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对灰暗人生的一声叹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60 艺苑[影视长廊]
《大象席地而坐》(2018,导演胡波)有着存在主义的底色,其情感基调消极悲观,但又努力在现实的苦闷与颓丧中探询人生的意义与希望。

影片选择了几个身处不如意的处境中、深味生活的灰暗与压抑的小人物,让他们在与生活作了一番搏斗与挣扎之后,徒劳地向往着远方,希冀与当下不一样的生存境遇和精神满足。

严格来说,影片中的这些人物并不是与时代脱节的失败者,不是深陷往昔的荣光与回忆,或者因秉持过去的价值观而与真实的生活产生错位的“失语者”,而是一些陷在现实的泥沼中无力自拔、无处可逃的人物,他们对于过去从来就没有什么回味或留恋,他们是对于现实不满、对于未来又没有信心和希望、甚至都不知道理想生活图景是怎样的“游荡者”。

影片中的这些“游荡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街道上游走,在漫无目的地寻找突围之路,但又怀着某些不切实际的愿望、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

也许,我们可以用“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间终究意难平”来概括他们的处境。

但是,在这些人物身上,这个“差距”有时是臆想出来的,有时是因为他们过于敏感而自我催眠产生的,有时则是基于基本生活需求无法满足而被强化的。

这造成了影片在主题建构上的驳杂性,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生活的暧昧多义性。

这些人物对“理想”的理解层次不一样,
对“理想”的想象方式不一样,但在追
求“理想”的道路上却一无例外地缺少
力量和方向,只能成为“游荡者”。


们在影片中历经了一天的挣扎之后,也
不过发出了对现实的一声叹息。

一、影片中的人物困境
影片的主要人物有四个:韦布、黄
玲、王金、于诚。

这四个人物在身份和
处境上其实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影片在
他们身上呈现了一种共通性的焦灼与苦
闷,并让他们以某种机缘产生碰撞与遭
逢,从而结构起影片的情节框架。

韦布
的父亲曾是警察,因为受贿而赋闲在家,
脾气变得暴躁,对于生活和家人都充满
了怨气。

韦布的母亲沉默不语,任劳任
怨地在矿上卖衣服。

可想而知,韦布的
生活环境是困窘而冷漠的,他无法忍受
父亲的喝斥和言语羞辱,在昏暗简陋的
房子里活得憋屈而无奈。

黄玲的母亲是
一位医药销售,与丈夫离婚之后,在一
群不怀好意的男人之间周旋,勉强维持
生活。

由于生活的重压,黄玲母亲对于
生活同样怨声载道,对于女儿更是百般
看不顺眼,言语上的伤害是家常便饭。

在这种尖刻而粗鄙的环境里,黄玲的内
心痛苦难以言表。

王金是一位退休老人,
虽然有退休金,有自己的房子,但退休
金被女儿掌管着,自己落魄到在阳台上
安家。

雪上加霜的是,女儿女婿为了置
换学区房,准备将房子卖掉,让王金去
养老院生活。

现实对于王金而言是冰冷
而绝望的。

至于于诚,虽然已经成为小
县城里有一定知名度的混混,但身上却
没有那种嚣张而狂妄的江湖气息,更没
有沉醉在声色犬马、兄弟情深的躁动之
中,反而像一位文艺青年一样总觉得生
活在别处。

于诚的这种逃离现实的冲动,
随着他的朋友在他面前跳楼自杀而愈发
强烈。

当于诚用平静慵懒的语气讲述着
满洲里动物园那头席地而坐的大象时,
他和韦布一样,将人生的希望寄托在那
个不知名的远方,投射在那只如行为艺
术般表达对于生活的一种姿态的大象身
上。

韦布失手将于诚的弟弟于帅推下楼
梯,造成于帅的死亡之后,影片的几个
主要人物之间产生了关联,并推动情节
发展:韦布因为恐惧和一直以来对于现
实的失望而准备逃亡,但在逃亡之前,
他想带上黄玲;因为缺少路费,韦布将
球杆卖给王金;同时,于诚正在全城“追
捕”韦布。

影片体现了人物设置上的严谨性,
即在几个人物之间找到了精神上的共通
之处(都想逃离不如意的现实),从而
构成主题上的复调关系。

而且,韦布离
开的时间被一次次延宕,不仅仅是经济
原因,更因为韦布的犹豫、不甘,以及
他的天真和固执,甚至是生活的不如意
《大象席地而坐》:对灰暗人生的一声叹息文‖龚金平
【摘要】《大象席地而坐》在一天的时间里展开多条情节线索,这些线索之间又有人物关系甚至情节之间的关联,使影片在自然主义的生活场景呈现中又体现了缜密的因果关系。

