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到达了这个扇
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这就是“贾鲁河”。

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

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股并存,其中主要有:1.夺颍入淮(大
黄河)。

2.贾鲁河(小黄河)。

3.夺涡入淮。

4.夺濉入淮。

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

6.曹县、鱼台入运河。

(六)第六次重大改道
1855年(清咸丰五年)河决铜瓦厢,结束了下游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回到渤海湾入海。

2. 有关黄河改道、泛滥原因的探讨
(一) 1962年谭其骧先生在题为《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的文章中指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程度与这里的植被覆盖率直接相关,而植被情况如
何又主要决定于生活在这里人们的生产活动方式。

(二)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学术界从一个角度强调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
破坏的同时,从地质以及第四纪地貌的学者着手用自然科学的手段,对于人类活动营造的
泥沙量进行量化分析,以便形成对人类活动强度与黄土高原自身物理特性的科学认识。

● 地貌循环理论是戴维斯1899年提出的地貌变化模式,理论认为,在地貌营力作用
下,平坦地面抬升过程依次经历幼年、壮年和老年发育期,不同阶段地貌起伏变化以
及经历时间均不同。

●黄土高原的侵蚀活动由来已久,中国地质学家分析了河套平原、汾渭平原、华北

原等黄土高原侵蚀的相关沉积区,指出至更新世黄土高原至少已经经历了三次堆积、
侵蚀交替的轮回期,全新世期间黄土高原虽然仍有高空降沉堆积,但地貌过程则以侵蚀为主。

● 黄河下游冲积扇沉积模式:
自然侵蚀为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自然侵蚀又叫正常侵蚀、地质侵蚀,自
然侵蚀是一种地质过程,它是地质环境中的一个主要方向,受自然演变规律支配,是没有
人类活动影响下地面发生的侵蚀作用。

人为加速侵蚀是由人类生产活动而导致的土壤侵蚀;
在黄土高原的总侵蚀量中自然侵蚀最少占70%,加速侵蚀最多占30%。

这一比例表明
即使在今天黄土高原人类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也仍然以自然侵蚀为主,人类活动
导致的加速侵蚀,仅占较小的一部分。

该研究认为黄土高原地貌演化仍处于初期或中
期阶段,自然侵蚀占绝对优势,治理成效较为有限。

(三)总结:由于黄土自身的物理特性以及黄土高原的综合自然地理条件决定,黄土
高原环境演变过程中自然侵蚀始终占主导地位这一事实,人类活动在整个侵蚀总量中仅占
较小部分。

云梦泽的演变过程
● 云梦: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狩猎区,是多种地貌的综合体。

范围东至大别山麓、幕

山麓,西至宜昌、宜都一线,北至大洪山区,南缘大江。

● 云梦泽:狩猎区的湖沼部分。

位于今江汉平原之内。

云梦泽的演变过程:江汉平

属第四纪强烈下沉凹地。

1. 先秦时期由于长江、汉江泥沙淤积形成荆江三角洲与武
汉西侧泛滥平原两处平原,云梦泽限于两处平原之间。

2. 秦汉时期荆江三角洲不断向扩展,汉代设立了华容、云杜县,云梦泽被排挤到华容以南,东、北为沼泽。

3. 魏晋时期长江携带泥沙继续向南汇集,新扩展的三角洲设立监利县、惠怀县,云
梦泽向东移动,基本位于云杜、惠怀、监利以东。

4. 唐宋时期云梦泽主体消失,为一系
列小湖取代。

1. 荆江河床的演变
● 荆江是长江中游的一段河道,上起枝江,下迄城陵矶,全长400公里。

● 荆江河床演变:
荆江漫流阶段:第四纪以来河槽淹没湖沼之下,并随新构造运动向南掀动荆江漫
流向南移动、汇集。

荆江三角洲分流阶段:形成以江陵为顶点的陆上三角洲,主泓道向南偏,三角洲上的夏水、涌水成为分流水道。

荆江统一河床的塑造:随云梦泽解体,统一河床塑造完。

荆江沿岸县治的设置:公安(三国)、石首(西晋)、建宁(北宋)、监利(南宋),县治自上游向下游增置的时间与荆江河床的形成一致。

2. 洞庭湖的演变
● 洞庭湖区原属地堑式盆地,全新世初普遍上升,湖区为河网切割的平原,留下大量
新石器时代遗址。

● 先秦汉晋时期有局部沉降,形成小湖泊与沼泽化现象。

● 至东汉三国时期洞庭四水——湘、滋、沅、澧仍直接入江。

华容隆起为荆江与洞庭
湖的分解。

● 东晋南朝时期江水穿过华容隆起进入洞庭湖区,形成广阔湖面。

● 唐宋时期湖面进一步扩大,形成“八百里洞庭”。

● 19-20世纪藕池、松滋两口形成,通过荆江四口(虎渡、调弦)荆江45%泥沙注
入湖区,泥沙淤积与人工堤垸,造成湖水萎缩。

3. 鄱阳湖的变迁
● 鄱阳湖属于新构造断陷湖盆,全新世以来由于赣江泥沙的淤积,已成为河网切割的
平原。

留下大量新石器时期遗址,汉代在现在湖区设立过枭阳县。

5世纪前后由于湖底下沉,湖面扩大。

● 唐五代宋鄱阳湖向东南方向发展,枭阳县附近均为湖水。

明清时期湖面扩展,但湖
底逐渐淤浅。

近几十年支流携带的泥沙造成湖面自南向北萎缩。

4. 太湖水系变迁
● 总述:太湖水系变迁大致沿着:三江→湖泊→水网化的方向发展。

● 水系变迁过程:
1.三江时期:太湖由吴淞江、娄江、东江分流入海,湖泊面积较小。

2.湖泊兴盛时期:长江三角洲不等量下降和沿海泥沙的加积,使太湖平原不断向碟形
洼地发展。

太湖平原地貌的演变,使河流比降发生变化,原来疏通太湖水入海的三江变成
海水倒灌的通道。

娄江、东江淤积尤甚,主要导水由吴淞江完成。

自此太湖平原多洪水,
且形成众多湖泊。

3.水网系统的形成:五代吴越时期,初步完成了水网系统。

1. 总述:中国有18000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和14000多千米的岛屿岸线,杭州湾以
北地
区历史上岸线的变化最明显,主要有渤海湾、黄河三角洲、苏北海岸等。

1. 辽东湾海岸:
● 辽河平原在第四纪海侵后,滨海部分被淹没,未被淹的地方,因排水不良,形成

泽。

● 今辽宁黑山以南、台安以西、北镇以东的近海地区空无城邑,这样情况从西汉延

到唐初。

盖县、营口西北、牛庄一线为公元前形成的古海岸,10世纪后开始向海延伸。

2. 渤海湾海岸
● 距今8000——5000年的冰后期,全球范围海平面上升,此后气候转冷,海水消退,
海岸线向东推进,形成数条贝堤:(贝堤:天津附近渤海湾地带,贝堤记录了海岸线
位置,因为贝类被潮汐推到海岸,长久堆积形成贝堤,标志着当时海岸线位置)
1. 距今3800——3000年前,相当殷商时期;(与黄河漫流、入海有关)
2. 下层距今2020±100年,上层距今1080±90年,相当于战国至唐宋时期;
3. 形成于宋以后;(与宋代黄河北流从天津附近入海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