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不让人的哂翁—陈半丁篆刻漫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
印不让人的哂翁
□ 杨中良
陈半丁(1876-1970),浙江绍兴柯桥人。

名年,字静山,号半丁,又自号山阴道上人、山阴半叟、稷山半老、鉴湖钓徒、江南布衣、山阴道上半个汉等,九十以后又字哂翁。

陈半丁书、画、印兼擅,在现代画坛享有盛名。

绘画最初
师承吴昌硕、任伯年,且与海上诸多画家过从甚密,多得沾溉,1906年到京后画风渐变,上溯青藤、白阳、八大、南田及扬州诸家,下汲京都群贤,终成自家面貌。

惜印名为画名所掩,世人对其篆刻方面的成就知之甚少。

今有幸得见陈半丁印蜕多枚,有早年所为,有晚年力作,且少有面世者。

陈半丁6岁丧母,9岁丧父,14岁起去兰溪自谋生活,19岁时由表叔吴隐带到上海虹口,在严信厚家的小长芦馆以拓印、刻碑、制楹联为生。

据记载,陈半丁在严家手拓的是后来流传较广的《七家印谱》,这也是他与金石结缘的最早记录。

但此举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尤为重要的是他在严家结识了吴昌硕,并能得其教诲,陈半丁的命运才真正得以改变。

此事在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忆》中有记载:“初为杭州西泠印社主人吴石潜之徒,后以石潜之介拜缶翁为师,绘画刻印,无不神似。

”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陈半丁存世作品最早的是“陈年”印。

吴昌硕篆字,陈半丁刻成。

二人分别落款,陈款曰:“二字缶老为余篆也,戊戌十月,半丁记。

”缶翁落款曰:“半丁道人自作。

”该印布篆妥帖,自然是吴的功劳,用刀略显稚嫩,作为初学者已属不易。

那是1898年,陈半丁23岁,距其到严家已有4个年头。

—陈半丁篆刻漫谈
陈半丁学吴昌硕之所以能达到“神似”的程度,一定与吴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联系。

一人布篆,一人镌刻,古已有之。

早此近百年前,嘉兴人徐同柏与张上林就多次合作。

此举与一个人是分不开的,此人便是张廷济。

张廷济是徐同柏的舅舅,又是张上林的叔叔,徐同柏与张上林则一同受过张廷济的指授。

二人是同乡、同好,又是同学、亲戚,合作起来自然心心相映,毫无挂碍。

但徐张的合作与吴陈的合作意义不同。

徐张的合作属雅玩,一定是因为徐同柏的篆书出色,张廷济才命其布篆。

也一定是张上林的用刀更胜一筹,才得以操刀。

二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吴篆陈刻”则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其有助于陈对篆法、用刀、布白的充分理解。

陈在篆刻艺术的学习上能事半功倍,亦不足为奇了。

陈半丁在上海生活的11年间,吴昌硕还常带他到任伯年家里看画,学习翎毛、人物画法。

又与蒲华相识,相交甚厚,据说蒲华还常约陈半丁一起吃早茶。

再得高邕之、陆廉夫、倪墨耕、黄山寿、吴石仙、杨伯润、顾麟士等名家指点,艺事精进。

1903年严信厚一病不起,驾鹤西去,其所聘的吴昌硕、蒲华等皆散去。

吴昌硕不忘旧交,于1904年力邀陈半丁到苏州与其作伴,期间还请陈为吴绘制祖像一幅。

绘制祖像一定是恭谨严肃之事,此举,既可说明吴昌硕对陈半丁的信任与抬爱,又可见陈半丁绘画水平确有过人之处。

自此,俩人朝夕相处有一年半的时间,用陈半丁的话讲是“旦夕得同室深研”。

之后陈半丁的书、画、印突飞猛
进,又开一新局面。

尤其是篆刻水平,大非昔日可比,所作能得缶翁古拙奇肆之姿、朴茂浑厚之趣。

1906年,陈半丁应金城之邀,客居京华。

金城字巩伯,在北方印坛颇具影响,并辑有多种印谱存世。

1908年,金城将陈半丁引见给肃亲王。

肃亲王名善耆,为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豪格的第十代嫡孙。

任清朝民政部尚书、军咨大臣等要职。

亦好风雅,其书作清秀俊雅,有书卷之气。

肃亲王对陈半丁颇为赏识,于陈印多有收藏。

肃亲王亦曾让其入部为官,被陈婉拒。

后搬出王府,靠卖画为生。

1910年夏,陈半丁力邀吴昌硕晋京,以壮声威。

吴来京后,把陈半丁向各界社会名流推荐,并为其亲自撰写《半丁画润》。

陈半丁自此在京城声名渐隆,卖画的生意也大有好转。

缶翁此行被朱京生视为“20世纪篆刻史上一次意义非凡的南风北渐”,所言极是。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陈半丁拒与日伪政府为伍,辞去国立北平艺专教授之职,以卖画鬻印为生。

在1938年前后,为避日寇侵扰,在友人的资助下购得米粮库4号的一所洋楼。

因园子占地5亩,故取名“五亩之园”。

这座洋楼也是名人辈出,此前是胡适的官邸,徐志摩也住过。

1951年,陈半丁怕此楼过于招显,将此院卖掉。

期间所作书画多落款“作于五亩之园”,并刻有《五亩之园》印。

这里也一度成为京城艺坛名流的聚会场所,时有佳话。

建国初期,陈半丁的艺术创作和生活状况都很顺利,政治待遇也颇高。

1951年春节,毛
·
书画大家CHINESE ARTISTS IN PAINTING & CALLIGRAPHY 2018 01
.总第 期
. All Rights Reserved.
47
泽东主席给他还礼并致问候。