但是,影片一方面过度渲染人物的颓废、厌世,甚至刻意为人物涂抹上苦情的色彩,另一方面又将人物突围的路径用想当然的方式加以处理,这使影片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上都带有矫情的意味,削弱了影片的情感力量和启示意义。

而且,影片没有很好地缝合纪实性影像与人物对白对于文艺化、故作感伤和深沉之间的裂痕,使影片弥漫着浓重的创作者自我宣泄的意味,却未能更好地体现倾向性流露的克制与自然。

【关键词】《大象席地而坐》;人物困境;突围方式;成就与缺陷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影视长廊]艺苑 061
本身。

或者说,韦布这样一次逃离不如意现实的努力,被无数的不如意所打断、所阻挠,从而将逃离本身编织进不如意的现实之中,完成对于韦布人生图景的一次精妙隐喻。

影片中的人物都处于困境之中,而困境意味着限制。

这种“限制”看起来与物质生活的困窘有关,但其实有着更为复杂多元的内涵。

至少,对于于诚来说,他对于现状的不满与金钱匮乏没有直接关系,他家境优越,自己又有一定的“江湖地位”,根本没有困厄之感。

甚至,在王金、韦布、黄玲身上,他们的郁闷根植于他们对于现实的不满,对于理想生活的莫名焦灼,并非金钱的富足可以排遣。

如王金,他痛苦的根源来自于女儿女婿的自私、冷漠。

这种自私、冷漠不仅体现在两人霸占王金的房子和退休金,让他住阳台,更体现在他们对于王金处境的无动于衷,对于王金精神上的孤独视而不见。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寒心的场景:王金被几个小混混围攻时,女婿从楼上下来,见势不妙,竟然落荒而逃,扔下孤立无援的王金不顾。

王金在极度失望之余,也曾去养老院“体验生活”,他看到那里的老人眼神中有巨大的空洞,以及被世界遗弃沦为“行尸走肉”的那种绝望和木然。

因此,王金对于世界的厌倦并非只是来自于穷困潦倒,而是没有温暖和慰藉,找不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归宿。

同样,韦布和黄玲对于金钱的渴望也并不强烈,只有最低限度的要求,真正令他们内心荒芜的原因来自于身边的氛围,那种缺少关爱和温暖,没有理解和沟通,只有浓重的冰冷和孤独的氛围。

因此,概括起来,影片中人物真正的痛苦来自对于现实的不满,但又对改变现状宿命般的无力。

二、影片中人物的突围方式
《大象席地而坐》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温情、理解、尊重,无法信任和沟通,只有冷漠、指责、算计和伤害。

如,于诚将朋友跳楼的原因归结于女友的疏远;李凯将事态失控的原因怪罪于韦布的强出头;教导主任将声名受损归绺于黄玲。

在这些人身上,他们缺乏反省的
力量与勇气,他们将自身的困境迁怒于
世界和他人,从而获得一种心安理得的
自我逃避。

这使影片中萦绕着一种冰冷
而压抑的气息,每个人活得异常憋屈,
心中都燃烧着一团火焰,但又找不到发
泄的途径。

于是,他们游荡,他们用自
我安慰的方式逃离并寻找,由此形成了
各自的突围方式。

由于在现实中的失败、在家庭中的
不受重视、对于自我人生的迷茫,韦布
挺身而出为李凯出头,正面迎击学校恶
霸韦帅,看起来只是一种青春意气和兄
弟情义,但未尝不是韦布确证自我价值
的一种尝试,是他在毫无意义的人生中
找到一丝光亮的努力。

这丝光亮,带有
自我陶醉和想象的意味,把自己想象成
很重要,对于世界和朋友都意义重大。

只是,李凯不仅隐瞒了事实真相,还指
责韦布强行插手导致事态失控。

本来,
影片让韦布被朋友欺骗,可以揭示他对
于世界和朋友都不重要,也可以证明他
将人生突围的路径寄托在兄弟情义上有
多么虚无。

影片却在结尾处让李凯拿着
枪来救韦布,这看起来是兄弟情义的一
次胜利,也是李凯良知和勇气的回归,
但实际上显得虚假而牵强,还导致影片
立意上存在难以弥合的裂隙。

影片根本
没有提供必要的契机让观众看到李凯完
成“弧光”的可能性,反而让李凯的挺
身而出使韦布此前的仗义有了积极的入
世意义。

影片一方面过度渲染人物的颓废、
厌世,甚至刻意为人物涂抹上苦情的色
彩,另一方面又将人物突围的路径用想
当然的方式加以处理,这使影片在人物
塑造和情节安排上都带有矫情的意味,
削弱了影片的情感力量和启示意义。

