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养精神重养脾胃--焦中华养生经验撷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养精神重养脾胃--焦中华养生经验撷萃
刘寨东;齐元富;李秀荣
【摘要】焦中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及血液病诊疗专家,焦中华教授现已七十多岁,但思维敏捷、步履轻盈,身体十分健康,仍坚持临床工作,这与其注重养生紧密相关.焦老认为养生关键是抓住一个"和"字,而首养精神是其养生观的核心,重养脾胃是其养生观的重点.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3(011)019
【总页数】2页(P129-130)
【关键词】焦中华;养生经验;首养精神;重养脾胃
【作者】刘寨东;齐元富;李秀荣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
【正文语种】中文
焦中华教授(1937-)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及血液病诊疗专家,全国第二、三、四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并于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称号,2008年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授予的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特殊贡献奖,并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药专家。

焦中华教授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及血液病的研究40余载,精勤不倦,勇于探索,广收博采,融汇中西,具有较高
的理论造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焦中华教授现已70多岁,但思维敏捷、步履轻盈,身体十分健康,仍坚持临床工作,这与其注重养生紧密相关。

焦老养生思想源于《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经过几十年的身心体会对中医养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焦老认为养生关键是抓住一个“和”字,掌握“适度的原则”,并提出“起居有常、运动适量、饮食有节、情志舒畅”口号,阐明养生的方法。

焦老不仅生活中注重个人养生,临床工作中同样提倡养生保健,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而首养精神是其养生观的核心,重养脾胃是其养生观的重点。

中医讲究精、气、神,尤以神为先。

焦老认为养生首在养精神,应注重调摄情志,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人当有喜好,但不奢求,只有保持情志开朗、豁达大度,才能有益养生、防病益寿。

故善养生者,应清心少欲,心神安定,切勿情绪大起大落。

精神和谐可调和真气使之平衡而不生病,如何达到平衡,焦老主张养神、养志、养性三者并行共养以调和。

其一养神:以五脏养生观来看,首推养心。

因为心主神明,故平时遇事尽量保持心平气和,不过喜也不过忧,与人交往不计较得失,衣食住行不过于追求,知足常乐,以保持心神的宁静平和状态,以免劳伤心神,引发疾病。

焦老重视午休养心,因为心最为活跃的时候在午时,且阴阳交合的时候亦在午时。

而晚上临睡前按摩心肾相关穴位,亦可达到心肾相交、改善睡眠以养神的目的。

此外还要注意调肝,因为肝主疏泄,可以影响情志。

而养肝第一要务就是保持情绪稳定、做到心平气和,勿生气,可习字绘画、种花养草等陶冶情操。

其二养情志:实际上就是七情要保持和谐状态,并认为情志与人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就像《内经》所言“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所以一再指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反复强调“和喜怒”是养生之道。

树立健康人生观,高尚的道德观,是保持健康心理的基石。

其三养性:所谓养性主要是
指道德修养,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做人应勿欺心、勿妄想和贪欲,待人
以诚,调摄精神活动,以达到人体与周围环境和谐,形神一致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情感活动应受人的理智及高尚道德情操的支配,去掉私欲杂念以保持乐观情绪,精神内守,形神统一才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是养生的核心内容,提倡“身心并练、内外兼修”,通过精气神之内练,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功效,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脾胃居于中州,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故《内经》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脾胃功能正常,消化吸收良好,营养充足,人体才能精力旺盛,保持健康。

这也是焦老崇尚“脾胃论”的原因所在。

焦老主张“饮食有节”,就是饮食要有“度”。

纵观当今社会,饮食自倍者多,不少人终日以酒为浆,嗜食肥甘,贪凉饮冷。

针对当前人们的饮食特点,焦老认为保护脾胃应从节制饮食做起,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适量进食,一日三餐是人们获取营养及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但凡事以适度为原则,过与不及均有害健康。

过量进食,则加重脾胃负担,容易造成肠胃疾病,正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故无论何种食物,均应做到食勿过饱。

相反,过分节食,热量摄入不足,则可致营养失衡,免疫力下降而诱发多种疾病。

二是规律进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定时进餐,切勿饥饱无度。

尤忌不进早餐的不良习惯。

三是饮食结构合理,古有“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之说。

过食肥甘厚味有碍健康,而研究表明,长期素食者,因蛋白质得不到充分供给,可导致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甚至诱发胃癌。

故食物荤素、粗细合理搭配,品种多样化十分重要,关键是应掌握适度的原则。

就目前人们的饮食习惯、食物结构而言,主要应减少油腻、煎炸、辛辣、生冷、醇酒等饮食物的摄入,以免酿湿生热,壅塞气机,损伤脾胃。

此外,饮食养生还包括药膳养生法。

所谓药膳保健,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用适当药物单用,或组方配药,或与食疗相结合,组方配膳,用以调养身体,达到补虚治病,促进康复,延缓
衰老,益寿延年的目的。

其基本原则以预防为先,审因施补,三因制宜,食药并举等。

药药保健,重在脾肾调养,旨在固护先天和后天,补虚泻实,调理气血阴阳,保持人体五脏功能的动态平衡,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主张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这个整体观思想,含有深刻的科学道理。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膳食营养与慢性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膳食结构合理性的本质就是营养成分平衡,只有平衡协调才能达到防病进而治病。

焦中华教授的养生思想不外“和于阴阳,法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之更深入认识与体会,强调关键在“和”。

在重视“首养精神”,“重养脾胃”的同时,强调“不忘运动”,注重“整体调和”。

焦中华教授养生经验以此为原则,在自身及周围人群中得到了较好反响,其养生观必将指导人们进一步探索健康长寿的奥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