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后内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膝后内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
目的探讨膝后内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3月,采用膝后内侧倒”L”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20例患者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22~60岁,平均(35.8±4.2)岁;左侧9例,右侧11例。

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后内侧髁使用解剖锁定钢板或”T”形加压钢板固定,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根据骨折块大小选择合适空心螺钉或铆钉固定;后外侧髁使用3.5㎜”T”形接骨板支撑固定,骨缺损严重患者需使用同种异体骨植骨填充支撑关节面。

术后12个月按照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

术后通过X线及临床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时间,记录并发症及相应转归。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21.6±14.8)个月;骨折X线愈合时间10~24w,平均(16.8±6.4)w。

术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24~47分,平均(36.5±6.9)分,上升至术后12个月时的55~94分,平均(86.4±8.2)分;其中优14例,良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0.0%(16/20)。

膝关节活动度90°~135°,平均120°。

术后8个月出现膝关节慢性疼痛3例,其中1例X线片示膝关节间隙变窄,出现硬化骨,退行性改变,诊断为创伤性关节炎,经口服非甾体类药物膝关节疼痛部分缓解;另2例仅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即可缓解疼痛。

随访中,无患者发生松钉,断钉断板,骨不连等并发症。

结论膝后内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安全可靠有效。

标签:膝后内侧倒”L”入路;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治疗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主要是骨科常见的骨折疾病,患者膝关节在屈曲位受到股骨髁的一种轴向压缩暴力,并使得胫骨平台后侧出现冠状面的一种骨折。

关于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骨折线而言,常伴有冠状面的后骸骨折,在内外侧切口的传统治疗中,难以彻底的显露放置的钢板和固定钢板,有着较差的效果。

我院通过对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应用膝后内侧倒”L”入路治疗,有一定的价值发现,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1月~2015年3月,采用膝后内侧倒”L”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20例患者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22~60岁,平均(35.8±4.2)岁;左侧9例,右侧11例。

1.2方法20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后内侧髁使用解剖锁定钢板或”T”形加压钢板固定,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根据骨折块大小选择合适空心螺钉或铆钉固定;后外侧髁使用3.5㎜”T”形接骨板支撑固定,骨缺损严重患者需使用同种异体骨植骨填充支撑关节面。

1.3观察指标术后12个月按照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

术后通过x 线及临床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时间,记录并发症及相应转归。

1.4评价标准优:患者治疗后,骨折完全愈合。

良:患者治疗后,骨折愈合较快。

可:患者治疗后,骨折有所愈合。

差:患者治疗后无任何改善。

1.5统计学方法本组资料所有数据的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用t检验计量资料,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随访时间和骨折X线愈合时间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21.6±14.8)个月;骨折X线愈合时间10~24w,平均(16.8±6.4)w。

2.2患者术前术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患者术前术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如表1所示,术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24~47分,平均(36.5±6.9)分,上升至术后12个月时的55~94分,平均(86.4±8.2)分。

2.3患者骨折治疗疗效和膝关节活动度其中优14例,良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0.0%(16/20)。

膝关节活动度90°~135°,平均120°。

2.4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8个月出现膝关节慢性疼痛3例,其中1例X 线片示膝关节间隙变窄,出现硬化骨,退行性改变,诊断为创伤性关节炎,经口服非甾体类药物膝关节疼痛部分缓解;另2例仅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即可缓解疼痛。

随访中,无患者发生松钉,断钉断板,骨不连等并发症。

3 讨论
关节内骨折作为胫骨平台最常见的一种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占15,对于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分型而言,临床中主要是采取Schatzker分型,正侧位的X线检查中,对内外侧平台的矢状面骨折进行描述。

在胫骨平台后侧骨折产生中,往往是患者膝关节处于半屈位时受到垂直暴力作用,进而撞击股骨髁引起的。

丁帆[1]等在膝后内侧入路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中研究表明,胫骨平台骨折常规扫描中,主要是结合二维和三维重建,并在CT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中,结合冠状面骨折线的后侧骨块。

在CT影响中的三柱分类中,做好后侧冠状位骨折的后柱骨折检测。

李增春[2]等在经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手术疗效中研究表明,关于后柱骨折而言,不仅仅存在后内侧象限骨折,同时也存在后外侧骨折,这两种骨折都可以单独的发生,同时这两种骨折也可以同时的发生,有着不同的骨折特点。

明文义[3]等在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中研究表明,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就要结合内侧入路的形式,并保证骨折有着较好的稳定性,实现骨折片之间的压力维持过程。

林强[4]等在膝后内侧倒”L”形切口治疗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临床体会中研究表明,关于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固定中,往往是借助于钢板进行固定,保证有着更加的力学稳定性,并加强患者早期功能的锻炼。

施利华[5]研究表明,膝后内侧倒”L”入路的选择中,不仅仅有着较好的术野,同时也有着较强的通用性,在和前外侧入路结合中,有着较大的
皮肤间距,保证了软组织有着安全的血供。

膝后内侧倒”L”入路的选择中,更要对患者膝关节后侧的解剖结构熟悉掌握,将不必要的暴露减少。

本研究结果表明,骨折X线愈合时间10~24w,平均(16.8±6.4)w。

术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24~47分,平均(36.5±6.9)分,上升至术后12个月时的55~94分,平均(86.4±8.2)分;其中优14例,良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0.0%(16/20)。

膝关节活动度90°~135°,平均120°。

术后8个月出现膝关节慢性疼痛3例,其中1例X线片示膝关节间隙变窄,出现硬化骨,退行性改变,诊断为创伤性关节炎,经口服非甾体类药物膝关节疼痛部分缓解;另2例仅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即可缓解疼痛。

随访中,无患者发生松钉,断钉断板,骨不连等并发症。

可见,膝后内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安全可靠有效。

这一研究结果和Zilberman Y[6]等有着大致相同的效果。

综上所述,膝后内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安全可靠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帆,陶圣祥,阿米特,等.膝后内侧入路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J].解剖与临床,2013,18(6):478-481.
[2]李增春,李国风,韩宁,等.经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手术疗效[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2,39(2):172-175,193.
[3]明文义,温宏,吴旭东,等.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8):3106-3108.
[4]林强,晁建虎,刘东钱,等.膝后内侧倒”L”形切口治疗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临床体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12):1144-1145.
[5]施利华,袁永健,王丹,等.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42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9):1007-1008,1014.
[6]Zilberman Y,Kallai I,Gafni Y,et al.Fluorescence molecular tomography enables in vivo visual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nonunion fracture repair induced by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J].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2008,26(4):522-5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