如,
黄玲对于母亲言语中的刻毒有着内心的
拒斥,她时刻渴望逃离家庭,希望找到
温暖与关怀,但是,让她将人生的转机
放在教导主任身上这多少有点令人错
愕。

黄玲是一名17岁的高中生,她与
韦布在一起时有着令人诧异的清醒和理
智,影片让她仅仅奔着教导主任的房子
而想着住过去,这不合常理。

影片中的
教导主任长相粗俗、气质油腻、为人市
侩,完全看不出有吸引少女的魅力。


一方面,这样一位毫无出众之处的教导
主任,却有着令人生厌的伪哲学气质以
及对于人生莫名其妙的感伤。

教导主任
对黄玲说:“这人活着啊,是不会好的,
会一直痛苦,一直痛苦。

从出生的时候
开始,就一直痛苦。

以为换了个地方会
好?好个屁啊!会在新的地方痛苦,明
白吗?没有人明白它是怎么存在的。


这番话不仅充满了伪装的深刻与愤世嫉
俗,而且对于“痛苦”的具体形态以及“痛
苦”的原因并无思考,显得虚假而空洞。

最后,影片中的人物,除了于诚受
了枪伤无法行动之外,韦布、黄玲、王
金一致选择去满洲里看席地而坐的大
象。

当然,这样的突围在结局上并不令
人乐观,王金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
对韦布说:“你能去任何地方,可以去,
到了就发现,没什么不一样,但你都过
了大半生了。

所以之前,得骗个谁,一
定是不一样的。

……我告诉你最好的状
况,就是你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边
那个地方,你想那边一定比这边好,但
你不能去。

你不去,你才能解决好这边
的问题。

”令人困惑的是,如此透彻的
王金却任性地带着外甥女一同登上了去
满洲里的客车。

这除了是王金对于女儿
女婿的一种报复之外,恐怕也是自我的
一次想象性“涅槃”。

毕竟,一辈子生
活在“此地”,而“此地”又如此不堪,
确实该去看看“别处”的景致,以填满“此
地”的巨大空虚。

三、影片的成就与缺陷
《大象席地而坐》在一天的时间里
展开多条情节线索,这些线索之间又有
人物关系甚至情节之间的关联,使影片
在自然主义的生活场景中又体现了缜密
的因果关系。

而且,影片大量省略人物
背景信息和前史,但放大生活细节以及
人物看似无意义的游荡和静默时刻,从
而刻意凸显了生活的质朴与粗砺,并体
现了一种平静从容的叙事节奏。

王金在小狗被一只走失的大狗咬死
之后,影片用了大量篇幅表现王金如何
与大狗的主人交涉。

王金去敲门时,女
主人对于王金的丧狗之痛无动于衷,只
062 艺苑[影视长廊]
热切地关心她的狗,而男主人则又显得粗鲁而蛮横。

王金:你们家是不是养了一大白狗啊?
男主人:在哪呢?
王金:它咬了我的狗。

女主人(冲出来):他见到皮皮了?
男主人:他说是皮皮咬了他的狗。

女主人:皮皮在哪呢?
王金:他咬死了我的狗。

女主人:我问你,皮皮在哪?
男主人:你怎么证明是我们家的狗咬死了它?(女主人插话:皮皮不会咬其它狗的。


……
男主人:你想要多少钱吧?我跟你说,你去宠物医院的钱我不能出。

……你想要多少钱?你的狗值多少钱?
这个场景与情节主线没有直接的关系,影片却以极大的耐心对其进行影像还原,并以隐晦的方式呼应了影片的主题,即这是一个无法沟通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冷漠与疏离加剧了人物的精神痛苦,逼迫他们走上逃亡与寻找之路。

按照时间的流逝,影片的情节可以大致进行这样的划分:早晨(介绍几个主要人物的家庭状况、生存状态和主要性格)——上午(韦布失手将于帅推下了楼梯,由此开始了逃亡之旅;王金的狗被咬死,他想去要一个说法;韦布遇到了王金,借到了钱,并将球杆强行送给王金)——下午(韦布看到了黄玲与教导主任在一起;韦布买到了假票;黄玲与教导主任唱歌的视频被人发布在同学群里,并引发教导主任妻子的兴师问罪,黄玲只得离家出走;王金想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将外甥女从学校接出来)——傍晚(于诚找到了韦布,并没有为难他;李凯的突然出现,打伤了于诚,也导致韦布没有拿到火车票;韦布、黄玲、王金及其外甥女一同坐上了去满洲里的客车)。