1954年,他为文字改革事宜致信毛主席,主席回信,希望半丁老人多提意见。

1955年,陈半丁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1956年,陈半丁应毛泽东之邀赴宴中南海。

从而诞生了一方名印《莫负此生》。

该印属酒后乘兴之作,不留边框任意劈削,不拘一格,颇具现代气息。

边款曰:“真心待人,于心便无愧矣。

如专作一味叨好,不但失真,尤可耻也。

今天是吉月吉日,得蒙毛主席赐宴在一席,此身之荣幸足矣!”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读边款之言语,亦可窥其心境之一斑。

陈半丁晚年境遇凄惨,“文革”期间屡遭批斗,直至1970年一病不起,含恨故去。

据朱京生讲:晚年陈半丁取名“哂翁”,刻《哂翁涂抹》印,故意变印文由右向左的顺序为由左向右行,并在边款中说:“哂翁涂抹,左行。

余年八十从新所学,今以右为左,学而知之。

”在另面又刻“我无隐忧而有隐情”,于嘲讽戏谑之中暗示自己对莫测时局的看法。

陈半丁还有《哂翁》《半丁九十后又字哂翁》《哂翁九十后所作》诸印。

这些印多作于1965年前后,陈半丁已遭到十分严重的围攻和批判,90岁的老人用哂笑来面对。

这些印已臻化境,以刀当笔任意挥洒,大气磅礴,大有“人印俱老”之感。

1966年,陈半丁在给陆承平的回信中写道:“鄙有一言相告,乃授(受)吴昌石之指正:凡制印,必须刀笔兼全,方圆并用,粗细不拘,以自然气为主,不应一味修饰或生拷硬做,是为至要。

”读90岁后所作诸印,知陈半丁对缶翁印论,已心领神会,且能学为所用。

无怪乎他有一印作“不让印人”,老人的自负亦显可爱。

陈半丁刻印也并非只学缶翁一家。

他博采众长,1944年刻的《陈年》印,取法秦玺。

1953年刻的《不使孽钱》印,则取法于汉封泥印。

这些都为他以后形成自家面目奠定了基础。

陈半丁印如其人,印如其画,较之吴昌硕有内敛温和的特点,自然朴厚,用刀不激不励,布篆浑然天成,这也是传统文人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其印章边款多用行书为之,尤具特点。

先生晚年作品越发温润醇厚,这一时期的作品极具研究价值,也是他篆刻艺术最高水平的 表现。

陈半丁在他人生的每一个重要关口,都有以篆刻形式做的记录,有欢喜,也有辛酸。

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印人。


责任编辑:郑寒白
陈半丁 风蝉定后道心知
陈半丁 半为消遣
陈半丁 仁者静
陈半丁 山阴半丁陈年(附印面、
边款)
陈半丁 竹环斋书画记
陈半丁 陈半丁丙子双生千秋
陈半丁 半聋半哑
陈半丁 闲清居
陈半丁 处人有方,处事不难
. All Rights Reserved.
48
陈半丁 老夫白发尚儿戏
陈半丁 天地徒存此老丁
陈半丁 哂翁陈半丁 以义为利,
不以利为利也
陈半丁 年年分得一半春
陈半丁 半丁老人(附印面、
原石)
陈半丁 半丁写
陈半丁 如之何
陈半丁 没齿
(附边款)
陈半丁 慎乎德
陈半丁 敬涤堂
陈半丁 山阴陈年
陈半丁 跳出范围
陈半丁 万牲园中守者
陈半丁 用耳不如用目
. All Rights Reserved.
49
陈半丁 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
陈半丁 上苍独厚
陈半丁 只见江山不见人
(附边款)
陈半丁 不识丁
(附原石)
陈半丁 法异寻常
(附原石)
陈半丁 五亩之园
陈半丁 饮雪庐
陈半丁 还我君子
陈半丁 老年清苦
陈半丁 学而知之
陈半丁 得众则得国
陈半丁 陈半丁
陈半丁 清风高节是家传
陈半丁 难得糊涂
陈半丁 推陈出新
. All Rights Reserved.
50
陈半丁 莫自鸣馆
陈半丁 竹环斋鉴定印
陈半丁 世上应无懒似侬
陈半丁 丙子四月二十一日半丁先生
陈半丁 半丁老人(附印面、
原石)
陈半丁 自怜满眼无知己
陈半丁 莫负此生
(附印面)
陈半丁 好尚独与时俗异
陈半丁 陈年丙子双生
陈半丁 虚其心实其节
陈半丁 光绪丙子四月双生
陈半丁 我独无
陈半丁 各自为政(附印面、
原石)
. All Rights Reserved.
51
陈半丁 真实不虚
陈半丁 不须翁
陈半丁 铁肩担道义
陈半丁 守真
陈半丁 年逢乱世
陈半丁 陈年印
陈半丁 不知辛苦到何年
陈半丁 意足不在颜色是
陈半丁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附印面、
原石)
陈半丁 百年甘守素
陈半丁 一根草堂
陈半丁 乡
人知老不知年
陈半丁 不过此耳
陈半丁 林下何曾见壹人
陈半丁 中原无人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