可见,影片在编剧上体现出独特的主题表达策略:将全部情节浓缩在一天内完成,使影片在看似松散的结构中又体现了内在的逻辑性,并完成了某种隐喻意味,即一潭死水的生活每天周而复始,除非人物因某个意外而走上一直被延宕的追寻之旅。

或者说,
在这一天里,浓缩了某些人一生的精华,
却又道尽了某些人一生的痛苦。

影片几乎全程用的是自然光,尤其
是内景部分,不以被摄对象的清晰呈现
为目标,而以氛围的营造为旨趣。

这种
用光方式虽然影响了画面的美感,甚至
影响了观众对于画面内容的捕捉,但也
非常贴切地烘托了人物生活环境的那种
黯然。

影片用了大量跟拍长镜头,努力
保持一种生活化的自然状态,减少对生
活加工的痕迹。

在一些固定机位的镜头
中,影片大量使用景深镜头,减少镜头
切换的频率,降低场面调度的难度。


既节约拍摄经费,也可以保持一种冷静
而疏离的观照姿态。

由于这种景深镜头
经常有一个人物处于失焦的模糊状态,
还可以使两个人物在对话时营造出一种
异常陌生和遥远的距离感。

对于一些重
要的动作场面,影片都放在后景处理,
这既降低了拍摄难度,也为画面留下了
想象空间,并使影像保持了一种冷峻而
低缓的风格,避免因过于强烈的动作场
面破坏影片的整体氛围,甚至避免因过
于戏剧化的情境吸引观众对于动作场面
本身的关注,而忽略了在生活的日常性
中找到缓缓流动的意义表达。

在原生态的影像氛围中,影片还为
许多意象赋予了独特的隐喻意义,从而
拓展了影片的意蕴空间。

如,影片中那
头没有正面出场但又活在每个人心中的
大象,是一个无法动弹的意象,但又有
与生活拒绝和解与妥协的骄傲姿态,是
在困顿中依然努力保持尊严的不屈形
象,是拒绝以讨好或谄媚的方式赢得生
存空间的决绝斗士。

正是这些令人遐想
的意义,才令影片中的人物对它充满了
好奇与憧憬。

影片中还多次出现棍棒的意象,如
韦布出场时用胶布缠绕一根擀面杖,准
备用来对付于帅,而且这擀面杖还是他
父亲曾经审犯人所用。

黄玲则在楼下藏
了一根铝材质的棒球杆,用来驱赶恶狗,
也用来痛打恶毒的教导主任老婆以及毫
无担当的教导主任。

韦布还在桌球室寄
存了一根昂贵的台球杆,这是他最值钱
的宝贝。

这些以棍棒形状出现的物件,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可能与某种男性力
量相关,是人物保护自己以及对抗世界
恶意的工具。

只是,这些棍棒在影片中
都无所作为,尤其是韦布的擀面杖和球
杆,还包括李凯的枪,都像他们对抗这
个世界的一个笑话,只能证明他们的无
力,以及他们抵抗之后的彻底失败。

总体而言,影片《大象席地而坐》
在一种散漫、随遇而安的状态中将几条
情节线索进行精心编织,将人物命运进
行映照与复调性呈现,丰富了主题表达
的深度:人生的痛苦不仅来自于贫穷,
不仅表现在直面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时无
法释怀,更包括精神上的麻木与疲惫、
内心的空虚与迷茫,在冰冷与乏味的现
实中选择沉沦却甘之如饴。

当然,影片并非完美,有时也陷入
过分自我沉醉的表达中不可自拔。

影片
近乎偏执地追求细节的丰富与生活的原
生态还原,导致叙事节奏略显拖沓。


时,影片为了保持了一种客观疏离的观
照姿态,对于人物不愿进行深入的挖掘,
导致部分人物的关键信息缺失,人物刻
画单薄,行为逻辑牵强(如李凯在结尾
处的突然爆发,以及于诚无来由的苦
闷)。

此外,与韦布、黄玲、王金真实
而具体的困境与不如意相比,于诚的痛
苦过于“空灵”和感性,这影响了影片
主题表达的统一性。

影片努力呈现生活的粗砺与冷酷固
然值得赞赏,也能无限接近于人物的生
存状态以及内心状态,但其影像仍有粗
糙的地方,许多地方录音技术不过关,
杂音比较明显。

而且,影片没有很好地
缝合纪实性影像与人物对白对于文艺
化、故作感伤和深沉之间的裂痕。

尤其
当那些生活中的小人物突然开始用文艺
甚至哲理化的语言表达对于人生的彻悟
时,看起来有一种洞察力、有一种深刻
性,但未必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更
像是创作者抑制不住的表达欲望需要借
助人物之口完成自我表白。

作者简介:龚金平,文学博士、复旦大
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